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

坐标25°02′53″N 121°30′43″E / 25.0479991°N 121.5119531°E / 25.0479991; 121.5119531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Bigmorr留言 | 贡献2021年2月3日 (三) 18:08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
位置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265號
坐标25°02′53″N 121°30′43″E / 25.0479991°N 121.5119531°E / 25.0479991; 121.5119531
建成时间大日本帝国 日治時期1914年前後
官方名称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
類型登錄等級:歷史建築
登錄種類:產業
评定时间2012年5月7日 (2012-05-07)
詳細登錄資料
材料磚木混合構造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簡稱三井倉庫)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交八廣場內的洋式建築,坐落於忠孝西路一段265號(原北門町),在日治時期三井物產所興建。經台北市議員建議指定古蹟,2012年5月7日臺北市政府公告為臺北市歷史建築

簡介

該建物為日治時期三井物產之倉庫,建築年代約為1914年,為三崁式2樓磚木混合建造房屋、寄棟造屋頂,主樑木桁架跨距深遠,建物中央正背立面均設山牆。中央立面半圓形的山牆仍留有三井物產菱形商標,是目前台灣唯一保留三井物產菱形商標的建築物。

二次大戰後,倉庫產權交給臺灣省政府物資局管理,2002年精省之後移交給台鐵。台鐵接手後,又移撥給臺北市政府作為交八廣場用地。2010年指定為歷史建築。

遷移

整修及位移前的三井倉庫

因應2014年柯文哲市府上任後所推行的「西區門戶計畫」,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提出「臺北府城門-北門周邊廣場改造主要考量……」,又在報告書第162頁提到「歷史建築三井倉庫移位為考量交通動線之下,不得已作法」。故在北門廣場計畫實施時,忠孝西路北門周邊路型有往北移動的規劃,導致於三井倉庫的位置必須配合移動[1][2]。但部分文史團體與研究者認為,三井倉庫所座落的位置與忠孝西路前身北三線路的闢建息息相關,正好記錄著臺北在都市發展上的歷史脈絡,因而要求原地保留[3][4]

對於三井倉庫原地保留的意見,柯文哲市府方面仍堅持異地重建,雙方在臺北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曾多次交鋒[5]。最終在2016年5月,臺北市政府決議三井倉庫暫時向東遷移51公尺;同年10月,臺北市政府將三井倉庫建築組件清拆保存[6]

2018年3月整修中的三井倉庫拆除施工棚架,露出修復後的外牆[7]。同年11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規劃為「記憶倉庫」及「Info House」,於二樓展示四百多件史料及文物[8]

參見

參考資料

  1. ^ 鍾泓良. 西區門戶將拆民居與三井倉庫 住戶不知. 台北都會新聞 (台北市: 自由時報). 2015年9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2月17日). 
  2. ^ 陳思豪. 北市府想拆歷史建築三井倉庫 日專家認同. 即時新聞 (台北市: 蘋果日報). 2015年10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2月23日). 
  3. ^ 三井倉庫遷不遷?西區門戶計劃與文化保存的衝突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逆思文化傳媒
  4. ^ 自由廣場》三線路頭的稀微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撰文/洪致文,《自由時報》 2015.10.01
  5. ^ 〈台北都會〉市府強推拆三井倉庫 引爆反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自由時報》 2016.03.31
  6. ^ 東移51米 「三井倉庫」悄悄拆了 - 《聯合報》 2016.10.18
  7. ^ 修復「露臉」 三井倉庫8月底試營運. 自由時報. 2018-03-14 [2019-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3). 
  8. ^ 三井倉庫遷移重組 今天迎賓. 自由時報. 2018-11-01 [2019-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3).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