鞍海戰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鞍海戰役是1946年5月下旬東北民主聯軍瀋大鐵路沿線發動的一場進攻戰役。[1]

背景與布署[編輯]

1946年5月3日,遼東軍區司令員蕭華致電中央軍委;第三縱隊調四平參加四平保衛戰後,南滿兵力太弱,接到死守本溪的指示太晚,本溪新老城區南北長20餘里,附近山石堅硬,來不及修築堅固工事和儲備充足的糧食彈藥,在敵人兵力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不宜死守城市;為避免被動,保存軍力,求得在運動中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建議放棄本溪。中央軍委當即批准了這一建議。5月4日凌晨遼東黨政軍各單位開始撤出本溪,第三次本溪保衛戰結束,共殲敵2000餘人。5月6日中央軍委電示:本溪雖失,你們牽制敵人甚多,這就是勝利,望鼓勵各旅繼續於本溪周圍阻擊敵人。第四縱隊退至連山關一帶與駐本溪的國軍對峙。

1946年5月中旬,新六軍從本溪前線調到四平戰場,國軍取得第二次四平戰役優勢後,5月18日進佔四平街,隨後以主力向北追擊撤退的共軍,進佔長春市吉林市等地。

毛澤東急電遼東軍區,要求乘南滿空虛發起攻勢,把北滿的國軍拉回到南滿來。當時南滿國軍只有3個師分散守備在瀋大鐵路瀋陽至營口沿線的主要城鎮,其中敵五十二軍第2師駐遼陽,第六十軍第184師駐守鞍山至營口一線,師部率第552團駐海城,第551團駐鞍山,第550團駐大石橋,第550團第一營守營口。5月15日遼東軍區決定,乘南滿之敵兵力分散薄弱之際,消滅敵第184師。決定由第四縱隊副司令韓先楚、副政委歐陽文、參謀長李福澤統一指揮此戰役各部隊。當時四縱司令員吳克華已升任遼東軍區參謀長,四縱第一副司令員胡奇才因病去大連治療,均不在前線。韓先楚提出:「從敵人的防禦情況看,鞍山防區較大,兵力佈置捉襟見肘,易於突破,所以應先從鞍山開刀,消滅鞍山守軍之後,再轉兵向南一口一口地吃掉海城、大石橋、營口守軍。這樣打迴旋餘地較大,爭取全勝更有把握,即便敵人從北滿抽兵南援,也可以節節阻擊,爭取時間逐次殲滅海城等地之敵。」

戰役經過[編輯]

遼東軍區司令員程世才、政治委員蕭華第四縱隊副司令員韓先楚指揮第10旅、第11旅和縱隊炮兵團(原為遼東軍區炮兵團,下放編入四縱)及遼寧保安第1旅的保安第2、第3團。四縱第12旅仍在連山關正面駐防。1946年4月才由遼東軍區炮兵團和四縱炮兵營合編的四縱炮團只有4個炮兵連、1個觀通連、1個警衛連共6個連,加上團直共800餘人、騾馬200餘匹,火炮計有一四式野炮6門,三八野炮1門,一三式山炮2門,另4門九八高射機關炮日語九八式二十粍高射機関砲13毫米高射機關槍5挺,總計火炮(槍)18門(挺),彈藥山野炮彈900餘發,高炮(槍)彈藥2000餘發。實際參戰的炮兵為第一連的一四式野炮6門、第四連的4門高射機關炮。炮團其他炮連在連山關待命。另有第10師山炮營參戰。

5月23日黃昏參戰部隊趁夜出發。184師551團據守鞍山的部署是:團部駐鐵路東偽市公署大樓,1營守備市公署以南地區並以神社山為要點,2營守備市公署以北地區,兵力配備煉鋼廠、市女子中學及西山爐山兩高地,警察大隊駐鐵路西樂天池,3營駐鞍山東唐家房身一帶。鞍山地區開闊,以一團兵力固守捉襟見肘,總配備上外嚴內松。韓先楚副司令決心集中優勢兵力迅速解決鞍山,具體部署為在8個團總兵力中以4個團佈防於鞍山南北打援,以4個團4倍於敵的兵力先行掃清鞍山外圍再向市內攻擊。5月24日凌晨4時發起進攻鞍山戰鬥,第32團、第28團、第10旅警衛營分別攻佔外圍的七嶺子村、唐家房和下石橋等據點,殲滅第551團第二營,兵臨鞍山城下。5月25日5時30分,第10旅第29團及保安第2團向市區發起攻擊,第29團第三營、第一營分別攻佔神社山、對臼山和對爐山等要點,向南直插市中心;保安二團一部於下午3時肅清鐵西市區守敵,另一部逐步向東壓縮,順利攻佔煉鋼廠。戰至當日黃昏,攻佔保安司令部大樓、市公署、女子中學等,全殲守軍第六十軍第184師第551團,團長張秉昌帶少數人逃脫,據守女中的第二營馬營長率領350餘人投誠。與此同時,遼陽守軍第五十二軍第2師曾出動1個營向鞍山增援,被第11旅擊退。海城第184師也曾派出1個營北上增援,被第10旅第30團和保安3團擊潰於鞍山以南大甘泉堡一帶。5月26日,蕭華和遼東軍區決定:以一部兵力堅決阻擊南援之敵,四縱主力繼續南進奪取海城。第四縱隊第11旅留守鞍山,阻擊杜聿明從北線急調南下的援軍;第四縱隊主力南下轉戰。

5月27日第四縱隊主力逼近海城外圍。5月28日黃昏,四縱十師向海城發起攻擊:

  • 第10旅28團負責奪取海城東主要屏障玉皇山,而後由城東、東南向城內突擊。28日入夜,第2營進攻玉皇山,在連續炸毀2座地堡後,攻佔了玉皇山第一個小山頭,隨後轉入逐堡爭奪的激烈戰鬥,攻擊進展緩慢。28日22時,第3營佔領了玉皇山下的師範學校。
  • 第10旅30團負責攻佔城北2.5公里處的雙山子高地。28日19時攻佔。
  • 保安第3團由教軍場一帶進至海城南葫蘆山谷,阻擊大石橋增援之敵,並切斷海城守敵南逃之路;
  • 四縱炮兵團在榆樹園子以北高地佔領發射陣地;
  • 第10旅29團為預備隊。

5月29日,第30團向城北發展進攻,第29團佔領教軍場後向城東發展進攻,第28團2營也加強了對玉皇山的攻勢,當日傍晚拿下玉皇山,第28團一營突入海城東門。同時開展政治攻勢。在鞍山被俘的第551團的3位士兵給守軍第184師師長潘朔端送來了黃埔四期同班同學林彪的親筆信[2][3],潘找副師長鄭祖志、參謀長馬逸飛、第552團團長魏瑛開會,決定起義投共[4]。潘朔端親寫了封短訊:「民主聯軍第四縱隊司令勛鑒:貴軍倡導民主,實為潮流所需,我滇軍健兒,遠涉數千里,為黷武者犧牲毫無價值。貴軍如能諒解,願步高樹勛將軍後塵。潘朔端」,派人送出城。5月30日晨,誘捕了海城的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派來的2名少將參軍,以及諜報組、交警總隊的軍官和骨幹50餘人後,潘朔端率師部、第552團起義,撤出海城,由四縱第28團護送進入岫巖的解放區析木城,改編為中國民主同盟軍第一軍,潘朔端任軍長[5]。6月6日滇軍前輩朱德總司令致電慰勉:「揭和平之義旗,張滇軍之榮譽」。潘朔端在東北民主聯軍最為危急的歷史時期起義投共,獲得了充分信任,此後歷任師長、昆明市長等實職。

隨後,第四縱隊第10旅第30團、縱隊炮兵團和保安第2團進逼大石橋,第184師參謀長馬逸飛遼東軍區司令員蕭華的信和潘朔端的親筆信,命令守軍第551團團長楊朝綸放下武器。談判兩天,楊朝綸只談不降,因其已接到代理師長的命令,故拖延待援。援敵步步進逼。6月2日黃昏,共軍向大石橋發起進攻。保安三團攻佔大石橋東北的岳州北山,附近朝陽山守軍退縮大石橋鎮內;第十旅三十團在縱隊炮火掩護下強攻盤龍山,3日凌晨攻克地。守軍第184師第550團棄城向營口方向撤逃,6月2日被我保安第3團在西北甸子、石灰窯子、小橋子一帶堵主,戰至上午10時許,第550團團部及第二、第三營全部被殲,團長楊朝綸被俘。四縱炮團的高射機關炮第4連擊墜一架野馬式戰鬥轟炸機。與此同時,由北滿南下增援的新一軍主力陸續到達遼陽,與第182師會合後繼續南下。四縱第11旅與遼南第一軍分區保安2團,在鞍山以南唐家房申、湯崗子一線準備阻擊南援之敵。6月1日四縱第十旅二十九團、第十二旅三十六團在湯崗子南附馬營、向陽寨一帶,節節消耗遲滯南援之敵。

結局和影響[編輯]

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從進攻北滿的部隊中急調第九十三軍暫編第20師、新一軍新編第30師和新編第38師、第六十軍第182師(欠1個團)約4個師兵力馳援。第五十二軍第75團、第583團及第4團第一營也從遼陽就近支援。第四縱隊原計劃奪取大石橋後再攻營口。但此時增援之第九十三軍暫編第20師已達營口,新一軍主力及曾澤生親率的第182師也逼近海城。6月4日遼東軍區各部隊撤出戰鬥。6月9日國軍重占鞍山、海城、大石橋,但已無力向北滿進攻,國共達成東北局部停戰令。

鞍海戰役全殲第184師,斃傷1200人,俘團長以下2100餘人,爭取2712人起義。繳獲野山炮6門、迫擊炮15門、六0炮22門、一批輕重步馬槍。實現了東北戰場「南拉北打」的戰略目的,穩定了戰局。5月29日,中共中央和毛澤東致電錶揚「鞍山戰鬥打得好。」遼東軍區分別授予第10旅第29、第28、第30團以「鞍山團」、「海城團」、「大石橋團」榮譽稱號。

參考文獻[編輯]

  1. ^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版。
  2. ^ 劉東元. 关东浩歌 争取曾泽生, 潘朔端起义纪实. 解放軍出版社. 2002: 66 [2014-07-12]. ISBN 978-7-5065-41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7). 
  3. ^ 魯傑. 和平之路 国民党军重大起义纪实. 團結出版社. 1997: 67 [2014-07-12]. ISBN 978-7-80130-047-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5). 
  4. ^ 新开岭战役:全歼国军“千里驹” 东北战场开纪录. 海外網. 2014-06-27 [201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5. ^ 朱德与军事统一战线. 中國社會科學院. [201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