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ThomasYehYeh/沙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印度農產品外銷金額(以2015年美元幣值表達)。
印度農業僱用人數在全國勞動力市場中的佔比。

印度農業(英語:agriculture in India)的歷史約在南亞石器時代即已開始。該國的農業產量位居世界第二。根據2020-21財政年度的經濟調查,農業僱用人數超過該國勞動力的50%,而產值在國內生產毛額(GDP)中的佔比為20.2%。[1]

印度於2016年的農業及相關的畜牧業林業漁業等相關部門的產值佔GDP的17.5%,於2020年的僱用人數約佔整體勞動力的41.49%。[2][3][4][5]印度的淨作物種植面積位居世界第一,美國中國位居第二及第三。[6]隨著印度經濟在各方面成長,農業於該國GDP中的佔比在穩步下降中。然而從人口角度而言,農業仍然是該國最大的單一經濟部門,並且在印度的整體社會經濟結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印度於2013年的的出口價值為380億美元,為世界第7大出口國,第6大淨出口國。[7]其大部分農產品出口至開發中國家最低度開發國家[7]印度農業/園藝和加工食品出口到120多個國家,主要銷往日本東南亞南亞區域合作聯盟國家、歐盟美國[8][9]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之一。該國於2024年4月至7月期間的農產品出口金額達157.6億美元。於2023-24財政年度的農產品出口金額為481.5億美元。2022-23財政年度年的農產品出口金額為525億美元。2021-22財政年度的農產品出口金額為502億美元,較2020-21財政年度的413億美元增長20%。[10]

印度於農業活動中使用的農藥和化學肥料有助於提高作物生產力,但其不受管制和過度使用的結果,造成各種生態系統和致命健康的問題。[11][12]於2011年至2020年間所發表的幾項研究報告,將印度農村工作人員所罹患的45種不同的癌症歸因於農藥所致。這些化學物質已被證明會導致DNA損傷、激素紊亂,及免疫系統功能降低。[12]工作中接觸農藥已被確定為癌症發生的主要誘因。[12]與中毒和癌症相關的主要農藥類別是殺蟲劑除草劑殺真菌劑[13][12]印度旁遮普邦所使用的化肥數量為印度全國第一。該邦使用的農藥中有多種因其極高毒性及低半數致死量而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I類農藥,這類農藥已被世界各地,包括歐洲禁用。[14][15]

農民的定義

[编辑]

印度農民指的是該國以種植農作物為業者。[16]各種政府提供的估計(人口普查農業普查英语Census of agriculture、國家抽樣調查評估和定期勞動力調查)根據不同的定義而提出不同的農民數目,從3,700萬到1.18億不等。[17]有些定義將農場數量與農民數量進行比較。[17]有些定義則將土地所有權列入考慮,而其他定義則試圖將土地所有權與農民的定義脫鉤。[18]有些則是採用不同的名詞,包括"耕耘者"。[18]

印度2007年國家農民政策將農民定義為:[16]

於本政策中,"農民"指的是積極從事種植農作物及生產其他初級農業商品的經濟和/或生計活動者,包括所有農業經營者、耕種者、農業工人、佃農、佃戶、家禽家畜飼養者、漁民、養蜂人、園丁、牧民、非法人僱用種植者和種植工人,以及從事蠶業、蠕蟲養殖、農林業等各種農業相關職業的人員。農民還包括從事輪耕以及木材收集、使用和銷售以及和木材無關的林業工作的部落家庭/個人。

然而此定義並未受到採用。[16]

概述

[编辑]
由左上順時針方向移動 - 打穀, 摘棉花, 整理稻田及採茶
全球農業、林業和漁業於2021年的就業人數。這些部門於印度所僱用的人數在各國中名列前茅。

根據糧農組織(FAO)於2014年發佈的世界農業統計數據,印度是世界上幾種鮮果(如香蕉芒果番石榴木瓜檸檬)和蔬菜(如鷹嘴豆秋葵)和牛奶,主要香料(如辣椒)和纖維作物(如黃麻),主食(如小米蓖麻油籽的最大生產國。印度是世界主要主糧小麥大米的第二大生產國。[19]

印度目前是全球幾種乾果、農業紡織原料、塊根作物、莢果、養殖魚類、雞蛋、椰子甘蔗和多種蔬菜的第二大生產國。 印度於2010年被列為世界前5大農業生產國之一,產品種類繁多(有80%),其中包括咖啡豆棉花等許多經濟作物。[19]截至2011年,印度是世界上5個最大的牲畜家禽肉類生產國之一,也是成長率最快的國家之一。[20]

於2008年發表的一份報告聲稱印度的人口成長速度超過其生產大米和小麥的能力。[21]但最近發表的其他研究聲稱印度如果它能像其他開發中國家(例如巴西和中國)那樣減少放任主食的腐敗/浪費,改善其基礎設施並提高農業生產力,即可輕鬆養活其不斷增長的人口,並有餘力將小麥和大米出口。[22][23]

截至2011財政年度,印度由於季風季節正常蒞臨,其小麥產量創歷史新高,達到8,590萬噸,比前一年同期增加6.4%。印度大米產量創下新紀錄,達到9,530萬噸,較前一年增加7%。[24]小扁豆和許多其他主食的產量也逐年增加。印度農民於2011年財政年度的人均小麥產量為約71公斤。大米產量為80公斤。[25]

印度於2023-24財政年度的水稻產量達到創紀錄的1.3782億噸,高於2022-23財政年度的1.3575億噸。小麥產量也創下新高,達到1.1329億噸,高於前一年的1.1055 億噸。[26]

印度於2013年出口價值390億美元的農產品,使其成為全球第7大農產品出口國和第6大淨出口國。[7]與之前比較屬於爆炸性成長,該國於2004年淨出口僅約為50億美元。[7]印度是過去​​10年中成長最快的農產品出口國,金額390億美元,是歐盟 (EU-28) 出口總額的兩倍多。[7]該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米、棉花、糖和小麥供應國之一。 印度於2011年向非洲尼泊爾孟加拉國和世界其他地區出口約200萬噸小麥和210萬噸大米。[24]

印度於2023年出口大米金額為104.6億美元,排名全球第一。亞太地區第二大稻米出口國是泰國,同年出口大米金額為51.2億美元。[27]

水產養殖和漁業是印度成長最快的產業之一。 印度於1990年至2010年期間的魚類捕撈量增加一倍,水產養殖產量增加兩倍。 印度於2008年是世界第6大海洋和淡水捕撈業生產國和第二大水產養殖類生產國。印度向全球近一半的國家出口60萬噸魚產品。[28][29][30]印度政府或相關機構設定的營養標準符合人們所需,但實際上印度人在優質蛋白質攝取量方面卻大幅落後,僅達到20%,為解決此問題,印度需努力以可負擔的價格提供富含蛋白質的食品,如雞蛋、肉、魚、雞肉讓國民享用。[31]

印度在過去60年中,某些農產品的每公頃平均產量在全國呈現穩定成長。這種成就主要來自印度的綠色革命、改善道路和發電基礎設施、知識取得和改革。[32]縱然該國農業最近已取得這類成就,仍有大幅提高生產力和產出的潛力,因為印度的農作物產量仍僅為已開發國家和其他開發中國家農場最佳永續農作物產量的30%至60%。[33]此外,印度由於基礎設施不足和無組織的零售系統,造成作物於收穫後發生腐敗,讓印度成為世界上糧食浪費數量最高的國家之一。[34][35]

於比哈爾邦的耕種種性庫爾米英语Kurmi已開始運用現代農業科技。

印度的主要農產品之一 - 大米因季風模式的轉變而生產受到影響。在2022年,該國東部各邦(北方邦比哈爾邦奧迪薩邦)經歷過高溫和降水不足,而印度中部和南部地區近幾個月來降水過多,導致南部地區的喀拉拉邦卡納塔卡邦中央邦發生洪水。[36][37][38]

歷史

[编辑]

吠陀教的根本教典《吠陀》提供一些印度最早的農業文字記錄。例如其中《梨俱吠陀》描述耕作、休耕、灌溉、水果和蔬菜種植。其他歷史證據顯示印度河谷種植過水稻和棉花,在拉賈斯坦邦卡利班甘英语Kalibangan挖掘出在青銅時代的耕作遺跡。 [39]古代印度梵文文獻 -《Bhumivargaha》(推測已有2,500年歷史),將農地分為12類:urvara(肥沃)、ushara(貧瘠)、maru(沙漠)、aprahata(休耕)、shadvala(草地)、pankikala(泥濘) 、jalaprayah(水)、kachchaha(鄰近水)、sharkara(充滿鵝卵石和石灰石碎片)、sharkaravati(沙地)、nadimatruka(河水)和devamatruka(雨養)。一些考古學家認為大米於公元前六千年在恒河沿岸被人類馴化。[40]公元前6千年前印度西北部種植的冬季穀物(大麥燕麥小麥)和豆類(小扁豆和鷹嘴豆)也是如此。[41]在6千至3千年前於印度種植的其他作物有芝麻亞麻籽、番紅花芥末、蓖麻、綠豆黑豆硬皮豆木豆豌豆家山黧豆(khesari)、胡蘆巴、棉花、葡萄椰棗菠蘿蜜芒果桑葚和黑李子。[41]水牛可能在5,000年前就被印度人馴化。[42]

一些科學家稱印度半島於10,000-3,000年前即普遍存在農業,並跨越北部肥沃的平原向外蔓延。例如一項研究報告提出印度南部坦米爾那都邦安德拉邦和卡納塔卡邦的12個地點,有明確的證據證明對豇豆 (Vigna radiata)、印度豆 (Macrotyloma uniflorum)、小米草 (Brachiaria ramosa和Setaria verticillata)、小麥 (Triticum dicoccum、Triticum durum/aestivum)、大麥 (Hordeum vulgare)、小扁豆 (Lablab purpureus)、高粱 (Sorghum bicolor)、珍珠粟 (Pennisetum glaucum)、手指小米 (Eleusine coracana)、棉花 (Gossypium sp.)、亞麻 (Linum sp.) 以及棗 (Ziziphus) 和兩種葫蘆科植物 (Cucurbitaceae) 的種植。[43][44]

有些人聲稱印度農業始於西元前9,000年,源自早期植物種植和作物馴化。[45] Settled life soon followed with implements and techniques being developed for agriculture.[46][47]隨著農具和技術發展,很快就出現定居生活。.[46][47]每年兩次季風導致作物一年有兩穫。[48]印度農產品很快就被用於貿易,外國作物也被引進。[48][49]作物和牲畜被描述為"無需蜂房,可自產甘露的蘆葦"。這些作物和牲畜在當地被稱為साखर (Sākhara)。軍人在征戰的回程帶來"帶蜜的蘆葦",而將甘蔗農業引進印度。[50][51]印度人大約在公元前500年發明生產糖晶體的製程。這些晶體在當地語言中稱為khanda (खण्ड),而成為Candy(糖果)名稱的源頭。[52]

全球18世紀以前的甘蔗種植主要是在印度。一些商人開始進行糖的貿易,糖直到18世紀在歐洲都是一種奢侈品和昂貴的香料,然後在歐洲開始流行,並在19世紀逐漸成為全世界的生活必需品。甘蔗種植園,如同棉花農場,成為19世紀和20世紀初大規模強迫式人類遷徙(牽涉到數以百萬計的非洲和印度人口)的重要驅動力,之後出現加勒比地區印度洋太平洋島國間的種族混合、政治衝突和文化演變。[53][54]

在某種程度上,印度農業的歷史和過去的成就對新世界的殖民主義、奴隸制和類奴隸制的契約勞工做法、加勒比地區戰爭以及18世紀和19世紀的世界歷史均造成影響。[55][56][57][58][59]

印度獨立後的農業

[编辑]

雖然印度農業在現代後期(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出現一些停滯,但獨立後的印度共和國仍然能制定出一套全面的農業計劃。[60][61]

棉花採收,棉花為印度古吉拉特邦中部的經濟作物

印度在獨立之後於糧食安全方面已取得巨大進展。印度人口增加兩倍,而穀物糧食產量增加三倍以上。人均穀物糧食數量大幅增加。

旁遮普邦引領印度的綠色革命,並贏得"國家糧倉"的美譽。[62]

印度在1960年代中期之前依賴進口和糧食援助來滿足國內需求。但發生在1965年和1966年兩年中的嚴重乾旱促使該國將其農業政策改革,不再依賴外援和進口來保障糧食安全。印度採取的改革重點在於達成糧食自給自足,引發印度綠色革命英语Green revolution in India。期間率先採用高產量、抗病的小麥品種,並結合更先進的農業知識來提高生產力。旁遮普邦在印度綠色革命中表現優異,而贏得印度糧倉的稱號。[62]

最初的產量增長集中在位於印度西部的旁遮普邦、哈里亞納邦和北方邦的灌溉地區。隨著農民和政府官員關注農業生產力和知識傳播,該國的糧食總產量激增。印度一公頃的小麥田於1948年平均產量為0.8公噸,同樣土地到1975年的產量為4.7公噸。這種快速成長讓印度能於1970年代實現自給自足。也促使小農能尋求進一步的手段來增加每公頃主糧產量。印度農田到2000年已開始採用每公頃可產6噸小麥的品種。[22][63]

位於安德拉邦萊帕克希(Lepakshi)村莊的向日葵田。

種植小麥成功後,印度也將綠色革命擴展到大米生產。但因當時的印度灌溉基礎設施非常落後,印度農民發明掘井抽取地下水的方式。隨著初期帶來的產量提升逐漸趨於平緩,利用地下水技術在1970至1980年代間開始往印度東部的比哈爾邦、奧迪薩邦和西孟加拉邦等地傳播。改良種子和新技術的持續性效益主要發生在該國的灌溉農地 - 佔全國農地的三分之一。印度農業政策在1980年代轉向"根據需求而生產的模式",將重點轉向種植油籽、水果和蔬菜等農產品。農民開始在乳製品、漁業和畜牧業中採用改進方法和技術,以滿足不斷增長人口的各式需求。

對於水稻,改良種子和改良農業技術的持續性效益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印度是否會發展基礎設施,如灌溉網絡、防洪系統、可靠發電能力、暢通的農村和城市道路、能保鮮的冷藏庫、現代零售業以及願意以具競爭性價格收購農產品的買家。前述幾點已日漸成為印度農業政策的重點。

印度的糧食安全指數在全球113個主要國家中排名第74。[31]印度農業經濟正經歷結構性變革中。印度農業於1970年至2011年期間在GDP中的比重從43%下降到16%。這並非因為農業重要性下降,也非農業政策導致,而是因為農業在該國的重要性降低的緣故 - 相對的是印度的服務業、工業產值和非農業部門經濟在2000年至2010年間有甚為快速的增長。

印度遺傳學家M·S·斯瓦米納坦在綠色革命中曾發揮重要貢獻。 新德里電視台(NDTV)於2013年將他評為印度25位在世傳奇人物之一,以表彰他對農業和讓印度成為糧食自給自足國家的傑出貢獻。[64]

位於安德拉邦的灌溉渠道。灌溉對於印度農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錫金邦[65][66][67][68]和喀拉拉邦[69][70]分別計劃在2015年和2016年全面轉向有機農業。

根據印度的研究機構能源研究研究所英语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TERI)的一份新數據年鑑,印度農業部門直接使用電力的比例從2009-10財務年度的28.75%上升到2019-20財務年度的37.1%。[71]

印度農業部門的電力消耗正在增加,原因為新農作物品種有更高的灌溉需求和政府提供給補貼電力的結果。印度農業部門於2021-22財務年度中所創造的價值佔整個印度經濟的18.6%。而為該國約45.5%的勞動力提供生計和就業機會。[71]

灌溉

[编辑]

印度水利灌溉系統包括印度河流的主要和次要人工渠道網絡、水系統(地下水)、儲水池和其他雨水收集項目,其中以抽取地下水的系統規模最大。[72]印度在2013-14財政年度只有約36.7%的農地有可靠的水利灌溉,[73]其餘約三分之二的耕地依賴季風帶來的降水(參見雨養農業英语Rainfed agriculture)。[74]印度65%的灌溉用水源為地下水。約有51%的糧食種植面積得到灌溉,其餘的依賴雨養。[75]而大多數的降水既不可靠且無法預測。

印度在過去50年將灌溉基礎設施改善,也改善糧食安全、減少對季風降水的依賴、提高農業生產力並創造農村就業機會。用於灌溉計畫而興建的水壩有助於為不斷增長的農村人口提供飲用水、控制洪水並防止乾旱對農業造成的損害。[76]然而免費電力和對甘蔗和水稻等耗水作物提供的最低支持價格,鼓勵業界開採地下水,導致地下水枯竭和水質惡化。[77]於2019年刊出的一則新聞報導稱印度60%以上的農業用水被水稻和甘蔗作物消耗,這兩種作物的用地僅佔全國耕地面積的24%。[78]

於古吉拉特邦的女性農業工作者發明一種新的,稱為{{le|布洪格魯|Bhungroo}]的地下水補給方式,在雨季將多餘的降水過濾及儲入地下水系統,到乾季時再抽取利用。[79]

產出

[编辑]

截至2011年,印度有個規模龐大且多元的農業部門,平均約佔GDP的16%和出口收入的10%。印度的耕地面積為1,597,000平方公里(3.946億英畝),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享有灌溉的農地面積為826,000平方公里(2.156億英畝),位居世界第一。印度是全球許多農作物的三大生產國之一,包括小麥、大米、豆類、棉花、花生、水果和蔬菜。截至2011年,印度擁有世界上數目最多的水牛和家牛,是最大的牛奶生產國,且擁有最大和成長最快的家禽業之一。[80]

主要農產品及產值

[编辑]

下表按經濟價值將印度於2009年最重要的20種農產品列出。為進行比較,也將2010年全球生產力最高農地的平均產量及其所在國家的名稱列出。根據表格中的數據,印度的農業生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如果能夠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印度的農業產出和農民的收入均有增長的潛力。[81][82]

依產值排序的印度前20名農產品[83][84]
名次 農產品 產值 (美元, 2016年) 單位價格
(美元 / 公斤, 2009年)
平均產量
(公噸/公頃, 2017年)
生產力最高國家
(公噸/公頃, 2017年)
1 大米 701.8億 0.27 3.85 9.82 澳大利亞
2 水牛奶 430.9億 0.4 2.00[85] 2.00[85] 印度
3 乳牛奶 325.5億 0.31 1.2[85] 10.3[85] 以色列
4 小麥 260.6億 0.15 2.8 8.9 荷蘭
5 棉花 (小扁豆 +油籽) 233.0億 1.43 1.6 4.6 以色列
6 芒果,番石榴 145.2億 0.6 6.3 40.6 維德角
7 蔬菜 118.7億 0.19 13.4 76.8 美國
8 雞肉 93.2億 0.64 10.6 20.2 賽普勒斯
9 馬鈴薯 82.3億 0.15 19.9 44.3 美國
10 香蕉 81.3億 0.28 37.8 59.3 印尼
11 甘蔗 74.4億 0.03 66 125 秘魯
12 玉米 58.1億 0.42 1.1 5.5 尼加拉瓜
13 56.2億
14 番茄 55.0億 0.37 19.3 55.9 中國
15 鷹嘴豆 5.4.0億 0.4 0.9 2.8 中國
16 秋葵 52.5億 0.35 7.6 23.9 以色列
17 大豆 51.3億 0.26 1.1 3.7 土耳其
18 雞蛋 46.4億 2.7 0.1[85] 0.42[85] 日本
19 花椰菜青花菜 43.3億 2.69 0.138[85] 0.424[85] 泰國
20 洋蔥 40.5億 0.21 16.6 67.3 愛爾蘭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企業統計數據庫英语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Corporate Statistical Database(FAOSTAT) 的數據,印度於2019年生產的以下農產品的價值為:[86]

FAOSTAT刊出的印度數據(2019年)
農產品 產值

(公噸)

蘋果 2,316,000
香蕉 30,460,000
豆類 725,998
腰果(帶殼) 743,000
蓖麻油籽 1,196,680
花椰菜與青花菜 9,083,000
櫻桃 11,107
鷹嘴豆 9,937,990
辣椒與胡椒(乾燥) 1,743,000
辣椒與胡椒(新鮮) 81,837
椰子 14,682,000
咖啡豆(新鮮) 319,500
黃瓜醃黃瓜 199,018
2,910,000
1 788,000
葡萄 3,041,000
檸檬萊姆 3,482,000
芒果, 山竹, 番石榴 25,631,000
西瓜與其他 (包括哈密瓜) 1,266,000
蕈類松露 182,000
未列名油籽 42,000
洋蔥(乾燥) 22,819,000
9,509,000
木瓜 6,050,000
300,000
鳳梨 1,711,000
馬鈴薯 50,190,000
大米 177,645,000
大豆 13,267,520
甘蔗 405,416,180
番薯 1,156,000
茶葉 1,390,080
菸葉(未加工) 804,454
番茄 19,007,000
西瓜 2,495,000
小麥 103,596,230

印度農業在過去60年中除總產量有增長外,每公頃的平均產量也有增加。下表列出某些作物在3年內的平均產量。印度農業由於道路和發電能力改善、知識累積和改革,讓生產率在40年內提高40%至500%不等。 雖然印度在農業上取得大幅進步,但產率仍僅為已開發國家和某些開發中國家中表現最佳農地的30% - 60%。此外,雖然已有此類進步,但由於基礎設施薄弱和組織不彰的零售系統,讓收穫後的作物平白腐敗、損失,導致印度的糧食損失率位居世界前矛。

印度農產品產量,從1970年-2010年期間的每畝產率增長 (公斤/公頃)
作物[32] 平均產量, 1970年–1971年 平均產量, 1990年–1991年 平均產量, 2010年–2011年[87] 平均產量, 2019年[88]
大米 1123 1740 2240 4057.7
小麥 1307 2281 2938 3533.4
豆類 524 578 689 441.3
油籽 579 771 1325 1592.8
甘蔗 48322 65395 68596 80104.5
茶葉 1182 1652 1669 2212.8
棉花 106 225 510 1156.6
各年生產不同作物的農地面積 (單位:千公頃)[89]
作物 1961年 1971年 1981年 1991年 2001年 2011年
大米 34694 34694 40708.4 42648.7 44900 44010
小麥 12927 18240.5 22278.8 24167.1 25730.6 29068.6
豆類 3592 2582.8 2388 2123.1 1650 1700
油籽 486 453.3 557.5 557.5 716.7 1471
甘蔗 2413 2615 2666.6 3686 4315.7 4944.39
茶葉 331.229 358.675 384.242 421 504 600
棉花 7719 7800 8057.4 7661.4 9100 12178

印度產量具世界第一的作物

[编辑]

根據FAO所發佈的2009年最終數據報告,印度是下列農產品的最大生產國:[90][91]

根據同一份FAO報告,印度是下列農產品的第二大生產國:[90]

  • 小麥
  • 大米
  • 新鮮蔬菜
  • 甘蔗
  • 花生(帶殼)
  • 小扁豆
  • 花椰菜與青花菜
  • 豆類(新鮮)
  • 芝麻
  • 腰果(帶殼)
  • 蠶繭(可抽絲)
  • 牛奶(全脂鮮奶)
  • 茶葉
  • 馬鈴薯
  • 洋蔥
  • 棉絮
  • 棉籽
  • 茄子
  • 肉豆蔻, 小豆蔻
  • 山羊肉
  • 高麗菜與其他蕓薹屬
  • 南瓜, 南瓜屬

印度於2009年是世界第三大雞蛋、橙、椰子、番茄、豌豆和豆類生產國。[90]

印度和中國正在競相創造水稻產量的世界紀錄。 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China National Hybrid Ri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re)的袁隆平於2010年在示範田創造出每公頃19噸水稻單產的世界紀錄。 2011年,印度農民蘇曼特·庫馬爾 (Sumant Kumar) 打破這一記錄,他在比哈爾邦的一示範區生產出每公頃22.4噸的數量。庫馬爾聲稱採用新開發的水稻品種和水稻集約化系統(SRI)(一種農業創新)。中國和印度的高產量紀錄仍需經過更嚴謹的驗證 - 包括在7公頃的農田上進行大規模種植,並連續兩年產出相同的產量。[92][93][94][95]

園藝產品

[编辑]

印度水果、蔬菜和堅果等園藝產品的總產量和經濟價值在2002年至2012年的10年期間增加一倍。 印度的2013年園藝總產量達2.774億噸,是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園藝產品生產國。[96]印度於2013年生產8,100萬噸水果、1.62億噸蔬菜、570萬噸香料、1,700萬噸堅果和種植園產品(腰果、可可豆、椰子等)、100萬噸芳香園藝農產品和170萬噸鮮花(76億朵切花)。[97][98]

印度於2013年的園藝產品數量與其他3國比較
國名[99] 水果產地面積
(百萬公頃)[99]
平均產量
(公噸/公頃)[99]
蔬菜產地面積
(百萬公頃)[99]
平均產量
(公噸/公頃)[99]
 印度 7.0 11.6 9.2 52.36
 中國 11.8 11.6 24.6 23.4
 西班牙 1.54 9.1 0.32 39.3
 美国 1.14 23.3 1.1 32.5
世界 57.3 11.3 60.0 19.7

印度於2013財政年度的園藝產品出口額達1,436.5億印度盧比(17億美元),接近2010年出口額的兩倍。[96]隨著產量增加,在生產地和實際抵達消費者之間發生的產品保存/處理不當的損失也隨之增加,估計每年在5,100至8,200萬公噸之間。

有機農業

[编辑]

印度自古以來即有有機農業,且再次成為該國持續增長的部門。有機生產能提供清潔、綠色的生產方法,不使用合成肥料和農藥,並且能在市場上取得較高的售價。印度有65萬家有機生產者,比其他國家為多。[100]印度還有400萬公頃土地被認證為可用於有機野生栽培,在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芬蘭尚比亞)。[101]由於印度缺乏可食用生物質,畜牧業的發展受到限制,在小片土地上,利用生物燃氣/甲烷/天然氣和少量的水以有機方式培養甲基球菌英语Methylococcus capsulatus,生產富含蛋白質的牛、魚和家禽飼料是種解決方案,以確保人們獲得充足富含蛋白質的食物。[102][103][104][105]

農業合作社

[编辑]
在馬哈拉什特拉邦的田野中運輸採收甘蔗的車輛。

印度自1947年脫離英國獨立以來,合作社的數量大幅成長,主要是在農業領域。該國在地方、區域、邦和國家層級擁有協助農產品行銷的合作社網絡。主要處理的商品是糧食、黃麻、棉花、糖、牛奶、水果和堅果。[106]在馬哈拉什特拉邦,由於邦政府支持,在1990年代有25,000個合作社成立。 [107]

製糖業

[编辑]

印度大部分的食糖生產皆在當地合作社擁有的工廠中進行。[78]合作社成員包括所有向工廠供應甘蔗的農民。[108]當地糖廠在過去的50年裡於鼓勵政治參與方面發揮有甚為重要的作用,並成為有企圖心政治家的墊腳石。[109]在馬哈拉什特拉邦尤其如此,大量屬於國大黨的參政者與當地的糖業合作社有聯繫,並在糖廠和當地政治之間建立共生關係。[110]然而"利潤歸公司、虧損歸政府"的做法使得不少此類企業的運作效率低落。[111][107]

行銷

[编辑]

合作社在印度水果和蔬菜的整體行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與糖業相同。合作社處理的農產品數量自1980年代開始呈指數級增長。這些合作社銷售的常見水果和蔬菜有香蕉、芒果、葡萄、洋蔥等。[112]

乳製品業

[编辑]
於哈里亞納邦法里達巴德巴納斯乳品英语Banas Dairy工廠。

起源於古吉拉特邦的阿穆爾英语Amul(Amul),是一乳牛養殖業行銷合作社,它是印度最大的自給自足產業,也是最大的農村就業提供者。 阿穆爾品牌的成功經營讓印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牛奶生產國。擁有幾頭乳牛的小型農民會員每天排隊兩次,將牛奶從小容器中倒進村莊合作社收集點。地區工會加工後的牛奶由國家合作社聯合會以阿穆爾品牌(印度最大的食品品牌)在全國銷售。在品牌運作下,各城市消費者支付價格中的四分之三進入數百萬小酪農手中,他們是品牌和合作社的會員,即所有者。[113]

銀行與農村信貸

[编辑]

合作社在印度農村地區提供信貸融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這些機構糖業合作社類似,是當地政治人物的權力基礎。[107]

問題

[编辑]
於2003-2005年期間的印度各區農業生產力。在不同地區的生產力有很大的差異。
在德里名為哈里·鮑利英语Khari Baoli傳統香料批發市場中販售的香料。印度農人缺乏銷售管道以出售產品,售價難以提升。
印度缺乏冷藏設施、適當包裝和安全高效的運輸系統,而造成全球最高的食品損耗率之一,特別是在季風和其他惡劣天氣期間下。通常消費者在郊區市場(如圖所示)或路邊攤販購買農產品。
在印度的一些地區仍採用傳統的牛耕方式,這類農法的人均生產力和農民收入均處於低下水平。
印度從2002年開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曳引機製造國,於2013年的產量佔全球的29%。印度本身也是全球最大的曳引機市場。[114][115]上圖為一台於哈里亞納邦雷瓦里的曳引機。

"印度農業發展停滯不前,已成為國家發展的沉重負擔。 隨著人口持續增長,對糧食的需求日益殷切,而落後的農業生產方式卻無法滿足這一需求。灌溉系統失修、農民缺乏現代化農業知識等問題,使得印度農業面臨嚴峻挑戰。此外,市場通路不暢、農產品價格不穩定等因素,也嚴重影響農民的收入。"

—— 世界銀行:"《2008年印度國家概況》"[116]

"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家,其13億的人口蘊藏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該國的經濟在近十年來高速成長,躍升為世界第4大經濟體,在全球舞台上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而同時印度在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方面也取得顯著進展。然而不均衡的發展仍是印度面臨的挑戰,初步計算該國在2009-10年的貧窮率為32%,較2004-05年的37%略有進步。貧富差距的擴大需要高度關注。印度於未來應持續推動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村經濟多元化,以實現更均衡的發展。

——世界銀行:"《2011年印度國家概況》"[23]

FAO於2003年發表的報告,對印度1970年至2001年的農業成長進行分析,指出印度農業存在系統性問題。對於主食,1970-76年、1976-82年、1982-88年、1988-194年、1994-2000年這6段期間的產量年增長率分別為2.5%、2.5%、3.0%、2.6%和1.8%。農業總產值指數的相應分析也顯示類似的規律,1994-2000年的成長率僅為每年1.5%。[117]

農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農產品價格低。最近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基於生產所需能源的適當定價並將農業工資與工業工資拉平,將可能對農民有利。[118]

基礎設施

[编辑]

印度的農村道路建設嚴重不足,影響原料的的輸入及農產的及時輸出,灌溉系統不足,導致部分地區因缺水而致歉收。而在有些地區,因有洪水、種子品質不良和耕作效率低下、缺乏冷藏設施和收成物腐敗,導致超過30%的農產品必須棄置,缺乏有組織的零售系統及具競爭性的買家,而限制了農民出售剩餘產品和經濟作物的能力。對於同一農產品的零售價格,印度農民只得到消費者支付價格的10%到23%,中間的差價是產品腐爛損失、行銷效率不彰和中間商的利潤。而在已開發的經濟體如歐洲和美國,農民獲得的是零售價格的64%至81%。[119]

生產力

[编辑]

雖然印度已實現主食自給自足,但其農業生產力仍低於巴西、美國、法國等國。例如印度小麥農地每年每公頃的產量約為法國農地的三分之一。印度的大米產量還不到中國的一半。[120]

印度其他主食的生產力也同樣較低。印度全要素生產率(技術進步率)年增率仍低於2%,相較之下,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每年成長約6%,而且中國也有大量小農。

相較之下,印度有些地區的甘蔗、木薯和茶作物的有全球最高的產量。[121]

印度各邦間的農作物產量差異大。一些邦每單位面積的糧食產量是其他邦的兩到三倍。

如圖所示,印度傳統農業生產力高的地區是在西北部(旁遮普邦、哈里亞納邦和北方邦西部)、兩岸沿海地區、西孟加拉邦和坦米爾那都邦。近年來,印度中部的中央邦、賈坎德邦恰蒂斯加爾邦和西部的古吉拉特邦的農業發展迅速。[122]

下表將2001年至2002年印度三個邦,幾種主要農作物的平均單位面積產量列出,以供參考。[123]

Crop[123] 比哈爾邦農地平均產量 卡納塔卡邦農地平均產量 旁遮普邦農地平均產量
公斤/公頃 公斤/公頃 公斤/公頃
小麥 2020 未知 3880
大米 1370 2380 3130
豆類 610 470 820
油籽 620 680 1200
甘蔗 45510 79560 65300

印度有些農地的農作物產量僅相當於美國和歐盟等已開發國家農場最高產量的90%以內。印度沒任一邦在每種作物的產量均排名第一。坦米爾那都邦的水稻和甘蔗產量最高,哈里亞納邦的小麥和粗糧產量最高,卡納塔克邦的棉花產量最高,比哈爾邦的豆類產量最高,而其他邦則在園藝、水產養殖、花卉和水果種植方面表現優異。此類生產力的差異是當地基礎設施、土壤品質、微氣候、當地資源、農民知識和創新的綜合結果。[123]

印度的食物分配系統效率極低。農產品的流動受到嚴格監管,對農產品的營銷和流動存在邦際甚至地區間的限制。[123]

一項研究報告表示印度農業政策應重點關注改善農村基礎設施,主要是在灌溉和防洪以及高產量和抗病品種知識的傳播。此外透過冷藏、衛生包裝和高效的零售模式可降低浪費,而提高產出和增加收入。[123]

導致印度生產率低下的原因如下:

  • 農戶擁有的平均農地面積非常小(不到2公頃),並且由於擁有土地上限法案以及在某些情況下的家庭糾紛而導致農地出現碎片化現象。這類小農地往往人手過剩,形成變相失業和生產力低下。一些報告聲稱小農可能不是生產力低下的原因,中國的小農佔其農業人口的97%以上,[124]但中國和許多開發中經濟體的生產力較高。中國的小農能將自己的土地出租給大農,中國組織完整的零售業和廣泛的高速公路網能激勵農民將農業生產力大幅提升。
  • 相較於綠色革命所帶來的顯著成果,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仍面臨諸多挑戰。 農民對新技術的認知不足、高昂的投入成本以及小農戶的實際操作困難,都限制現代農業的發展。
  • 根據世界銀行印度分行發表的《農業和農村發展優先事項》,印度的大量農業補貼反而是阻礙在提告生產力方面的投資。這項評估主要基於生產力的衡量,並未將任何生態影響列入考慮。根據新自由主義觀點,由於政府干預勞動力、土地和信貸市場,對農業的過度監管反而將成本、價格風險和不確定性增高。印度存在基礎設施和服務不足的問題。[125]世界銀行也表示該國水資源分配效率低、不可持續且不公平。用於灌溉的基礎設施正在惡化。[125]對含水層過度抽水,導致這些含水層每年的地下水位下降一英尺,印證出地下水是有限的資源。[126]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佈報告稱,2030年後糧食安全可能會成為印度的一大問題。[127]
  • 文盲充斥、社會經濟落後、土地改革進展緩慢、農產品金融和行銷服務不足或效率低下。
  • 政府政策不一。農業補貼和稅收常會因短期政治目的,而在沒事前通知的情況下即改變。
  • 灌溉設施不足,2003-04財政年度只有52.6%的農地取得灌溉,[128]導致農民仍依賴降雨(尤其是由季風提供)。季風正常則經濟成長,季風不佳則經濟成長遲滯。[129]農業信貸由 印度國家農業與鄉村發展銀行英语National Bank for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NABARD)掌管,此銀行是印度農村發展的最高法定代理機構。同時,由於有電力補貼,所導致的過度抽水正在造成含水層水位急劇下降。[130][131][132]
  • 由於農產品供應鏈效率低下,所有食品中有三分之一腐爛,而政府想透過沃爾瑪化英语Walmarting來提高零售系統的效率,卻受到禁止外國投資零售業的法律阻礙。[133]

農民自殺問題

[编辑]

印度國家犯罪記錄局英语National Crime Records Bureau於2012年通報有13,754名農民自殺事件。[134]農民自殺數量佔印度自殺總數的11.2%。 [134][135]活動人士和學者提出農民自殺的許多相互矛盾原因,例如季風不佳、高債務負擔、基因改造作物、政府政策、公共心理健康、個人問題和家庭問題。[136][137][138]

行銷

[编辑]

印度的農產品行銷系統甚為落後。[139]

農業用地轉為非農業用途

[编辑]

印度於2007年發佈的國家農民政策[140]中指出,"除非有特殊情況,否則主要農田必須保留用於農業用途。若因特殊原因需將農地轉為非農業用途,相關單位必須提供同等面積的退化或廢棄土地,並負責其整治與開發,以作為補償。"政策建議應盡可能僅將農業產量低或無法耕種的土地指定用於非農業用途,例如建築、工業園區和其他商業開發。[140]

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福利經濟學阿馬蒂亞·森提出截然不同的觀點,指出"禁止利用農業土地進行商業和工業發展最終會弄巧成拙"。[141]他表示,如果工業生產所產生的價值比農業生產的產品價值多出許多倍,那麼農業用地可能更適合非農業用途。[141]他建議印度應該將產業發展重點放在那些生產成本較低、市場潛力大、能吸引管理人員、工程師等各類人才的地方。這些地方通常擁有良好的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能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141]

氣候變化

[编辑]

本節摘自印度氣候變化#作物產量下降

印度的氣候變化將對印度4億多貧困人口產生超出比例的影響。這是因為許多人的食物、住所和收入都依賴自然資源提供。印度有超過56%的人口從事農業,而又有其他許多人在沿海地區謀生。[142]

印度農業研究委員會英语Indian Counci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ICRA)的國家氣候適應農業創新(NICRA)研究,進行氣候變化對印度農業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印度雨養稻米產量預計在2050年和2080年將小幅下降不到2.5%,另一方面,灌溉稻米產量預計在2050年將下降7%,在2080年將下降10%。此外,研究預測印度到2100年的小麥產量將下降6%至25%,而於同一時期玉米產量預計將下降18%至23%。然而,預計未來氣候下的鷹嘴豆生產力將提高23%至54%。[143]

各項行動倡議

[编辑]
於馬哈拉什特拉邦的一處葡萄園
於坦米爾那都邦的一處茶園

開發行銷、儲存及冷藏基礎設施所需之投資規模預估將相當龐大。政府迄今仍無法有效執行相關計畫,以提升對行銷基礎設施之投資。這些計畫包含"興建農村倉儲設施"、"市場研究與資訊網絡"以及"發展/強化農業行銷基礎設施、分級與標準化"等。[144]

印度農業研究委員會(ICAR)成立於1905年,負責研究導致1970年代印度綠色革命的研究。 ICAR是農業及相關相關領域(包括研究和教育)的最高機構。[145]

印度政府於2016年5月成立農民委員會(Farmers Commission)以全面評估各項農業計畫。[146]

印度於2011年11月宣佈對有組織的零售進行重大改革。改革將包括農產品的物流和零售。這項宣告引發重大政治爭議。 印度政府於2011年12月將改革擱置,等待共識出現。印度於2012年約批准單一品牌商店的改革,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家以擁有100%的所有權在印度零售市場運作,但要求單一品牌零售商從印度採購30%的商品。印度政府繼續對多品牌商店的零售改革持保留態度。[147]

於2012年夏季,印度的含水層由於抽水電力補貼而導致水位急劇下降,季風降雨量下降19%,給該國輸電網路帶來額外壓力,而導致該國發生多起停電。比哈爾邦的回應是提供農民超過1億美元的柴油補貼,供他們運作水泵。[148]

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於2015年宣佈預定到2022年將農民收入翻倍。[149]但此目標並未達成。[150]

印度有些擁有利基技術及新型營業模式的新創公司也正努力,設法解決印度農業及其行銷的問題。[151]

農業與印度經濟

[编辑]

農業多年來對印度經濟的貢獻不斷增張。經濟調查顯示該國農業於2020-21財政年度的GDP佔比是過去17年來首度達到近20%,成為年度不同產業中的唯一亮點。[152]

現代農地和農業經營主要由於技術進步,包括感測器、器械、機器和資訊技術,而發生大幅變化。[153]

個人化電商和市場運作引進化肥、種子、機器和設備等農產品,幫助農民種植優質產品。提供教育課程的入口網站讓農民了解有關農業的創新知識,而提升農業對經濟的貢獻。[154][155]

有機農業

[编辑]

莫迪政府於2015年發起傳統農業振興計畫(Paramparagat Krishi Vikas Yojana (PKVY) ),目的為促進有機農業,農民根據計畫組成由50名或更多農民組成的有機農業集群,涉及的農地總面積至少為50英畝,利用傳統可持續的方法分享有機農法,計畫設定的最初目標是到2018年擁有10,000個集群,至少500,000英畝有機農業耕地,由政府"承擔認證費用,並使用傳統資源促進有機農業"。政府在3年內提供每英畝20,000印度盧比的補助。[156]

喀拉拉邦瓦亞納德的許多小農戶已實施零預算自然農業 (ZBNF) 等其他有機農業技術。他們在過程中採用更自然和生態的耕作方法,減少或完全停止使用殺蟲劑和有害的化學藥品,而減輕"幾十年來過度使用化學品和種植單一種作物,以及缺乏土壤肥力管理,將以往優良及肥沃的林地耗損而造成損害。”。[157]

隨著有機農業農法推廣,印度農業部門也正實施濕度感測器和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農民使用濕度感測器來確保不同作物獲取的準確水量,而能最大限度提高作物產量。"人工智慧提供更有效的方式來生產、收穫和銷售農作物產品,並強化偵測出有缺陷的農作物以提高健康農作物生產的能力",這將有助於提高農作物產量,正如突尼西亞籍學者Rayda BEN AYED在她研究中所描述人工智慧對於印度的影響。[158]

印度政府計劃舉例

[编辑]

地圖

[编辑]

參見

[编辑]

參考書目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India economic survey 2018: Farmers gain as agriculture mechanisation speeds up, but more R&D needed. The Financial Express. 2018-01-29 [2019-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8). 
  2. ^ CIA Factbook: India-Economy. [2018-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8). 
  3. ^ Agriculture's share in GDP declines to 13.7% in 2012–13. [2015-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06). 
  4. ^ Staff, India Brand Equity Foundation Agriculture and Food in India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24-09-13[日期不符]. Accessed 2013-05-07
  5. ^ Labor force by agriculture sector in India. [2020-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7). 
  6. ^ India outranks US, China with world's highest net cropland area. [2018-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8). 
  7. ^ 7.0 7.1 7.2 7.3 7.4 India's Agricultural Exports Climb to Record High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4 September 2022.,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2014)
  8. ^ Agriculture in India: Agricultural Exports & Food Industry in India | IBEF. [3 Ma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19 April 2016). 
  9. ^ Home. [2017-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8). 
  10. ^ Agriculture and Food Industry and Exports. IBEF. October 2024 [2024-11-03]. 
  11. ^ Vaidyanathan, A. Fertilizers use in Indian agriculture. J. Soc. Econ. Dev. 24 (Suppl 1), 6–21 (2022). doi:10.1007/s40847-022-00224-x
  12. ^ 12.0 12.1 12.2 12.3 Bhakar, A., Singh, Y.V., Abhishek et al. Pesticides in Indi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nd their impact on biodiversity. Vegetos 36, 768–778 (2023). doi:10.1007/s42535-022-00434-y
  13. ^ Vaidyanathan, A. Fertilizers use in Indian agriculture. J. Soc. Econ. Dev. 24 (Suppl 1), 6–21 (2022). doi:10.1007/s40847-022-00224-x
  14. ^ Pedroso, T.M.A., Benvindo-Souza, M., de Araújo Nascimento, F. et al. Cancer and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pesticides: a bibliometric study of the past 10 years. Environ Sci Pollut Res 29, 17464–17475 (2022). doi:10.1007/s11356-021-17031-2
  15. ^ Vivek Chaudhary. The Indian state where farmers sow the seeds of death. The Guardian. 2019-07-01 [2024-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13). 
  16. ^ 16.0 16.1 16.2 National Policy for Farmers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4 July 2020..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 Cooperatio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Government of India. pp 4. Accessed on 2021-03-22.
  17. ^ 17.0 17.1 Agarwal, Kabir. Indian Agriculture's Enduring Question: Just How Many Farmers Does the Country Have?. The Wire. 2021-03-09 [2021-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18. ^ 18.0 18.1 Choudhary, Nitu. Who is a farmer? What is The Government's Definition Of A Farmer?. Smart Eklavya. 2020-12-09 [2021-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1) (英国英语). 
  19. ^ 19.0 19.1 FAOSTAT, 2014 data. Faostat.fao.org. [2011-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07). 
  20. ^ Livestock and Poultry: World Markets & Trade (PDF).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October 2011 [2011-12-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10-11). 
  21. ^ Sengupta, Somini. The Food Chain in Fertile India, Growth Outstrips Agriculture. The New York Times. 2008-06-22 [201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3). 
  22. ^ 22.0 22.1 Rapid growth of select Asian economie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2009 [2011-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13). 
  23. ^ 23.0 23.1 India Country Overview 2011. World Bank. 2011 [2009-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2). 
  24. ^ 24.0 24.1 India Allows Wheat Exports for the First Time in Four Years. Bloomberg L.P. 2011-09-08. 
  25. ^ Fish and Rice in the Japanese Diet. Japan Review. 2006 [2011-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06). 
  26. ^ India's foodgrain production hits record 332.22 mn tonne in 2023-24: Govt. The Economic Times. 2024-09-25 [2024-11-03]. 
  27. ^ Rice export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n 2023, by country or territory. Statista. [2024-11-03]. 
  28. ^ 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2010 (PDF). FAO of the United Nations. 2010 [2011-12-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09-15). 
  29. ^ Export of marine products from India (see statistics section). Central Institute of Fisheries Technology, India.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1). 
  30. ^ Fishery and Aquaculture Country Profiles: India. Food and Africulture Organis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2011 [2011-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3). 
  31. ^ 31.0 31.1 India: Global Food Security Index. [2018-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2). 
  32. ^ 32.0 32.1 Handbook of Statistics on Indian Economy. Reserve Bank of India: India's Central Bank. 2011 [2011-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1). 
  33. ^ World Wheat, Corn and Rice.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FAOSTAT.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0). 
  34. ^ Indian retail: The supermarket's last frontier. The Economist. 2011-12-03 [2011-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31). 
  35. ^ Sinha, R.K. Emerging Trend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presentation, on publications page, see slides 7 through 21. National Seed Association of India. 2010 [2011-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5). 
  36. ^ India sustainable rice cuts water use and emissions. European Investment Bank. [2022-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3) (英语). 
  37. ^ Deshpande, Tanvi. Climate Change Is Making India's Monsoon More Erratic. www.indiaspend.com. 2021-10-11 [2022-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3) (英语). 
  38. ^ Koshy, Jacob. Explained | Shifting monsoon patterns. The Hindu. 2022-09-25 [2022-12-23]. ISSN 0971-751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3) (印度英语). 
  39. ^ The Story of India: a PBS documentary. 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 United States. [2017-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5). 
  40. ^ Roy, Mira. Agriculture in the Vedic Period (PDF). Indian Journal of History of Science. 2009, 44 (4): 497–520 [14 Jan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8-25). 
  41. ^ 41.0 41.1 Agri - Kaleidoscope: AGRICULTURAL HERITAGE AGR.102 AGRICULTURAL HERITAGE OF INDIA 1+0 THEORY. KIRAN. [2024-10-31]. 
  42. ^ Indian Agriculture and IFFCO (PDF). Quebec Reference Center for Agriculture and Agri-food. [2019-01-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1-14). 
  43. ^ Fuller; Korisettar, Ravi; Venkatasubbaiah, P.C.; Jones, Martink.; et al. Early plant domestications in southern India: some preliminary archaeobotanical results (PDF). Vegetation History and Archaeobotany. 2004, 13 (2): 115–129 [2011-12-22]. Bibcode:2004VegHA..13..115F. S2CID 8108444. doi:10.1007/s00334-004-0036-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8-10). 
  44. ^ Tamboli and Nene. Science in Indi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griculture (PDF). Agri History. [2011-12-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2-05). 
  45. ^ Gupta, p. 57
  46. ^ 46.0 46.1 Harris & Gosden, p. 385
  47. ^ 47.0 47.1 Lal, R. Thematic evolution of ISTRO: transition in scientific issues and research focus from 1955 to 2000.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August 2001, 61 (1–2): 3–12 [3]. Bibcode:2001STilR..61....3L. doi:10.1016/S0167-1987(01)00184-2. 
  48. ^ 48.0 48.1 agriculture, history of.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8.
  49. ^ Shaffer, pp. 310–311
  50. ^ Rolph, George. Something about sugar: its history, growth, manufacture and distribution. 1873 [2020-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3). 
  51. ^ Agribusiness Handbook: Sugar beet white sugar.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United Nations. 2009 [2020-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3). 
  52. ^ Sugarcane: Saccharum Officinarum (PDF). USAID, Govt of United States: 7.1. 2006 [2017-05-0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1-06). 
  53. ^ Mintz, Sidney. Sweetness and Power: The Place of Sugar in Modern History. Penguin. 1986. ISBN 978-0-14-009233-2. 
  54. ^ Indian indentured labourers. The National Archives,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2010 [2012-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3). 
  55. ^ Forced Labour. The National Archives,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2010 [2012-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4). 
  56. ^ Laurence, K. A Question of Labour: Indentured Immigration Into Trinidad & British Guiana, 1875–1917. St Martin's Press. 1994. ISBN 978-0-312-12172-3. 
  57. ^ St. Lucia's Indian Arrival Day. Caribbean Repeating Islands.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3). 
  58. ^ Lai, Walton. Indentured labor, Caribbean sugar: Chinese and Indian migrants to the British West Indies, 1838–1918.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3. ISBN 978-0-8018-7746-9. 
  59. ^ Steven Vertovik (Robin Cohen, ed.). The Cambridge survey of world migration. Cambridge;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57–68. ISBN 978-0-521-44405-7. 
  60. ^ Roy 2006
  61. ^ Kumar 2006
  62. ^ 62.0 62.1 The Government of Punjab.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4, Punjab (PDF) (报告). 2004 [2011-08-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 -07-08).  Section: "The Green Revolution", pp. 17–20.
  63. ^ Brief history of wheat improvement in India. Directorate of Wheat Research, ICAR India. 2011 [2011-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7). 
  64. ^ Pro. M. S. Swaminathan A Memoir (PDF). National Academy of Agticultural Sciences. 2024 [2024-09-24]. 
  65. ^ "Sikkim to become a completely organic state by 2015"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4-07-08.. The Hindu. 2010-09-09. Retrieved 2012-11-29.
  66. ^ "Sikkim makes an organic shift". Times of India. 2010-05-07. Retrieved 2012-11-29.
  67. ^ "Sikkim 'livelihood schools' to promote organic farming"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8 May 2013.. Hindu Business Line. 2010-08-06. Retrieved 2012-11-29.
  68. ^ "Sikkim races on organic route". Telegraph India. 2011-12-12. Retrieved 2012-11-29.
  69. ^ Martin, K. a. State to switch fully to organic farming by 2016: Mohanan. The Hindu. 2014-10-19 [2014-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8). 
  70. ^ CM: Will Get Total Organic Farming State Tag b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 
  71. ^ 71.0 71.1 Electricity use in agriculture sector jumps to 37.1% since 2009-10. Business Standard. 2024-01-28 [2024-10-31]. 
  72. ^ S. Siebert et al (2010), Groundwater use for irrigation – a global inventory, Hydrol. Earth Syst. Sci., 14, pp. 1863–1880
  73. ^ Economic Times: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India's rain-dependent on agricultural land
  74. ^ PM Launches Rs 6,000 Crore Groundwater Management Plan, NDTV, 2019-12-25.
  75. ^ State of Agriculture in India. PRS Legislative Research. [2024-10-21]. Currently, about 51% of the agricultural area cultivating food grains is covered by irrigation.[36] The rest of the area is dependent on rainfall (rain-fed agriculture). 
  76. ^ National Water Development Agency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7-09-30.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Govt of India (2014)
  77. ^ India's thirsty crops upset water equation. [2018-11-17].  已忽略未知参数|archive-u-rl= (帮助);
  78. ^ 78.0 78.1 Biswas, Soutik. India election 2019: How sugar influences the world's biggest vote. BBC.com (2019-05-08) (BBC). BBC. 2019 [2019-05-13]. 
  79. ^ Bhungroo. UN. [2024-10-31].  已忽略文本“ India ” (帮助)
  80. ^ India: Basic Information.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 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 August 2011 [2015-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7). 
  81. ^ FAOSTAT: Production-Crops, 2010 data.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4). 
  82. ^ Adam Cagliarini and Anthony Rush. Bullet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griculture in India (PDF). 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 15–22. June 2011 [2012-01-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3-22). 
  83. ^ Food and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production / Commodities by country / India. FAOSTAT. 2013 [2016-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2). 
  84. ^ Production / Crops / India. FAOSTAT. 2014 [2016-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2). 
  85. ^ 85.0 85.1 85.2 85.3 85.4 85.5 85.6 85.7 公噸/頭
  86. ^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india, 2019. [2020-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2). 
  87. ^ Data checks suggest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FAO's statistics office and Reserve Bank of India estimates; these differences are small and may be because of the fiscal year start months.
  88. ^ India agriculture proction. [2020-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2). 
  89. ^ production of crops in India. [2020-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2). 
  90. ^ 90.0 90.1 90.2 Country Rank in the World, by commodity.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2011 [2011-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5). 
  91. ^ These are food and agriculture classification groups. For definition with list of botanical species covered under each classification, consult FAOSTAT of the United Nations; Link: http://faostat.fao.org/site/384/default.aspx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2-01-01.
  92. ^ L.P. Yuan. A Scientist's Perspective on Experience with SRI in CHINA for Raising the Yields of Super Hybrid Rice (PDF). 20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11-20). 
  93. ^ Indian farmer sets new world record in rice yield. The Philippine Star. 2011-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0). 
  94. ^ Grassroots heroes lead Bihar's rural revolution. India Today. 2012-01-10 [2012-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3). 
  95. ^ 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 Cornell University. 2011 [2012-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9). 
  96. ^ 96.0 96.1 Deficit rains spare horticulture, record production expected Livemint, S Bera, Hindustan Times (2015-01-19)
  97. ^ Final Area & Production Estimates for Horticulture Crops for 2012–2013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5-02-06. Government of India (2014)
  98. ^ Horticulture output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5-01-18. Horticulture Board of India
  99. ^ 99.0 99.1 99.2 99.3 99.4 Horticulture in India (PDF). MOSPI, Government of India. 2014 [2015-05-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8-07). 
  100. ^ Paull, John & Hennig, Benjamin (2016) rider Vinay Kumar Atlas of Organics: Four Maps of the World of Organic Agriculture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4 July 2019. Journal of Organics. 3(1): 25–32.
  101. ^ Paull, John (2016) Organics Olympiad 2016: Global Indices of Leadership in Organic Agriculture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7-11-12., Journal of Social and Development Sciences. 7(2):79–87
  102. ^ BioProtein Production (PDF). [2018-01-3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5-10). 
  103. ^ Food made from natural gas will soon feed farm animals – and us. [2018-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2). 
  104. ^ New venture selects Cargill's Tennessee site to produce Calysta FeedKind Protein. [2018-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0). 
  105. ^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FeedKind protein (PDF). [2017-06-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8-02). 
  106. ^ Vadivelu, A. and Kiran, B.R., 2013. Problems and prospects of agricultural marketing in India: An over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science, 3(3), pp.108–118.[1]
  107. ^ 107.0 107.1 107.2 Dahiwale, S. M. Consolidation of Maratha Dominance in Maharashtra.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1995-02-11, 30 (6): 340–342. JSTOR 4402382. 
  108. ^ National Federation of Cooperative Sugar Factories Limited. Coopsugar.org. [2011-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5). 
  109. ^ Patil, Anil. Sugar cooperatives on death bed in Maharashtra. Rediff India. 2007-07-09 [2011-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8). 
  110. ^ Mathew, George. Baviskar, B.S. , 编.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in local governance : field studies from rural India. London: SAGE. 2008: 319 [2019-12-11]. ISBN 9788178298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13). 
  111. ^ Archived copy (PDF). [2019-05-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9-24). 
  112. ^ K. V. Subrahmanyam; T. M. Gajanana. Cooperative Marketing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in India. Concept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45–60 [2019-05-09]. ISBN 978-81-7022-8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13). 
  113. ^ Scholten, Bruce A. India's white revolution Operation Flood, food aid and development. London: Tauris Academic Studies. 2010: 10 [2020-12-06]. ISBN 978144167658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13). 
  114. ^ Global Tractor Market Analysis Available to AEM Members from Agrievolution Alliance Association of Equipment Manufacturers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5-12-08., Wisconsin, USA (2014)
  115. ^ India proves fertile ground for tractor makers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24-09-13. The Financial Times (8 April 2014) (subscription required)
  116. ^ India Country Overview 2008. World Bank. 2008 [2009-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2). 
  117. ^ SMALLHOLDER FARMERS IN INDIA: FOOD SECURITY AND AGRICULTURAL POLICY (PDF).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2003. [永久失效連結]
  118. ^ How much should a fair price of farmer's produce be?. [2018-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13). 
  119. ^ Singh, Saroj Kumar. Progress and Performance of Agriculture in India (PDF). Journal of Agroecology an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January-March, 2016, 3 (1): 67–71 [2024-11-01]. 
  120. ^ Singh, B P. Present Position of Agriculture in India (PD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JSR). April 2016, 5 (4) [2024-11-01].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first2=缺少|last2= (帮助)
  121. ^ Production Crops – Yield by Country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01-14., FAO United Nations 2011
  122. ^ Ashok Gulati; Pallavi Rajkhowa; Pravesh Sharma. Making Rapid Strides- Agriculture in Madhya Pradesh: Sources, Drivers, and Policy Lessons (PDF) (报告). ICRIER: 9. April 2017 [2019-01-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1-12). Figure 8: State-wise Agriculture Growth Rate (2005–06 to 2014–15) 
  123. ^ 123.0 123.1 123.2 123.3 123.4 Mahadevan, Renuka. Productivity growth in Indian agriculture: The role of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reform. Asia-Pacific Development Journal. December 2003, 10 (2): 57–72. S2CID 13201950. doi:10.18356/5728288b-en. 
  124. ^ Rapid growth of select Asian economies (PDF).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2006. [永久失效連結]
  125. ^ 125.0 125.1 India: Priorities for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World Bank. [2009-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1). 
  126. ^ Biello, David. Is Northwestern India's Breadbasket Running Out of Water?. Scientificamerican.com. 2009-11-11 [2011-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4). 
  127. ^ Chauhan, Chetan. UN climate panel warns India of severe food, water shortage. Hindustan Times. 2014-04-01 [2014-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1). 
  128. ^ Agricultural Statistics at a Glance 2004. 2004. (原始内容 (XLS)存档于2009-04-10). 
  129. ^ Sankaran, S. 28. Indian Economy: Problems, Policies and Development. : 492–493. 
  130. ^ Satellites Unlock Secret To Northern India's Vanishing Water. Sciencedaily.com. 2009-08-19 [2011-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21). 
  131. ^ Columbia Conference on Water Security in India (PDF). [2011-09-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6-22). 
  132. ^ Pearce, Fred. Keepers of the spring: reclaiming our water in an age of globalisation, By Fred Pearce, p. 77. Island Press. 2004-11-01 [17 September 2011]. ISBN 97815972689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13). 
  133. ^ Zakaria, Fareed. "Zakaria: Is India the broken BRIC?" CNN, 2011-12-21.
  134. ^ 134.0 134.1 National Crime Reports Bureau, ADSI Report Annual – 2012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08-10. Government of India, p. 242, Table 2.11
  135. ^ Nagraj, K. Farmers suicide in India: magnitudes, trends and spatial patterns (PDF). 20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5-12). 
  136. ^ Gruère, G. & Sengupta, D. (2011), Bt cotton and farmer suicides in India: an evidence-based assessment,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47(2), 316–337
  137. ^ Schurman, R. (2013), Shadow space: suicides and the predicament of rural India,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40(3), 597–601
  138. ^ Das, A. (2011), Farmers' suicide in India: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mental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 57(1), 21–29
  139. ^ Singh, Shail Bala. Rural marketing environment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PDF). 2003 [2021-03-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0-25). 
  140. ^ 140.0 140.1 National Policy for Farmers, 2007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5-08-24.
  141. ^ 141.0 141.1 141.2 The Telegraph. 23 July 2007 'Prohibiting the use of agricultural land for industries is ultimately self-defeating'
  142. ^ UNDP. India and Climate Change Impacts. [2010-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17). 
  143. ^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PIB.GOV.IN. [2023-07-26]. 
  144. ^ Agriculture marketing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8-02-05. india.gov Retrieved in February 2008
  145. ^ Objectives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10-24. Ind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Retrieved in December 2007
  146. ^ Farmers Commission. [2009-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11). 
  147. ^ Poonam, Rani; Geeta, Shiroman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Retail Sector (PDF). Global Journal of Commerce & Management Perspective: 19–28. [2024-11-02]. 
  148. ^ " Drought fears loom in India as monsoon stalls."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2-08-05. al Jazeera, 2012-08-058.
  149. ^ PM Modi: Target to double farmers' income by 2022, The Indian Express, 2016-02-28 [2016-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3) 
  150. ^ A decade under Modi: Farmers’ income yet to double, MSP growth slows down A quick look at how the Modi government fared on improving the agriculture sector in India.. Scroll.in. 2024-02-14 [2024-11-02]. 
  151. ^ Tech in Asia – Connecting Asia's startup ecosystem. www.techinasia.com. [2016-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30) (美国英语). 
  152. ^ Agri share in GDP hit 20% after 17 years: Economic Survey. www.downtoearth.org.in. 2021-01-29 [2021-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英语). 
  153. ^ Agriculture Technology | National Institut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nifa.usda.gov. [2021-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5). 
  154. ^ Applying modern tech to agriculture. www.downtoearth.org.in. 2019-08-05 [2021-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9) (英语). 
  155. ^ E-Commerce for Ag Business: 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Penn State Extension. [2021-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4) (英语). 
  156. ^ 10 important government schemes for agriculture sector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21-07-23., India today, 2019-08-30.
  157. ^ Münster, Daniel. Zero Budget Natural Farming and Bovine Entanglements in South India. RCC Perspectives: Transformations in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March 2017, (1): 25–32 [2023-04-29]. doi:10.5282/RCC/777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13) (英语). 
  158. ^ Ben Ayed, Rayda; Hanana, Mohse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Improve 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Sector. Journal of Food Quality. 2021-04-22, 2021: e5584754. ISSN 0146-9428. doi:10.1155/2021/5584754可免费查阅 (英语). 

延伸閱讀

[编辑]
  • Agarwal, Ankit (2011), "Theory of Optimum Utilisation of Resources in agriculture during the Gupta Period"[永久失效連結], History Today 12, New Delhi, ISSN 2249-748X.
  • Akhilesh, K. B., and Kavitha Sooda. "A Study on Impact of Technology Intervention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 in India." in Smart Technologies (Springer, Singapore, 2020) pp. 373–385.
  • Bhagowalia, Priya, S. Kadiyala, and D. Headey. "Agriculture, income and nutrition linkages in India: Insights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 (2012). online
  • Bhan, Suraj, and U. K. Behera.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in India–Problems, prospects and policy issues." 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 2.4 (2014): 1–12.
  • Bharti, N. (2018), "Evolution of agriculture finance in India: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gricultural Finance Review, Vol. 78 No. 3, pp. 376–392. https://doi.org/10.1108/AFR-05-2017-0035
  • Brink, Lars. "Support to Agriculture in India in 1995-2013 and the Rules of the WTO."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Trade Research Consortium (IATRC) Working Paper 14-01 (2014) online.
  • Brown, Trent. Farmers, Subalterns, and activists: social politics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Ind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 Chauhan, Bhagirath Singh, et al. "Global warming and its possible impact on agriculture in India." in Advances in agronomy (Academic Press, 2014) pp. 65–121.online[失效連結]
  • Chengappa, P. G. "Presidential Address: Secondary Agriculture: A Driver for Growth of Primary Agriculture in India." In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68.902-2016-66819 (2013): 1–19. online
  • Dev, S. Mahendra, Srijit Mishra, and Vijay Laxmi Pandey. "Agriculture in India: Performanc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A Concise Handbook of the Indian Economy in the 21st Centu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pp. 321–350.
  • Goyal, S. & Prabha, & Rai, Dr & Singh, Shree Ram. Indian Agriculture and Farmers-Problems and Reforms. (2016)
  • Kekane Maruti Arjun. "Indian, Agriculture- Status, Importance and Role in Indian Econom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Science Technology, ISSN 2249-3050, Volume 4, Number 4 (2013), pp. 343–346.
  • Kumar, Anjani, Krishna M. Singh, and Shradhajali Sinha. "Institutional credit to agriculture sector in India: Status, performance and determinants." Agricultural Economics Research Review 23.2 (2010): 253-264 online.
  • Manida, Mr M., and G. Nedumaran. "Agriculture In India: Information About Indian Agriculture & Its Importance." Aegaeum Journal, 8#3 (2020) online
  • Mathur, Archana S., Surajit Das, and Subhalakshmi Sircar. "Status of agriculture in India: trends and prospect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2006): 5327-5336 online.
  • Nedumaran, Dr G. "E-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India." (2020). online
  • Ramakumar, R. "Large-scale Investments in Agriculture in India." IDS Bulletin 43 (2012): 92–103. online
  • Ramakumar, R. "Agriculture and the Covid-19 Pandemic: An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India." Review of Agrarian Studies 10.2369-2020-1856 (2020) online.
  • Saradhi, Byra Pardha, et al. "Significant Trends i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in Ind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id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 13.1 (2020): 2703-2709 [2].
  • Sharma, Shalendra D.,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 in India,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25–, 1999, ISBN 978-1-55587-810-8 
  • State of Indian Agriculture 2011–12. New Delhi: Government of India,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Cooperation, March 2012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