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外向性與內向性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外向

心理學認為,外向性與內向性是人類性格上的兩種特質。性格外向者的精力來源為外在世界──如各式各樣的社交活動、形形色色的人們、不同的場合和事物。他們是精力的揮霍者。長時間置身事外、沉思、獨處,或是只與另一個人待在一起,難以使他們感覺興奮。性格內向者最顯著的特徵是他們精力的來源:他們從自己的內在世界,如思想、情緒和觀念中獲得精力,並善於保存精力,但也容易受到外在世界的刺激影響,並產生更「刺激太多」的不適感──這種感覺好比是熱鍋上的螞蟻,抑或遲鈍麻木。[1]

內向與外向並不是截然二分的,而是一個連續體,多數人都介於非常外向與非常內向之間,兼具兩邊的一些特質,不是完全外向或完全內向的。簡單地將一個人歸類於「外向」或「內向」,往往忽略了多數人的身上同時各自具備一些外/內向特質的事實。

外向性

[編輯]

外向一般熱衷於人際交往,他們熱情、愛說話、充滿自信、喜歡交友。他們在社交聚會中感到快樂,比如宴會、社區活動、公眾示威等。表演、教學、指揮、管理、經紀人是較多外向者的領域。外向的人大都願意與他人共處而非獨處。

外向者在其他人面前精力充沛,而在獨處時變得平淡或感到無聊。外向者傾向於說話的同時思考。外向者更願意與別人交談而非獨自思考。

內向性

[編輯]

內向者一般是安靜低調、深思熟慮的,他們習慣專注於一件事情。除了一些必要的社交活動和偶然的親密朋友聚會外,他們其餘時間都是獨處的。[2]他們在一些寧靜的活動中會感到自在,比如閱讀、寫作、繪畫、看電影、聽音樂、發明、設計、編程、玩電腦等等。

典型內向的人大多享受獨處而非與他人共處,但是他們也願意與親密的朋友交往。內向者傾向於在說話前先思考,比起與別人交談,內向者更願意獨自思考。但有部份內向者也樂意同他人接觸、交往。儘管他們願意同人交談並建立人際關係,但仍然著重個人的私人空間。因此他們只適量地談及自己的事情,但樂意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而且可以表現得相當健談。然而,他們大多數時間都處在屬於自己的世界裡。[1]

誤解

[編輯]

外向者常被認為比內向者更有領導才能。不過,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研究發現,內向的領袖比外向的領袖表現更好。[3]

雖然很多人以為外向和內向的人各自適合從事不同職業,但事實並非如此。研究顯示最好的推銷員處於外向和內向的中間,因為推銷需要聆聽與說話並重。同樣,作家可以是外向者,教師可以是內向者。[4]

好處

[編輯]

進化史上,由於外向的人傾向於更加快樂,有更多有性生殖的機會,被認為更有益。但外向的人接觸他人更多,因此獲得傳染疾病的機會也更大。內向者傾向於追求平靜,對其配偶的專一性,較少的追求外在刺激,使其得到更為良好與穩定的生活環境,而其平均壽命也更為長久。[5]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瑪蒂. 蘭妮. 內向心理學. 漫遊者文化. 2011-07. ISBN 9789865956110 (中文). 
  2. ^ 陳李綢. 內向. 教育百科. 臺灣: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00年12月 [2020-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5) (中文(繁體)). 
  3. ^ Analyzing Effective Leaders: Why Extraverts Are Not Always the Most Successful Bosses. Knowledge@Wharton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10-11-23 [2017-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5) (美國英語). 
  4. ^ Sophia Dembling. The Best Job for Introverts Is No Job (In Particular). Psychology Today. 2013-09-07 [2017-07-03] (英語). 
  5. ^ Schaller, Mark. The behavioural immune system and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sociality.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B. 31 October 2011, 366 (1583): 3418–3426. doi:10.1098/rstb.2011.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