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央航空機械學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1年2月14日 (日) 03:56 (补救4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8)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央航空機械學校
Central Aviation Machinery School
中央航空機械學校校徽
民國三十五年 成都 空軍機械學校校門
校训親愛精誠
创办时间1936年建校江西南昌
1937年遷校四川成都
1938年改制為空軍機械學校
1948年遷校台灣岡山
学校类型國立軍警院校
校长錢昌祚(第一任)
蔣中正(第二任)
学生人數7,000餘人
校址四川省成都市外南上桑里一號

中央航空機械學校是國民政府為培育中華民國空軍航空機械技術人員,因而於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在江西南昌建校。招生的學生有專收大專畢業生的高級班(軍官),及收高中畢業生的正科班(軍官)、以及初中畢業生的初級班(士官)、到1948年底,畢業生共7000餘人。有各類實驗室20餘個和新、舊飛機30餘架。

歷史沿革

1933年10月(民國二十二年十月),國民政府軍政部航空署為擴充空軍遂行三年建軍計劃,鑒於地勤人員之培植有與空勤人員兼顧並重之必要,乃呈請設立中央航空機械學校,於1934年3月(二十三年三月)奉蔣委員長南昌行營指令批准隨即著手進行,初擬設校於杭州,嗣以航空署改組為航空委員會遷移南昌,遂亦隨之在贛籌備。

終因諸費周章,直至1935年4月(民國二十四年四月)始初具規模,由籌備主任錢昌祚與籌備處人員先行兼辦機械士臨時訓練班,一面籌備一面教育,同年八月,復奉委王士倬為籌備處副主任,並陸續按照編制調委任茂林、鄒文耀、王季岡、朱瓚祖、汪國霖等為籌備員,擬成開辦教育、建築,設備各項計劃,及經常費預算等積極籌辦,並轉收航委會技術處所招收之技工學徒加以訓練。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中央航空機械學校,銀質紀令章

1936年1月(民國二十五年一月),航空委員會遷赴首都,三月初遷徙竣事,本校籌備處即撥收南昌會址遷入佈置組成學校。旋奉會令委錢昌祚為校長,王士倬為教育長,於三月十六日就職,正式成立中央航空機械學校,奠定訓練空軍機械技術人員之基礎。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七七事變後,全國上下決心對日作長期抗戰,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各機關學校、工廠紛紛追隨政府向後方西南各省轉移。空軍亦選定以四川為基地全部後移大後方,航空委員會為預防日機轟炸致遭無謂犧牲,乃於八月二十四日電令本校遷四川成都,本校奉令後,決定分批西遷,第一批由校長統率,餘則暫留南昌訓練,並於次日派員先行動身入川接收校址,於九月十日第一批人員及器材等件,專車運送改輪船溯江西上,至二十三日到達重慶,除留學生在渝--廣陽霸真武山受訓成立留渝訓練處,派吳嗣陵暫行主任職務督率訓練外,其他人員及器材換輪船上駛嘉定,再分水陸兩道,先後於九月扺蓉,並奉蔣委員長重慶行營電令,撥借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成都分校之交通訓練班校址(舊四川成都機械廠)為校址(成都外南上桑里一號),旋於十月一日遷入正式辦公。

民國,成都,中央航空機械學校

1938年1月(民國二十七年一月),因戰爭轉進將留贛訓練處結束,所有員生即分批入川歸併校都,同年三月,本校校長一職奉令改由蔣委座兼任,仍以王士倬為教育長,十月間,王教育長與空軍第二飛機廠廠長王承黻奉命對調服務,至十一月,本校復奉令改稱「空軍機械學校」與空軍官校空軍軍士學校鼎足而三。

1939年1月劉芳秀接王士倬任教育長。至1939年7月共舉辦軍械指導研究班5期,畢業78人,分發航空委員會所屬各廠、校、倉庫擔任軍械指導及管理工作,高級機械班5期,畢業50人,分發航空委員會所屬各隊、廠、站、場、校、倉庫擔任軍佐,機務指導研究班1期,畢業10人,分發航空委員會所屬各隊擔任機械上領導工作,夜行燈車班1期,畢業16人,分發航空委員會各站、隊擔任管理夜行燈車工作,技工班8期,畢業692人,機械補習班1期,畢業99人,初級甲種機械班10期,畢業1396人,分發航空委員會所屬各隊、廠、站、校、場、庫、所,擔任修理、裝配、保管工作,電氣員訓練班1期,畢業19人,分發航空委員會所屬各隊擔任電氣工作。

大陸時期,機校招生對象有專收大專畢業生的高級班(軍官),其中高級班出了不少中國航空發展史上及台灣教育界傑出人物.抗戰時期政府向國內及海外招募大學理工畢業生投效空軍,有的委任軍銜後馬上工作,有的先進入航空委員會主辦的「高級機械班」,接受短期專業訓練後,才委任軍銜開始工作。以上「空軍機械學校高級班」,每期都有淸華大學的畢業生報考,尤其是1944屆航空工程系的畢業生,幾乎全班投效空軍。另外還有招收高中畢業生的正科班(軍官)、以及初中畢業生的初級班(士官)、到1948年底,畢業生共7000餘人。有各類實驗室20餘個和新、舊飛機30餘架。

1948年底因國共內戰遷至臺灣省高雄縣岡山鎮(今高雄市岡山區)。1950年原學校駐地由中共西北軍區幹部學校和西北軍政大學南下入川人員接收原國民政府空軍機械學校後,組建西南軍區空軍機械預科總隊。並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四航空機務學校,1996年8月1日,遷校至臺灣的空軍機械學校與空軍通信電子學校兩校併編為「空軍航空技術學校

歷任校長

中央航空機械學校南昌時期

歷任 任期時間 校長姓名 備註
第一任 1933年3月1號(民國22年3月01號)至1937年10月1號(民國26年10月01號) 錢昌祚上校    

中央航空機械學校成都時期

歷任 任期時間 校長姓名 備註
第一任 1937年10月1號(民國26年10月01號)至1938年3月1號(民國27年3月01號) 錢昌祚上校    

空軍機械學校成都時期

歷任 任期時間 校長姓名 備註
第二任 1938年3月1號(民國27年3月01號)至1947年10月1號(民國36年10月01號) 蔣中正特級上將
第三任 1947年10月1號(民國36年10月01號)至1947年12月1號(民國36年12月01號) 李懷民上校    
第四任 1947年12月1號(民國36年12月01號)至1953年5月1號(民國42年5月01號) 文士龍上校    

空軍機械學校台灣時期

歷任 任期時間 校長姓名 備註
第四任 1947年12月1號(民國36年12月01號)至1953年5月1號(民國42年5月01號) 文士龍上校    
第五任 1953年7月1號(民國42年7月01號)至1955年5月1號(民國44年5月01號) 周祖達上校    
第六任 1955年12月1號(民國44年12月01號)至1960年1月1號(民國49年1月01號) 佘秉樞上校    
第七任 1960年1月1號(民國49年1月01號)至1963年2月1號(民國52年2月01號) 胡祖興上校    
第八任 1963年3月1號(民國52年3月01號)至1966年6月1號(民國55年6月01號) 曹起成少將  
第九任 1966年7月1號(民國55年7月01號)至1967年8月1號(民國56年8月01號) 袁和少將    
第十任 1967年9月1號(民國56年9月01號)至1970年7月1號(民國59年7月01號) 李登梅少將    
第十一任 1970年7月1號(民國59年7月01號)至1972年3月1號(民國61年3月01號) 何敏寬少將  
第十二任 1972年3月1號(民國61年3月01號)至1975年2月1號(民國64年2月01號) 孫泮中少將  
第十三任 1975年2月1號(民國64年2月01號)至1976年3月1號(民國65年3月01號) 王寶智少將  
第十四任 1976年3月01號(民國65年3月01號)至1979年4月1號(民國68年4月01號) 韋天驊少將    
第十五任 1979年4月1號(民國68年4月1號)至1981年11月1號(民國70年11月01號) 陳立銳少將    
第十六任 1981年11月1號(民國70年11月01號)至1983年7月11號(民國72年7月11號) 熊逸初少將    
第十七任 1983年7月11號(民國72年7月11號)至1988年11月01號(民國77年11月01號) 杜劍青少將    
第十八任 1988年11月11號(民國77年11月11號)至1991年8月1號(民國80年8月01號) 李傅賢少將    
第十九任 1991年9月01號(民國80年9月01號)至1996年7月31號(民國85年7月31號) 陳信雄少將    

校旗

File:空軍機械學校校旗.jpg
空軍機械學校校旗.
  • 以中華民國空軍軍旗製作,左邊加綴「空軍機械學校」白底黑字。
  • 青天白日國徽象徵軍人效忠國家,保衛國家疆域之意涵。
  • 飛鷹雙翅:飛鷹是飛行速度最快、膽量最大的鳥類,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空軍都用飛鷹當成象徵,在空軍軍徽的飛鷹代表「有我無敵,冒險敢死」之精神。
  • 國花梅花象徵克服惡劣環境、堅忍不拔之精神,代表國軍軍人有克服自然堅忍不拔之毅力,為救國戰勝一切的本能,贏得最後之勝利。
  • 嘉禾代表祥瑞及豐收戰果之意。

校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