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bo1je5(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1],為大乘空宗主要依靠的一系列經典,其中部分經典位於大乘佛教最早出現的經書之列。般若梵語是「智慧」的意思,與世俗的智慧不同,它專指佛陀開始的,指引人超越世俗,來到彼岸的智慧。

般若經核心思想,是空性慈悲。空性在於體驗到「一切皆空,不可得」,慈悲在於強調超度有情眾生的利他精神和種種方便。這二者是般若經乃至大乘佛教體系的兩根支柱,缺少對空性的體悟,或者缺少普渡眾生的心願與實行,都是不能成佛的。

般若經的歷史[編輯]

般若經的結集從公元前一世紀開始,一直延續到公元十世紀。學者愛德華·孔茲把般若經的發展分成四個階段[2]

  1. 原始階段,最早的般若經《八千頌般若》首先誕生。這個階段大致在公元一世紀中葉,在印度處於安達羅王朝時期。佛學家也認為它是最早的大乘經之一。因為,般若經典和其他大乘經相比,更明顯具有巴利經典所採取的對話方式。這種方式通常是早期佛經特徵的。而且般若經中的佛陀通常與祂的弟子,如須菩提、滿慈子、舍利弗對論佛法,在其他大乘經中,與佛對話的,更多的是菩薩。
  2. 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般若經的篇幅不斷擴充,從八千頌擴展到一萬八千頌,二萬五千頌乃至十萬頌。在二到三世紀的龍樹時代,就已經有了大品般若經和小品般若經的流行,大品般若指的是兩萬五千頌的版本,小品般若指的是八千頌的版本,二者篇幅詳略不同,但內容相近。
  3. 濃縮階段,有兩種濃縮方式,一種是把長篇的般若經用散文的方式壓縮,形成了《金剛經》、《心經》這樣的作品;另外一種方式是用詩頌總結經文的奧義,《現觀莊嚴論》就是這樣被創作出來的;
  4. 密教階段,這期間密教思想在印度得到了大大的發展,因此具有新特點的般若經也隨之應運而生。這樣的經典以《理趣般若經》為代表。這些經典以中觀瑜伽行派的思想作為其理論基礎,而實踐上則採用各種咒術和儀軌。

般若經列表[編輯]

十一世紀蘭札文梵語《八千頌般若經》(Aṣṭasāhasrikā 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貝葉。

僅存於漢語大藏經中的單行經典[編輯]

朝代 譯者 經名 簡稱
後秦 鳩摩羅什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仁王經
不空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般若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施護 佛說了義般若波羅蜜多經
天息災 佛說觀想佛母般若波羅蜜多菩薩經

僅存於藏語大藏經中的單行經典[編輯]

經名 地位
一切如來母般若波羅蜜多一字母經 子般若
聖般若波羅蜜多二十五門大乘經
聖般若波羅蜜多日藏大乘經
聖月藏般若波羅蜜多大乘經
聖般若波羅蜜多普賢大乘經
聖般若波羅蜜多金剛手大乘經
聖般若波羅蜜多金剛幢大乘經

心經[編輯]

漢譯年代 漢譯譯者 漢譯經名 廣本或略本 藏譯經名 在藏語般若經典中地位
後秦 鳩摩羅什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略本 聖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不入歷代藏文藏經,近代發現於敦煌
玄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共利言 廣本 薄伽梵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本教版《一切法遠離戲論和形象大平等性意義總集唯一明點經》[3] 依《德格大藏經》分類,這兩種譯本均屬廣本,《薄伽梵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在般若部,屬子般若;《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在續部
智慧輪
法成
法月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施護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西夏 德慧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4]

漢藏兩地大藏經共有的其他單行經典[編輯]

漢譯年代 漢譯譯者 漢譯經名 對應藏譯經名 在藏語般若經典中地位
法賢 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 聖般若波羅蜜多撮要頌或譯聖勝慧到彼岸功德寶集偈 母般若
惟淨等人 佛說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 聖般若波羅蜜多五百頌 子般若
施護 佛說五十頌聖般若波羅蜜經 聖薄伽梵般若波羅蜜多五十頌
佛說帝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聖帝釋般若波羅蜜多
天息災 佛說聖佛母小字般若波多羅蜜經 聖般若波羅蜜多少字大乘經
施護 聖八千頌般若波羅蜜多一百八名陀羅尼經 聖般若波羅密多一百八名經

玄奘譯《大般若經》中諸會與梵藏對應經典[編輯]

漢譯經典簡稱 單行本譯出年代 譯師 經名 大般若經》中諸會 梵文或藏文對應經典 在藏傳佛教中的地位
初會(1~400卷) 般若波羅蜜多十萬頌 ,有梵文本《十萬頌般若》 母般若
大品般若 西晉 無羅叉 放光般若經 第二會(401~478卷) 般若波羅蜜多二萬五千頌,有梵文本《二萬五千頌般若》
西晉 竺法護 光讚經
後秦 鳩摩羅什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略同第二會 第三會 (479~537卷) 聖般若波羅蜜多一萬八千頌大乘經
聖般若波羅蜜多一萬頌大乘經
小品般若 東漢 支婁迦讖 道行般若經 第四會(538~555卷) 聖般若波羅蜜多八千頌,有梵文版《八千頌般若》
支謙 大明度經
前秦 曇摩蜱、竺佛念 摩訶般若鈔經
後秦 鳩摩羅什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施護 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
略同第四會 第五會 (556~565卷)
勝天王般若 月婆首那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 第六會(566~573卷)
文殊般若 曼陀羅仙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第七會(574~575卷 曼殊室利分) 聖般若波羅蜜多七百頌大乘經,有梵文本《七百頌般若》 子般若
僧伽婆羅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濡首般若 劉宋 翔公 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 第八會 (576卷 那伽室利分)
金剛般若 後秦 鳩摩羅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第九會 (577卷 能斷金剛分) 聖般若波羅蜜多金剛能斷大乘經(《三百頌般若》),有梵文本《金剛般若》 子般若
元魏 菩提流支
真諦
笈多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義淨 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理趣般若 菩提流志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第十會 (578卷 般若理趣分) 聖般若波羅蜜多理趣百五十頌
金剛智 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
不空 大樂金剛不空真言三摩耶經
施護 遍照般若波羅蜜經
法賢 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
六分般若 第十一會(579卷~583卷 布施波羅蜜多分) 聖說五波羅蜜多大乘經( 《一千八百頌般若》) 不在《德格大藏經》般若部內
第十二會(584卷~588卷 淨戒波羅蜜多分)
第十三會(589卷 安忍波羅蜜多分)
第十四會(590卷 精進波羅蜜多分)
第十五會(591~592卷 靜慮波羅蜜多分)
第十六會(593~600卷 般若波羅蜜多分) 善勇猛般若經日語善勇猛般若経》(《二千五百頌般若波羅蜜多經》) 子般若

釋論[編輯]

詳細解釋《般若經》的論,在漢地有龍樹菩薩所作的《大智度論》,藏地則有傳為彌勒菩薩所作的《現觀莊嚴論》。

參考文獻[編輯]

  1. ^ 康熙字典》:「又《正字通》音缽。梵言般若,華言智慧。若,音惹。」
  2. ^ 歐洲學者溫特尼茲(M. Winternitz)在《印度文獻史》中這樣評論般若經的擴充:「有關這些的描述,並不是短短的幾句話,而是無限的,一再的詳述。在巴利經典所看到的再三重複的特質,在篇幅更長的《般若經》中更被強調。換句話說,僅僅依靠記憶而能產生《十萬頌般若》這樣的巨著,是由於相同的文章與表現手法一再重複的緣故。例如在序說中,佛全身放出光明,其光輝遍照全世界,又其足指、兩踝……等身體各部分皆放出光明,又說無限光明遍照東方世界、西方世界……等等。對世界的所有方位,是以相同的措詞,不厭其煩的複述……有相當多的人認為這樣的敘述毫無意義,同時也有不少人認為它深具意義(佛教徒除外),事實上,它們既不屬前者,也不是後者。它們只是一些經常被取入哲學史中的見解……使這些經典成為神聖的原因,在於人們想要理解這些經典中所說的那些難以測知的教理。人們總是崇拜那不可知的。」
  3. ^ 此經是本教改造廣本心經而成,託名佛祖東巴辛饒宣講。
  4. ^ 此經系西夏仁宗命蘭山覺行國師沙門德慧,根據梵文經本重新翻譯的。1909年和大批西夏文獻一起出土於內蒙古額濟納旗的黑水城遺址,今藏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