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元朗區:修订间差异

坐标22°26′44″N 114°01′20″E / 22.44556°N 114.02222°E / 22.44556; 114.02222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I-notes.net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第367行: 第367行:
* [[香港濕地公園]]
* [[香港濕地公園]]
* [[大棠荔枝山莊]]
* [[大棠荔枝山莊]]

== 特產 ==
=== 元朗老婆餅===
元朗某餅家做出的[[老婆餅]]風味獨特,在香港市場上獨佔鰲頭。以往元朗的交通未有高速公路和鐵路時,巿區的居民去元朗要兩小時車程,去元朗旅行的最佳手信就是[[老婆餅]],現時元朗都變成巿區了,而該餅家在[[銅鑼灣]]、[[旺角]]、[[九龍]]、[[港島]]等各處亦己設有多家連鎖店。

=== 元朗烏頭 ===
在二十年代,深灣一帶之村民在海邊築基壆,用以抗拒潮水,這些被基壆圍繞之範圍稱為「基圍」,亦是魚塘的前身。三十年代,山貝村附近的鄉民開始建造魚塘,並利用雨水來沖淡塘中土壤所含之鹽份,使塘水適宜飼養各種魚類。數十年來,[[后海灣]]是香港食用淡水魚的主要來源地,直至八十年代,養漁業仍是不斷的發展;本地淡水魚當中,元朗烏頭約占了40~50%。<ref>馮志明,冼玉儀《元朗文物古跡概覽》香港:元朗區議會,1996</ref> 最高峰時每天出產兩萬條烏頭魚。<ref>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zJYWIzIEqU 梁祖堯《原汁原味》第五集:正宗元朗烏頭 </ref>

烏頭魚主要產於鹹淡水交匯處,元朗傳統養魚業是每年在海邊捕捉野生烏頭稚魚,然後放在魚塘飼養,但是現在本地海域野生的烏頭魚苗愈來愈少,很多都是來自內地和臺灣的了,不過元朗養值的烏頭仍然能保持肥美,背部有一片甘香可口的黃油。<ref> http://www.cuhk.edu.hk/ant/sidney/hkdiscovery41.pdf 尋找烏頭種的故事 </ref>

=== 元朗絲苗 ===
元朗昔日是一片平原,加上遍地魚塘,土地特別肥沃,種出來的絲苗,質素冠絕全港。[[錦田]]一帶更是南中國盛產稻米的地區,放眼盡是水稻田。內銷之餘,港產稻米也出口,「元朗絲苗」象徵本地米的輝煌歲月。據講元朗絲苗特點是較細粒及幼身,入口特別軟滑。不過,到60年代後期,部份種米維生的原居民移民外地,老一輩無力再耕種,年輕一輩又不願種田,元朗絲苗成為絕響。。<ref> http://the-sun.on.cc/cnt/news/20091018/00410_012.html Sun特搜:元朗「齊眉米」飯香有咬口 </ref>

元朗絲苗已在港消失40多年,不過,元朗[[塱原]]部份耕地近年再次嘗試種植稻米,農作物收成漸見規模及成熟。打著「本地米」的招牌,重現的元朗絲苗年產量不足兩噸,十分搶手。<ref>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512/18257232 品嚐消失40年的米香 元朗絲苗重現 一年兩造 年產噸半熱賣 </ref>

=== 流浮山生蠔 ===
[[流浮山]]位於元朗西,近海之邊緣,因水流近[[珠江]]口,位於鹹淡水交界,因而[[流浮山]]一帶之海面,適宜蠔只生長,所以[[流浮山]]居民一向多以養蠔為業,至少有二百年歷史。<ref>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TRYV4AjSys 流浮山養蠔業介紹 </ref>

自六十年代初,政府發展土地,自此[[流浮山]]交通方便,當時蠔業仍在興旺時,每年秋涼八九月開始,是蠔業收成季節,假日時,便有很多巿民往[[新界]]旅行,沿路更可欣賞農村風光,七八十年代為流浮山全盛時期,酒家越開越多,當時生產的蠔,的確肥美可口。<ref> http://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cg/bx884308/public_html/hillh.htm 流浮山</ref>

由於只有在深海撈取的蠔才可以生吃,而[[流浮山]]蠔是在淺水處放置蠔排去養植的,水質始終不太清潔,所以,在[[流浮山]]一帶海鮮酒家吃到的蠔,全部均會煮熟才上菜的,名為生蠔,是因為它有別於曬乾的[[蠔豉]]。

隨著經濟發展,[[流浮山]]的蠔田已成為香港歷史,因為嚴重的海水污染已導致[[流浮山]]不能再產蠔,現時在附近一帶海鮮酒家吃到的蠔都是由國內出產的。


== 經濟發展 ==
== 經濟發展 ==

2016年2月12日 (五) 10:02的版本

元朗區
區議會分區
元朗區官方圖章
圖章
元朗區的位置
坐标:22°26′44″N 114°01′19″E / 22.4456°N 114.022°E / 22.4456; 114.022
所在地 香港
地區直選選區新界西
成立1981年
政府
 • 民政事務專員麥震宇
面积
 • 总计138.43 平方公里(53.45 平方英里)
人口(2011年)
 • 總計578,529人[1]
 • 密度4,178人/平方公里(10,820人/平方英里)
元朗區元朗市中心,圖為青山公路元朗段
南生圍風景

元朗區(英語:Yuen Long District)位於香港新界西北部,是香港十八個地方行政區域之中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元朗區是香港唯一「一區兩」(元朗新市鎮天水圍新市鎮)的區份,此外發展中的洪水橋新市鎮也有大部份位於本區。元朗區屬香港兩個陸地與中國廣東省深圳市相連的區之一,另外一個為北區

地理

2010年的元朗

元朗區由廈村鄉(包括洪水橋白泥流浮山等地)、屏山鄉(包括元朗市中心西部、橫洲天水圍尖鼻咀等地)、十八鄉(包括元朗市中心東部、凹頭南生圍等地)、錦田鄉、八鄉(包括石崗等地)新田鄉(包括落馬洲米埔等地)所組成。元朗區東至洲頭,與北區馬草壟相鄰,南至洪水橋,與屯門區藍地相接。

據2006年香港人口普查資料,元朗人口約53萬人,面積約138.56平方公里,是九龍的三倍,香港島的1.8倍,是香港第三大行政區,僅次於離島區大埔

元朗為一沖積平原,也是香港唯一一個平原,大約形成於年間。元朗平原水土肥沃,過去盛產稻米元朗絲苗曾是1950年代在華南一帶的著名米食,可與增城絲苗競爭。居民沿岸建立基圍,養殖水產,包括:基圍蝦、淡水魚等,元朗出產的老婆餅也是馳名海外。

由於元朗北部與深圳只是相隔著深圳河,因此在深圳河下游至河口一帶的元朗地區(主要包括米埔落馬洲)是屬於香港邊境禁區,需要向香港警務處申請禁區紙才可以進入。在禁區內的落馬洲更是香港連接深圳的一個口岸——皇崗口岸的所在地。

歷史

開埠前期

根據香港考古學會的資料,元朗區內的七星崗在2500年前(相當於中原地區的商代)已經有居民。此外,在石崗機場曾出土過唐代骨灰鐔。

時期新界五大氏族鄧族文族先後遷入元朗的錦田、屏山、廈村及新田等地。他們各自在聚居地大興土木,並留下不少祠堂寺廟書院等遺跡。現時元朗區是最多法定古蹟的其中一區。

清代以前已建立大橋墩墟,位於元朗河口西岸。康熙八年,朝廷放寬遷海令,原居民遷回之餘,錦田進士鄧文蔚獲封地設墟;遂將原來的大橋墩墟,遷到西邊圍南邊圍之間的地方,今稱元朗舊墟。存於廟內,刻於1856年(清代咸豐六年)的「重修天后古廟碑」中亦清楚紀錄:「清康熙八年(即1669年)大橋墩市場改遷元朗(即元朗舊墟)」,元朗舊墟之擁有者(稱爲「墟主」)是錦田泰康村鄧氏家族。

另外,古時疍家在稱為「大樹」的地方建成一小廟,以祭祀天后,後來演變成今天十八鄉大旗嶺的大樹下天后廟。由於在該廟居於一棵方圓數百尺、濃蔭蔽日的大樹之下,因而得名。大樹下天后廟曾在清朝咸豐、光緒年間和1962年颱風溫黛襲港後各大修一次。

英治時期

由於政府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元朗於1898年納入殖民地管治。當時政府最初期的建設包括屏山警署,及經過元朗的青山公路。20世紀初期,隨著元朗日漸發展,元朗舊墟地方已不敷應用,所以元朗新墟於1915年建成。自新墟建成後,舊墟也慢慢衰落。今日舊墟的長盛街仍保存不少古建築物,被稱為「滿清一條街」。

1948年,政府於元朗設立新界第三所理民府,管理北約理民府(位於大埔)新界西改由元朗理民府管理。1978年,政府在青山公路元朗段一帶發展元朗新市鎮,並興建所需的公共設施。1981年成立元朗區議會,正式確立元朗區的範圍。另一個新市鎮,天水圍新市鎮,則在1980年代末開始發展,使元朗區成為唯一一個有超過一個新市鎮的地方行政區(馬鞍山沙田新市鎮的擴展部份)。

行政區劃

民政事務專員

現任元朗區民政事務專員麥震宇先生,於2013年1月9日接替楊德強出任該區專員。[2]香港的每一區都設有民政事務處,是政府及市民溝通的橋樑。

區議會

於1981年成立的元朗區議會,成員由第一屆的29人,增至現時的42人,包括31位民選議員,5位委任議員和6位當然議員(區內各鄉事委員會主席),主席與副主席皆由區議員互選產生。元朗區議會轄下設有六個委員會:即文化、康樂及體育委員會、環境改善委員會、財務委員會、社會服務、房屋事務及宣傳委員會、城鄉規劃及發展委員會和交通及運輸委員會,就區內環境改善、交通建設、城鄉規劃、社會服務等事宜,向當局反映市民的意見和關注,擔任政府和市民的溝通橋樑。

分區委員會

分區委員會始於1972年,主要目的是推動市民參與「清潔香港運動」及「撲滅暴力罪行運動」。時至今日,分區委員會成為各社區與民政事務處之間的橋樑,委員來自社會各階層,全部由民政事務總署署長委任[3]。而規模則為每8至10萬居民及流動人口(包括工人、購物人士、遊客等)有一個分區委員會。據一份2005年發出的分區委員會委員資料綜合表[4]所指出,元朗區共有三個分區委員會,是「天水圍南」、「天水圍北」及「元朗市」。

統計資料

根據2011年的人口普查資料[5],元朗區的人口資料如下:

人口特徵
  • 人口: 578,529人
    • 佔全香港人口比 例: 7.8%
    •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內的人 口數目): 4178人
    • 15歲以下: 13.6%
    • 15至24歲: 14.7%
    • 25至44歲: 32.6%
    • 45歲至64歲: 29.6%
    • 大於65歲﹕ 9.6%
  • 年齡中位數: 38.6歲
教育
  • 20歲及以上非就學人口具專上教育程度比例: 20.1%
勞動人口特徵
  • 勞動人口: 299,496
  • 勞動人口參與率
    • 男性: 68.9%
    • 女性: 52.2%
    • 合計: 59.9%
  • 工作人口每月主業收入中位數: 10,000港元
住戶特徵
  • 家庭住戶數目: 190,285戶
  • 家庭住戶 平均人數: 3.0人
  • 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 數: 18,000港元
房屋特徵
  • 有家庭住戶居住的屋宇單位數目: 189,893 個
  • 每個屋宇單位的平均家庭住戶數目: 1.002 戶
  • 自置居所住戶在家庭住戶總數目中所佔的比例: 49.6%
  • 家庭住戶每月按揭供款及借貸還款中位數: 5,590 港元
  • 按揭供款及借貸還款與收入比率中位數: 19.0%
  • 家庭住戶每月租金中位數: 1,380 港元
  • 租金與收入比率中位數: 12.1%

社區環境

元朗區的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社區環境。

元朗市中心元朗新市鎮和元朗區的核心及商業中心,於1960年代已開始發展,住宅、商業樓宇混集,住宅樓宇以樓齡較高的大廈及唐樓為主。新市鎮外圍的地區則有社區設施公共屋邨及較多中低密度的樓宇。工業區位於新市鎮的北面,距離市中心比較遠。

天水圍新市鎮的樓宇幾乎全屬住宅,除沒有工業區外,商業用地也十分少,主要是住宅區中的商場及一間酒店。住宅主要是公共屋邨居屋屋苑及大型私人屋苑嘉湖山莊,樓宇一般樓齡不高。中央的天水圍公園及西面的河道為大部分住宅提供寧靜優美的環境。

后海灣沿岸一帶(流浮山米埔)寧靜舒適,岸邊有一堆堆的蠔殼,海上有漁民出海捕魚,米埔更是觀賞候鳥的場地。其他鄉郊地方則到處都是青山綠草,十分接近大自然。

公共屋邨

元朗區最早興建的公共屋邨為元朗邨,位於大橋街市附近,但已經拆卸。之後的就是香港政府規劃元朗新市鎮後建成的水邊圍邨朗屏邨

為配合天水圍新市鎮的發展,首個位於天水圍的公共屋邨天耀邨,於1992年落成;第二個公共屋邨為天瑞邨,於1993年落成。但1998年開發時天水圍北部,適逢特區政府實行八萬五建屋計劃,天水圍北成為供應大量樓房的重要地段。按照當時規劃,俊宏軒天逸邨天恆邨本規劃作居屋用途,卻因八萬五政策失衡後停售居屋,原有單位變為公屋,於是位於天水圍北的公屋也特別多。[6]

元朗區另有一個中轉房屋的「屋邨」,朗邊中轉房屋,位於元朗新市鎮以西,近屏山。

居屋屋苑

首個元朗區的居屋屋苑是位於天水圍新市鎮天祐苑,於1993年入夥;而首個及唯一一個位於元朗新市鎮的居屋屋苑,是拆卸元朗工廠大廈後及原址重建為住宅的鳳庭苑。至於原先規劃為私人參建居屋計劃屋苑俊宏軒,以及多個位於天水圍北的居屋屋苑,因八萬五建屋計劃失衡後停售居屋而變成了公屋,以致現時元朗只有7個居屋屋苑,並沒有私人參建居屋屋苑。

主要私人屋苑

元朗區的第一個大型屋苑是位於南生圍錦綉花園,第2個是新元朗中心。由於元朗新市鎮的發展計劃沒有改動元朗市中心的用地規劃,所以大型屋苑只在市中心周遭建立。這些包括西南面,包圍元朗公園的眾屋苑(御豪山莊御景園柏麗豪園朗庭園)、北面(尚豪庭)、東南面(新時代廣場YOHO Midtown朗晴居、朗怡居及蝶翠峰)及北面的采葉庭。而元朗區亦有多個新私人屋苑已陸續入伙,包括尚悅溱柏Residence譽88以及低密度臨河豪宅項目爾巒

郊區的大型屋苑除了1980年代落成的錦綉花園外,尚有1990年代初落成的加州花園加州豪園,位於近米埔的和南生圍。

天水圍新市鎮只有由長江實業建成的私人屋苑,分別為嘉湖山莊慧景軒柏慧豪園

村屋屋苑

  • 振華花苑3期
  • 麗昌花園
  • 鈞樂新村
  • 振興新村
  • 泉楓花園
  • 銀田花園
  • 定褔花園
  • 悅富豪苑
  • 基達花園1期
  • 基達花園2期
  • 富茵雅苑
  • 富安花苑
  • 富林花園
  • 斌勝花苑
  • 富怡花園1期
  • 富怡花園2期
  • 皇冠花園
  • 新麗花園
  • 翠麗豪園
  • 富喬花園
  • 欣湖花園
  • 翠湖花園
  • 銀湖花園
  • 富麗山莊

大型商場

公共設施

除警署及消防局這些必須設施外,元朗區的公共設施主要在新市鎮建立時興建。

教育

大專院校

基督教神學院校

中學教育

元朗區一共有51間中學,其中8間為英文中學。

小學教育

元朗區共有49間小學。

幼兒教育

醫療

1919年,元朗眾鄉紳捐款成立博愛醫院,自此肩負元朗區醫療樞紐的責任。

文康娛樂

元朗劇院
元朗大球場
香港濕地公園

元朗區有三間公立圖書館,包括位於元朗政府合署內的元朗公共圖書館、天水圍站旁的屏山天水圍公共圖書館及天水圍天澤商場的天水圍北公共圖書館,另外在元朗劇院側也正在與建圖書館在11年預計12年完成,而最近14年預計15年年底落成,政府好像沒有確實落成時間。前兩者並附有學生自修室,學生可以在內溫習,其中屏山天水圍公共圖書館為香港公共圖書館系統中主要及全港第二大圖書館。

除此之外,部分地區(如天水圍及各鄉村)設有流動圖書館的服務,由流動圖書車前往該些地區提供限時的借閱及歸還服務。

體育方面,1958年一班熱愛體育運動的元朗區人士合力成立「元朗區體育會」,旨在推動地區體育活動。元朗區體育會成立初期,得到熱心的地區人士支持,建成元朗大球場,並於1973年籌建體育館大廈。此外,元朗區設有的體育設施,還包括游泳池、體育館、壁球場及各類田徑設施。以下為元朗文康體育設施列表:

圖書館
劇院
社區中心及會堂
體育館
壁球場
  • 元朗羅弼時爵士壁球場
  • 大橋街市壁球場
  • 元朗賽馬會壁球場
公園
主題公園
草地球場
游泳池

軍用設施

旅遊

元朗區內設有不少旅遊景點,其中南生圍的美景不僅吸引雀鳥,近年亦吸引不少市民,趁假日到來觀鳥拍照及野餐。而大棠於10月中至11月期間紅葉茂盛,別有一番風味,成為港人熱門拍攝勝地。

百鳥塔

特產

元朗老婆餅

元朗某餅家做出的老婆餅風味獨特,在香港市場上獨佔鰲頭。以往元朗的交通未有高速公路和鐵路時,巿區的居民去元朗要兩小時車程,去元朗旅行的最佳手信就是老婆餅,現時元朗都變成巿區了,而該餅家在銅鑼灣旺角九龍港島等各處亦己設有多家連鎖店。

元朗烏頭

在二十年代,深灣一帶之村民在海邊築基壆,用以抗拒潮水,這些被基壆圍繞之範圍稱為「基圍」,亦是魚塘的前身。三十年代,山貝村附近的鄉民開始建造魚塘,並利用雨水來沖淡塘中土壤所含之鹽份,使塘水適宜飼養各種魚類。數十年來,后海灣是香港食用淡水魚的主要來源地,直至八十年代,養漁業仍是不斷的發展;本地淡水魚當中,元朗烏頭約占了40~50%。[7] 最高峰時每天出產兩萬條烏頭魚。[8]

烏頭魚主要產於鹹淡水交匯處,元朗傳統養魚業是每年在海邊捕捉野生烏頭稚魚,然後放在魚塘飼養,但是現在本地海域野生的烏頭魚苗愈來愈少,很多都是來自內地和臺灣的了,不過元朗養值的烏頭仍然能保持肥美,背部有一片甘香可口的黃油。[9]

元朗絲苗

元朗昔日是一片平原,加上遍地魚塘,土地特別肥沃,種出來的絲苗,質素冠絕全港。錦田一帶更是南中國盛產稻米的地區,放眼盡是水稻田。內銷之餘,港產稻米也出口,「元朗絲苗」象徵本地米的輝煌歲月。據講元朗絲苗特點是較細粒及幼身,入口特別軟滑。不過,到60年代後期,部份種米維生的原居民移民外地,老一輩無力再耕種,年輕一輩又不願種田,元朗絲苗成為絕響。。[10]

元朗絲苗已在港消失40多年,不過,元朗塱原部份耕地近年再次嘗試種植稻米,農作物收成漸見規模及成熟。打著「本地米」的招牌,重現的元朗絲苗年產量不足兩噸,十分搶手。[11]

流浮山生蠔

流浮山位於元朗西,近海之邊緣,因水流近珠江口,位於鹹淡水交界,因而流浮山一帶之海面,適宜蠔只生長,所以流浮山居民一向多以養蠔為業,至少有二百年歷史。[12]

自六十年代初,政府發展土地,自此流浮山交通方便,當時蠔業仍在興旺時,每年秋涼八九月開始,是蠔業收成季節,假日時,便有很多巿民往新界旅行,沿路更可欣賞農村風光,七八十年代為流浮山全盛時期,酒家越開越多,當時生產的蠔,的確肥美可口。[13]

由於只有在深海撈取的蠔才可以生吃,而流浮山蠔是在淺水處放置蠔排去養植的,水質始終不太清潔,所以,在流浮山一帶海鮮酒家吃到的蠔,全部均會煮熟才上菜的,名為生蠔,是因為它有別於曬乾的蠔豉

隨著經濟發展,流浮山的蠔田已成為香港歷史,因為嚴重的海水污染已導致流浮山不能再產蠔,現時在附近一帶海鮮酒家吃到的蠔都是由國內出產的。

經濟發展

商業

元朗區的商業區以元朗市中心最旺盛。由於鄰近元朗新墟,故發展得最早更最發達。另外錦田、洪水橋等地都有一些小規模的墟市。

工業

元朗區的工業區主要位於元朗新市鎮的北面,橫洲的元朗工業園是全港第二個工業園,另外還有舊墟西面的東頭工業區。

體育

1958年,一班熱愛體育運動的元朗區人士合力成立「元朗區體育會」,旨在推動地區體育活動。元朗區體育會成立初期,得到熱心的地區人士支持,建成元朗大球場,並於1973年籌建體育館大廈。此外,元朗區設有的體育設施,還包括游泳池、體育館、壁球場及各類田徑設施。

足球

天水圍飛馬 (2008-2012年)
天水圍飛馬於元朗廣場舉行首奪銀牌祝捷會

天水圍飛馬(英文:TSW Pegasus FC)是於2008年由元朗區的熱心人士籌組的足球隊。飛馬在2008-09年度球季,得以首次於高級組銀牌中晉級決賽,於決賽更以3-0擊敗康宏晨曦,奪得球會史上首項錦標。2009-10年度,飛馬於參賽次季除獲得聯賽亞軍外,於足總盃決賽中,憑著李康廉及伊達各建一功,以2-1擊敗公民,奪得冠軍,並且取得來季參與亞洲足協盃的參賽資格。球隊2012-13年度球季改名稱為太陽飛馬,更於2013-2014年度球季把主場遷至能容納6,664名觀眾之旺角大球場,自此代表元朗區的足球隊則變成了元朗足球會

元朗足球會

元朗足球會(英文:Yuen Long Football Club)是代表元朗區的足球會,前身為元朗區體育會旗下足球隊,成立於1958年。元朗在1960-61年度球季,獲得香港乙組足球聯賽亞軍,得以首次升上甲組聯賽角逐。升班後的第二個球季,即1962-63年球季,元朗便奪得球隊史上首項重要錦標——香港甲組足球聯賽冠軍。1967-68年度球季,元朗殺入高級銀牌決賽,並以2:0擊敗東昇,奪得球隊歷來首項甲組盃賽錦標。元朗足球會在2012–13年度乙組聯賽贏得聯賽冠軍後,再次晉升甲組,球隊以元朗大球場為其主場。

人造沙灘多用途球場

2014年10月,首個人造沙灘多用途球場位於天業路開幕,球場佔地逾2700平方米,可作沙灘排球場及手球場,並設有觀眾席及淋浴間等設施,逢星期一、三、五及日會預留作排球場,星期二、四及六會成為手球場,逢星期三及日會作場地保養。[14]

交通

元朗市,下方為港鐵天水圍站(2006年4月26日攝)

元朗區過去主要依靠青山公路屯門公路大欖隧道及環迴公路(即現在的9號幹線,元朗區內有元朗公路新田公路)連接香港其他地區。因此,一般其他地區發生交通事故,元朗區的對外交通亦同時受到影響。不過,自從香港3號幹線於1998年上半年啟用後,元朗區對外交通已大為改善。元朗區也是三條主要公路(青朗公路、元朗公路及新田公路)的交匯處。

幹線

主要交通幹道

元朗區除以上幹線外,尚包括其他非快速公路的主要道路,及一些鄉郊道路。它們規模雖然較小,但也是區內鄉郊地區使用的主要道路,地位同樣重要。

  • 青朗公路(包括大欖隧道)是3號幹線的一部分,連接錦田河以北近凹頭至青衣,現時是元朗往九龍或香港島的主要途徑。
  • 元朗公路是9號幹線的一部分,連接屯門區藍地至凹頭,為車輛由屯門至達落馬洲等邊境通道提供更快捷的途徑。
  • 新田公路是9號幹線的一部分,連接錦田河以北近凹頭至新田,是新界西所有車輛前往落馬洲或新界東上水等的主要途徑。
  • 青山公路共有6段位於元朗區,由藍地經洪水橋、屏山、元朗市中心、牛潭尾、米埔及新田,到落馬洲。除元朗段是元朗新市鎮的地區中心之外,其餘各段都是鄉郊地區連接地區中心的主要途徑。
  • 粉錦公路由粉嶺(實為上水)向南到錦田(實為八鄉)。
  • 林錦公路由大埔區林村向東至錦田(實為八鄉上村)。
  • 錦田公路由凹頭向東至八鄉上村。
  • 錦上路由錦田向南,繞過大量村落至八鄉上村。
  • 荃錦公路由荃灣向北到錦田(實為八鄉上村)。
  • 流浮山道由屏廈路至流浮山。
  • 深灣路沿后海灣岸邊而建。

公共運輸

港鐵朗屏站
輕鐵頌富站

元朗區的公共交通服務由鐵路、巴士小巴等組成。

鐵路

輕鐵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的輕鐵是一條輕軌鐵路,全長31.75公里,自1988年起服務元朗及屯門兩區。11條全日服務的路線中有7條途徑元朗區,其中705、706服務天水圍新市鎮,761P行走元朗至天水圍新市鎮,610、614及615行走元朗新市鎮至屯門區,751行走天水圍新市鎮至屯門區。1條只在部分時間服務的短途路線(751P)則在天水圍新市鎮服務。元朗區共有25個輕鐵站,其中天水圍站元朗站可讓乘客轉乘港鐵。

港鐵

同為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的港鐵西鐵綫於2003年12月20日通車(前稱九廣西鐵及在2007年12月2日前由九廣鐵路公司營運),其車廠八鄉維修中心設於八鄉。港鐵在元朗區共有4個站,分別為天水圍朗屏元朗錦上路。現在,乘搭港鐵往返元朗區和九龍美孚只需約20分鐘。

同為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的落馬洲支線亦已於2007年8月15日啟用,其新建的過境車站落馬洲站及落馬洲支線管制站亦是位於元朗區,但與之連接的東鐵綫並不能到達本區。現時車站旁的公共運輸交匯處有一條巴士線(B1)及一條小巴線(75)來往元朗市中心。

巴士

巴士服務方面,元朗區有多條巴士線往來香港各區。區內的服務主要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的接駁巴士提供,連接區外的巴士線則由九龍巴士城巴新大嶼山巴士營運。接駁巴士雖然名義上以接駁用途為主,但實際亦是不少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

宗教

區内有元朗聖伯多祿聖保祿堂元朗錦光堂等宗教场所。實際上最多人使用的應為傳統廟宇。較有名的包括元朗以南的大樹下觀音廟、林錦公路旁的淩雲寺等。

未來發展

政府現正就元朗區多個地段進行的長遠發展研究,牽涉的公私營房屋供應量總數超過13萬伙,其中,元朗南新發展區料提供逾2.6萬個單位,最快2025年入伙。錦田南和八鄉一帶目前建議發展的14幅地皮,可提供近3.4萬伙住宅,最快2022年入伙。另外,研究中的橫洲會有4,000伙,錦田北亦可以新增4,000伙,朗邊的公共房屋項目預計可提供7,500伙,若再加上剛展開檢討的南生圍土地用途,未來的住宅供應量將會更多。

政府亦開始進行元朗南新發展區的前期規劃工作,擬在元朗市明渠興建高架行人通道,貫通西鐵朗屏站與元朗安寧路、青山公路及教育路南端,天橋全長約540米,設有升降機及扶手電梯,以紓緩將來的人口壓力,料建造工程可於2017年底開展,並於2022年完工。

鄰近朗屏站的東頭工業區將會陸續轉型為中小型住宅區,其中宏業西街以西及德業街以北的工業用地,早年已改劃為住宅用途,多個住宅項目亦已上馬,包括嘉華及信置的朗屏站北項目,另外,新地的德業街項目則會興建兩座共526伙中小型單位,而堡獅龍羅氏家族持有的宏業西街項目,將興建兩幢共276伙,項目毗鄰的居屋預留用地,則會興建一幢共229個單位。在已改劃地段內仍有多個由單一業主持有的商貿或工業大廈,申請發展住宅的潛力極高。[15]

位於天水圍新市鎮發展區東北面的預留區已建成公共屋邨。其他配套設施,包括香港濕地公園已於2006年開幕,預留區已經有數間學校落成。政府亦因應社區以至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需求,該處的康樂設施已逐步落成。

更大型的供應座落洪水橋。香港政府曾於1999年討論於洪水橋建具環保概念的新市鎮,不過由於收地的進度緩慢,加上當時樓市瞬息萬變,對住宅需求明顯減低,所以在2003年時原則上已擱置有關研究。直至2007年於施政報告再被提起,但實際能供應土地發展的時間已推遲到2024年之後,預期提供約6萬個單位。

長遠而言,一些地區如屏山錦田牛潭尾也有可能用作新市鎮的用途。

參見

註釋

  1. ^ 2011年人口普查報告. 
  2. ^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301/08/P201301080207.htm 新任元朗區民政事務專員履新]
  3. ^ 詳情請閱香港便覽的地方行政
  4. ^ 其連結於
  5. ^ 2011年人口普查 - 元朗區議會分區統計便覽. [2014-04-24] (中文(香港)). 
  6. ^ 沒經規劃的 悲情城市 2006-10-04 明報
  7. ^ 馮志明,冼玉儀《元朗文物古跡概覽》香港:元朗區議會,1996
  8.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zJYWIzIEqU 梁祖堯《原汁原味》第五集:正宗元朗烏頭
  9. ^ http://www.cuhk.edu.hk/ant/sidney/hkdiscovery41.pdf 尋找烏頭種的故事
  10. ^ http://the-sun.on.cc/cnt/news/20091018/00410_012.html Sun特搜:元朗「齊眉米」飯香有咬口
  11.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512/18257232 品嚐消失40年的米香 元朗絲苗重現 一年兩造 年產噸半熱賣
  12.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TRYV4AjSys 流浮山養蠔業介紹
  13. ^ http://www2.hkedcity.net/citizen_files/aa/cg/bx884308/public_html/hillh.htm 流浮山
  14. ^ 天業路人造沙灘球場,HK.Ulifestyle.com
  15. ^ [伍志輝 焦點故事: 元朗新供應 新地最多 提供逾7,000單位 峻巒 YOHO 3期 做主力 《蘋果日報》 2014年8月9日]

外部連結

22°26′44″N 114°01′20″E / 22.44556°N 114.02222°E / 22.44556; 114.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