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府
外觀
大名府,北宋時為北京大名府,中國古代的重要府衙之一,在今天的邯鄲市大名縣,轄境大約相當於今河北省邯鄲市東部大名縣等地、河南省濮陽市市區、濮陽縣、清豐縣、南樂縣、安陽市內黃縣東部、滑縣東部、新鄉市長垣縣東北、山東省東明縣等地。
沿革
[編輯]唐朝末年,魏博節度使田悅升魏博的魏州為府,典故取於《史記》的一句話:「萬,盈數也。魏,大名也。」改稱「大名府」,未獲唐朝政府承認。後置興唐府,又改廣晉府,後漢時改為大名府。
北宋時為了成為對抗遼國的邊陲重鎮,乃是北宋四京之一的北京,也是當時河北最大的城市,故又號「河朔重鎮」、「北門鎖匙」,在其北方不遠便是遼國的燕京。北宋被金朝擊敗南遷之後,大名府失去其戰略地位而衰落,但仍為大名府路治所。元代為大名路,明清兩代仍為大名府[1]。民國初年為大名道首縣,後來由於交通形勢改變而失去河北南部主要城市的地位,現今的大名府舊址只是村落等級的小地方。
清朝初期沿襲明制,轄一州,十縣。雍正三年(1725年),將內黃縣、濬縣、滑縣割改隸屬河南省彰德府、衛輝府。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裁撤魏縣,原魏縣境分入大名縣、元城縣。此後大名府轄大名縣、元城縣、南樂縣、清豐縣、東明縣、長垣縣、開州,至清末。[2]
歷任長官
[編輯]- 五代大名府尹
- 北宋知大名府
- 符彥卿(960年—969年)
- 王祐(969年)
- 李繼勛(969年—977年)
- 楊克讓(977年—978年)
- 孫承祐(980年—985年)
- 趙昌言(985年—986年)
- 陳恕(985年)
- 王承衍(986年—987年)
- 翟守素(987年)
- 石保吉(987年—988年)
- 王承衍(988年—989年)
- 郭載(989年—991年)
- 周瑩(991年—992年)
- 劉廷翰(992年)
- 趙昌言(992年—993年)
- 雷有終(993年)
- 劉知信(993年—994年)
- 郭贄(994年—997年)
- 裴濟(997年)
- 王昭遠(998年—999年)
- 劉知信(999年—1000年)
- 張永德(1000年)
- 康保裔(1000年)
- 錢若水(1001年—1002年)
- 孫全照(1002年—1003年)
- 溫仲舒(1003年—1004年)
- 王顯(1004年)
- 周瑩(1004年)
- 王欽若(1004年)
- 孫全照(1004年—1005年)
- 趙昌言(1005年)
- 王承衍(1005年—1008年)
- 邊肅(1008年)
- 寇準(1008年—1013年)
- 周起(1013年—1014年)
- 馮拯(1015年—1016年)
- 魏咸信(1016年—1017年)
- 馬知節(1017年)
- 李仕衡(1017年—1018年)
- 張知白(1018年—1019年)
- 王曾(1019年—1020年)
- 李應機(1020年—1022年)
- 薛田(1022年)
- 曹瑋(1024年—1027年)
- 陳堯咨(1027年—1030年)
- 王曾(1031年—1033年)
- 陳堯咨(1033年)
- 杜衍(1034年—1035年)
- 狄棐(1035年)
- 王博文(1035年—1036年)
- 王貽永(1036年—1037年)
- 任布(1037年—1038年)
- 呂夷簡(1038年—1040年)
- 李迪(1040年—1041年)
- 程琳(1041年—1046年)
- 夏竦(1046年—1047年)
- 賈昌朝(1047年—1049年)
- 程琳(1049年—1052年)
- 陳執中(1052年—1053年)
- 賈昌朝(1053年—1056年)
- 李昭亮(1056年—1060年)
- 文彥博(1060年—1062年)
- 賈昌朝(1062年—1065年)
- 王拱辰(1066年—1068年)
- 韓琦(1068年—1073年)
- 韓絳(1073年—1074年)
- 文彥博(1074年—1080年)
- 王拱辰(1080年—1085年)
- 韓絳(1085年—1087年)
- 馮京(1087年—1090年)
- 張璪(1090年—1092年)
- 蒲宗孟(1092年—1093年)
- 許將(1093年—1094年)
- 呂惠卿(1094年—1096年)
- 鄭雍(1096年—1097年)
- 安燾(1097年—1098年)
- 韓忠彥(1098年—1100年)
- 林希(1100年)
- 李清臣(1100年—1101年)
- 劉奉世(1101年)
- 蔡卞(1101年—1102年)
- 韓忠彥(1102年)
- 呂惠卿(1102年—1105年)
- 許將(1105年—1110年)
- 呂惠卿(1110年—1111年)
- 梁子美(1111年—1112年)
- 鄧洵武(1112年—1114年)
- 蔡卞(1114年)
- 姚祐(1114年—1116年)
- 梁子美(1116年—1119年)
- 鄧洵仁(1119年—1120年)
- 林攄(1120年—1123年)
- 王安中(1123年—1124年)
- 王革(1124年)
- 徐處仁(1124年—1125年)
- 王安中(1125年—1126年)
- 蔡懋(1126年)
- 趙野(1126年)
- 張愨(1126年—1127年)
- 金朝大名尹
- 唐括德溫(1157年—1158年)
- 完顏宗尹(1162年)
- 阿勒根彥忠(1162年—1164年)
- 徒單克寧(1165年)
- 完顏文(1170年—1172年)
- 石抹卞(1174年—1175年)
- 完顏宗寧(1176年—1179年)
- 忽剌不(1181年—1183年)
- 劉瑋(1191年—1192年)
- 完顏裔(1193年—1194年)
- 紇石烈執中(1195年—1197年)
- 完顏承暉(1201年,1205年—1206年)
- 徒單公弼(1206年—1209年)
- 徒單銘(1211年)
- 烏古論誼(1212年—1213年)
- 完顏阿喜(1214年)
- 孛術魯德裕(1214年)
- 烏古論慶壽(1216年)
- 完顏銀術可(1221年)[3]
文化影響
[編輯]《水滸傳》中蔡京的女婿梁中書梁世傑(原型為梁子美)為此地府尹,手下有李成、聞達、索超等強將。盧俊義、燕青亦出身此地。
遺蹟
[編輯]註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延伸閱讀
[編輯][在維基數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