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集宁战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DeepLearningAI留言 | 贡献2020年12月25日 (五) 07:00 →‎战斗经过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大同集宁战役
第二次國共內戰的一部分
日期1946年7月31日—1946年9月16日
地点
结果 國民革命軍胜利
参战方

中華民國政府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國民革命軍暂编第三十八师
國民革命軍东北挺进军

  • 骑兵第五师
  • 骑兵第六师

國民革命軍保安第二团
國民革命軍保安第三团
國民革命軍广灵、浑源、阳高县自卫团
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五军
國民革命軍暂编第三军

國民革命軍四个骑兵纵队

中国共产党 中國共產黨
中国人民解放军 晋察冀军区

  • 第三纵队
  • 教导旅
  • 炮兵团

中国人民解放军 冀晋军区第一分军区

  • 独立第十二团
  • 独立第十三团
  • 第四纵队第十旅
  • 第二纵队第四旅

中国人民解放军 晋绥军区

  • 第三五八旅
  • 独立第一旅
  • 独立第三旅
  • 骑兵旅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分区
    • 第二团
  • 中国人民解放军 绥蒙军区
    • 第七团
    • 第九团
指挥官与领导者
中華民國國軍 傅作义 总司令
中華民國國軍 阎锡山主席
中華民國國軍 楚溪春中将
中国共产党 聂荣臻司令
中国共产党 贺龙司令
中国共产党 张宗逊总指挥
中国共产党 罗瑞卿政委
兵力
5.1万人 50个团,10余万人
伤亡与损失
8,000 损失惨重

大同集宁战役是中国第二次国共内战中的一场战役。1946年7月至9月间,聂荣臻贺龙指挥晋察冀军区晋绥军区部队,在山西省大同绥远省(今内蒙古自治区一部)集宁地区对国军傅作义部的攻城打援作战。由于聂贺指挥失当,解放军不但没有取得原定目标,还直接造成边区中心张家口失守。

背景

战斗经过

北线大同集宁战役由解放军在7月下旬首先发起。7月20日,解放军为攻占大同,在应县与国军激战,始终未能攻克。8月,解放军围攻大同。大同告急,当时华北国军机动兵力是在归绥的傅作义的部队。蒋介石把大同划归第十二战区管辖,以使傅作义全力增援大同守军,9月1日,傅作义派三路人马共计三万二千人进军集宁。9月12日拂晓开始,各主攻部队全线进攻集宁,在空军掩护下,一个团的兵力首先从东南角突破,进入城内,与绥蒙军区部队展开激烈巷战。国共在集宁处于胶着状态,大同又迟迟未能被中共攻克,大同集宁战役前线指挥部在晚上12点放弃集宁城的命令主动撤退。

战后影响

此战役,大同守将楚溪春以一个步兵师阻挡10倍于己的兵力45天。解放军在大同作战失利,导致中共控制下的华北区中心城市张家口处于危境。9月下旬,国军36集团军乘中共主力在大同之际,进攻张家口。国军采取奇袭,自长城北侧荒芜地带以骑兵突然进攻兴和尚义,解放军仅有一个连守张家口,猝不及防。

10月初,应马歇尔要求,国民政府下达第三次停战令,但停战令期限刚过,10月11日国军占领了张家口(張家口戰役)。此事引起国共谈判趋向破裂。张家口被占领是中共遭遇的重大挫折,故中共在重庆《新华日报》,以及友党民盟报纸中,大量报道国军占领张家口,追究其破坏和平的责任。而此时国民政府单方面召集国民大会又遭到中共坚决反对。正在斡旋国共冲突的的民主人士梁漱溟看到政府攻占张家口的报纸后称“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