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自治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Jimmy-bot留言 | 贡献2021年2月11日 (四) 15:59 (机器人: 尚未清空的已重定向分类(Cat:国家级贫困县Cat:原国家级贫困县))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鄂伦春自治旗
自治旗
鄂伦春自治旗在呼伦贝尔市的位置
鄂伦春自治旗在呼伦贝尔市的位置
坐标:50°35′20″N 123°43′07″E / 50.58877°N 123.71861°E / 50.58877; 123.71861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隶属行政区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下级行政区
8
面积
 • 总计54,687.96 平方公里(21,115.14 平方英里)
人口(2006)
 • 總計28万人
时区北京时间UTC+8
郵政編碼022450
電話區號470
車輛號牌蒙E
行政区划代码150723
網站鄂伦春自治旗政府网

鄂伦春自治旗蒙古语ᠣᠷᠴᠣᠨ ᠤ
ᠥᠪᠡᠷᠲᠡᠭᠡᠨ
ᠵᠠᠰᠠᠬᠤ
ᠬᠣᠰᠢᠭᠤ
西里尔字母Орчон өөртөө засах хошуу),简称鄂伦春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东北部下辖的一个自治旗。面积5.98万平方公里,是呼伦贝尔市面积最大的旗。2006年人口为28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8人。自治旗政府驻阿里河镇,邮政编码为165450。

鄂伦春旗成立於1951年10月1日,1952年改为鄂伦春自治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首处少数民族自治旗。該旗名稱以鄂伦春族为名,1953年,全旗人口只有946人,其中鄂伦春族797人[1];今日該旗漢人與蒙人居多。除了自治區域的林业、畜牧之外,也积极發展工業。

资源

森林资源

全旗森林面积8730万亩,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97.2%。森林资源分布在毕拉河、南瓮河两大林业区为3540万亩,占森林总面积的40.55%,森林绝对数量大,而旗本身施业面积为23.7万亩,相对数量小,属次生过伐地。

落叶松分布在北部、西部、东部;白桦、柞树多分部在西南部,其次是北部;山杨、柳树及灌木丛、榛柴等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南部。

动植物资源

鄂伦春自治旗产的中药草约有305种,其中重要的有:手掌参桔梗龙胆兴安杜鹃柴胡长柱金丝桃黄檗远志粗根老鹳草地榆北五味子芍药黄精列当轮叶贝母簇茎石竹升麻白屈等。

分布在鄂伦春自治旗的野生动物约150多种(不包括两栖、爬行、水生动物等)。其中各种兽类有40多种,隶属于6目15科,占呼伦贝尔市的50%强;鸟类约100多种,隶属于15目33科,占呼伦贝尔市的35%左右。计有受到国家保护的一、二级动物35种。

民族

民族 人口 百分比
漢族 257,861 88.28%
蒙族 12,045 4.12%
滿族 8,743 2.99%
達斡爾族 6,379 2.18%
鄂溫克族 3,155 1.08%
鄂倫春族 2,050 0.70%
回族 1,038 0.36%
朝鮮族 633 0.22%
錫伯族 54 0.02%
俄羅斯族 37 0.01%
其他民族 102 0.04%

历史

1951年4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以莫力达瓦旗所属的甘奎诺敏多布库尔喜桂图旗托扎明4个苏木设置鄂伦春旗,驻小二沟(今诺敏镇),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纳盟。1952年5月31日,经内务部批准,将鄂伦春旗改设为鄂伦春自治旗。1953年4月,隶属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区行政公署 。1954年5月,改隶呼伦贝尔盟。1959年1月15日,国务院批准,自治旗驻地迁至阿里河镇。1969年7月,随同呼伦贝尔盟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970年4月,划归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1979年7月,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隶属呼伦贝尔盟。2001年,隶属地级呼伦贝尔市。

行政区划

鄂伦春自治旗下辖8个、2个[2]

阿里河镇、​大杨树镇、​甘河镇、​吉文镇、​诺敏镇、​乌鲁布铁镇、​宜里镇、​克一河镇、​古里乡、​托扎敏乡、​诺敏河农场、​宜里农场、​扎赉河农场、​古里农场、​松岭地区、​大杨树林业局、​甘河林业局、​克一河林业局、​吉文林业局、​阿里河林业局、​大兴安岭农工商联合公司、​东方红农场、​欧肯河农场、​毕拉河林业局、​大兴安岭林管局伊图里河林业局、​大兴安岭林管局库都尔林业局、​大兴安岭林管局乌尔其汗林业局和加格达奇区

重大事故

1981年10月20日,由加格达奇站开往三棵树站的274次列车运行到讷尔克气站朝阳村站(兩站均在鄂伦春自治旗內)间,由于罪犯实施爆炸,造成旅客3人死亡,65人烧伤,客车大破1辆,中断行车2小时50分。[3]

交通

参考文献

  1. ^ 国家民委-鄂伦春族. [2015-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2. ^ 2023年鄂倫春自治旗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3-06-30 (中文(中国大陆)). 
  3. ^ 历年铁路事故回顾. 騰訊評論. 2011-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9). 原刊於中国新闻网.(原文將「訥爾克氣」誤植為鄂尔格奇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