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欲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五欲樂

欲乐(梵文及巴利语कामKāma),又译为爱欲淫欲,意为欲望。在古代印度,此词尤其指性欲,也指对于世间物质的爱好,形容经由感官所得到的各种生理快乐、激情渴望、希望拥有、爱情、对生活及美学的爱好等等。

古代印度人认为,人类生活的目标,基本上可分为四大类英语Purusharthas:包括

  1. (dharma),道德及智性上的追求;
  2. 利益事英语Artha(artha),物质收入与种种利益;
  3. 解脱(mokṣa,获得心灵的自由);
  4. 欲乐

这在佛教中得以传承,并借由佛教传播到其他国家地区。

佛教

[编辑]

在佛教中,欲乐(Kāma)指追求经由五蕴(色、受、想、行、识)感知五尘(色、声、香、味、触)可以得到的物质性快乐,又称五欲乐,分别是财欲(或称贪欲、利欲)、色欲(或称性欲)、名欲、食欲(或称饮食欲)、睡欲[1]

对欲乐产生想要的心态,称为贪欲(kāmacchanda),为五盖之一。对欲乐产生的爱取,称欲爱(kāma-taṇhā)。对于欲乐产生的,称欲贪(Kāma-rāga),为十结之一。

佛教经常把世界分为三层,包括欲界(kāma-dhātu)、色界无色界,其中的欲界为存在五欲的众生所居住,色界则是脱离了五欲、但仍有色身的众生所居。

类似译名

[编辑]

心所中的(Chanda),使用相同的汉语译名,但其意义不同。

注释

[编辑]
  1. ^ 《杂阿含经》470经:“以彼愚痴无闻凡夫不了知故,于诸五欲生乐受触,受五欲乐;受五欲乐故,为贪使所使。苦受触故,则生瞋恚;生瞋恚故,为恚使所使。于此二受,若集、若灭、若味、若患、若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生不苦不乐受,为痴使所使。为乐受所系终不离,苦受所系终不离,不苦不乐受所系终不离,云何系?谓为贪、恚、痴所系,为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