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茶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盏托
北宋越窑刻花盏托

茶托,也称茶托子[1]盏盘盏台茶舟茶船[2]茶衬[3],与茶盏合用,承于其下,以稳固茶盏,收集溢出的茶汤,并避免高温茶汤烫手[3],合称托盏[4]盏托,也是盖碗的组成部分。类似的器形在东亚传统的酒器和食器中也有出现。

起源于中国,后传入东亚其他地区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传入欧洲后演变成茶杯碟[5]

起源

[编辑]

传说茶托始见于唐代,唐 李匡乂资暇录》记载,建中蜀相崔宁之女,她为了避免茶杯烫手,就用碟子盛载茶杯。但喝的时候杯子会倾侧,于是以在碟子中央弄成环形固定杯子,之后再命工匠环代替蜡环。崔宁看到觉得不错,就命名为茶托子,并流传于世[1]宋代程大昌的《演繁露》中也有同样记载[6]

而实际上茶托出现的时间早于唐代。盛载杯子的托子最迟在汉代已出现,当时尚未有专门的茶具,食具往往兼作饮具,亦不会仔细区分茶具和酒具。当时已有人以托子盛载。而专用作茶具的茶托则不会晚于南北朝[7]江西省吉安县长塘乡南朝齐永明十一年(493年)墓葬就出土一件青瓷茶托,而江西南昌市郊,福建省福州南屿闽侯建瓯等地的南朝墓中也有同类茶托出土[8]。甚至有考古学家认为,晋朝时已有专门的茶托[9]

发展及传播

[编辑]

中国

[编辑]

唐代陆羽的《茶经》虽然尚未把茶托列为茶器之一,但当时人饮茶使用茶托已很常见。到了宋代,饮茶风气大盛,出现了不少茶托。宋代青瓷文物就有不少为盏托。

>

日本

[编辑]

日本在镰仓时代僧人至中国宋朝求法,多在浙江临安县境的天目山内寺院修行。归国时带回寺院内学习到点茶法和茶器,包括黑釉茶碗和茶托。由于黑釉茶碗是从天目山带来,故日本人称之为天目茶碗,而盛载天目茶碗的茶托则称为天目台。这种形制的茶托一直用于日本茶道点茶道的部份流派。到了江户时代南明福建福清万福寺僧人隐元隆琦受邀至长崎兴福寺出任住持,并把明代流行的泡茶法带到日本,为煎茶道的滥觞。而泡茶所用包括明式茶托在内的茶具也随之传到日本,成为煎茶道的茶具之一。江户时代九州人也喜欢用配有茶托的盖碗品茶。[来源请求]

朝鲜

[编辑]

朝鲜高丽时代从中国宋朝传入点茶法,同时传入包括茶托在内的宋式茶具,后来高丽自行制作茶托及茶盏,作为日常饮茶以及以宋代点茶法为基础发展而成的茶礼末茶茶具。当时有不少以高丽青瓷制作的茶托。到朝鲜王朝,茶托又受到明式和清式茶托的影响,出现不同的形制。[来源请求]

越南

[编辑]

越南李朝时由中国宋朝传入点茶法,为越南茶道之滥觞,亦同时传入宋式茶具,包括茶托。此后历代的越南茶托皆深受中国影响,后黎朝阮朝的茶托与中国明代和清代的茶托形制相似。[来源请求]

琉球

[编辑]

琉球国第一尚氏王朝时期由明代移民闽人三十六姓传入的泡茶法,至第二尚氏王朝初期,琉球茶道仍深受中国茶文化影响,茶托的形制亦然。后来琉球人又学习日本抹茶道,同时传入日式天目台。此后茶托发展出琉球独有的风格,融合了明清式茶托和日式天目台的特点,通常为漆器[来源请求]

欧洲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李匡乂资暇录》:“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手,取碟子承之。既啜,杯倾,乃以蜡环碟中央,其杯遂定,即命工以漆环代蜡。宁善之,为制名,遂行于世。其后传者,更环其底,以为百状焉。”
  2. ^ 曾楚楠,潮汕工夫茶话,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8,页61
  3. ^ 3.0 3.1 中国茶叶词典,陈宗懋.杨亚军,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7,页439
  4. ^ 徐海荣、徐吉军、常绪源、梁月荣等. 《中国茶事大典》.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0. 
  5. ^ [英]佩蒂格鲁. 茶鉴赏手册.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1,页64
  6. ^ 程大昌演繁露》,“托始于唐,前世无有也。崔宁女饮茶,病盏热熨指,取碟子融蜡象盏足大小而环结其中,置盏于蜡,无所倾侧,因命工髯漆为之。宁喜其为,名之日托。遂行于世。”
  7. ^ 茶盞與茶托 品茶佳器相得益彰. [2016-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1). 
  8. ^ 古代青瓷托盏[永久失效链接]
  9. ^ 文人雅器——茶托. [2016-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30).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