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公共租界
外觀
(重新導向自鼓浪嶼公共租界)
鼓浪嶼公共租界 Kulangsu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 |
---|---|
公共租界 | |
1902年—1943年 | |
鼓浪嶼公共租界地圖 | |
政府 | 鼓浪嶼公共租界工部局 |
歷史 | |
• 成立 | 1902年1月10日 |
• 廢除 | 1943年5月28日 |
今屬於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福建歷史 |
---|
福建主題 |
鼓浪嶼公共租界(英語:Kulangsu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是中國在清末到民國時期的3個公共租界之一(另外兩處公共租界是上海公共租界和蕪湖公共租界)。
在鴉片戰爭期間,英軍占領了鼓浪嶼,直到1845年才撤軍。1843年後,廈門根據《中英南京條約》開闢為通商口岸,英國另在廈門本島內港海岸獲得了一塊灘地興建英租界,鼓浪嶼則保持原有風貌。
歷史
[編輯]維基文庫中的相關原始文獻:廈門鼓浪嶼公共地界章程
- 1902年1月10日(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英國、美國、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丹麥、荷蘭、瑞典-挪威、日本等10國駐廈門領事與清朝福建省興泉永道道員延年在鼓浪嶼日本領事館簽訂《廈門鼓浪嶼公共地界章程》[2],鼓浪嶼成為公共租界[3],1903年1月,鼓浪嶼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在此前後,陸續有英、美、法、德、日等13個國家先後在島上設立領事館。
這樣,廈門地區就形成2個租界隔海對峙的局面。廈門英租界面積狹小,完全是商貿區;而鼓浪嶼面積較大,形成大規模的西式住宅區。
- 這段時期,有很多傳教士來到鼓浪嶼,他們建立的學校對中國現代教育有重大影響[4],例如:1898年,英國牧師韋玉振與夫人韋愛莉到鼓浪嶼傳教時創辦的「懷德幼稚園」是中國第一所幼兒園(現已更名為日光幼兒園)[5]。
- 1930年廈門英租界被國民政府收回後,鼓浪嶼公共租界就成為廈門地區唯一的租界。
- 1938年日軍進攻並占領廈門,鼓浪嶼成為一座「孤島」(廈門、金門皆為日軍控制),大批華人為避日禍移居鼓浪嶼或中轉返回自由區。
-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進駐鼓浪嶼公共租界。
- 1943年1月11日,美國和英國決定放棄在中國的特殊權利。
- 1943年5月28日,汪精衛政權收回鼓浪嶼公共租界,設鼓浪嶼行政公署。
- 1945年9月,鼓浪嶼公共租界被國民政府正式收回,設鼓浪嶼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長期設置鼓浪嶼區,2003年5月,降為鼓浪嶼街道,劃歸思明區。目前下轄龍頭、內厝2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