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净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净土梵语क्षेत्र罗马化:Kṣetra),又译为刹土清净佛土佛国佛刹净国净界净刹,即地方世界佛教术语,即是清净的地方,没有染污的庄严世界。在大乘佛教里指的是任何一个菩萨为渡化有情众生,以本愿力成就的佛土,都可以称净土。

对于净土的信仰,产生了净土崇拜。在汉传佛教中,“净土”一词常指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净土概念

[编辑]

简单来说,佛法的基本命题是“有漏皆苦”,我们希望下次不要再像现在这样转世了,或至少转往“好一点”的地方。

我们活在这个娑婆世界,基于社会的各种规范与伦理,往往无法全心投入佛法的修行中;但是在这些好一点的地方,因为外在环境、内在社会结构的关系,居民能够更容易全心投入佛法修行中,那里的生活型态能让人更容易走向“不再转世”这个终点。

这样的“好一点的地方”,就叫做“净土”。[1]

净土修持属于大乘佛法,在南传上座部[2]无此修持传统。以为修持净土是小乘佛法,只源出于未通达净土修持法门的发心。大乘修持者的发心,是为求无上佛境而利益众生。修持净土的人,知道六道中烦恼极多,不利于修持,所以发愿往生净土之中,以期精进修持直至成佛。净土并非大乘修持之最终目的,而只是像个中途站一样。在净土中,修持者可以直接地依佛陀学法,而且该土并无令修持者生起烦恼及痛苦的外缘,所以更适合于修持。在净土中修至较高境界时,修持者还是会自愿地回到六道之中救度众生,或者变出化身在六道之中利益众生。修持净土的人,如果是如法地发起大乘的菩提心,以此作为动机而修证净土,就符合了大乘的修持。如果并不持这样的发心,则不能算作大乘的修持,但这并非说净土法门本身不是大乘法门,只能说个别修持者之发心不符合大乘精神而已。[3]

净土又分为三种,即法身佛净土、报身佛净土及应身佛净土。法身佛净土只有成就佛境时才能说是达到了;报身佛净土只有大菩萨才能达到;但应化身佛净土的性质不同,凡俗的众生是可以倚靠五力而往生于其中的。我们平时所说的阿弥陀佛之极乐净土,其实是指弥陀的应化身佛净土,并非指衪的报身净土或法身净土。极乐净土乃由弥陀的福慧及悲心所变化生出,所以我们一辈凡俗的众生可以依靠五力的力量而往生其中。药师佛的琉璃净土及弥勒的兜率净土的本质,也是类似极乐净土的,只要具备五力资粮便可以顺利往生,并不限于已完全忏净业障的大圣者才可以达到。三种净土的性质完全不同,如果把三者混为一谈,就不易弄明白往生其中的条件了。[3]

要往生极乐净土之中,最重要的条件是对六道轮回的出离心及对弥陀的信心。依传说开示,往生净土必须具备五力,即白籽力、熟习力、决定力、祈愿力及断绝力。忏净罪障固然是修持者必须致力于进行的方向,但五力才是往生极乐净土的资粮。对弥供养、塑造弥陀的圣像、持诵衪的名号或真言及念诵与阿弥陀佛及极乐净土有关的经典都是在积集于其净土的因。同时,对极乐净土生起希求,发愿往生彼土而得脱六道生死,及对阿弥陀如来的信心,这些都是往生于极乐净土的关键因素。 [3]

历史

[编辑]

部派佛教时期,已经出现跟大乘佛教类似的净土概念,如兜率内院

净土列表

[编辑]

大乘佛教认为,由于众生无量、菩萨无量,所以净土也遍布于十方三世,接引不同根性的众生。在佛教中较常被提及的净土如下:

注释

[编辑]
  1. ^ 罗卓仁谦. 往生論之一:好好的轉世. 罗卓仁谦. 2019-06-09 [2019-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2) (中文(台湾)). 
  2. ^ 为避免可能的贬义,避用“小乘”之称
  3. ^ 3.0 3.1 3.2 3.3 祈竹仁寶哲:《狮吼棒喝》 ISBN 9628573349. [201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1). 

参见

[编辑]

参考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