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硤尾邨
此条目讲述了香港正在施工或详细计划阶段的工程。 |
石硤尾邨 | |
---|---|
![]() 石硤尾邨美益樓、美賢樓、美笙樓及美盛樓,前方樓宇為美彩樓
| |
房屋機構 | ![]() |
所屬地區 | 深水埗區 |
屋邨類別 | 租住屋邨 |
入伙年份 | 1954(徙置大廈) 1977(舊長型) 1983(新長型) 2007-2019(非標準設計大廈) |
樓宇座數 | 20 (包括已保留的徙置大廈) |
單位數目 | 9,700 |
單位面積 | 124 - 599 呎(ft²) |
住戶數目 | 8,600 |
認可人口 | 21,900 |
石硤尾邨(英語:Shek Kip Mei Estate)是香港第一個政府公共屋邨,位於九龍深水埗區的石硤尾,最早期1954年入伙徙置大廈,於1973年開始首次改建及重建工程,舊長型及新落成之非標準型樓宇於分別於1977年至1984年間、2007年至2019年入伙。徙置大廈(第41座美荷樓除外)於2007年6月20日拆卸後,第二、三及五期重建工地已在2009年4月19日展開地基工程,於2012年5月入伙,並接收部份2012年蘇屋邨重建二期及2013年至2014年白田邨舊邨的受重建影響的租戶。
目录
歷史[编辑]
安置大火災民[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共內戰爆發,大量中國大陸難民移港定居,由於當時香港政府鮮有為低下階層制訂房屋政策(僅模範邨),所以很多難民在山邊搭建木屋來居住,但這些木屋設備簡陋,衛生環境惡劣,加上木屋的密度高,所以經常發生火警。於1953年12月25日晚,石硤尾木屋區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大火,造成3死51傷,並導致58,203人無家可歸[1],促使政府直接介入房屋供應,市政局成立「徒置事務緊急小組委員會」,1954年2月,在災場原址興建首批兩層高的包寧平房,以安置火災災民[2]。
1954年4月,政府設立徒置專員一職,「徒置事務緊急小組委員會」建議政府設立基金以興建多層徙置大廈,並成立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同年6月,成立徙置事務處,首8座工字型的第一型徙置大廈(A-H座,後改稱10至13、35至41座)由聯合國捐款建造。1955年,政府決定有系統地推行徒置計劃重點為興建多層徙置大廈,安置災民的石硤尾的兩層高平房相繼被拆卸,興建21座第1型徙置大廈取代,連同1954年興建的8座,成為全香港首批共29座的6至7層高的H型徙置大廈,每個單位面積均為120平方呎,在兩翼相連的中央走廊處設有公用的廁所和淋浴設施,該等大廈於80年代初改建為有獨立廚廁的單位。[3]。
這些徙置大廈大多數均分為2翼,並在兩翼中間以廁樓相連。只有較後興建的第27至29座(後來的第8、9及14座)採用單幢式設計,當中第29座為全邨唯一的第2型徙置大廈。
自此以後,徙置大廈的興建奠定香港公共房屋發展基礎。除了石硤尾之外,還在大窩口、大坑東、李鄭屋、黃大仙、秀茂坪等地區興建徙置大廈,時至今日,除石籬邨10、11座外,其他徙置大廈均已完成重建。
另外,在香港回歸前,每年十月臨近雙十節,石硤尾徒置大廈一帶都會有宏偉盛大的慶祝雙十節裝飾,如在大廈外牆懸掛巨型蔣介石和孫中山先生畫像、「雙十」標誌和中華民國國旗旗海,壯觀場面更曾吸引台灣媒體赴港採訪拍攝[4][5],也在1996年出現過樓高6層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高掛在大樓之間[6]。
推行廉租屋大廈[编辑]
其後政府工務局於1961年推行「政府廉租屋」計劃,政府於大坑西街與南昌街交界興建7座7層高的廉租屋大廈,最初稱為「偉智街政府廉租屋邨」,於1964年落成,每兩個單位共用一廁所。當中第3座是首座採用單塔式設計的廉租大廈。
七十年代改建及重建計劃[编辑]
1973年5月28日,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所有徙置大廈和廉租屋大廈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統一管理,而本邨也被分為「上邨」(廉租屋邨)及「下邨」(徙置屋邨)。下邨部份1973年開始進行重建,重建工程包括拆卸11幢徙廈重建新樓宇,及改建18幢徙置大廈,並重新編配樓宇座號,新樓宇於1977至1983年入伙。現在的第19及20座興建於原本的徙廈第3至6座位置,於1979年7月至9月落成;而第21至24座則建於原來徙廈第11至13座位置,於1979年4月至1982年9月落成。而「上邨」及「下邨」也於1984年,再度合併為石硤尾邨。
千禧年代重建計劃及未來發展[编辑]
1980年代起,政府推行「整體重建計劃」,計劃全面重建徙置大廈及廉租屋大廈。第1-13、35、36、38座已於1999年10月1日封閉,2000年拆卸,當中鄰近山坡的第35、36及38座,於1999年8月25日發生山泥傾瀉而需使居民盡快遷出[7],所有受影響租戶也於事發後一星期內獲發新單位,大多居民都被編配到旺角海富苑。
第37座和附近的第39至41座於2005年6月12日封閉,但是第41座美荷樓被列為1級歷史建築,獲得保留;第17、18座曾於2004年底改建為「石硤尾人文館」(與其他徙廈一同於2006年10月16日封閉)。所有舊徙置大廈於2007年6月20日起清拆,並分7期進行重建,但該7期工程並非按數字順序進行,故此處以各期建成時間先後次序述之。
第1期重建計劃[编辑]
- 原第1至7座(上邨)的位置於2007年4月落成,即是今天的美如樓及美映樓。
第4期重建計劃[编辑]
- 用地在第一期對面,興建了聖方濟愛德小學新校舍,2010年11月底落成。
第2、5期重建計劃[编辑]
- 而窩仔街西面的位置,前石硤尾邨25-34座位置,則為第五期重建工地,為保留窩仔街與白田街交界的大樹,房署會在該邨重建第5期中,只興建4幢「T字形」式樓宇,中間位置會成為中央廣場[10]。第五期重建計劃樓宇於2012年5月入伙,其中美益樓地下,預留地方作為展覽廳,展示石硤尾邨文物與歷史。
第3、7期重建計劃/美荷樓活化計劃[编辑]
- 範圍包括第41座美荷樓,作為活化古蹟。香港青年旅舍協會負責活化美荷樓的項目,在2012年美荷樓會變身成一座青年旅舍,當中還會建立一個生活館,展示石硤尾及深水埗區舊日居民的生活。
- 2013年政府撥款一億元在區內興建社區重點項目,西九新動力副主席沈少雄區議員,3月向深水埗區議會提交了興建藝術中心的意見書,計劃在石硤尾美荷樓對出興建集「排練場地、展覽廳及商舖」於一身的藝術中心,聲言要為西九文化區培養觀眾。其後被報章揭發其中一份「支持」計劃的「深水埗文藝協會有限公司」公眾人士意見書,內容與沈少雄的建議幾乎一模一樣,該公司董事竟然有5人是區議員,分別為郭振華、陳鏡秋等。但他們在討論時,卻沒有申報各人董事身份。公司更發出9,000份問卷,最終只成功收回約100份,當中只有60人支持建文化藝術中心,但聲稱計劃有6成居民支持的「民意」。[11][12]
- 據當區區議員民協秦寶山、文家傑咨詢居民意見的單張及報章報導,第三、七期的地盤於2014年進行重建,聯同第六期將提供約1520個公屋單位,料於2019年分段落成。[13]
- 石硤尾邨第三期重建計劃,原計劃擬興建兩座分別8和12層公屋大樓及平台,但最終修訂至1幢12層高的出租公屋大廈,位於平台之上,平台設社區服務中心、商舖、平台花園等。該樓宇名為美葵樓,共提供240個公屋單位,已於2019年3月4日開始入伙,並首次出現12間可間三睡房,備有兩浴室的構件式非標準設計出租公屋單位,首創出租公屋單位有條件設主人套房的先河。
- 第7期重建項目,主要興建1座13層公屋大樓及平台,可提供247個單位,亦設有街舖,已於2019年3月20日入伙;範圍亦包括古廟,擬用作活化古蹟用途。
第6期重建計劃[编辑]
- 範圍包括窩仔街與石硤尾街交界處以南的土地涵蓋2個「住宅(甲類)」地帶和一個「政府、機構或社區」地帶。
- 前者分別設於兩個不同的地台上,後者則設於另一地台上。由於石硤尾健康院的位置並不方便,深水埗區議會在2010年1月通過了一項動議,促請政府抓緊石硤尾邨第6期重建的機遇,進行重置石硤尾健康院計劃。為使上述3塊地台用地的設計布局更符合效益,建議把該等用地由「住宅(甲類)」地帶及「政府、機構或社區」地帶改劃為「住宅(甲類)1」地帶,以便把有關用地合併,並規定須在該「住宅(甲類)1」地帶內興建一間政府診所。考慮到南面的毗連綠化山丘(主水平基準上約80米)能發揮視覺調劑的功能,亦會在有關用地施加主水平基準上80米/110米的梯級式建築物高度限制。
- 據當區區議員民協秦寶山、文家傑咨詢居民意見的單張及報章報導,第6期的地盤於2014年進行重建,聯同第3、7期將提供約1520個公屋單位,於2019年分段落成。[13]
- 石硤尾邨第6期重建項目,擬興建2座33層公屋大樓及平台,可提供約1,056個單位,預計可容納約3,310人居住。此外,第六期設有商舖及小型街市,二樓亦設有行人天橋連接第2期,方便屋邨居民和顧客通往第6期的新街市及石硤尾健康院,優化屋邨上蓋設施的連繫。第6期亦提供3個貨車泊位及8個電單車泊位。
- 第6期對面的石硤尾商場街市,部分檔戶爭取重置街市,惟由於第6期的街市太小,只有11檔[14],未能完全安置所有檔戶。亦有部分檔戶反對興建新街市,擔心會分薄客源[15]。
歷史影響[编辑]
- 石硤尾邨是全香港首個由政府興建的公共屋邨
- 香港公營房屋的歷史上,擁有全香港首個徙置屋邨
- 石硤尾邨重建第一期為全港首個全面採用非標準型設計的公屋大廈
- 首個全面採用「通用設計」的公共屋邨
- 石硤尾邨亦是最後一個擁有第1、2型徙置大廈的屋邨
- 第3座是首座採用單塔式設計的廉租大廈
- 第14座是全香港最後一幢存在的2型徙置大廈,而且是少數採用單幢式設計。(對上一幢拆卸的第2型徙廈為樂富邨第21座)
- 第41座是現時香港碩果僅存的「H」形7層徙置大廈,獲評為2級歷史建築的建築物。
- 第三期美葵樓首次在公屋採用,備有兩浴室並可間出三睡房的E型構件式單位,創出有條件在公屋單位內可以間出主人套房的先河
- 石硤尾邨是目前全港唯一提供構件式及非構件式非標準設計三睡房單位的公共屋邨
屋邨樓宇[编辑]
現存樓宇[编辑]
階段/期數 | 樓宇名稱(座號) | 門牌號碼 | 樓宇類型 | 樓層數目 | 落成年份 | 現時用途 |
---|---|---|---|---|---|---|
徙置大廈 | 美荷樓 (第41座) | 巴域街58號 | 改建第一型 | 6 | 1954 | 青年旅舍 |
石硤尾新區 | 第19座 | 石硤尾街65號 | 舊長型(第七型) | 12 | 1977 | 出租公屋 |
第20座 | 窩仔街101號 | |||||
第21座 | 巴域街54號 | |||||
第22座 | 白田街10號 | |||||
第23座 | 窩仔街125號 | |||||
第24座 | 窩仔街123號 | 1979 | ||||
美山樓 (第42座) | 巴域街121號 | 舊長型 | 10 | 1983 | ||
美虹樓 (第43座) | 巴域街52號 | |||||
美彩樓 (第44座) | 窩仔街121號 | |||||
重建第1期 | 美如樓(第1期第1座) | 偉智街10號 | 非標準設計大廈(其它類型) | 39 | 2007 | |
美映樓(第1期第2座) | 偉智街12號 | 37 | ||||
重建第2期 | 美亮樓(第2期第5座) | 窩仔街100號 | 非標準設計大廈(十字型) | 40 | 2012 | |
美薈樓(第2期第6座) | ||||||
重建第3期 |
美葵樓(第3期第1座)[16] | 白田街13號[17] | 非標準設計大廈 (T字型) |
12 | 2019 | |
重建第5期 | 美益樓(第5期第1座) | 窩仔街120號 | 非標準設計大廈 (Y字型)[註 1] |
40 | 2012 | |
美賢樓(第5期第2座) | ||||||
美笙樓(第5期第3座) | ||||||
美盛樓(第5期第4座) | 37 | |||||
重建第6期 |
美禧樓(第6期第1座)[16] | 石硤尾街66號[17] | 非標準設計大廈 (L字型) |
33 | 2019 | |
美柏樓(第6期第2座)[16] | ||||||
重建第7期 |
美菖樓(第7期第1座)[16] | 白田街17號[17] | 13 |
石硤尾新區[编辑]
石硤尾邨第19至24座,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管理,商場(街市)則由瑞安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管理。
- 第19至20座
兩座建於石硤尾商場(街市)之上,外似相連成L型。設有平台層,有兒童遊樂設施、商店、餐廳、非牟利機構辦公室、商場管理公司辦公室及公廁,而地下層亦有郵政局,四面設有樓梯連接地下層,並有4條天橋連接美山樓、美彩樓、近美亮樓對出空地及第四期重建地盤。
- 第21至24座
石硤尾邨第21至24座,4座包圍著中央的公園及不同類型的球場,亦設有公廁。有多個特別之處。
- 這4座只有數字樓名而沒有以中文樓名命名。
- 4座的樓層號碼與鄰近的南山邨、大坑東邨有所不同,本邨同時運用了中、英式樓層分辨,即地下層會稱為一樓G/F、二樓1/F……如此類推,這特別情況於升降機按鈕、升降機廣播、樓層、信箱等可見。盲人輔助的凸字卻會跟隨中式樓層寫出數字層,如1樓是1/F。
- 4座樓高13層(12/F,不包括天台),12樓(11/F)及13樓(12/F)沒有升降機直達;21座2樓(1/F)沒有升降機直達,22,23座三樓(2/F)沒有升降機直達,可經由21座地下乘升降機前往。
- 4座的樓梯中,有兩座是共用,即走廊也是互通的,可在各層快捷穿梭四座。若整座建築物來說,一層會有3或4間同號碼的房子,故需要特別注意身處的座號範圍。
- 13樓(12/F)設有特式戶,單位大小是兩個普遍單位的總和。而第21座及第24座的一樓(G/F)設有分別有兩間幼稚園及一間自修室,其餘是地下層單位,這些單位可不經大堂直接從側門按密碼進入到達。
- 第24座比第21至23座遲2年落成及只有半幢,亦不設大堂入口及沒有升降機服務,而24座信箱設於第23座大堂內,要從第23座進入或第24座側門才可到達第24座。
- 因地面水平不均,3座的出入口均在不同的樓層,並非劃一在地下層,部份入口需行一層樓梯才到達閘門。
- 第41座
第41座,美荷樓(Block 41,Mei Ho House),是現時香港碩果僅存的「H」形6層徙置大廈,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建築物。最低兩層部分改建為公屋博物館,重現昔日公屋居民的生活,上層則構思改建成青年旅舍。
- 第42-44座
第42-44座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管理。據房屋署網頁資料,第42座至44座是以數字為正式命名樓名,以中文名為副。因本邨全盛時期同時有44座,居民早年已習慣以數字分別及稱呼,第1期落成後才改變為以中文名為主的做法。第42座及第43座是連接一起,成一個L型,而第43座與第24座一樣,只有半座,而43座正正就是對住第24座旁的空地,以致兩座不成「握手樓」。新長形大廈實際上並不是指單一種類的大廈,而是指早期興建的長條形大廈,因此與其他屋邨的大廈設計、外貌、單位大小各有不同。
第42-44座樓宇的基座為停車場、酒樓、商舖、社區會堂,平台層設有屋邨辦事處、居民協會、非牟利機構辦公室、酒樓2樓後門入口、貨倉、平台花園、3座天橋連接19座平台及第五期。第42座及第44座樓宇設有平台層(P/F)出入口及升降機大堂,升降機亦會停於此層。
重建[编辑]
- 第1期
第1期重建成美如樓及美映樓,由房屋署總建築師(1)設計,為全港首個非標準型設計公屋項目,單位類型由1/2人、2/3人、1睡房、2睡房、以至3睡房單位均有提供,其中美如樓更是極小數擁有3睡房的非標準型公屋大廈。第一期樓宇樓高37-39層不等,大部分單位附設窗台及/或花槽,外牆主色是白色底色襯藍色及紫色,項目於2007年1月入伙,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管理。兩座均採用了「通用設計」,室內及戶外公共地方的設施均方便傷健及長幼人士使用[18]。總承建商為保華建業[19]。
- 第2期
第2期重建成兩幢40層十字型的非標準設計大廈出租公屋,於2012年中入伙。分別為美薈樓及美亮樓,另設有停車場及樓高8層的服務設施大樓,亦設有地舖。大廈外觀髹漆間調跟第5期大廈大致相同,以黃綠色為主色調。其中2棟公屋之間設有平台連接,平台層有休憩空間和小型公園,平台亦設住宅大堂,並預留了天橋口作連接日後第20座重建後的新平台。第二期重建計劃最低幾層的間色模仿原址第一型徙置大廈,由周余石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由領先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管理。另服務設施大樓7樓將會用作重置因白田邨清拆而搬遷的小型公共圖書館,命名為石硤尾公共圖書館。承建商為有利建築。
- 第3及7期
第三期和第七期在美荷樓旁興建,分別包括1幢12層公屋和1幢13層公屋,並分別名爲美葵樓及美菖樓。由周林建築師事務所設計。這兩幢公屋以白色為底色,再襯上深紅色,共提供487公屋單位,單位類型由1/2人、2/3人、1睡房、2睡房、以至3睡房單位均有提供,其中美葵樓更是目前全港唯一擁有三睡房(3B)構件式單位的非標準公屋大廈,於2019年3月入伙。承建商為瑞安建業。兩期面向白田街的一邊均設有街舖,而美葵樓一樓亦設有商舖。
- 第5期
第5期重建成4幢公屋,分別為美益樓、美賢樓、美笙樓及美盛樓,於2012年中入伙。4幢40至41層高Y字型的非標準設計大廈,近2,500個單位。 美盛樓與前第25座一樣設有地舖,1樓為幼稚園,2樓為第2期及第5期管理公司辦公室及保安室。 為保留原址的古樹,美賢樓及美笙樓之間設有露天廣場及休憩設施,廣場中央壁畫由房委會官員、秦寶山區議員辦事處、石硤尾邨居民協會、仁濟醫院鄧碧雲紀念長者鄰舍中心、聖方濟愛德小學、惠僑英文中學等代表,於「石硤尾是我家」社區參與工作坊活動時,用數以萬計的馬賽克磚塊合力併砌而成,並於2013年5月14日由房委會主席張炳良教授、房屋署署長栢志高帶領下揭幕[20]。 為紀念石硤尾邨歷史,美益樓地下設有展覽廊,內設展板及互動遊戲,介紹石硤尾邨的歷史及屋邨生活的演變,對出亦保留了重建前的紅磚屏風。 美益樓及美賢樓以粉紅色間花為主調,而美笙樓及美盛樓以橙黃色為主調,低層的間色模仿原址第1型徙置大廈,由周余石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由領先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管理。承建商為瑞安建業[21]。
- 第6期
第六期位於石硤尾邨東部,包括兩幢公屋和基座商場、停車場,其中商場設有街市。
歷代樓宇[编辑]
1984後的名稱 | 1973-83年的名稱 | 1973年前的名稱 | 樓宇類型 | 層數 | 落成年份 | 改建年份 | 拆卸年份 | 重建後原地所屬的樓宇 | 安置屋邨 | 備註 |
---|---|---|---|---|---|---|---|---|---|---|
已拆卸 | 包寧平房 | 平房 | 2 | 1954 | / | 1955 | 興建21座第1型徙置大廈 | (同一屋邨)第1型徙置大廈 |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3座(O) | 第1型 | 7 | 1956 | 1973 | 第19-20座 石硤尾邨商場 平台公園 (石硤尾新區) |
白田政府新邨 |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4座(P) |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5座(Q) |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6座(R) |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7座(U) | 1979 | 第42-44座 地舖 酒樓 石硤尾邨停車場 石硤尾邨展覽廳(房署) 石硤尾社區會堂(民政事務署) (石硤尾新區) |
(同一屋邨) 第19-24座 |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8座(T) |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9座(V) |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10座(W) |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11座(X) | 1973 | 第21-24座 中央球場 (石硤尾新區) |
白田政府新邨 |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12座(Z) |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13座(Y) | ||||||||||
第1座 | 石硤尾上邨第1座 | 石硤尾政府廉租屋邨第1座 | 舊型廉租大廈 | 6/7 | 1964 | 2000 | 美映樓 美如樓 石硤尾中央遊樂場 (重建第一期) |
元洲邨 幸福邨 | ||
第2座 | 石硤尾上邨第2座 | 石硤尾政府廉租屋邨第2座 | ||||||||
第3座 | 石硤尾上邨第3座 | 石硤尾政府廉租屋邨第3座 | 單塔廉租大廈 | |||||||
第4座 | 石硤尾上邨第4座 | 石硤尾政府廉租屋邨第4座 | 舊型廉租大廈 | |||||||
第5座 | 石硤尾上邨第5座 | 石硤尾政府廉租屋邨第5座 | ||||||||
第6座 | 石硤尾上邨第6座 | 石硤尾政府廉租屋邨第6座 | ||||||||
第7座 | 石硤尾上邨第7座 | 石硤尾政府廉租屋邨第7座 | ||||||||
第8座 | 石硤尾下邨第8座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28座(C-C) | 改建第一型 | 7 | 1956 | 1975 | 美薈樓 美亮樓 石硤尾邨服務設施大樓 (重建第二期) | |||
第9座 | 石硤尾下邨第9座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27座(B-B) | ||||||||
第10座 | 石硤尾下邨第10座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26座(A) | 1954 | |||||||
第11座 | 石硤尾下邨第11座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25座(B) | ||||||||
第12座 | 石硤尾下邨第12座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24座(C) | ||||||||
第13座 | 石硤尾下邨第13座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23座(D) | ||||||||
第14座 | 石硤尾下邨第14座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29座(D-D) | 改建第2型 | 1963 | 1982 | 2007 | 美禧樓 美柏樓 (重建第6期) |
(同一屋邨) 美映樓 美如樓 元洲邨 | ||
第15座 | 石硤尾下邨第15座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1座(N)東翼 | 改建第1型 | 1956 | 1976 | |||||
第16座 | 石硤尾下邨第16座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1座(N)西翼 | ||||||||
第17座 | 石硤尾下邨第17座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2座(M)東翼 | 1979 | |||||||
第18座 | 石硤尾下邨第18座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2座(M)西翼 | ||||||||
第19座 | 石硤尾下邨第19座 | / | 舊長型(第七型) | 13 | 1977 | / | / | / | / | |
第20座 | 石硤尾下邨第20座 | |||||||||
第21座 | 石硤尾下邨第21座 | |||||||||
第22座 | 石硤尾下邨第22座 | |||||||||
第23座 | 石硤尾下邨第23座 | |||||||||
第24座 | 石硤尾下邨第24座 | 1979 | ||||||||
第25座 | 石硤尾下邨第25座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22座(S)東翼 | 改建第1型 | 7 | 1956 | 1981 | 2007 | 美益樓 美賢樓 美笙樓 美盛樓 美亮樓 石硤尾邨中央廣場 (重建第五期) |
(同一屋邨) 美映樓 美如樓 元洲邨 | |
第26座 | 石硤尾下邨第26座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22座(S)西翼 | ||||||||
第27座 | 石硤尾下邨第27座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21座(J)東翼 | 1980 | |||||||
第28座 | 石硤尾下邨第28座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21座(J)西翼 | ||||||||
第29座 | 石硤尾下邨第29座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20座(K)東翼 | ||||||||
第30座 | 石硤尾下邨第30座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20座(K)西翼 | ||||||||
第31座 | 石硤尾下邨第31座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19座(L)東翼 | 1981 | |||||||
第32座 | 石硤尾下邨第32座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19座(L)西翼 | ||||||||
第33座 | 石硤尾下邨第33座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18座(I)東翼 | ||||||||
第34座 | 石硤尾下邨第34座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18座(I)西翼 | ||||||||
第35座 | 石硤尾下邨第35座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17座(E)東翼 | 1954 | 1975 | 2000 | 美菖樓 (重建第七期) |
白田邨 元洲邨 海富苑 | |||
第36座 | 石硤尾下邨第36座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17座(E)西翼 | ||||||||
第37座 | 石硤尾下邨第37座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16座(F)東翼 | 2007 | 美葵樓 (重建第3期) |
(同一屋邨) 美映樓 美如樓 元洲邨 | |||||
第38座 | 石硤尾下邨第38座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16座(F)西翼 | 2000 | 白田邨 元洲邨 海富苑 | ||||||
第39座 | 石硤尾下邨第39座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14座(G)東翼 | 2007 | (同一屋邨) 美映樓 美如樓 元洲邨 | ||||||
第40座 | 石硤尾下邨第40座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14座(G)西翼 | ||||||||
第41座,美荷樓 | 石硤尾下邨第41座 | 石硤尾邨徙置區第15座(H) | 1981(第一次,由「第1型大廈」改建成「改建第1型大廈」) 2011(第2次,活化為青年旅舍) |
保留 | 活化為青年旅舍 | |||||
第42座,美山樓 | 石硤尾下邨第42座 | / | 舊長型 | 13 | 1983 | / | / | / | / | |
第43座,美虹樓 | 石硤尾下邨第43座 | |||||||||
第44座,美彩樓 | 石硤尾下邨第44座 |
社區設施[编辑]

- 石硤尾商場(街市及街舖)
- 石硤尾公共圖書館(2014年3月28日啟用)
- 石硤尾郵政局
- 石硤尾社區會堂
- 石硤尾健康院
- 石硤尾邨停車場
- 石硤尾邨服務設施大樓
- 服務設施大樓位於重建第2期,樓高7層,大樓內當中包括[22]:
樓層 服務設施 地下 商店(超級市埸、快餐店) 1樓 鄰舍輔導會深水埗康齡社區服務中心 2樓 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
深水埗護養院暨日間護理服務3樓 4樓 保良局深水埗綜合復康中心 5樓 6樓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石硤尾會所
石硤尾社會保障辦事處7樓 石硤尾公共圖書館
- 石硤尾工廠大廈
- 石硤尾工廠大廈是山寨廠 (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本土家庭式輕工業)集中地,現已改建為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內裡保留了昔日的工廠大廈建築特色,是一項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全年境內建築大獎」的改建,並於2008年開幕,以自負盈虧非牟利機構模式運作。
- 幼稚園
- 聖多馬堂幼稚園(1966年創辦)(位於24座101-116室)
-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石硤尾幼兒學校(1981年創辦)(位於第23座1樓201-218號)
- 保良局梁安琪幼稚園暨幼兒園(2014年創辦)(位於美盛樓一樓)
- 香港耀能協會-石硤尾幼兒中心
- 小學
- 聖方濟愛德小學(1962年創辦)
- 中學
- 已結束的學校
已結束的學校列表 |
---|
|
- 社福/非牟利機構
- 香港聖公會聖多馬幼兒中心[永久失效連結](位於21座地下101-108室)
- 石硤尾社康護理服務中心(19座平台202-204室)
- 民社服務中心(19座平台206-208室)
- 自閉症人士福利促進會(19座平台210-214室)
- 香港新聲會(19座平台222-224室)
- 賽馬會數碼共融中心(19座平台225-227室)
- 天主教聖雲先會奧撒南綜合服務中心(19座地下119號)
- 醫療輔助隊九龍西訓練中心(19座平台)
- 仁濟醫院鄧碧雲紀念長者鄰舍中心(21座地下)
- 路德會石硤尾失明者中心(21座地下)
- 石硤尾街坊福利會(21座地下)
- 保良局石硤尾職業服務中心(42座美山樓及43座美虹樓平台)
- 香港善導會九龍西社會服務中心(42座美山樓平台207-214室)
- 石硤尾邨居民協會(44座美彩樓平台201-203室)
- 工程及醫療義務工作協會(44座美彩樓平台207-212室)
- 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44座美彩樓平台217-220室)
-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石硤尾會所(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服務設施大樓6樓)
交通[编辑]
交通路線列表 |
---|
九龍新界巴士 九龍專線小巴 九龍新界巴士 九龍專線小巴 九龍新界巴士 九龍專線小巴 |
區議會議席分布[编辑]
年度/範圍 | 2000-2003 | 2004-2007 | 2008-2011 | 2012-2015 | 2016-2019 | 2020-2023 |
---|---|---|---|---|---|---|
第19-20座 | 石硤尾選區 |
石硤尾及南昌東選區 |
石硤尾及南昌東選區 |
南昌東選區
| ||
第21-24座、美山樓、美虹樓及美彩樓 | 石硤尾選區 |
石硤尾選區
| ||||
美如樓及美映樓 | 尚未落成 | 南山選區 |
||||
美亮樓、美薈樓、美益樓、美賢樓、美笙樓及美盛樓 | 尚未落成 | 石硤尾選區
| ||||
美葵樓及美菖樓 | 尚未落成 | |||||
美禧樓及美柏樓 | 南昌東選區
|
圖集[编辑]
石硤尾邨往時面貌[编辑]
石硤尾邨重建面貌[编辑]
石硤尾邨現時面貌[编辑]
石硤尾邨舊式樓宇與石硤尾街行人天橋
重大事件[编辑]
- 1994年石硤尾滙豐銀行縱火案,12死1生還
- 2014年石硤尾邨美映樓爆炸事件,2死11傷
- 2015年公共屋邨食水含鉛超標事件
相關電影[编辑]
知名居民[编辑]
注釋[编辑]
- ^ 大廈部分一睡房及兩睡房單位使用和諧式設計
參考資料[编辑]
- ^ (繁體中文)災民登記辦理完竣. 工商日報第五頁. 1953年12月31日.
- ^ 《香港公營房屋五十年——金禧回顧與前瞻》421頁 作者/編者:楊汝萬、王家英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ISBN 962-441-559-5
- ^ 《香港公營房屋五十年——金禧回顧與前瞻》422頁 作者/編者:楊汝萬、王家英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ISBN 962-441-559-5
- ^ 台灣電視台在民國68年(1979年),報道香港民間慶祝中華民國「雙十」國慶的情景,在一些地區,熱鬧情景堪比過年。 「舊時香港」facebook.
- ^ 五十年代的中華民國「雙十」國慶,石硤尾徙置區41座(後改稱美荷樓)掛上孫中山與蔣介石的巨型畫像。 舊時香港facebook.
- ^ 1996年10月港英政府下最後的一個雙十節,於學生時代用菲林傻瓜機拍攝的石硤尾邨美荷樓,大廈的兩翼之間掛上了樓高數層的青天白日旗。「香港公共屋邨圖片集」facebook專頁.
- ^ 石硤尾山泥傾瀉事件的善後工作
- ^ 有利建築成功取得石硤尾邨第二期合約
- ^ 石硤尾邨第二期公屋項目. yau Lee construction. [2019-05-19] (中文(香港)).
- ^ 石硤尾邨重建小T形保大樹
- ^ 深水埗居民反對建藝術中心 - 新報報導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7-10.
- ^ 深水埗盲建藝術中心,「大白象」引居民強烈反對
- ^ 13.0 13.1 石硤尾邨重建明年又展開
- ^ 香港房屋委員會 - 石硤尾邨第六期零售設施小冊子
- ^ 香港01 - 【房署頂爛市.上】石硤尾1條街將現2個街市 檔主:浪費空間
- ^ 16.0 16.1 16.2 16.3 「石硤尾邨重建計劃第三、六及七期」簡介(附件一)(文件編號:67/18). 深水埗區議會房屋事務委員會. 2018年7月26日.
- ^ 17.0 17.1 17.2 街道索引,第50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土地註冊處
- ^ 首個全面採用「通用設計」的公共屋邨開幕
- ^ 石硤尾邨第一期重建計劃. pyengineering
- ^ 石硤尾邨壁畫揭幕暨時間囊啟動儀式
- ^ 石硤尾邨第五期. 瑞安建業. [2019-05-20].
- ^ 「圖書館3月28日啟用」海報(民協秦寶山區議員、文家傑 2014-3-3)
- ^ 黃大仙及九龍城—青山道
- ^ 觀塘協和街—青山道香港紗廠
- ^ 青山道香港紗廠—藍田及油塘
- ^ 觀塘及黃大仙—青山道
- ^ 黃大仙及九龍城—青山道
- ^ 觀塘協和街—青山道香港紗廠
- ^ 青山道香港紗廠—藍田及油塘
- ^ 觀塘及黃大仙—青山道
相關文獻[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石硤尾邨 |
- 香港房屋委員會 石硤尾邨資料
- 香港房屋委員會 「光影樓情」圖片及錄像展覽網站
- 石硤尾邨內舊有56棵幾十年的香港常見樹木,品種包括細葉榕、木棉、石栗、白千層等。
- 房屋署計劃原位保留33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