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Theserious留言 | 贡献2021年2月19日 (五) 15:31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鹿港鎮
Lukang Township
舊稱:鹿仔港[1]臺羅:Lo̍k-á-káng)
由上順時針依序:鹿港民俗文物館鹿港金門館鹿港天后宮、鹿港市街、鹿港龍山寺
鹿港鎮位置圖
坐标:24°03′30″N 120°26′00″E / 24.0583°N 120.4333°E / 24.0583; 120.4333
國家 中華民國
臺灣省
上級區劃彰化縣
下級區劃29569
政府
 • 行政机构鹿港鎮公所
(立法機關:鹿港鎮民代表會
 • 鎮長許志宏鹿港鎮鎮長列表)
面积
 • 总计39.4625 平方公里(15.2366 平方英里)
海拔3 公尺(10 英尺)
人口(2024年4月)(25,896戶)
 • 總計84,332人
 • 排名4
 • 密度2,137人/平方公里(5,535人/平方英里)
时区國家標準時間UTC+08:00
郵遞區號505
戶政資料代碼10007020
毗鄰和美鎮線西鄉秀水鄉福興鄉
網站http://www.lukang.gov.tw/

鹿港鎮臺灣話Lo̍k-káng-Tìn),舊稱「鹿仔港」,位於臺灣彰化縣彰化平原西北邊鹿港溪口北岸,全境高度均在海拔十公尺以下,西靠臺灣海峽,東以洋仔厝溪支流及安東二排水與秀水鄉相鄰、南以鹿港溪與福興鄉相鄰、北以番雅溝線西鄉和美鎮相鄰,面積達71.802平方公里,全區可分為沖積平原、海濱低地、及潮埔地(海埔新生地)三個部份。鎮內人口約8.6萬人,是彰化縣人口第四多的行政區[註 1]

鹿港俗諺云:「頂到通霄,南到瑯嶠。」鹿港被清代官府指定台灣對渡內地的正港(官方口岸)之一,由於鹿港對渡泉州府晉江縣蚶江港,吸引大量三邑仕紳家族於此通商和定居,漢學文風鼎盛冠於全台。鹿港在清治時期臺灣對唐山經商最大港口,過往曾因商業的發展而繁榮,因港口淤積和日治時期縱貫鐵路行駛山線,讓鹿港經濟發展停滯。

由於發展歷史甚早,市區內留有不少古蹟,形成重要觀光資源。鹿港天后宮,前身為鹿港天妃廟,是鹿港地區的信仰中心,是臺灣最早唯一奉祀湄洲天后宮開基聖母神尊的廟宇,此尊湄洲開基二媽是清初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將軍奉請帶來的,也是臺灣僅存的第一尊來臺的湄洲開基天上聖母,更是臺灣歷史悠久的知名廟宇之一,至今將近四百多年,為國定古蹟。鹿港另一信仰中心為鹿港龍山寺,與天后宮同為國定古蹟,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龍山寺

地方特產方面,則以蝦猴地方傳統小食傳統糕點傳統工藝最為人所知。

鹿港是清代漢族家族移居重鎮,是少數保留完整漢族習俗文化文物古蹟的台灣古鎮,而在地鹿港人也深以此為榮,盡量保持古文物、習俗並與之和睦相處,因此廟會活動頻率與規模為臺灣最重要。

78年起每年舉辦「鹿港慶端陽」[2]活動,其中龍舟賽為活動高潮,龍舟賽事於福鹿河濱公園(福鹿溪)舉行,於老三台時期每年無法親臨現場者皆可透過無線電視台現場實況轉播賽事並介紹相關活動與介紹鹿港文化,2015年由華視轉播,2016年由年代MUCH轉播[3];至2017年止已連續舉辦40年。

13年起每年大多於農曆7月至中秋節前擇日舉辦台灣國際競技龍舟錦標賽[4];時至2017年已連續舉辦5年,2016年更是首次在夜晚舉行台灣國際競技龍舟錦標賽。

歷史

名稱

鹿港市街(鹿港中山路街屋立面
1944年美軍繪製的鹿港地圖。

鹿仔港之地名在台灣歷史中首見於1696年(清康熙35年)高拱乾所修之《台灣府志》卷四武備志:「台水師左營......一分防鹿仔港,係報部本營官兵輪防......」。而鹿仔港被首稱為“鹿港”則見於1783年(清乾隆48年),福建將軍永德奏設正口,曰:「......至北路諸羅彰化等屬,則由鹿港出洋......」。光緒年間,因港口漸漸淤塞,航運漸被鹿港街西方4公里處之沖西港替代。日治初期,鹿港曾一度又稱沖西。

「鹿港」或「鹿仔港」地名來源四說[5]

  1. 臺灣中部一帶昔時多鹿,常有鹿群聚集海口草埔,故名「鹿仔港」,後來簡稱「鹿港」。臺灣西部平原,從荷蘭據臺時期到清初,鹿群遍佈,那時有不少從事鹿皮、鹿脯的買賣者,且製弓把手需大量鹿皮,中药需鹿茸,鹿港因此得名。當漢人從鹿港上岸之後,很可能看到海港附近有鹿群,於是稱之為「鹿仔港」。而「仔」字又是漢人慣用字眼,至今仍有地名曰「崙仔頂」、「橋仔頭」等。
  2. 鹿港一帶早年為平埔族巴布薩族(Babuza)之居地,平埔族Rokau-an一語的轉譯。
  3. 地形似鹿,故名「鹿仔港」。
  4. 據說昔日這個地方是米穀集散地,因為用來儲存稻穀的方形倉庠稱為「鹿」而得名。根據鹿港鎮公所編印的《地名釋義》:「雍正6年彰化縣設立倉庠於鹿仔港米市街西畔,門首有匾曰:天庾正供(彰化縣誌道光版載有此事,計得倉庠一十六間),因廩之方者曰鹿,竊以此命名曰鹿仔港。」在清朝福建一帶,確實有「鹿港米」的專有名詞流傳,鹿港也有一條街叫做「米市街」,今名「美市街」,可知鹿港為米穀集散地之事不假。

鹿港於1784年(乾隆49年)由清朝官方設為港口,由於與外國人接觸頻繁,外國人以威妥瑪拼音把鹿港譯寫為Lukang,2003年(民國92年)地名譯寫原則頒布,改採通用拼音把鹿港譯作Lugang,但此舉被認為有違「名從主人」的慣例,2011年(民國100年)6月16日內政部教育部同意將鹿港的英譯改回「Lukang」,淡水區(Tamsui)與鹿港鎮(Lukang)成為全首先恢復習慣譯名的鄉級行政區[6]

大事紀

鹿港老街的巷弄/ geoffrey拍攝/ 2003年

鹿港位於台灣西海岸的中點,荷蘭時期與明鄭時期屬平埔族原住民巴布薩族(Babuza)馬芝遴社社域[7],今仍留有頂番婆(頂番里、頭崙里)的地名。約在公元1681年明鄭時期晚期就有「馬鳴山」聚落出現。

1683年,施琅平復台灣後,許多漢人和豪族巨富到台灣招工買牛、引水闢地成為墾首,吸引大批移民,到1690年就向南開發到福興鄉,這時台灣漢人有30萬。這段期間,清廷把台灣視為特區,嚴加管束,可是福建和廣東人口早已過剩,謀生困難,有的人就放棄合法申請,冒險偷渡台灣,所以移民還是源源不斷來到台灣。根據省文獻會記載,到1736年漢人在台灣人口數高達60萬。

移民都有一共同習慣,同一祖籍的在一起彼此照顧,泉州府的移民人數比較多也比較得勢就在鹿港附近沿海定居,漳州府的人就往內陸發展,而慢來的就分轉南北各地。

而今新水地區的石埤、天盛、新水、南新、三省、太平等村落,都是位於東螺溪兩岸,被施姓所佔據,可能受到施琅施世榜叔侄庇護,施姓在內陸就廣招同姓的宗親,聲勢浩大,鞏固東螺溪兩岸的地盤。施姓就在牛港穴地區開闢商港成為鹿港地區外圍最熱鬧市集,中心叫做「一姓街」,街上約有一百間店舖,擺滿日常用品、油車、染坊、建材、媽祖廟等,商業非常繁榮。只是到了1888年(光緒14年),因施九緞起義(叛亂)被清兵圍剿放火,熊熊之火燃燒兩天三夜就把「一姓街」燒毀了,至今這一地段地下五台尺下方還可找到瓦礫可做見證。

道光年間不願漢化者遷埔里興吉城(今埔里鎮大城里)與巴布薩族二林社合併。早期來自福建泉州三邑的漢人移民佔80%。清治時期以前,因為鹿港的對航的港口是泉州,港闊水深,距離中國沿岸最近,自然成為一個繁榮的商業港口城市,所以鹿港生意人也特別多,也有很多的巨富。鹿港姓施、黃、許三大姓的最多,因此鹿港有一句話說:「施黃許、赤查某」。聽說鹿港的小姐,脾氣也特別的烈。西元1784年(清乾隆49年),鹿港與福建泉州蚶江正式設口開渡,從此開始鹿港的黃金時代。1785年(乾隆50年)至1845年(清道光25年)之間是鹿港的全盛時期。後因港口的泥沙淤積、縱貫線鐵路未經過,此後鹿港迅速没落,區域重心逐漸轉移至臺中市。人民出外謀生,人稱「鹿僑」。但沒落反而意外保留更多古老建築,舊城區也比日後一再進行都市改正的臺南市臺北市完整。

當時鹿港設有八大商業組織,稱鹿港八郊,分別為:泉郊金長順、廈郊金振順、南郊金進益、𥴊郊金長興、油郊金洪福、糖郊金永興、布郊金振萬以及染郊金合順。

但鹿港到了清朝中期,因溪水帶來大量泥沙,經年累月淤積於海口,到了1850年(道光30年)鹿港終於被泥沙埋塞,船隻無法進出,逐漸被淡水取代。

民間常有日本殖民時期地方士紳反對鐵路經過導致沒落之都會傳奇,甚至近年的縣市政府亦採此說[8],但亦有反對觀點認為日本殖民時期初期進行高壓統治,人民不可能反抗。[9]其次,據台灣總督府編纂之《台灣鐵道史》中,縱貫線在臺中以南原訂經過南投街(今南投市),但考量彰化平原物產豐富,鐵路遂西移經過彰化街(今彰化市),從未有經過鹿港市區之規畫。

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鹿港仍開辦了2條兼辦客運的糖業鐵路。分別為新高製糖株式會社至彰化,及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溪湖員林,並各自有車站。戰後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糖)接收製糖會社,將兩座鹿港車站合併直至西元1970年代結束客運業務。其中位在打鐵厝農場的新高製糖株式會社之車站台糖業已拆除,而明治製糖株式會社的車站就地重建,後經整建改為鹿港南區旅遊服務中心,2012年(民國101年)後南區旅遊服務中心遷至文開書院內,舊址現為台糖自營產品展售店(停業中),而公共設施則開放民眾使用。

  • 1978年(民國67年)起每年舉辦「鹿港慶端陽」至2020年止已連續舉辦43年。2016年的夜間龍舟更是讓傳統增添亮點。吸引大型企業組隊參加。
  • 1986年(民國75年)鹿港居民反杜邦設廠事件為臺灣史上以人民集體力量而成功的環境運動重要的啟始點與里程碑。(與新竹李長榮化工廠事件同列)
  • 2011年(民國100年)於彰濱工業區鹿港區舉辦國慶煙火
  • 2012年(民國101年)2月6日至2月29日於鹿港鎮分三大區舉辦臺灣燈會
  • 2013年(民國102年)9月18日至9月20日於福鹿河濱公園(福鹿溪)舉行台灣國際競技龍舟錦標賽至2017年止已連續舉辦5年。
  • 2014年(民國103年)6月26日至29日舉辦慧聚媽祖回鹿港天后宮謁祖進香,為臺灣史上首見由中國大陸至台灣進香新模式至2016年止連續舉辦3年。
  • 2015年(民國104年)年之首仲冬時節,坐鎮鹿港的媽祖聖駕四百年來,第一次出門巡安遶境,★海天聖會★引爆遶境巡安新思維的起點。

行政、政治

鹿港支廳鹿港區區長

任次 區長 就職期間 卸任期間 備註
莊士哲 1902年 1919年7月 1919年7月25日卒,年六十七
陳懷澄 1919年9月 1920年10月 轉任鹿港街長

鹿港街街長[10]

任次 街長 就職期間 卸任期間 備註
1 陳懷澄 1920年10月 1932年9月30日
2 吉田秀治郎[11] 1932年10月1日 1936年9月26日
3 山口一郎 1936年9月26日 1938年7月30日
4 大德啟之助 1938年8月8日 1940年7月19日
5 田口茂雄 1940年7月19日 1944年7月18日
6 扇滋藏 1944年7月20日 1945年8月20日
7 高橋金四郎 1945年8月20日 1945年11月27日 二戰結束
丁瑞彬 1945年11月 1946年 轉任鹿港鎮長。

鹿港鎮鎮長

  • 官派
任次 鎮長 就職期間 卸任期間 備註
1 丁瑞彬 1946年 1946年11月15日
2 辜本 1946年11月15日 1947年10月3日
3 陳培煦 1947年10月3日 1949年4月 官派末任
  • 民選
屆次 鎮長 就職期間 卸任期間 備註
1 陳培煦 1949年4月 1953年12月 鎮民代表選舉鎮長。
2 陳培煦 1953年12月 1956年6月30日 鎮民直接選舉鎮長。
3 侯明輝 1956年7月1日 1960年
4 許嘉興 1960年 1964年2月28日
5 許嘉興 1964年3月1日 1968年2月28日
6 施惠洲 1968年3月1日 1973年3月31日
7 郭柳 1973年4月1日 1977年12月31日
8 郭柳 1978年1月1日 1982年2月28日
9 楊慶財 1982年3月1日 1986年2月28日
10 王福入 1986年3月1日 1990年2月28日
11 王福入 1990年3月1日 1993年8月19日 任內過世
代理 詹益林 1993年8月19日 1994年2月28日
12 李棟樑 1994年3月1日 1998年2月28日
13 李棟樑 1998年3月1日 2002年2月28日
14 黃正隆 2002年3月1日 2006年2月28日
15 王惠美 2006年3月1日 2010年3月1日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籍,王福入之女
16 王惠美 2010年3月1日 2012年1月31日[12]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籍,當選立委請辭
代理 陳淑雀 2012年2月2日[13] 2012年5月8日
16 黃振彥 2012年5月9日 2014年12月25日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籍,補選上任
17 黃振彥 2014年12月25日 2018年12月24日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籍,連任
18 許志宏 2018年12月25日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鹿港鎮公所

按2010年6月9日公布的《鹿港鎮公所組織自治條例》,鹿港鎮公所置以下職稱:

  • 鎮長一人,綜理鎮政,指揮、監督所屬員工及機關。
  • 主任秘書一人,為幕僚長,承鎮長之命,處理鎮政。
  • 秘書、專員,受主任秘書之指揮、監督、掌理法制、機要、動員、協調、核稿等事項。並設以下課、室以及附屬機關:
所內單位
附屬機關

鎮民代表會

鹿港鎮民代表會是鹿港鎮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鹿港鎮全體鎮民立法和監察鄉政。鎮民代表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共有15位鎮民代表,第一選區4席鎮民代表、第二選區2席鎮民代表、第三選區代表3席鎮民代表、第四選區代表6席鎮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15位鎮代表互選產生。

行政區劃

里名稱 里長 備註 里名稱 里長 備註 里名稱 里長 備註 里名稱 里長 備註
草中里 王國書 順興里 郭正興 頭崙里 楊燕眞 長興里 陳麗枝
郭厝里 郭獻欽 新宮里 何春榮 大有里 施俊平 洋厝里 許勝裕
頂厝里 許炳熙 溝墘里 洪明園 中興里 徐許美滿 泰興里 施宣發
頂番里 潘文生 廖厝里 林春木 山崙里 吳順和 洛津里 黃文秋
景福里 蔡宗源 興化里 黃玲玲 永安里 施佩妤 海埔里 黃振義
菜園里 黃景祥 頭南里 鄭錦昌 玉順里 萬家在
街尾里 許勝嘉 龍山里 陳永祥 東石里 鄧易承
詔安里 施進益 埔崙里 董建林 東崎里 王明順

人口

历史人口
年份人口±%
1981 73,459—    
1986 76,979+4.8%
1991 79,087+2.7%
1996 81,302+2.8%
2001 83,962+3.3%
2006 85,084+1.3%
2011 85,476+0.5%
2016 86,709+1.4%
2021/1 86,538−0.2%
來源: 內政部統計月報-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內政部.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6). 
鹿港鎮人口指標
概況
 年齡層 比例  
總人口
  
86,538 (100%)
0~14歲
  
12,685 (14.66%)
15~64歲
  
60,755 (70.21%)
65歲以上
  
13,098 (15.14%)
43,886
(男人口數)
42,652
(女人口數)
目前處於高齡社會
性別比102.89%
扶養比42.44%
 - 扶幼比20.88%
 - 扶老比21.56%
老化指數103.26%
戶人口量3.4197人/戶
人口密度2,192.92 (人/km2)
為彰化縣幼年比例次高的行政區,僅次於溪湖鎮,老化指數在彰化縣僅高於伸港鄉溪湖鎮排行第三低,另外本鎮也是全國戶人口量最高的鎮。
2020年8月,老化指數破百,意即本區老年人口正式超越幼年人口。
上述資料時間2021年1月[14]

鹿港鎮是彰化縣僅次於和美鎮的第二大鄉鎮,也是臺灣人口第五多、人口密度第四高的鎮[註 2]

歷年人口變化

鹿港鎮歷年人口變化(1981年~2020年)[15]

教育

鹿港於1824年既設立文開書院先後產生6名進士、9名舉人及百餘名秀才。

社會大學
高級中等學校
國民中學
國民小學

經濟

連鎖店

店家名稱 營業時間 服務地址 備註
大盤大五金百貨大賣場 (鹿港店) 09:00~22:00 鹿港鎮鹿和路一段54號 附設停車場
全聯福利中心 (鹿港店) 07:30~22:30 鹿港鎮復興路210號 附設停車場
全聯福利中心 (鹿東店) 07:30~22:30 鹿港鎮中正路193號 附設停車場
全聯福利中心 (鹿港彰頂店) 07:30~22:30 鹿港鎮頂草路一段25號 附設停車場
全聯福利中心 (鹿港鹿草店) 07:30~22:30 鹿港鎮鹿草路一段487巷11號 附設停車場
彰化百貨 (鹿港店) 08:00~22:00 鹿港鎮鹿草路一段272 附設停車場
喜美生鮮超市 (民權店) 07:00~23:00 鹿港鎮民權路115號
喜美生鮮超市 (復興店) 07:00~23:00 鹿港鎮復興路99號
喜美生鮮超市 (彰頂店) 07:00~22:30 鹿港鎮彰頂路276-1號
喜美生鮮超市 (鹿興店) 09:00~21:30 鹿港鎮復興路487號
小北百貨 (鹿港店) 00:00~24:00 鹿港鎮復興路176-1、178號
全國電子 (鹿港(二)店) 10:00~22:00 福興鄉橋頭村中正路139號
燦坤 (鹿港店) 11:00~22:00 福興鄉彰鹿路七段612號
燦坤 (鹿港民權店) 11:00~22:00 鹿港鎮民權路197、199號
爭鮮迴轉壽司 (鹿港店) 11:00~21:30 鹿港鎮復興路506號
星巴克(鹿港店) 06:30~22:00 鹿港鎮中正路512號
85度C(鹿港中正店) 07:00~23:00 鹿港鎮中正路299號
85度C(彰濱秀傳店) 08:00~21:30 鹿港鎮鹿工路6號
85度C(鹿港民族店) 07:00~23:00 鹿港鎮民族路153號
寶雅(鹿港店) 10:00~22:30 鹿港鎮復興路322號 附設停車場
康是美(鹿港店) 09:00~22:00 鹿港鎮民權路87號
屈臣氏 (鹿港店) 09:30~23:00 鹿港鎮民族路99、101號
好主人寵物(鹿港旗艦店) 09:00~22:00 鹿港鎮復興路126號 附設停車場

工業

交通

公路

公共交通

  • 彰化客運:鹿港鎮正興路96號(近鹿港體育場)

路線:鹿港 - 彰化市(可至台鐵彰化站) - 台中市(可至高鐵台中站),鹿港 - 彰化市(可至台鐵彰化站) - 南投縣,鹿港 - 和美鎮 - 彰化市

路線:鹿港 - 福興鄉 - 溪湖鎮 - 埔心鄉 - 員林市(台鐵員林站),鹿港 - 福興鄉 - 員林市 - 田尾鄉,鹿港 - 王功(不停鹿港地藏王廟),假日加開鹿港 - 王功 - 大城鄉

路線:鹿港 - 彰化市(交流道下) - 台中市(可至台鐵台中站)

  • 統聯客運:鹿港鎮正興路96號(近鹿港體育場)

路線:芳苑鄉 - 鹿港 - 彰化市 - 台中市(中港交流道台中轉運站)台北市(台北轉運站)

站點:鹿港運動場、鹿港基督教醫院、鹿港分局、彰化縣旅遊服務中心、文開國小、洛津國小、鹿港高中、桂花巷藝術村、鹿港鎮立圖書館、鹿港鎮公所(以上站點皆距鹿港天后宮約在500M內)、鹿港民俗文物館、第一立體停車場、復興南三民路口、福興第一停車場、鹿港文武廟、鹿港圖書藝文中(以上站點皆距鹿港龍山寺約在500M內)、鹿東國小、鹿港頂厝公園

  • 觀光三輪車(依人數、包車、時間計費):總站彰化縣旅遊服務中心(北區遊客中心),於各景點可電話叫車

港口

於1784年(乾隆49年)由清朝官方設為港口,原為台灣中部最重要港口,因泥沙淤積而港口一再外移且鐵公路未經過而勢微;現存港口有三處。

文化

法定文化資產

鹿港鎮古蹟與歷史建築收錄於中華民國文化部資料至2015年共42筆。

鹿港三大特色:「字」、「墨」、「算」

字:指文人寫詩。墨:指書法、繪畫。算:指記帳、算盤。

傳統工藝[16]

  • 木器:1.中國南方傢俱的傳統式樣以閩南泉州為多、廣東式亦有,日據時代日式鏡臺,立櫥普遍流行。2.式樣古意皆源傳統造形如八仙桌、供桌、衣櫃。3.鹿港手工精良,古法筍頭銜接、牢固耐用、形態、規格全依古法。著名老師傅:施光貌、吳隨意、王漢松
  • 廟宇雕刻:1.人物細雕,神態鮮活。典故多,為他處師傅所不及2.手工細膩,內容古意盎然。著名老師傅:李煥美(李松林的堂兄)、李克鳩、李讚(石音)、李讚(石工)、李松林、王慶松(輩份為→李克鳩→李讚接著才是李煥美和李松林,後兩位是同輩)

台灣大木作名師施坤玉及其大兒子臺灣藝術木雕工藝大師‧薪傳獎、人間國寶 施鎮洋

  • 佛像雕刻:中國閩南清代雕刻的延續,鹿港廟宇規模不及福建,大神像也隨著縮小。採取繁複鏤刻的精工法。神像漆線衣飾之製法,以鹿港為最精緻。神、架式、比例皆以古法為準。關公神雕聞名全省,不授徒,家族式。著名老師傅:家吾師、蔡虎、查某師、長春師、施禮、吳媽達、吳武貢
  • 錫器:古老麝石模尚存,造形源自銅器,昔時婚嫁必備,宗教禮儀必用,師傅悉知錫鉛合成比率,樣式很多,倒模鏤花錫器最為出色。著名老師傅:陳愛、陳滔、陳再添、施燦、施環、陳瓊林、夏聬、謝老波、陳萬能、施秋俊、夏順治
  • 竹器:臺灣盛產,取材方便,因此鹿港一地的竹器業遠盛於福建。技法雖也由大陸南方傳入,但青出於藍。鹿港的手藝更精巧細緻,傢俱的尺度及比例也比大陸製作的更美觀。著名老師傅:施龍父子、黃水、陳贊成
  • :古法研製,配方為家庭式秘傳,香味久而不退。著名老師傅:施錦玉香舖、施金玉香舖、施奕漢
  • 繪:喜慶、喪事、宗教年節必用,內架編織保存古法、燈紙上所給之龍、鳳、花鳥、山水,十足民俗風昧,保存手繪技巧。著名老師傅:吳敦厚、周建綿、王世祥、許安田

固定習俗[17]

  • 除夕祈福點燈
  • 迎財神
  • 天公生:農曆正月初九,鹿港鎮、福興鄉家戶皆會舉行祭拜,而家中有歲數逢十之倍數會更加隆重(三牲中使用帶腳胛身)
  • 慶元宵:元宵吃湯圓,鹿港吃上元圓
  • 土地公生:農曆二月初二,與尾牙同於此二節家戶都舉行祭拜,而新年也於此之後告一段落。
  • 媽祖生:農曆三月二十三,如同過年般熱鬧非凡。
  • 三月瘋媽祖:媽祖聖誕前後大規模進香活動如:同安寮十二庄請媽祖。[18]
  • 四月瘋王爺[19]:如:農曆4月12日奉天宮-蘇府大王爺聖誕。[20]
  • 龍王祭:由1979年起每年端午前,龍舟下水前舉行祭拜及遶境活動,並展開一連串鹿港端陽活動。[21]
  • 七娘媽生:早期每年於鹿港龍山寺中殿蓄水搭鵲橋,現每年於鹿港威靈廟(於摸乳巷菜園路出口)旁封路搭台設立鵲橋。
  • 中元普渡:鹿港地藏王廟舉辦大型普渡併於福鹿溪(福鹿河濱公園)舉辦放水燈儀式;於各區由七月初一至八月初三輪流普渡[22]
  • 作平安或作醮:每年農曆十月至十一月於鹿港地區(包括福興鄉)於各廟宇舉行,常伴隨神明出巡暗訪活動[23](於1990年前各家戶皆會擺席宴請親友於1990年後逐漸取消此附屬活動)。
  • 尾牙:農曆十二月十六

其他習俗

  • 送肉粽:此為禁止參觀之活動,於發生自縊事件時所舉行,以趨吉避凶。每年不一定有舉辦(福興鹿港地區法師稱之為天吊煞,中台灣沿海地區鄉鎮一般習俗,以鹿港地區最依禮辦理,而被誤認鹿港特有習俗)。
  • 籃仔姑:在中秋節時會人們以竹籃作道具,以類似扶乩方式向向她問事求卜[24]

以前的鹿港三不見-不見天街

  • 看不見天:是指中山路上生意活絡興隆,為了終年可遮風避雨,街道上都搭上棚子。
  • 看不見地:土地全鋪滿了紅磚頭,所以看不見泥土。
  • 看不見女人:綁小腳難於行,都待在閨房;另有一說為昔日女子不宜拋頭露面,女子只能從屋頂上看風景,也因此鹿港建築大部分都砌有女兒牆,為避免安全之虞。

現在的鹿港三多

  • 古蹟多:昔日僅次於臺南市的第二大城,所遺的古蹟以清朝及日治時期為主。
  • 小吃多:人來人往小吃就多了起來。
  • 人文匠師多:目前台灣國寶級的匠師有36位,單單一個鹿港鎮就佔了6位。
    鹿港龍山寺
金門館正門

旅遊

古蹟

國定古蹟
縣定古蹟-1997年前公告
鹿港文武廟
縣定古蹟-1997年後公告
歷史建築
臺灣歷史建築百景
著名歷史建築
其他廟宇

博物館

鹿港老街

  • 鹿港古蹟保存區(鹿港老街)-10.57公頃

鹿港老街(原指鹿港古蹟保存區,現指古式商店街)主要由瑤林街與埔頭街連結而成,包括意和行新祖宮桂花巷鹿港城隍廟前)、鹿港公會堂全長五百餘公尺,是台灣最早的老街。鹿港老街保存早期商店門牌建築,長條型閩式建築建築,結合一進房店面、二進房住家、三進房後院三大功能,房屋總長度從四十米至七十米不等,此為清代至民國初年建築特色。

特產

半邊井

「富貴三代,方知飲食」,鹿港在乾隆五十年至道光末年,是最繁榮的黃金時代,與中國大陸通商,舟車頻繁,百貨充盈,行郊林立,經濟繁榮,在「吃」的方面,山珍海味、奇饌佳餚,飲食之精美,自然高人一籌。昔日的酒樓飯館,手藝及滋味仍為老一輩所津津樂道。除了豐富的滿漢全席外,其它如飲茶品嘗的甜食,休工閒暇時裹腹的點心,都是各具特色,膾炙人口[25]

鹿港茶點:傳統茶點,主要源自大陸泉州師傅之手藝,將此傳統茶點輔以好茶,個中好滋味,一試便知。較具盛名的有「鳳眼糕」、「口酥餅」、「豬油糕」、「綠豆餅」、「石花糕」、「瓜子糕」、「雪片糕」、「狀元糕」、「五香糖」、「龍晴酥」等均是糕餅舖推出之名產。其他在市集小販攤上的「麥芽酥」、「龍鬚糖」俗稱皇帝點心、「牛舌餅」、「涼粉粿」、「車輪餅」也十分可口[26]

鹿港點心(小吃):點心一般是正餐以外,工作中間嚐用的,即是所謂「小吃」。較為老輩所稱道的有鹿港「肉粽」【以豬肉、沙蝦、香菇竹筍四味作餡,配以蝦頭蝦殼熬煉的鮮湯】,菜市場的「切仔麵」,特殊口味「燒肉圓」(鹿港俗稱「燒肉迴」)等均是齒頰生香的點心,其他小攤上販賣的鴨肉羹、「肉包」、「蝦丸」、「米粩(豬油粩)」、「烏魚子」、「水晶餃」、「當歸鴨」、「豬血麵線」、「牛肚湯」、「菜頭粿」、「芋圓」等也各具其香味,引來不少老饕的光顧[27]。肉包在鹿港主要有兩大家,一是老龍師肉包,其餡料裡的肉比較香甜有嚼勁,另一個則是阿振肉包,著重於柔軟Q彈餅皮,而內餡則較為多汁。

牡蠣之養殖為鹿港鎮漁民經濟命脈,此外鹿港的農特產品及海鮮小吃,不勝枚舉,如:蚵仔酥、蚵仔炸、蚵仔煎蝦猴麵線糊等,都是鹿港著名的特產,吸引了許多饕客前來一飽口福。

民俗糕點:其他特藝,如米雕由糯米包餡搓成各種動植人物形狀,諸如:龜、桃、螃蟹、瓜、果、人雞,魚等,糖塔是由熔糖加色倒入木模,塑成龍鳳、寶塔等形狀,以上兩者均為民間祝壽及祭神所供奉的食品,也都用傳統的手法來製作。

其它著名設施

1966年設立鹿港分台,早期是對中國大陸廣播,中波發射機有两部,一部600千瓦,使用612千赫,主要轉播法國國際廣播电台國語節目,另一部為1000千瓦,使用1008千赫,主要轉播中央廣播电台的國語節目。

係經濟部依據1985年3月15日行政院通過之「汽車工業發展專案」,結合交通部、環保署及車輛業者的力量,於1990年成立,並於2000年10月21日彰濱實驗室及試車場開幕。

桂花巷藝術村的前身是七棟日式宿舍,於日治昭和年間興建,為日本官員所遺留的建築;在2009年修建完成,經過整修後搖身一變成為一間間藝術工作坊,全年皆有進駐藝術工作人員,可近距離觀賞與接觸、DIY體驗創作的樂趣(於假日進駐藝術工作人員較多)。

面積三公頃,植樹種類與數量極多。

現為鹿港超大型活動主要場地,如2011年台灣燈會

草地、林木、小橋流水、無障礙步道及桌椅

彩虹步道、迴響廣場、攀岩沙坑及綜合遊樂區等四大主題區

建設福鹿河濱公園時,將鹿港端午龍舟競賽移至此處舉行

  • 福鹿河濱公園福鹿溪):於沿海路以西延龍舟路(縣道)於福鹿溪兩岸(傳統稱福興與鹿港分界,實屬福興鄉境內)

2015年將每年「鹿港慶端陽」之鹿港端午龍舟競賽移回此處;2017年7月8、9日舉辦第5屆台灣國際競技龍舟錦標賽。

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