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西班牙歷史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西班牙历史

西班牙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和古典時期地中海沿岸羅馬人、希臘人和腓尼基人的在伊比利亞半島人類活動。中世紀後期西班牙發展成為全球性帝國,十七世紀後西班牙帝國逐漸衰落,二十世紀西班牙經歷了內戰和軍政府統治,直到1975年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現為歐盟成員國。

公元711年,柏柏爾人阿拉伯人的軍隊(西班牙人統稱他們為摩爾人)入侵西班牙,並幾乎征服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在接下來750年裏,獨立的穆斯林國家相繼建立,而穆斯林控制的區域被稱為阿爾-安達盧斯。同時,北方弱小的基督教國家宗教勢力支持下展開對半島漫長的收復運動,史稱收復失地運動。隨着1492年基督徒攻取格拉拿達,該運動宣告落幕。收復失地運動的結果,使伊比利亞半島形成眾多基督教王國,為首的是卡斯提爾王國阿拉貢王國納華拉王國葡萄牙王國。除上述四國外,還有卡斯提爾國王兼任君主的萊昂王國加利西亞王國托萊多王國莫西亞王國科爾多瓦王國哈恩王國西維爾王國格拉拿達王國阿斯圖里亞斯親王國阿拉瓦侯國、比斯開莊園、莫利納莊園(以上諸國與卡斯提爾王國形成卡斯蒂利亞王權);阿拉貢國王兼任君主的巴塞隆拿伯國、華倫西亞王國馬略卡王國(以上諸國與阿拉貢王國形成阿拉貢王權)。

1469年,卡斯提爾公主伊莎貝拉與阿拉貢王子費迪南聯姻,1474年,伊莎貝拉即位為卡斯提爾女王伊莎貝拉一世,1479年,費迪南即位阿拉貢國王費迪南二世,兩人的聯姻使兩人得以共同統治絕大部分西班牙領土。1509年,費迪南以攝政名義架空自己的女兒卡斯提爾女王胡安娜並將其囚禁。費迪南於1512年成為納華拉國王後,成為西班牙全境唯一的實權君主,從而使西班牙全境政治達成統一。1516年費迪南死後,胡安娜的長子卡爾以與母共治的名義繼位,即卡洛斯一世,因而建立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並為了獨攬大權繼續將胡安娜囚禁至死。然而在1833年之前,西班牙境內的眾多基督教王國,並未正式形成為單一且長期持續的西班牙王國。

1492年,格拉拿達陷落的同一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首次揚帆出海尋找新大陸,揭開西班牙殖民帝國興盛的序幕。著名的異端裁判所也在這時建立,大批不願改宗天主教的猶太人穆斯林被驅逐出國。

在接下來三個世紀裏,西班牙諸國成為全球最重要殖民勢力。它是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同時也是16世紀和17世紀大部分時間裏最重要的全球力量。西班牙文學藝術、各種學術研究和哲學,都在這時繁盛起來。西班牙諸國在美洲建立幅員廣闊的帝國,從加利福尼亞延伸至巴塔哥尼亞,此外還包括西太平洋上多個殖民地。在殖民地源源不斷的財富支持下,西班牙諸國捲入歐洲多次宗教戰爭和政治陰謀中,在這期間,它取得但是最後又失去廣濶的領土,包括:部分尼德蘭意大利法國德意志,並先後與法國英國瑞典爆發戰爭。值得一提的是,它還在地中海北非土耳其帝國進行數場戰爭。西班牙諸國的歐洲戰爭換來經濟上的重大損失;在17世紀的下半葉,哈布斯堡皇室腐敗的統治最終導致帝國的衰落,以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為標誌,這場戰爭最終使西班牙從歐洲的領導地位上滑落,但西班牙仍然是個佔據優勢的殖民國家。

18世紀,西班牙諸國新的王朝——波旁王朝建立,由於大部分的阿拉貢王冠諸國貴族於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反對波旁王朝出身的費利佩五世,因此費利佩五世繼承西班牙諸國的王位後頒佈新基本法令,1707年至1716年間相繼取消阿拉貢、加泰羅尼亞、華倫西亞、馬略卡等國的議會與自治立法權,使上述諸國納入卡斯提爾王冠領的管轄,阿拉貢王冠領消亡。波旁王朝的統治者曾努力的復興該國家,並取得一些成功,這種成功在對美國獨立戰爭的介入中達到頂峰。但在18世紀末,局勢又開始逆轉。18世紀和19世紀之交的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在全歐洲引起混亂,1808年,半島戰爭爆發,法蘭西皇帝拿破崙一世的兄長約瑟夫·波拿巴(即何塞一世)成為西班牙諸國國王,頒佈巴約訥規約,使西班牙第一次成為這個國家的正式稱呼,但戰爭的失敗使這個新生政權迅速覆滅。1812年,效忠波旁王朝的加地斯議會所通過的西班牙憲法亦沿用西班牙諸國作為國號,然而1813年12月,波旁王朝復辟後,斐迪南七世卻廢除1812年西班牙憲法

半島戰爭使得西班牙本土對於美洲殖民地的控制力減弱,使得西班牙諸國於美洲的殖民地使以相繼獨立。1836年憲法使得伊莎貝拉二世成為西班牙諸國女王,此後西班牙一直是正式國號,未再變動,1869年憲法使得阿馬德奧一世成為西班牙國王,西班牙諸國到西班牙的轉變,象徵這個國家進一步的統一。然而半島戰爭之後,西班牙在代表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和其他派別的政黨的相互糾纏中變得軟弱不堪,各政黨都沒有足夠的力量組成長期的政權以有效的解決國內的問題。民族主義運動在老帝國最後的殖民地(古巴菲律賓)中出現,導致西班牙和美國發生美西戰爭,結果在19世紀末,西班牙失去其最後幾塊殖民地。

20世紀初,西班牙的政局越來越動盪,1931年,君主制被廢除,社會主義者建立西班牙共和國,然而1936年爆發血腥的內戰。內戰最後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領導的民族主義獨裁登台,西班牙共和國被廢除而告終結,他控制着西班牙政府到1975年。西班牙在二戰中是中立國,不過許多西班牙志願者都出現在戰爭雙方的陣營當中。戰後時期國內局勢相對穩定(但仍發生注目的巴斯克民族解放運動),在60年代和70年代經歷經濟的快速增長。1975年,佛朗哥去世,由胡安·卡洛斯王子帶領的波旁王室回到國內。儘管國內的緊張局勢仍然存在(如穆斯林移民問題和巴斯克地區問題),但是現代西班牙顯示在胡安·卡洛斯一世領導下,作為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健康、現代、民主的發展趨向,是歐洲生活水平提高快速的地區。現今西班牙是歐盟成員國之一,並舉辦1982年世界盃1992年夏季奧運會

早期時代

[編輯]

人類在歐洲居住的最早記錄是在西班牙的阿塔普埃爾卡山發現的,這裏出土的化石大約來自於120萬年期。[1] 現代人種中的克羅馬農人在3萬5000年前開始從比利牛斯山脈北部進入伊比利亞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上人類居留地最明顯的標誌是阿爾塔米拉洞窟的著名岩畫,這批岩畫完成於公元前25000年至前10000年之間,並被認作岩畫藝術的傑出代表。[2]在隨後的中石器時代萊萬特地區英語Levante, Spain亦發現了大量岩畫,作畫更為精細,並強調人類的形象,其中還包括了戰爭處決等場面,暗示着此時可能已經形成了有組織的社會[3]:2。公元前3800年起,伊比利亞半島多處掀起了巨石建築的潮流,當時的建築沿大西洋和南部海岸呈馬蹄狀分佈,而在萊萬特和梅塞塔卻缺失;其中多為墓葬,又以安達盧西亞安特克拉石墓遺址最為壯觀[3]:2

公元前2600年左右,阿爾梅里亞地區的洛斯米利亞雷斯西班牙語Los Millares便進入青銅時代,此外還有莫西亞的晚期阿爾加文化拉曼恰英語La Mancha莫蒂拉斯文化英語Motillas[3]:2

在其後的幾個世紀裏,揚帆而來的腓尼基人希臘人迦太基人成功的在伊比利亞半島的地中海沿岸定居下來,並建立商業據點。大約公元前11世紀,腓尼基商人在靠近塔特蘇斯(Tartessos)的地方建立商業據點卡迪斯。公元前9世紀,第一批希臘殖民地,如恩波里翁(Emporion),在伊比利亞半島東部的地中海沿岸建立。希臘人以埃布羅河(Iber,西班牙名為Ebro)為這片地區取名伊比利亞(Iberia)。公元前6世紀,迦太基人抵達伊比利亞半島,最初與希臘人,不久之後又與初來乍到的羅馬人爭奪西地中海的控制權。他們最重要的殖民地是卡塔赫納(新迦太基)。[4]

羅馬人在入侵伊比利亞半島時遇見的土著居民是伊比利亞人,他們居住在從半島西南部到半島東北部的一帶地區;而凱爾特人則大多居住在半島的北部和西北部。在半島內陸地區,兩個種族相互接觸,產生一種混合的、別具特色的文化,擁有這種文化的居民被稱為凱爾特伊比利亞人[1] 公元前181年至133年,在強大的羅馬共和國軍團近西班牙的凱爾特伊比利亞人部落間發生戰爭,被稱為凱爾特伊比利亞戰爭(或被稱為西班牙戰爭)。[5][6]

羅馬統治時代

[編輯]
科爾多瓦地區留存的羅馬時期的橋樑

在羅馬共和國晚期,其治下的伊比利亞半島被分為遠西班牙近西班牙;而在羅馬帝國時期,伊比利亞半島則被劃分為東北部的塔拉哥那、南部的貝提卡(大致相當於今日的安達盧西亞)和西南部的盧西塔尼亞(相當於今日的葡萄牙)。

凱爾特人和伊比利亞人都被不同程度的羅馬化[7] 當地的首領也被吸收進羅馬的貴族階層。[8]

羅馬人發展原有的城市,如塔拉戈納,同時又興建一批城市,如薩拉戈薩梅里達華倫西亞萊昂巴達霍斯等。[9] 在羅馬統治下,半島的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伊比利亞半島為羅馬提供糧食橄欖油葡萄酒金屬圖拉真哈德良狄奧多西一世3位羅馬皇帝哲學家塞內卡、詩人馬蒂阿爾昆提良盧肯都出生於西班牙。西班牙主教從306年開始在埃爾韋拉(古西班牙城市,即今日的格拉拿達駐節

公元5世紀,隨着羅馬帝國的衰亡,第一批日耳曼部落入侵伊比利亞半島。[10] 西哥德人蘇維匯人汪達爾人阿蘭人跨過比利牛斯山脈相繼進入西班牙。[11] 其中,已被羅馬化的西哥德人在公元415年攻佔西班牙,其後改宗信羅馬天主教。在攻佔西北部處於混亂中的蘇維匯人和東南部的東羅馬帝國領土後,西哥德王國最終控制伊比利亞半島的大部。[8]

歐洲黑暗時代,西羅馬帝國的崩潰並未使西班牙的古典社會乃至政府機構基礎設施和經濟如同不列顛高盧下日耳曼尼亞等地區那般遭受毀壞。西班牙現今的語言、宗教信仰以及法律基礎都來自於那個時期。羅馬人數個世紀的定居和統治對西班牙文化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

西哥德人統治時期(410-721)

[編輯]
穆斯林征服之前的公元700年時,西哥德王國的區域劃圖

羅馬帝國衰亡之後,日耳曼諸部落開始侵入帝國疆域,其中數個部落後來在歐洲各地定居下來並繼承羅馬人的遺產,建立多個王國。伊比利亞半島自410年之後就為西哥德人所統治。在伊比利亞半島,如同其他地區一般,帝國的衰亡是緩慢無聲的,而非疾風驟雨般的為人所驚覺。其間並無一個確切的「衰亡」的時間點,而是表現為3-5世紀間伊比利亞半島地區「去羅馬化」的過程和中央政權的衰弱。比如對羅馬法律最明顯的改動就是用拉丁文撰寫的哥特法典(Liber Iudiciorum)。不過同時,居住在上日耳曼-雷蒂安邊牆兩側的日耳曼人和匈人則經歷着一個「羅馬化」的過程。如西哥德人,甚至在他們在匈人的壓力下進入帝國領域之前的360年,就已經改宗亞留派。406年12月31日,汪達爾人、蘇維匯人(屬日耳曼人)和阿蘭人(屬薩爾馬提亞人)武力侵入帝國邊界。三年後他們跨過比利牛斯山脈進入伊比利亞半島,瓜分半島西部地區。西哥德人亞拉里克一世則在410年8月攻陷並洗劫羅馬,並於412年到達阿基坦高盧,建立圖盧茲的西哥德王國,並逐漸將他們的疆土擴展至伊比利亞半島。而汪達爾人和阿蘭人則被迫遷徙至北非,兩者均沒有在西班牙文化中留下長期影響。西哥德王國將首都遷至西班牙的托萊多,在雷奧韋吉爾德(Leovigild)的統治下進入發展的黃金時期。

重要的是,西班牙從未發生如同不列顛、高盧、意大利和日耳曼地區那般明顯的、可被觀察到的古典文化的衰退;同時在415-711年西哥德王國統治期間的大部分時間裏,西班牙人對於延續自同一體系的法律法規表現出寬容與尊重。西哥德王國和地中海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和西地中海地區商業貿易的持續,雖然貿易量有所萎縮,支撐西哥德文化的發展。信亞留派的西哥德貴族普遍與當地的天主教信眾保持着距離。西哥德的統治階級追逐東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堡的文化與技術,但是天主教的主教們則是西哥德人的大敵,而且東羅馬帝國還曾短暫的入侵過西班牙的科爾多瓦

亞留派在西班牙傳播的時間並不算長。587年,托萊多的西哥德國王雷卡多改宗信天主教,從而結束國內關於亞留派的爭端,並以此為契機統一國內的宗教信仰。546年舉行的萊里達會議則約束神職人員的行為,並擴大法律對其的統轄權。

在西班牙,西哥德人從近古時代(Late Antiquity)繼承一整套的封建制度:在南方,以羅馬的莊園制度為基礎;在北方,則分封土地給各諸侯,後者則提供軍隊。軍隊中的大部分士兵是由奴隸組成的,多數都是從農村地區抽調而來。由貴族組成的鬆散議會——它向國王提出建議並保證國王統治的合法性——負責維持這支軍隊,並且只有在其同意下國王才能調動這支軍隊。

西哥德人的統治並未如之前的西羅馬所建立的官僚制度般,在社會上造成廣泛的影響;他們更傾向於維持一種溫和的野蠻人統治——毫不關心國內局勢和經濟發展,只為個人利益着想。這個時期很少有文學作品流傳下來,大規模的文學創作並未在民眾階層中出現——這種情況直到穆斯林統治時期才出現——更多的只是表現為孤立的創作;而西哥德語言對於現今伊比利亞半島語言的影響也十分微弱。西哥德人最重大的影響是造成西班牙城市的衰弱,因為他們大部分都遷居至農村。儘管和此時處於饑荒中的法國和日耳曼農村相比,西班牙的農村享有一定程度的繁榮,但是西哥德人對與他們的人民和國家在公共福利、社會穩定和基礎設施建設上的貢獻依然是微不足道的。這導致他們的垮台——當8世紀摩爾人到來之時,他們已經無法獲取他們臣民的忠誠。

穆斯林統治時期和收復失地運動(711-1492)

[編輯]

到711年,阿拉伯人柏柏爾人都改宗信仰在8世紀已經在北非佔據主導地位的伊斯蘭教。當時,一支由塔里克·伊本·齊亞德率領的突擊隊被派往伊比利亞半島介入西哥德王國的內戰。在橫渡直布羅陀海峽之後,他們在711年夏取得一場決定性的勝利,在這場勝利中,西哥德王國國王羅德里克被擊敗並於當年7月19日在瓜達萊特戰役(the Battle of Guadalete)中被殺。塔里克的上司——穆薩·本·努薩伊爾隨後帶領大批增援部隊橫跨海峽。至718年,穆斯林已經控制半島的大部。但是其向歐洲的進一步進軍則在732年的圖爾戰役中為法蘭克王國宮相查理·馬特所挫。

倭馬亞王朝哈里發瓦利德一世十分重視軍隊的擴張,並建立這個時代最強大的海軍。正是這種政策支持穆斯林在西班牙的擴張。哈里發瓦利德一世的統治時期也被認為是伊斯蘭力量的極盛期。

阿爾-安達盧斯的統治者們由倭馬亞王朝哈里發瓦利德一世在大馬士革授予埃米爾頭銜。在倭馬亞王朝被阿拔斯王朝推翻之後,其部分統治階層逃亡到西班牙,聚集在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的麾下,後者通過宣佈科爾多瓦為獨立的哈里發國向阿拔斯王朝提出挑戰。當時的阿爾-安達盧斯充斥着阿拉伯倭馬亞王朝統治者與當地西哥德-羅馬天主教信眾的內部衝突。

844年,維京人羞辱性的洗劫西維爾,並一度佔領瓜達爾基維爾河。之後,哈里發國建立第一支海軍。942年,異教徒馬扎爾人襲擊阿爾-安達盧斯。[12]

1210年時卡斯提爾王國阿拉貢王國的邊界

10世紀,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宣佈建立科爾多瓦哈里發國,斷絕與埃及和敘利亞哈里發的聯繫。哈里發國十分關注維持其在北非的勢力基地,但是這些財產在不斷減少,最後只剩下休達行省。與此同時,被征服的基督教徒開始緩慢但是穩定地遷徙至北方的幾個王國,從而使這幾個北方王國的力量逐漸增強。但是既便如此,阿爾-安達盧斯在人口、經濟、文化和軍事力量方面相比於這些北方王國,即使是面對它們的聯合,也擁有着巨大的優勢。而這幾個基督教王國之間的內部矛盾也使得它們無法對哈里發國產生威脅。

這個時期被稱為"La Convivencia",以宗教寬容而著稱,而且還是西班牙猶太藝術的黃金時期(從912年——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統治時期至格拉拿達屠殺事件發生之時的1066年)。[13]

當985年曼蘇爾·伊本洗劫巴塞隆拿之後,穆斯林對於用武力重新控制半島產生濃厚的興趣。他的兒子其後又襲擊許多基督教城市。[14]但是當他的兒子死去之後,哈里發國陷入內戰,並分裂為多個「泰法王國」(Taifa Kingdoms)。諸泰法國的國王不僅在戰爭中相互競爭,而且還在藝術保護方面相互較勁,因此這個時期的藝術得到短暫的繁榮。這個時期,泰法王國失去原先佔領的北方基督教王國的領土,在1085年失去托萊多之後,這些穆斯林統治者們只好不情願的請求穆拉比特王朝的援助,後者則從北非侵入阿爾-安達盧斯並建立一個帝國。至1147年,這個帝國被阿爾摩哈德王朝的入侵者推翻,而這些阿爾摩哈德王朝的後繼者們後來又在1212年的托洛薩的那瓦斯戰役中被基督徒決定性的擊敗。

中世紀的西班牙持續着穆斯林和基督教徒間的戰爭。1147年繼承穆拉比特王朝馬格里布地區和安達盧西亞地區的阿爾摩哈德王朝信仰更為堅定的伊斯蘭基本教義派,對待齊米(穆斯林治下的異教徒)極為苛刻。面對死亡、改宗和移民的選擇,許多猶太人和基督徒選擇離開。[15]至13世紀中期,格拉拿達王國成為西班牙唯一一個保持獨立的伊斯蘭國,這個政權一直延續到1492年。

收復失地運動的結果,使伊比利亞半島形成眾多基督教王國,為首的是卡斯提爾王國阿拉貢王國納瓦爾王國葡萄牙王國。除上述四國外,還有卡斯提爾國王兼任君主的雷昂王國、加里西亞王國、托萊多王國、莫西亞王國、科爾多瓦王國、哈恩王國、西維爾王國、格拉拿達王國、阿斯圖里亞斯親王國、阿拉瓦侯國、比斯開莊園、莫利納莊園(以上諸國與卡斯提爾王國形成卡斯提爾王冠);阿拉貢國王兼任君主的巴塞隆拿伯國、華倫西亞王國、馬略卡王國(以上諸國與阿拉貢王國形成阿拉貢王冠)。

加泰羅尼亞騎士團——被認為是西歐第一支僱傭兵軍隊,佔領雅典公國,並在阿拉貢王國的庇護下統治到1379年。[16]

西班牙王國

[編輯]
1360年時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各王國

隨着收復失地運動的持續進行,基督教諸王國和侯國的勢力得到不斷增強。至15世紀,卡斯蒂利亞王權(領有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北部和中部地區)和阿拉貢王權(領有半島東北部地區)成為其中最強大的勢力。兩個國王與葡萄牙法國和其他鄰近國家的統治者展開政治聯姻。1474年恩里克四世去世,引發一場爭奪王位繼承權的鬥爭。其中包括葡萄牙和法國所支持的霍安娜·貝爾特蘭內哈(Joanna La Beltraneja)以及阿拉貢王冠和卡斯提爾王冠諸國貴族所支持的伊莎貝拉一世。在卡斯提爾王位繼承戰爭之後,伊莎貝拉獲取王位,並與其丈夫——阿拉貢的斐迪南二世實行共治。兩人的聯姻使兩人得以共同統治絕大部分西班牙領土,斐迪南於1512年成為納瓦爾國王後,成為西班牙全境唯一的君主(卡斯提爾女王胡安娜被他囚禁,無實權),從而使西班牙全境政治達成統一,然而在1833年之前,西班牙境內的眾多基督教王國,並未正式形成為單一且集權的西班牙王國。

伊莎貝拉和斐迪南被稱為「天主教的君主」,該頭銜由教皇亞歷山大六世授予。他們於1469年在華亞度列結婚,令伊比利亞半島上除了葡萄牙納瓦爾之外的王位,皆由這對夫妻持有,從而實現政治統一。他們見證收復失地運動的最後一個階段——從摩爾人手裏奪回格拉拿達;他們征服加納利群島;在國內他們發佈阿蘭布拉詔書從而將猶太人和穆斯林驅逐出西班牙。他們支持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的探險——後者成為自萊夫·埃里克松之後第一個到達新大陸的歐洲人——這為西班牙帶來大量的財富,從而為西班牙諸國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裏成為歐洲的主導力量提供資金支持。

伊莎貝拉和斐迪南結婚時的畫像

伊莎貝拉通過其5個孩子的戰略性聯姻保證西班牙諸國長期的政治穩定。她的第一個孩子——大女兒伊莎貝拉公主嫁給葡萄牙王儲阿方索,以尋求和該鄰國的密切聯繫,但是伊莎貝拉公主不久就因難產而死。伊莎貝拉的次女胡安娜嫁給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之子、波西米亞國王美男子菲利普並獲得神聖羅馬帝國王位的繼承權。這次聯姻確保和強大的神聖羅馬帝國的聯姻,從而保證西班牙未來政治的安全。伊莎貝拉的獨子——阿斯圖里亞斯王儲胡安則娶奧地利的瑪格麗特,從而維持和西班牙諸國所倚重的哈布斯堡皇朝的聯繫。她的第四個孩子——阿拉貢和卡斯提爾的瑪利亞則嫁給葡萄牙的曼努埃爾一世,進一步鞏固通過其姐姐的婚姻建立起來的雙方聯繫。她的第五個孩子——阿拉貢的嘉芙蓮則嫁給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生有一女瑪麗一世

直至13世紀,阿拉貢和卡斯提爾對宗教少數派(猶太人和穆斯林)保持宗教寬容。但是在14世紀猶太人的境遇直轉急下,迫害在1391年的大規模屠殺——當時除了阿維拉,其他主要城市都發生屠殺——中達到高潮。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裏,總數為20萬人的西班牙猶太人中有一半都改宗信基督教(成為「改宗者」)。迫害的最後一個階段由兩位「基督教君主」施行,他們在1492年發佈詔令,命令剩餘的猶太人改宗,否則將被驅逐出西班牙諸國。根據不同的信息來源,被驅逐的猶太人的數量可能從4萬到12萬不等。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裏,穆斯林也遭受到相同的命運——被迫改宗(改宗者被稱為「摩里斯科人」)或被驅逐。猶太人和穆斯林並非這個時期唯一遭受迫害的人群。吉普賽人也面臨着悲慘的命運:所有年齡在18-26歲之間的吉普賽男性都必須在槳戰船上服役——這相當於判他們死刑,但是其中的大部分都成功的躲藏起來並逃避追捕。

安東尼奧.德.內布里哈撰寫的《卡斯提爾語語法》的扉頁

西班牙語和大學

[編輯]

在13世紀,西班牙諸國的基督教地區存在多種語言,包括卡斯提爾語加泰羅尼亞語巴斯克語加里西亞語阿蘭尼斯語萊昂尼斯語。但是一個世紀之後,卡斯提爾語(即現今的西班牙語)成為卡斯提爾王國內最重要的文化和交流工具。在卡斯提爾費爾南多三世統治的最後一年,官方文件開始使用卡斯提爾語撰寫;直到阿方索十世統治期間,卡斯提爾語成為官方語言。從此之後卡斯提爾所有的官方文件都使用卡斯提爾語撰寫,所有的外語文本也都由原來翻譯為拉丁文本改成翻譯為卡斯提爾語文本。

13世紀,萊昂和卡斯提爾建立許多大學,如薩拉曼卡大學華倫西亞大學都是歐洲最早建立的大學。在伊莎貝拉和斐迪南治下,薩拉曼卡大學教授安東尼奧·德·內夫里哈撰寫的《卡斯提爾語語法》的第一個版本在1492年出版。

西班牙帝國

[編輯]

西班牙帝國是近現代歷史上第一個全球性帝國。它也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帝國之一。在16世紀,西班牙諸國和葡萄牙是歐洲進行環球探險殖民擴張和開拓跨洋商路的急先鋒。當時西班牙和美洲大陸之間的跨大西洋商路和途徑菲律賓的東亞與墨西哥之間的跨太平洋商路十分繁榮。西班牙征服者摧毀阿茲特克文明印加文明和實際上經已走到衰落盡頭的瑪雅文明,將北美洲南美洲的廣闊土地納入自己的版圖;又於1580年入侵葡萄牙王國,建立西葡帝國。西班牙帝國依靠其經驗豐富的海軍縱橫大洋;依靠其著名的、可怕而訓練有素的步兵——西班牙步兵大方陣在歐洲戰場上佔盡優勢。正如著名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維拉(Pierre Vilar)所說:「這是人類歷史上正在上演的最特別的一幕史詩。」在16和17世紀,西班牙文化也正處於其黃金時代。

西班牙君主統治下的伊比利亞共主聯盟時期(1580-1640)的西班牙帝國和葡萄牙帝國地圖

但是最初的美洲殖民地是令人沮喪的,儘管殖民對於貿易有刺激作用,當時的貿易規模仍然很小。隨着殖民者來到新大陸的天花麻疹等疾病使土著人口急劇減少,特別是在阿茲特克、瑪雅和印加等文明的人口聚居區;而這又進一步削弱被征服地區的經濟發展潛力。[17]

哥倫布踏上新大陸

在16世紀20年代,墨西哥瓜納華托發現銀礦,開始大量產出白銀,其後又在墨西哥的薩卡特卡斯秘魯波托西發現銀礦,美洲的白銀輸出急劇增加。運載白銀的船隊往返於大西洋兩岸,重新帶動西班牙的經濟,使其得以進口奢侈品穀物。白銀輸出同時也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維持其用於進行在歐洲和北非的一系列戰爭的軍事力量的重要財政來源,雖然除了17世紀的少數年份,西班牙本土(特別是卡斯提爾地區)的稅收仍然是殖民帝國最重要的收入來源。儘管從17世紀40年代開始,西班牙諸國便經歷着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的衰退,但是自1580年西班牙諸國和葡萄牙王國形成君合國(1640年重新分離)開始到19世紀其失去美洲殖民地,期間它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面對新的挑戰以及殖民帝國建立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災難,西班牙的思想家們在自然法國家主權國家法戰爭經濟等方面闡述最初的現代思想。在薩拉曼卡學派等的影響下,他們甚至對帝國主義的合法性提出質疑。

哈布斯堡家族統治時期(1516-1700)

[編輯]

西班牙諸國在哈布斯堡王室統治時期達到頂峰,隨後又陷入衰退。身兼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和西班牙諸國的國王查理五世(卡洛斯一世)治理下的西班牙諸國在歐洲的領土達到極限。

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在英語世界裏通常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是當時最有權勢的歐洲君主[18]

由於胡安王子和伊莎貝拉公主先後去世且都沒有存活的後代,胡安娜和菲利普夫婦成為雙王的繼承人。1504年伊莎貝拉一世駕崩,胡安娜和菲利普繼位,菲利普稱費利佩一世。1506年費利佩一世駕崩,斐迪南成為卡斯提爾攝政,1509年以胡安娜精神失常為由將其關在一家修道院裏。1516年斐迪南駕崩,胡安娜繼位為亞拉岡女王,胡安娜的長子查理也根據母權繼位稱共治國王卡洛斯一世,名義上與胡安娜共治,但胡安娜仍然被關在修道院裏直到1555年駕崩。1519年,卡洛斯登基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從此西班牙諸國便越來越深地捲入歐洲的王朝鬥爭之中。

查理五世並不經常待在西班牙,而在其彌留之際,他將哈布斯堡的龐大遺產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西班牙諸國及其在地中海和海外的財產,另一部分是神聖羅馬帝國。此外,哈布斯堡在尼德蘭的財產仍然歸屬於西班牙國王。

這次財產劃分被證明是對於其繼承者費利佩二世的巨大挑戰,他在查理五世於1556年退位之後成為西班牙國王。西班牙諸國躲過肆虐於歐洲其他地區的宗教衝突,仍保有羅馬天主教的信仰。費利佩二世把他自己當成對抗鄂圖曼土耳其異教徒的天主教鬥士。在16世紀60年代,他試圖加強對尼德蘭的控制,但卻導致該地區的動盪不安,並逐漸使加爾文教派掌握主導權,發動反叛運動和八十年戰爭。這使得西班牙的財政消耗殆盡。其後西班牙諸國又試圖征服英格蘭——後者是荷蘭謹慎的支持者——這導致無敵艦隊英西戰爭(1585-1604)和法西戰爭(1590-1598)中的覆滅。

儘管存在着這些問題,但是自16世紀中期開始不斷從美洲流入的白銀、西班牙步兵的聲名和很快地從無敵艦隊的覆滅災難中恢復過來的海軍都使得西班牙仍舊保持在歐洲的主導地位。1580年西班牙諸國和葡萄牙王國合併組成伊比利亞聯盟,這不僅使半島得以統一,也將兩個殖民帝國的全球資源都整合到哈布斯堡王朝之下。但是,卡斯提爾的經濟和行政問題以及本土經濟的衰弱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變得日漸明顯:高漲的通貨膨脹、將猶太人和摩爾人驅逐出西班牙的不良後果以及西班牙對黃金、白銀日益增長的依賴性,導致政府的幾次破產和由此而起的數次經濟危機,這種情況在不堪重負的卡斯提爾地區尤為嚴重。

西班牙沿海的村莊和巴利阿里群島時常遭受來自北非的巴巴利海盜的攻擊。福門特拉島上的居民甚至短暫的撤離該島。後來海盜的侵襲蔓延至西班牙其他沿海地區和意大利沿海地區,海盜從他們的北非巢穴出發只要橫渡一片平靜的海域很快就能到達這些地區。其中最著名的海盜是土耳其的巴巴羅薩(「紅鬍子」)。據羅伯特·戴維斯統計,16世紀至19世紀,約有100萬到125萬歐洲人被北非海盜捕獲,並作為奴隸賣至北非和鄂圖曼帝國等地。這種情況在西班牙和其他基督教勢力開始抑制穆斯林在地中海的海軍力量並取得1571年勒潘多海戰的勝利之後才有所緩解,但是海盜問題仍然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裏困擾着西班牙[19]

1596至1602年的塞爾維亞大瘟疫導致約60萬-70萬人的死亡,約佔當時西班牙國內人口的10%。而17世紀的另一場大瘟疫更是導致約100萬人死亡。[20]

費利佩二世於1598年去世,其子費利佩三世繼承王位。在其統治其間,他與荷蘭簽訂十年停戰協定,但是隨後又捲入歐洲範圍的三十年戰爭之中。這時的政府政策受到君主的個人喜好而左右。不過這個時期也出現如格雷考塞萬提斯這樣的天才人物。

西班牙的費利佩四世於1621年繼承王位。當時西班牙政府的政策大部分由大臣加斯帕爾·德·古茲曼·皮爾蒙特所主導。1640年,正當中歐的戰事連綿不絕,除了法國其他國家都未佔到絲毫便宜的時候,葡萄牙加泰羅尼亞地區發生叛亂。為了國內的穩定,西班牙諸國放棄葡萄牙,但是在意大利加泰羅尼亞大部分區域,法國勢力都被驅逐出去,加泰羅尼亞的獨立運動也被鎮壓下來。在費利佩的有智能障礙的兒子卡洛斯二世統治期間,西班牙諸國失去了其在歐洲的領導地位,而脫離了列強名單。

卡洛斯二世死後,哈布斯堡王朝在西班牙絕嗣,隨之而來的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各國都想染指西班牙王位。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最終「贏得」這場戰爭,波旁王朝最終獲得西班牙的控制權,但是作為妥協條件,法國與西班牙諸國及其歐洲領土不可合併。

黃金時代

[編輯]
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

西班牙的黃金時代是指西班牙諸國(包括現今的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語國家)藝術和文學繁榮的時期,這個時期正好是哈布斯堡王室統治的衰弱期(費利佩三世、費利佩四世和查理二世)。1695年新西班牙成立。

西班牙諸國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均是其國內主要的藝術贊助人。費利佩二世所修建的恢弘的皇家修道院——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當時吸引眾多的歐洲偉大建築師畫家委拉斯開茲被認為是歐洲歷史上影響最大的畫家,在當時也極受推崇,他和費利佩四世及其首席大臣奧利瓦雷斯公爵保持着良好的關係,其存世的幾幅畫像展示其獨特的風格與高超的技術。格雷考是這個時期定居於西班牙的廣受推崇的希臘藝術家,他為西班牙藝術注入意大利文藝復興的風格,並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西班牙繪畫風格。許多西班牙最偉大的音樂也被認為出自該時期。湯瑪斯·路易斯·德·維多利亞路易斯·米蘭(Luis de Milán)和阿隆索·洛博(Alonso Lobo)等作曲家的作品是文藝復興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創造輪唱(Antiphon)和對位法等音樂技巧,其影響甚至遠及巴洛克時期

西班牙文學在這個時期也十分繁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堂吉訶德》的作者塞萬提斯的作品。西班牙最為多產的劇作家是洛佩·德·維加,他一生中可能完成多達1000部的劇作,其中約有400多部留存至今。

波旁家族統治時期(1700-1808)

[編輯]

來自波旁家族費利佩五世西班牙波旁王朝的第一位國王,由於大部分的阿拉貢王冠諸國貴族於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反對波旁王朝出身的費利佩五世,因此費利佩五世繼承西班牙諸國的王位後頒佈新基本法令,1707年至1716年間相繼取消阿拉貢、加泰羅尼亞、華倫西亞、馬略卡等國的議會與自治立法權,使上述諸國納入卡斯提爾王冠的管轄,阿拉貢王冠消滅。卡斯提爾王冠的總議會,更樂意於接受國王的旨意,西班牙不僅在文化上,而且在政治上也成為專制主義的法國的追隨者。其後,波旁王朝的斐迪南五世和卡洛斯三世繼續統治着西班牙諸國。

18世紀伊比利亞半島的政區圖
正在發動進攻的西班牙步兵(18世紀40年代)

在卡洛斯三世及其大臣伊斯奎拉克侯爵萊奧波爾多·德·格雷戈里奧等人的統治下,西班牙諸國開始實行開明專制,這在18世紀中期為西班牙諸國帶來新的繁榮。儘管與法國一同打輸對抗英國的七年戰爭,但是在其後的美國獨立戰爭中西班牙諸國卻奪回之前失去的大部分領土,國際地位也得到改善。然而,卡洛斯三世的改革精神在其子卡洛斯四世的統治時期蕩然無存,後者被認為存在智力障礙。在他的妻子的情人曼努埃爾·德·戈多伊的操縱下,卡洛斯四世廢除卡洛斯三世時期諸多的改革政策。在法國大革命戰爭其間短暫的反對法國大革命之後,西班牙諸國被哄騙加入與這個鄰國的不穩固的聯盟,從而遭致英國的封鎖。卡洛斯四世優柔寡斷,後來又拒絕加入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大陸封鎖體系,導致法軍於1808年入侵西班牙諸國,這又最終觸發西班牙獨立戰爭

在由於哈布斯堡王室腐朽的統治所導致的西班牙諸國於17世紀後半葉的衰弱之後,18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裏西班牙取得實質性的發展。但是這種發展無法挽回西班牙相較於歐洲其他發生巨大變革地區,如英國、法國和荷比盧等國,在政治和商業發展上的落伍。因拿破崙的入侵而爆發的混亂又進一步擴大這條鴻溝。

西班牙獨立戰爭(1808-1814)

[編輯]
戈雅所作《1808年5月2日》,展示西班牙反抗者被拿破崙軍隊處決的場景

18世紀和19世紀之交的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在全歐洲引起混亂,西班牙諸國在拿破崙戰爭初期站在法國的對立面,但是西班牙諸國軍隊的戰敗促使卡洛斯四世與革命中的法國結盟。之後,在1805年的決定性的特拉法加海戰之中,法西聯合艦隊的主力被消滅殆盡,這又促使西班牙諸國重新考慮與法國的結盟。西班牙諸國退出大陸封鎖體系,而拿破崙和西班牙諸國又進一步交惡,最終導致法國於1808年入侵西班牙諸國,半島戰爭爆發,法蘭西皇帝拿破崙一世迫使卡洛斯四世退位,於馬德里扶立其兄長約瑟夫·波拿巴(即何塞一世)成為西班牙諸國的國王,頒佈巴約訥規約,使西班牙第一次成為這個國家的正式稱呼。

卡斯提爾總議會流亡至卡迪斯。1812年,卡迪斯議會創立第一部現代西班牙憲法1812年西班牙憲法中亦使用西班牙諸國作為西班牙的正式國號。由於西班牙諸國遭受到英國的封鎖,使西班牙諸國於美洲的殖民地與伊比利亞本土斷絕音訊,美洲殖民地開始自行與英國進行貿易。其後它們在南美洲擊退英國的入侵,這進一步鼓勵殖民地的獨立傾向,但殖民地議會仍然宣佈支持斐迪南七世,希望在議會已經起草的自由派憲法的框架下從馬德里獲得更大的自治權。

威靈頓公爵指揮下的英國軍隊和拿破崙的軍隊在半島戰爭中展開戰鬥,在這場殘酷的戰爭中,出現西方現代史上的首次游擊戰:法國在西班牙境內的補給線受到西班牙游擊隊的多次攻擊。伊比利亞半島的戰爭局勢不斷反覆,威靈頓花了數年時間堅守位於葡萄牙的堡壘,並在西班牙境內發動數次戰役。1813年,在決定性的維多利亞戰役中,法軍被擊敗。1814年,斐迪南七世復辟。

恢復君主制以及面臨的問題(1814-1873)

[編輯]
歐洲 - 1814

雖然將法國軍隊趕出西班牙諸國之後,西班牙諸國議會已經宣誓恪守1812年憲法,但是斐迪南七世公開宣稱這個國家太自由了。他回到西班牙諸國後,拒絕向憲法宣誓,並繼續以其祖先的那種權力專制主義的方式進行統治。

雖然西班牙諸國的伊比利亞本土接受費迪南的這種態度,但是西班牙帝國的新世界部分對此表示反對。革命爆發。西班牙由於之前與法國的作戰和國家重建而瀕於破產,甚至無法為士兵發餉,最終被迫於1819年將佛羅里達以5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美國。1820年,一支被派往殖民地(此時的殖民地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受到來自反叛分子和門羅主義的雙重威脅)的遠征軍拉斐爾·德爾列戈領導下於卡迪斯發動起義。全西班牙的軍隊都聲明對這些起義者表示同情。斐迪南被迫接受自由派的1812年憲法。在自由派得勢期間,斐迪南處於事實上的被軟禁狀態。

自由派統治三年時間,其後發生西班牙內戰,這場戰爭為之後一個世紀的西班牙政治定下一個基調。自由派的政府被當時的歐洲各國看成是大革命時期法國政府的翻版,引起1822年凡羅拿會議的敵視,法國被授權介入這場戰爭。法國使用其強大的軍事力量——西班牙遠征軍摧垮自由派政府,斐迪南重掌權力。此時,美洲殖民地已經完全淪陷;1824年,美洲大陸的最後一支西班牙軍隊在南秘魯地區的阿亞庫喬戰役中被擊敗。

接下來的十年內,西班牙局勢動盪不安。由於斐迪南只誕有一名女性繼承人,西班牙王位很有可能由其兄弟唐·卡洛斯王子繼承。此時的斐迪南由於懼怕外國干涉,已經和保守派結盟,他沒有把卡洛斯王子的不同政策作為一種可行的選擇來考慮。斐迪南隨後頒佈1830年國事詔書,使其女兒伊莎貝拉能夠繼承王位,從而破滅卡洛斯王子的希望。卡洛斯王子逃往葡萄牙,對抗這份詔書。

斐迪南死於1833年,隨後年僅三歲的伊莎貝拉登基,即伊莎貝拉二世,由此引發第一次卡洛斯戰爭。卡洛斯率軍侵入西班牙,並獲得西班牙保守派的支持;伊莎貝拉的母親——瑪麗亞·克里斯蒂娜則被推舉為攝政,直至其女兒成年。1836年憲法使得伊莎貝拉二世成為西班牙諸國女王,此後西班牙一直是正式國號,未再變動。

1833年末,叛軍看起來已經接近毀滅邊緣;瑪利亞·克里斯蒂娜被稱為「克里斯蒂諾軍」("Cristino" forces)的軍隊,已經將叛軍趕出巴斯克的大部分地區。但是其後卡洛斯任命了巴斯克總督托馬斯·德·祖瑪拉卡里格為他的總司令。祖瑪拉卡里格使叛軍恢復了戰鬥力,至1835年他已經將克里斯蒂諾軍趕至埃布羅河邊,並將原本士氣低落的叛軍改造成了一支擁有3000多素質較之政府軍更為優秀的士兵的軍隊。

1835年,祖瑪拉卡里格的死改變卡洛斯派的命運。克里斯蒂諾軍在貝爾加拉親王巴爾多梅羅·埃斯帕特羅的有力指揮下,在1836年的勒查納戰役(Battle of Luchana)中獲得勝利,扭轉戰爭局勢。1839年,一紙《貝爾加拉協議》結束第一次卡洛斯戰爭。

埃斯帕特羅由於戰爭中的表現成為戰爭英雄,廣受歡迎,被稱為「西班牙的保護者」(Pacifier of Spain)。他要求瑪利亞·克里斯蒂娜進行自由主義改革。但是反對這項主張的瑪利亞·克里斯蒂娜辭去攝政職位,並讓埃斯帕特羅代替她成為攝政。但是隨後埃斯帕特羅推行的自由主義改革遭到溫和派的反對,這位前指揮官的雷霆手段在全國各地引起零星的暴動,這些暴動最終都被血腥的鎮壓。埃斯帕特羅在1843年被溫和派的拉蒙·馬里亞·納維茨·坎波斯推翻,後者後來卻被仍認為太過於傾向保守派。這時卡洛斯派又蠢蠢欲動,第二次卡洛斯戰爭隨即於1846年在加泰羅尼亞爆發,但是由於缺乏組織,至1849年卡洛斯派被鎮壓。

成年後,西班牙的伊莎貝拉二世積極參與政府運作,但是在其統治期間卻異常不受歡迎。人們認為她只親近周圍的人,而毫不關心西班牙的普通民眾。1856年,她試圖建立一個置於萊昂帕多·奧唐奈爾領導之下的跨國聯盟——伊比利亞聯盟,此時後者已經進軍至馬德里並解散由埃斯帕特羅組織的一屆政府。但是伊莎貝拉的計劃最終宣告失敗,她的政治威信以及在民眾中的受歡迎程度都大受打擊。

1860年,伊莎貝拉發動一場由奧唐奈爾和胡安·普里姆指揮的、針對摩洛哥的戰爭,並取得勝利。這場戰爭提升伊莎貝拉在國內的威望。但是,欽查群島戰爭期間的一場企圖重新奪回秘魯智利的戰役中,西班牙被南美國家所擊敗,遭遇到災難性的失敗。

1866年,胡安·普里姆領導的一次叛亂被鎮壓。但是很清楚,西班牙人民對伊莎貝拉的統治日漸不滿。1868年,爆發光榮革命,進步人士弗朗西斯科·塞拉諾和胡安·普里姆聯手發動叛亂,並在阿爾科萊阿戰役中擊敗伊莎貝拉的軍隊。伊莎貝拉被放逐至巴黎

之後兩年西班牙又爆發革命,陷入無政府狀態。1870年,西班牙議會宣佈西班牙將會擁有一位新的國王。事後證明,這個決定在歐洲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中都扮演重要角色——由於法國反對德意志霍亨索倫王室利奧波德親王為王位候選人而發動普法戰爭。最後,議會選舉意大利薩伏依王朝王子阿馬德奧親王為新王,並於1871年加冕。1869年憲法使得阿馬德奧一世成為西班牙國王,西班牙諸國到西班牙的轉變,象徵這個國家進一步的統一。

阿馬德奧作為自由黨人,已經向自由主義憲法宣誓。但是他立即就面臨着一個艱巨的任務——整合四分五裂的西班牙政治形態。他為西班牙人之間以及西班牙各政黨之間的相互鬥爭所折磨。

西班牙第一共和國時期(1873-1874)

[編輯]

伊達爾戈事件(Hidalgo affair)之後,阿馬德奧公開宣稱西班牙人民是不可治理的,並遜位離開這個國家。王位虛懸時期,由激進派和共和黨人組成的政府宣佈成立西班牙共和國

在當時一份共和派的諷刺性雜誌中,西班牙第一共和國被描述成圖中形象

共和國馬上就面臨着危機四伏的局面——卡洛斯派是其中最直接的威脅,他們在1872年選舉中的慘澹表現之後發動一次大規模的暴動;而第一國際亦號召發動社會主義革命;起義和動盪局面席捲納華拉加泰羅尼亞地區;此外共和國亦為羅馬天主教會所反對。

復辟時期的西班牙(1874-1931)

[編輯]

雖然前女王伊莎貝拉二世仍然在世,但是她已經意識到自己可能會再次引起國內的分裂,於是在1870年她放棄王位轉而支持她的兒子阿方索,後者正式加冕為西班牙的阿方索十二世。在西班牙第一共和國的騷亂局面之後,西班牙人更樂於接受波旁王朝統治下的秩序的回歸。當時正在國內抵抗卡洛斯派暴動的共和軍在馬丁內茲·坎波斯準將的帶領下於1874-1875年冬季向阿方索效忠。共和派政府被解散,隨後在1874年新年前夕,阿方索任命他所信任的顧問安東尼奧·卡諾瓦斯·德爾·卡斯蒂洛為首相。阿方索主動出擊,有力的鎮壓卡洛斯派,並很快的贏得大部分西班牙國民的支持。

西班牙很快就恢復秩序,帕拉希德斯·門托·薩迦斯塔所領導的自由派和安東尼奧·卡諾瓦斯·德爾·卡斯蒂洛所領導的保守派輪流執掌政權。在阿方索十二世統治期間,西班牙的政局得到改善,經濟也獲得部分的恢復。1885年,阿方索去世;之後卡諾瓦斯·德爾·卡斯蒂洛又於1897年被刺殺,政局再次動盪不安。

1868年開始的十年戰爭古巴開始反抗西班牙的殖民統治,這導致西班牙的新世界殖民地上廢奴主義盛行。美國對該島和島上的人民很感興趣,遂使得局勢愈加惡化。美國緬因號戰艦的爆炸引發1898年的美西戰爭,西班牙遭遇到災難性的失敗。最終古巴獲得獨立,而西班牙則失去它在新世界的最後一塊殖民地——它將波多黎各連同太平洋上的關島菲律賓以20萬美元割讓給美國。1899年,西班牙將其在太平洋上僅剩的幾個島嶼——北馬利安納群島加羅林群島帕勞賣給德國,至此,西班牙的殖民地只剩下非洲的西屬摩洛哥西屬撒哈拉西屬畿內亞

災難的1898年

[編輯]

災難性的1898年催生98世代,這批人由要求新政府變革的政治家知識分子組成。無政府主義運動和法西斯主義運動在二十世紀初的西班牙盛行。1909年,加泰羅尼亞地區的一場叛亂被殘酷鎮壓。

一戰

[編輯]

西班牙在一戰中的中立地位使其可以向戰爭雙方提供其所需的物資,造就西班牙這個時期經濟的繁榮。但是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的爆發和戰後經濟的減速給西班牙帶來沉重的打擊,使這個國家負債纍纍。1919年,一次大規模的工人罷工活動被鎮壓。

對西屬摩洛哥摩爾人的虐待最終導致1921年爆發的起義,其後西班牙失去其在北非的殖民地,只剩下休達梅利利亞兩塊飛地。因此阿方索十三世決定支持米格爾·普里莫·德·里韋拉將軍的獨裁,這標誌着西班牙君主立憲時期的結束。

1925-1927年間,在法國的協助下,西班牙收復摩洛哥。但是1930年的政府破產和沸騰的民怨使得國王只能迫使普里莫·德·里韋拉辭職。出於對國王支持獨裁活動的反感,在1931年4月的市政選舉中,城市居民投票給共和派政黨。國王在未遜位的情況下逃離西班牙,共和國隨之建立。

西班牙第二共和國時期(1931-1939)

[編輯]

第二共和國時期,婦女首次獲得普選投票權。同時共和國向巴斯克自治區加泰羅尼亞地區下放相當大的自治權

由尼賽托·阿卡拉-扎莫拉和曼努埃爾·阿扎那領導的中左翼聯盟組建共和國的第一屆政府。普里莫·德·里韋拉政權遺留下來的經濟混亂問題和巨額債務,以及乖張多變的執政聯盟導致政局持續的動盪不安。1933年,右翼的西班牙自治權利同盟(CEDA)執掌政權;1934年10月,爆發大規模工人武裝起義,緊張局勢在阿斯圖里亞斯和加泰羅尼亞地區達到定點,最後起義被CEDA政府強力鎮壓下去。這又在西班牙全境引發大規模政治運動,無政府主義保守主義法西斯主義卡洛斯派死灰復燃,同時長槍黨也已經出現。

西班牙內戰時期(1936-1939)

[編輯]

20世紀30年代,西班牙政壇呈兩極分化的局面,左翼與右翼針鋒相對。左翼熱衷於階級鬥爭土地革命、推行地方自治和打擊教會以及保皇黨勢力。而右翼政黨——其中右翼天主教聯盟西班牙自治權利同盟(CEDA)為最大黨——則對所有議題都持反對意見。1936年,人民陣線中的左翼聯盟獲得選舉勝利。但是這個由中左翼所主導的聯盟卻被兩方面的力量所削弱:一方面是以無政府主義全國工人聯盟和伊比利亞無政府主義聯盟(Federación Anarquista Ibérica,FAI)為代表的革命團體;另一方面是以長槍黨和卡洛斯派為代表的反民主的極右翼團體。前些年的政治暴力又重新出現:槍戰取代罷工,無地勞動者開始強佔土地,教會官員被殺,教堂被焚毀,等等。同時,右翼軍事組織和僱傭槍手開始大批刺殺左翼活動分子。共和民主制下,各個政治派別之間從未達成和平所必須的一致意見和相互信任。最終,整個國家滑入內戰的深淵。右翼和軍隊高層開始策劃一場政變,並將長槍黨政客何塞·卡爾沃·賽特羅被共和派政府警察槍殺一事作為起事信號。

1936年7月17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將軍率領摩洛哥的殖民地軍隊攻入西班牙本土,同時由何塞·桑胡爾霍將軍率領的另一支軍隊從納華拉向南攻擊。各地的部隊都被調動起來接管政府機構。佛朗哥意欲立即攫取權力,但是遭到如馬德里、巴塞隆拿、華倫西亞和巴斯克自治區等地區共和黨人的有效抵抗,這意味着西班牙即將面臨一場漫長的內戰。不久之後,西班牙南部和西部都處於民族主義者的控制之下,他們的正規軍非洲兵團是戰爭雙方職業兵的最大來源。戰爭雙方都擁有國外的援助,民族主義者從納粹德國、意大利和葡萄牙得到援助;而共和派則獲得蘇聯和由志願者組成的國際縱隊的支持。

國際縱隊中的波蘭志願者

戰爭初期共和派對阿爾卡扎的圍困是戰爭的轉折點,民族主義者長期堅守之後等來佛朗哥的援軍,圍困被解,民族主義者獲勝。儘管民族主義者在1936年11月發動突襲,共和派還是成功的守住馬德里,1937年前者又在加拉瑪瓜達拉哈拉地區發動攻擊,皆以失敗告終。但是不久民族主義者又開始攻擊共和派的陣地,切斷馬德里的補給,並在馬德里東面發動攻擊。北方的巴斯克自治區於1937年後期陷落,不久阿拉貢前線也開始崩潰。民族主義者對格爾尼卡城的轟炸可能是戰爭期間最著名的事件,該事件是後來畢加索的名作《格爾尼卡》的靈感來源。此時的西班牙戰場成為納粹德國空軍禿鷹軍團的武器實驗場。1938年7-11月間的埃布羅河戰役是共和派試圖扭轉局勢的最後一擊,最終以失敗告終,巴塞隆拿在1939年初落入民族主義者的手中。戰爭很快就要結束。1939年3月,共和派的其餘陣地全線崩潰,馬德里也最終陷落。

這場戰爭造成30萬至100萬人的死亡,共和國消亡,佛朗哥則離其獨裁者的夢想又近一步。佛朗哥將所有的右翼政黨整合為改組後的長槍黨,並禁止左翼和共和政黨以及工會的活動。

戰爭期間雙方都是殘酷無情的,平民被屠殺或監禁的情況隨處可見。戰後的1939年至1943年,成千上萬的共和派遭到監禁,高達15萬1000人被處死。許多共和派遭到流放,直到佛朗哥時期結束之後才回到國內。

佛朗哥時期(1936-1975)

[編輯]
1969年的佛朗哥

西班牙在一戰和二戰中都保持中立,僅於1941年至1943年間派遣由志願者組成的「藍色師」協助德國對蘇作戰,但在內戰期間仍然遭受戰火之苦。佛朗哥執政期間,西班牙在經濟和文化上基本與外部世界隔絕,但是隨着經濟的復甦,它邁出追趕其鄰國的步伐。佛朗哥時期,西班牙曾積極尋求從英國手裏收回直布羅陀海峽,並在聯合國中尋找支持。60年代,西班牙開始對直布羅陀地區施加限制措施,並最終於1969年關閉國境線,並直至1985年才重新開放。

西班牙在摩洛哥的統治至1967年宣告終結。雖然在1957-1958年的伊夫尼戰爭中獲得軍事上的勝利,但是西班牙仍逐漸地放棄非洲的殖民地。1968年,它同意西屬畿內亞獨立成為赤道畿內亞;1969年,它又將位於摩洛哥內的飛地伊夫尼割讓給摩洛哥。

佛朗哥統治後期開始實行一定程度上的經濟和政治自由化,催生西班牙奇蹟,其中就包括旅遊業的繁榮。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逝世,國家統治權被交予胡安·卡洛斯一世,佛朗哥時期結束。

佛朗哥逝世前幾個月,西班牙的政府陷入癱瘓狀態,從而使得摩洛哥國王哈桑二世從中獲益,他發動「綠色進軍」,迫使西班牙放棄其最後一塊殖民地——西撒哈拉

1975年以來的西班牙

[編輯]

向民主過渡

[編輯]

西班牙向民主或新波旁王朝的過渡即西班牙擺脫佛朗哥獨裁統治,向自由民主國家轉變的過程。這個過渡通常被認為開始於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去世的時候,至1982年10月28日社會主義的西班牙工人社會黨在選舉中獲得勝利結束。

而在1978年至1982年間,西班牙的政府由民主中間派聯盟所組建。

1981年2月23日發生未遂政變安東尼奧·特赫羅帶領一批公民警衛隊進入眾議院,並中斷會議進程,當時萊奧波爾多·卡爾沃-索特洛即將被任命為首相。按照官方的說法,政變的失敗應該歸功於胡安·卡洛斯一世的介入。西班牙在卡爾沃-索特洛離職之前加入北約

隨着政治氣候的變化,西班牙社會也發生徹底的改變。在佛朗哥治下,西班牙社會曾經極端保守,但是向民主過渡的進程亦使得社會價值觀和社會風俗日漸自由化。

現代西班牙

[編輯]
馬德里三一一爆炸案

1982年至1996年,社會民主主義的西班牙工人社會黨執掌政權,費利佩·岡薩雷斯任首相。1986年,西班牙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1982,西班牙舉辦世界盃足球賽;1992年舉辦巴塞隆拿奧運會世界博覽會

西班牙行政區劃圖

1996年,人民黨在選舉中獲勝,何塞·瑪麗亞·阿斯納爾出任首相。1999年1月1日,西班牙加入歐元區。2004年3月11日,大選前夕,處於早晨交通高峰時段的馬德里發生一系列的恐怖炸彈襲擊事件,191人死亡,數千人受傷。阿斯納爾和他的大臣們聲稱埃塔對這次的暴行負責,但是隨後的調查表明該事件是由一個與阿爾蓋達組織有關的極端伊斯蘭組織實施的。事件發生當天,國外媒體即已經開始懷疑官方的說法,但是政府仍然堅持己見,人們認為這直接影響到之後的選舉。當時的民意測驗表明兩大候選人之間的得票率十分接近,很難預測最後的勝出者。在爆炸案發生三天之後舉行的選舉中,西班牙工人社會黨最終獲勝,何塞·路易斯·羅德里格斯·薩帕特羅取代阿斯納爾出任首相。

2005年7月3日,西班牙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給予同性戀充分的結婚和收養孩子權利的國家。

西班牙如今是君主立憲制國家,由17個行政區組成,包括:安達盧西亞阿拉貢阿斯圖里亞斯巴利阿里群島加那利群島卡斯提爾-萊昂坎塔布里亞卡斯蒂利亞-拉曼恰加泰羅尼亞埃斯特雷馬杜拉加利西亞拉里奧哈馬德里自治區莫西亞自治區巴斯克自治區華倫西亞自治區納華拉,以及兩個自治城市休達梅利利亞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Spain. Encarta Online Encyclopedia. 2007 [2009-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01).  See also: 'First west Europe tooth' found. BBC. 2007-06-30 [2008-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2). 
  2. ^ Spain - History - Pre-Roman Spain - Prehistory. 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 2008 [2009-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8). 
  3. ^ 3.0 3.1 3.2 Carr, Raymond. Spain: A History [西班牙史]. 由潘誠翻譯. 上海: 東方出版中心. 2009. ISBN 978-7-5473-0072-5. 
  4. ^ Spain - History - Pre-Roman Spain - Phoenicians. 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 2008 [2009-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9). 
  5. ^ Grout, James. The Celtiberian War. Encyclopaedia Romana.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07 [2008-06-08]. 
  6. ^ Major Phases in Roman History. Rome in the Mediterranean World.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08-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6). 
  7. ^ The latifundia (sing., latifundium), large estates controlled by the aristocracy, were superimposed on the existing Iberian landholding system.
  8. ^ 8.0 8.1 Rinehart, Robert; Seeley, Jo Ann Browning. A Country Study: Spain - Hispania. Library of Congress Country Series. 1998 [2008-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9). 
  9. ^ The Roman provinces of Hispania included Provincia Hispania Ulterior Baetica (Hispania Baetica), whose capital was Corduba, presently Córdoba, Provincia Hispania Ulterior Lusitania (Hispania Lusitania), whose capital was Emerita Augusta (now Mérida), Provincia Hispania Citerior, whose capital was Tarraco (Tarragona), Provincia Hispania Nova, whose capital was Tingis (Tánger in present Morocco), Provincia Hispania Nova Citerior and Asturiae-Calleciae (these latter two provinces were created and then dissolved in the 3rd century CE).
  10. ^ Payne, Stanley G. A History of Spain and Portugal; Ch. 1 Ancient Hispania. The Library of Iberian Resources Online. 1973 [2008-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8). 
  11. ^ This l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uebi Kingdom in Gallaecia, in the northwest, the Vandal Kingdom of Vandalusia (Andalusia) and the Visigothic Kingdom in Toledo.
  12. ^ Timelines - Vikings, Saracens, Magyars. [2009-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13. ^ Granad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y Richard Gottheil, Meyer Kayserling, Jewish Encyclopedia. 1906 ed.
  14. ^ Ransoming Captives in Crusader Spain: The Order of Merced on the Christian-Islamic Frontier. [2009-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7). 
  15. ^ The Almohads. [2009-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3). 
  16. ^ Catalan Company (1302-1388 AD). [2009-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8). 
  17. ^ There is simply no consensus as to the extent, with estimates varying by many orders of magnitude, but that it occurred is not doubted - See Population history of American indigenous peoples.
  18. ^ Patrick, James. Renaissance and Reformation. Marshall Cavendish. 2007: 207 [2009-05-03]. ISBN 9780761476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11). 
  19. ^ When Europeans were slaves: Research suggests white slavery was much more common than previously believed. [2009-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5). 
  20. ^ The Seventeenth-Century Decline. [2009-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