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新戰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安新戰役
日期1949年4月16日-5月6日
地點
結果 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
參戰方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13兵團4247軍
華北軍區部隊一部及太行軍區第5軍分區部隊
國軍冀豫邊區「圍剿」指揮部所轄地方武裝1.4萬餘人及第40軍2萬餘人
指揮官與領導者
鄧華吳瑞林劉興元甘渭漢梁興初 郭清趙質宸劉樂仙王景昌王三祝武藎仁
兵力
18萬餘人 3.4萬餘人[1]
傷亡與損失
傷2278人
亡368人[1]
1600餘人
被俘1.2萬餘人,投降1.7萬餘人[1]

安新戰役,是第二次國共內戰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部隊與河南省新鄉縣安陽縣國軍發生的一場戰役。此役,解放軍攻取國軍在華北平原最後據守的城市[2]

1949年初,淮海戰役結束,解放軍已取得決定性勝利。同年4月,河南省及華北平原中華民國國軍僅控制新鄉縣、安陽縣兩座縣城。是為今新鄉市安陽市的主城區。此前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四十軍進攻安陽城,未能攻克。華北軍區第七十軍正圍困新鄉縣。3月下旬,中央軍委決定四野13兵團42軍47軍會同第七十軍,由四野13兵團司令員程子華指揮下發動安新戰役[2]。對於中華民國政府而言,當時安陽城「孤懸華北,呼援無望」,「[中央]政府遙隔,無可接濟」,地方官員和守軍「惟有同心協力,作最後奮鬥之一途」。總指揮兼行政專員趙質宸,立法委員兼第九縱隊司令王三祝,三三七師長郭清,保安副司令兼保安旅長劉樂仙,安陽縣長黃伯英等及各單位首長數百人曾焚香盟約,以圖固守安陽城。4月初,守軍放棄安陽城三十華里以內的據點,以及北關外的飛機場。加固城池,併集中所有糧食、棉花用品等物於城內,以便久守[3]

4月16日,解放軍發起解放安陽和新鄉的戰役,拔除國軍和地方土匪頑敵武裝1.4萬餘人及第40軍2萬餘人。17日包圍安陽。[1]19日,圍攻安陽城東南的鱉蓋山國軍據點的第42軍採用挖壕逼近戰術展開攻勢。21日,鱉蓋山據點國軍投降[2]。5月5日,新鄉國軍第40軍宣佈「投誠」解放軍。[1]5月5日18時,進攻安陽城的解放軍各師展開戰鬥。18時45分,解放軍佔領護城河和外壕。6日5時許,解放軍將安陽城牆炸開突破口(寬23米)。一個小時後,攻克鼓樓,6時50分,攻克安陽縣政府。上午8時,戰鬥結束。解放軍攻克安陽城[2]

由於新鄉是和平解放,基本沒有戰鬥和傷亡。安陽慘烈激戰。戰役最終結果,解放軍繳獲各種炮100餘門,輕重機槍1000餘挺,步槍1.1萬餘支、衝鋒鎗270餘支、短槍1600餘支、擲彈筒147具、槍榴筒170具、馬671匹[1][4]。中華民國作者則稱,解放軍攻佔後,「安陽全城,變為灰燼。守軍二萬餘人,死亡十分之七,商民老幼,亦多無倖免。綜計當在十二萬人左右,可謂慘矣」。安陽攻城戰中,國府「死亡之將領官佐黨政人員為數亦在二千人左右」,但「因城已淪陷,名冊遺失,姓名多無可考」。而其所列舉死亡的24人,除郭清、王子釣外,多為戰後處決和「城破被害」[3],是否因戰役原因死亡不詳。

參考來源[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軍事歷史研究部 編,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ISBN 7-80137-315-4,卷「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役戰鬥總覽」。
  2. ^ 2.0 2.1 2.2 2.3 記者:高志強、牛靜芳.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华北平原最后一场解放战役,安阳解放不到半年,新中国宣告成立. 編輯:魏蔚. 大河網,來源:大河報. 2019-05-07 [2021-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30) (簡體中文). 
  3. ^ 3.0 3.1 段醒豫. 安阳守城抗匪的壮烈战役. 大紀元網站,原題為《安陽守戰挑燈錄》,初刊中華民國四十八年九-十月《民主憲政》雜誌第16卷9-12期. 2007-06-04 [2021-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31) (簡體中文). 
  4. ^ 解放安陽四次簡述[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