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
冯至 | |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字 | 君培 |
出生 | 冯承植 1905年9月17日 大清直隶涿州 (今河北省涿州市) |
逝世 | 1993年2月22日 中国北京市 | (87岁)
国籍 | 大清(1905-1912) 中国(1912-1928) 中华民国(1928-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93) |
配偶 | 姚可庢 |
学历 | 北京大学德文系学士 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 |
冯至(1905年9月17日—1993年2月22日),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直隶涿州人,中国诗人、学者。
生平
[编辑]1905年9月17日,冯至生于涿州西丁市,冯家原为天津盐商,盐引在直隶涿州市,八国联军侵华后避难于涿州,父亲冯文澍没有参加家中事务而是在外做文牍工作。五岁发蒙,1912年,就读于私立养正学堂。1913年2月,入读涿县高小,6月,母亲去世。
1916年,十二岁的冯至考入京师公立第四中学。1920年,和同学创办杂志,毕业后投考入农专,但未入学。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受教于张定璜。1922年,经卢伯展介绍认识顾随,隔年加入浅草社,结识陈炜谟、林如稷、陈翔鹤还有郁达夫。秋,升入北京大学德文系本科。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办《沉钟》周刊。叔叔冯文潜回国,受到他很多影响。1927年夏,毕业后到哈尔滨一中任国文教师。1928年夏,返回北京,在孔德学校任教,兼任北大德文系助教。1929年,考取河北教育厅官费留学。
1930年9月12日,与吴宓、陶燠民、王庆昌同行留学德国,就读于海德堡大学,结识徐梵澄。1932年,转入柏林大学研究歌德,结识了朱自清。1933年,回到海德堡,研究方向从里尔克改为诺瓦利斯。1935年6月,博士毕业后回国,任北平中德学会干事。
1936年7月,赴上海任教同济大学,兼附设高中主任。8月,参加戴望舒所办《新诗》月刊,任编委。1937年,战争爆发,随校内迁浙江金华,后至江西南昌还有赣县、昆明。1939年,转任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与李广田、卞之琳、杨振声、罗常培、闻一多等人多有交往。1946年5月,转往重庆,和老友杨晦见面,又结识沙汀、何其芳等人。李公朴、闻一多事件时他也联名抗议。7月,复员后任至北京大学西语系任教。1949年,继续在西语系任教,当选全国文联委员和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50年,访问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国。1951年,又随沈钧儒赴民主德国参会、访问。12月,到江西进贤参加土改。1952年,院系调整后继续担任西语系主任。12月,随郭沫若到维也纳参会。1954年,又到民主德国和罗马尼亚访问。9月,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到各地参观访问。1960年9月,到十三陵参加劳动。1961年,负责高校教材编选。1964年9月,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到任不久前往安徽寿县参加四清运动。1965年9月,到缅甸访问。1966年,遭到批判。1970年7月,到河南息县五七干校劳动,隔年迁至河南明港。
1972年,返京,之后又多次访问欧洲诸国。1979年10月,当选作协副主席。1992年9月,病重,住进协和医院。1993年2月22日,去世。
主要作品
[编辑]- 《昨日之歌》(1927)
- 《北游及其他》(1929)
- 《十四行集》(1942)
- 散文集《东欧杂记》(1951)
- 传记《杜甫传》(1952)
- 译作集《海涅诗选》(1956)
- 诗集《西郊集》(1958)
- 诗集《十年诗抄》(1959)
- 论文集《诗与遗产》(1963)
- 译海因里希·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978)
评价
[编辑]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终审评委马悦然评点冯至说:“我喜欢冯至的十四行诗,那个时候很多人反对他那样的写作,用借来的意大利或者英国的格律就不合适。但是我觉得他写得好,真的朦胧诗,朦胧得要命。”[1]
冯至从上世纪20年代起,就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直接参与者,并成就斐然,被鲁迅赞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他也是中国文学研究家,他的《杜甫传》在毛泽东读完后,赞誉他写的《杜甫传》是“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因冯至早年留学德国,也是德国文学专家,歌德研究专家[2],曾获得代表联邦德国最高荣誉的大十字勋章、歌德奖章等殊荣。
冯至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师,大半生都在学校度过,他留德前曾任中学教师多年,留学返国后被聘为同济大学教授,后任西南联大教授,抗争胜利后任老北大教授,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后留教北大,一直到1964年调往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所长,同时仍兼北大西语系主任。他教过的学生无数,如今许多德国文学研究、翻译队伍中较有成绩者,许多都是他的学生,如韩耀成、张玉书、赵鑫珊、杨武能等等。
影响
[编辑]1980年4月7日,就译林杂志刊登《尼罗河上的惨案》和浙江出版《飘》的问题,向中央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胡乔木写了一封批评长信,引起了一阵风波。后与相关人员和解。[3]
参考资料
[编辑]- 冯至. 立斜阳集. 工人出版社 ,. 1989.07. ISBN 7-5008-0399-0.
- 张爱华. 1921-1949冯至的人文世界.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9.11. ISBN 978-7-5068-7534-9.
- 姚可庢. 我与冯至.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4.01. ISBN 7-5435-2080-X.
- 蒋勤国. 冯至评传. 人民出版社. 2000.08. ISBN 7-01-003243-2.
- 周良沛. 冯至评传. 重庆出版社. 2001. ISBN 7-5366-5184-8.
- 王邵军. 生命的思与诗 冯至的人生与创作. 人民出版社 ,. 2021.03. ISBN 978-7-01-022593-7.
- 张辉. 乐黛云 , 编. 冯至 未完成的自我. 文津出版社. 2005.01. ISBN 7-80554-450-6.
- 冯姚平. 冯至与他的世界.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01. ISBN 7-5434-3843-7.
- ^ 《沈从文如果活着就肯定能得诺贝尔文学奖》. 搜狐网. [2007年10月10日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10月13日) (中文(简体)).
- ^ 余君伟. 西詩及西詩中譯對漢語新詩的影響:以馮至與卞之琳為例 (PDF). 国立成功大学中文学报(第五十九期). 2017年12月.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年).
- ^ 施亮. 《譯林》事件始末. 炎黄春秋. 2008年, (第6期).
外部链接
[编辑]- 冯至
- 王德威:〈梦与蛇:何其芳、冯至与“重生的抒情”(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岩佐昌暲:〈对冯至诗《蛇》的一种看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顾彬:〈路的哲学——论冯至的十四行诗(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早期中国德语文学学科史的若干史实问题. 中北欧文学研究. 中国外国文学网. [2015-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