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吐蕃帝國歷史年表

这是特色列表,点此获取更多信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Happyseeu留言 | 贡献2021年1月15日 (五) 20:37 →‎參考文獻:​ // Edit via Wikiplus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吐蕃帝國极盛时期势力范围

吐蕃帝國歷史年表依年份記錄吐蕃帝國歷史上的大事。[註 1]吐蕃是歷史上一個藏人帝國君主制政權,公元七世紀時由松贊干布建立(也有以七世紀為吐蕃歷史之始)。[註 2]松贊干布定都拉薩,娶唐文成公主,統一青藏高原,創立藏文,制定官制與法律。芒松芒贊在位期間滅吐谷渾,並向塔里木盆地擴張。赤都松贊在位時使南詔臣服。[2]赤德祖贊娶唐金城公主赤松德贊在位時以佛教為國教,建桑耶寺,洗劫唐朝首都長安。842年贊普朗達瑪遇刺後因爭位發生內戰,進入分裂时期[3]

吐蕃強盛時,勢力向西越過帕米爾高原抵達中亞阿姆河,北達天山南路全境(塔里木盆地)以及部份天山北路,東據河西隴右到今陝西中部,東南南詔稱臣,南以恆河天竺(今印度)為界。[4]

七世紀

唐太宗在宮內接見祿東讚。左二為祿東讚。唐閻立本繪。

說明:

  年份不明
贊普 大事
608 囊日論贊 隋煬帝大業四年,吐蕃首次遣使到中國。[2][5][6]
618 松贊干布 囊日論贊去世后,其子松贊干布繼位,國號「大蕃」或「吐蕃」。[註 3][10]
傳說尼波羅國(今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將佛教帶進西藏。藏傳佛教「前傳期」開始。[11][註 4]
634 松赞干布遣使到唐,唐太宗行人馮德遐使吐蕃。[14][15]
635 尼波羅國的王子那陵提婆因叔父篡位逃到吐蕃。[16][17]
637 松赞干布與象雄聯合打败了吐谷浑,使親吐谷浑的党项白蘭部族臣服。[18][19]
638 吐蕃袭击松州(今四川松潘),唐朝和吐蕃的第一次戰役松州之戰爆發。[20][註 5]
吐蕃的禄东赞来到唐朝,要求娶公主。[22]
640 禄东赞带着贡品来到唐朝,唐朝許嫁公主。[23]
641 松赞干布率军征服尼波羅國,助那陵提婆復位,尼波羅成為吐蕃屬國。[20][17]
唐朝的文成公主嫁給松赞干布来到吐蕃。[24]
644 松贊乾布之妹賽瑪噶婚後被象雄王李迷夏冷落,松贊乾布出兵殺李迷夏,兼并象雄,任命瓊波·邦色為象雄總管。[25]
648 戒日王死後臣下阿羅那順篡位,欲囚唐使,王玄策向吐蕃求援,松赞干布出兵生擒阿羅那順。印度北方諸邦成為吐蕃屬國。[26]
唐將阿史那社爾鐵勒、突厥、吐蕃、吐谷渾聯軍擊敗龜茲,擒國王白訶黎布失畢安西都護府遷到龜茲,統于阗碎葉疏勒,號「安西四鎮」。[19][27][28][29]
吞彌·桑布扎等人留學印度,他回吐蕃後創製了藏文[30]
遷都拉薩。建大昭寺小昭寺[30]
以佛教「十善法」為基礎制定《神教十善法》,又制定《入教十六淨法》。[31][32]
649 芒松芒赞 松赞干布去世,他的孙子芒松芒赞成为贊普,禄东赞成为摄政王。[33]
655 祿東贊(《吐番贊普傳記》歸功於松赞干布)制訂吐蕃史上第一部法律「欽定六大法」。[34]
656 吐蕃攻击絲路重鎮小勃律(今巴基斯坦吉爾吉特)。[35]
吐蕃祿東贊率兵一十二萬击败了白蘭部族。[36][37]
659 达延莽布支于乌海的「东岱」处与唐將蘇定方交战,达延死,以八万之众败于一千。[註 6]
660 論欽陵攻吐谷浑。[43][44]
吐蕃征服了瓦罕走廊[45]
662 唐將蘇海政征龜茲,與西突厥可汗會師,因阿史那步真誣告,殺阿史那彌射。得勝回程到疏勒時,西突厥的弓月部引吐蕃軍挑戰,海政以軍資賄賂吐蕃。西突厥從此漸附吐蕃。[46][47]
663 吐蕃征服了吐谷渾,其可汗、唐朝公主等數千人逃到唐朝。吐蕃攻打于阗,但被击退。[35][48][49]
665 吐蕃和其盟友突厥佔領于阗。[35][49]
667 西突厥對吐蕃稱臣。[49]禄东赞去世。[50]
670 吐蕃與于阗聯軍夺取龟兹以及天山以南地區,唐朝撤銷安西四鎮论钦陵大非川之战大敗唐将薛仁贵[51][52][53]
673 唐重新夺回龟兹。[54]
676 吐蕃袭击迭州(今甘南迭部县)、扶州(今四川九寨溝縣)和涇州(今甘肅涇川縣)。洗劫冯田武功[55]
677 赤都松贊 芒松芒赞去世,其子赤都松贊繼位。[56]
象雄地區叛亂,次年為噶爾氏家族平定。[56][57]
吐蕃侵占龟兹[35][58]
678 吐蕃的论钦陵在青海地区击败唐將李敬玄十八萬人,俘獲工部尚書劉審禮[52][59]吐蕃攻佔安西四鎮。[19][60]
679 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與吐蕃聯合攻打安西都護府,被唐将裴行儉擊敗,唐朝重設安西四鎮(以焉耆取代碎葉)。[35][58]
680 吐蕃攻佔通南詔要路的安戎城(今四川茂縣)。[61]
681 吐蕃論贊婆入侵青海地区,被唐黑齒常之擊败。[62][63]
687 吐蕃奪取喀什,控制了西域。[64][65]
690 吐蕃的论钦陵在伊塞克湖击败了唐将韋待價[65]
692 唐将王孝傑从吐蕃手中收回安西四镇[66][67]
694 吐蕃論贊刃英语Gar Tsenyen Gungton與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俀子南下,被唐武威道行軍總管王孝傑於泠泉(今山西境內)及大嶺(今青海邊境)擊敗。[14][68][69]碎葉鎮守使韓思忠擊敗泥熟俟斤及突厥施質汗,佔領吐蕃泥熟沒斯城。[70][71][72]
696 吐蕃的論欽陵在洮州(今甘肅臨潭縣)击败唐将王孝傑,并进攻凉州(今甘肅武威市)殺都督許欽明。[67][71]
699 赤都松贊誅殺噶爾氏家族,论钦陵兵敗自殺,其子論弓仁與其弟贊婆率千餘人降唐。[73]

八世纪

贊普 大事
700 赤都松贊 赤都松贊河州(今甘肅臨夏市)。[74]麴莽布支率數萬騎攻凉州,圍贊婆駐守的昌松縣(今甘肅武威市東南),遭唐將唐休璟擊敗。[67][75]
701 赤都松贊与突厥结盟,攻打凉州、松州和洮州[74]
702 吐蕃攻打茂州(今四川茂縣)。[76]
703 赤都松贊親征南诏(今雲南)。[76]
704 吐蕃袭击泰爾梅茲[77]赤都松贊使南诏的國王交稅,黑稱臣。[78]
拉跋布 赤都松贊死於征南诏途中,其子拉跋布繼位。[79]
705 赤德祖贊 沒廬·赤瑪類废黜了拉跋布,立赤都松贊的一歲兒子赤德祖贊
706 唐蕃在神龍二年舉行第一次劃界會盟「神龍盟誓」,劃定青海一帶邊界。[80][81]
710 吐蕃征服了小勃律[82]
唐朝安西都護張玄表入侵吐蕃东北。[83][67]
唐朝攝監察御史李知古攻佔原附吐蕃的姚州蠻。[84]
唐高宗的曾孙女金城公主嫁給赤德祖贊;鄯州都督楊矩受賄,唐睿宗准其奏將河西九曲(甘肃黄河以北的地區)送給吐蕃,作為金城公主的湯沐邑[85][67]
712 太后赤瑪類逝世。赤德祖贊年幼,由乞力徐等重臣攝政。[86]
714 吐蕃大論乞力徐攻打临洮兰州渭州(今甘肅定西市)再攻渭源,唐玄宗下詔欲親征,因薛訥王晙重創擊退吐蕃而止。[87][88]
715 吐蕃與大食聯軍攻打唐朝的属国拔汗那國(今譯费尔干纳),為北庭大都護府都護呂休璟監察御史張孝嵩擊敗。[89][90][91][92]吐蕃勢力退到蔥嶺南部。[93]
717 突騎施伍麥亞王朝、吐蕃聯軍攻打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苏)和大石城(今新疆烏什縣),被安西節度使湯嘉惠擊敗。[94][95][96]
720 吐蕃占领大石城。[97]
722 吐蕃圍小勃律,遭唐北庭節度使張孝嵩派張思禮率四千人擊退。[97][14]
726 吐蕃的悉諾邏恭祿攻打甘州(今张掖),但主力死於暴风雪,殘部被唐涼州都督王君㚟消滅。[98][99]
727 吐蕃及其突厥盟友攻击龜茲。悉諾邏恭祿掠瓜州(今甘肅瓜州縣),俘其刺史,又攻肅州(今甘肅酒泉)。[100][98][101]
728 吐蕃袭击龟兹。[89]
赤德祖贊殺大貢論悉諾邏恭祿。[101]
729 唐朝張守珪西宁大败吐蕃。[102][100]
730 信安王李禕攻佔石堡城(今青海省湟源縣西南),改為振武軍[14][103]
734 唐蕃雙方在赤嶺(今青海省湟源縣日月山)立碑定界。[104]吐蕃遣王姊卓瑪類嫁突騎施蘇祿可汗為妻。[105]
737 吐蕃末·結桑東則布征服了小勃律[94][106]
河西節度使崔希逸与吐蕃将军乞力徐殺白狗為盟,撤邊防軍以利放牧。崔希逸於青海奇襲吐蕃,乞力徐逃走。唐蕃絕交。[107][14]
738 唐劍南節度使王昱圍困安戎城,被吐蕃擊敗。[108][14]
739 唐朝在鄯州(今青海西寧湟中)取得了对吐蕃的重大胜利。[108]
740 唐朝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从吐蕃手中夺回安戎城。[109][110][111]
741 吐蕃在青海地区袭击唐朝但被擊退。吐蕃攻佔石堡城。[112][14]
742 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河西節度使王倕入侵吐蕃东北,杀死数千藏民。[113][114][115]
743 皇甫惟明入侵吐蕃,从吐蕃手中收复河西九曲。[112]
745 皇甫惟明攻打石堡城,遭受重大損失。[112][116]
747 唐將高仙芝攻佔小勃律[89][117]唐董延光攻石堡城不克。[118]
749 隴右節度使哥舒翰攻陷石堡城,伤亡慘重,俘虜吐蕃鐵刃悉諾羅等四百人。[119][109][103]
751 阿拔斯王朝與吐蕃在怛羅斯戰役擊敗唐將高仙芝。唐朝向西的擴張中止。[3][120]
752 南詔國王閣羅鳳臣服吐蕃,吐蕃稱為「贊普鍾」(「鍾」意為「弟」,即贊普之弟)。南詔改元贊普鍾,立碑紀念。[121][122][123]
753 哥舒翰把吐蕃从黄河上游的九曲地区驱逐出去。[109]
755 赤松德贊 赤德祖贊被兩位大臣谋杀,其子赤松德贊繼位。[124]
吐蕃殺蘇毗王沒陵贊,其子悉諾邏奔唐,唐封為懷義王。[125][126]
757 吐蕃征服了鄯州[127]
762 唐肅宗為集中兵力平安史之亂,許歲貢絹繒五萬匹給吐蕃以罷兵。[128]
赤松德贊下詔以佛教为國教。[3][129][130]
763 唐代宗拒不納貢。吐蕃军10万人入侵唐朝,占领唐朝首都长安,立金城公主侄李承宏為帝,15天後退兵。[119][131][132][133]
764 吐蕃7万餘人的軍隊入侵唐朝占领涼州,但被嚴武击败。[134]
765 吐蕃军3万人与回鶻汗國聯合入侵唐朝,推进到奉天(今陝西乾县)两次,但是郭子仪说服回鶻助唐,吐蕃退軍。[119]
766 吐蕃征服了甘州肅州[135]
767 赤松德贊立碑紀念恩蘭·達札路恭攻唐等功績。恩蘭·達札路恭紀功碑是現存最早的吐蕃碑刻。[3]
迎請寂護蓮華生大士由印度入藏,分別帶來那爛陀寺傳承與密教。廣泛翻譯佛教經典。[30]
776 吐蕃征服了瓜州。[135]
779 吐蕃第一座三寶具足的佛寺桑耶寺落成。[3][136]在桑耶寺立《興佛證盟碑》,碑文表示贊普臣民發誓世代尊奉佛教。[137]
781 吐蕃征服了哈密[138][135]
783 吐蕃与唐朝签订《清水之盟》,结束了敌对状态。[135]
784 朱泚反,唐德宗出奔,許吐蕃安西北庭都護府平亂;亂平唐朝不與地,《清水之盟》遂废。[139][140]
786 吐蕃尚結贊攻克鹽州(今陝西定邊縣)和夏州(位於今陝西及內蒙古)。[141][142]
787 吐蕃在平涼劫盟,當场俘获许多唐朝官员和將領。[143]
尚結贊摧毀了鹽州和夏州後撤離。[143]
吐蕃占领敦煌和龟兹。[144][138]
788 唐朝在西昌击败吐蕃。[145]
789 吐蕃袭击隴州(今陝西隴縣)、涇州彬州[146]西川節度使韋皋遣王有道與吐蕃戰於巂州台登谷,殺大兵馬使乞藏遮遮,數年盡復巂州。[147]
790 吐蕃征服了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县)。[138][148]
792 吐蕃征服了高昌和田[138][148]
回鶻汗國將吐蕃逐出高昌、龜茲和焉耆。[149]
793 唐将韋皋攻破了吐蕃堡柵50个,击败了吐蕃3万多人,收复了延州(今陕西延安)。[145][150]
794 印度中觀學派與中國禪宗之間的拉薩法諍(又稱「頓漸之諍」)結束,藏傳佛教此後以「漸修」為主流。[151][152]
796 吐蕃袭击庆州(今甘肃庆阳),但是戰事在尚結贊死后戛然而止。[145]
797 穆尼贊普 赤松德贊退位,其子穆尼贊普繼位。[註 7]
798 穆尼贊普去世,赤松德贊再度統治。

九世纪

贊普 大事
800 牟如贊普 赤松德贊去世,牟如贊普成为贊普。[156]
801 南诏和唐軍打败吐蕃和阿拔斯王朝的奴隶軍。[157]
802 赤德松贊 赤德松贊成为贊普。[156]
804 牟如贊普去世。[155][156]
808 回鶻汗國奪取涼州。[158]
沙陀被吐蕃擊敗,投奔唐朝。[159]
809 吐蕃袭击回鶻汗國的使唐團。[160]
810 吐蕃袭击阿拔斯王朝。[161]
813 回鶻汗國越过戈壁沙漠攻击吐蕃。[160]
814 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馬蒙襲擊吐蕃的瓦罕和小勃律,將一名吐蕃指挥官和藏族骑兵虜回巴格达[162]
815 赤祖德贊 赤德松贊去世,其子赤祖德贊繼位。[163][164]
816 吐蕃袭击回鶻汗國首都窩魯朵八里未果。[165]
819 吐蕃袭击庆州(今甘肃庆阳)。[166]
821 吐蕃袭唐,遭延州總管擊退。[167]
唐於長慶元年和吐蕃在長安签订長慶會盟,唐朝承认吐蕃拥有西域以及隴右和河西地区(今甘肃省)。[168]
823 於長安、拉薩等地立唐蕃會盟碑紀念長慶會盟。此盟使雙方邊境維持了二十餘年的和平。[169][170]
831 吐蕃维州守将悉恆謀率部以城降唐,西川节度使李德裕接纳,唐文宗接受宰相牛僧孺的建議,人與地皆還吐蕃,吐蕃盡誅悉恆謀部,成为牛李党争的一个重要事件。[171]
838 朗达玛 赤祖德贊去世,其兄朗达玛繼位。[172]
842 朗达玛被刺,雲丹俄松爭位發生內戰,吐蕃进入分裂時期[173]
843 高昌回鶻占领焉耆和库车。[173]
847 吐蕃軍队袭击河西走廊,但在延州被唐軍击败。 [174]
848 張議潮叛,奪取吐蕃的沙州(今敦煌)和瓜州。[174]
849 原州以西吐蕃七個營的官兵降唐。[174]
850 張議潮奪取哈密、甘州和肅州(今酒泉)。[175]
851 張議潮取高昌及于阗,唐朝封他為沙州防禦使。[176]
866 吐蕃退回到青藏高原。[177]
869 吐蕃爆發臣民大反叛,陷入長期地方割據。[178]
877 起义军发掘赞普陵墓,逐杀王室和贵族,吐蕃王朝彻底崩溃,西藏正式进入分裂割据的吐蕃分裂时期[179]

注释

  1. ^ 吐蕃歷史的年份可能有一年的出入,因為第一手史料使用不同的農曆元旦公元陽曆不是同一天。如舊藏曆是「以麥熟為元旦」的物候曆。重要的史料《吐蕃大事紀年》用舊藏曆紀年,在羊年(公元671-672年)之後才開始記錄事件發生的季節,因此與公元或唐史年份的換算是近似的,可能相差一年。另一個問題是第一手史料不一定紀錄現代讀者想知道的基本資訊,例如一場戰役的確切日期、勝負與指揮官。[1]
  2. ^ 由於史料限制,對松贊干布生年以及重要事件(如定國號、定都)的年份並不確定,因此Gray Tuttle與Sam van Schaik的著作等以七世紀為吐蕃歷史之始。
  3. ^ 史料中松贊干布的生年與享年有多種說法,學界並無定論。一般認為他生於牛年,推算他生於593年、605年(如白桂思)或617年(夏格巴)。由於贊普滿十三歲才能實際掌權,因此不能斷定他618年繼位時是否實際掌權。[7][8][9]
  4. ^ 尺尊公主入藏的時間有不同說法。對尺尊公主的記載,主要來自於佛教史書《巴協》、《西藏王統記》以及《布頓佛教史》。在敦煌文獻、吐蕃金石銘刻及漢語史書等資料裏,都沒有提到尺尊公主,因此朱塞佩·圖齊等學者懷疑尺尊公主並非歷史人物。[12]佛教史書說佛教在松贊干布時期傳入,但敦煌文獻無相關說法,因此也被學者懷疑,認為可能遲至八世紀赤松德贊時期吐蕃才信奉佛教。[13]
  5. ^ 松州之戰的勝負漢藏史籍記載相反,都宣稱己方獲勝。[21]
  6. ^ 此役漢文文獻無記載,記載來自敦煌莫高窟中發現的藏文《吐蕃大事紀年》第十條。白桂思猜測此役與資治通鑑卷200所說論欽陵攻吐谷浑是同一戰役,但是年代錯亂。才让《吐蕃史稿》於659-660年只寫吐蕃攻吐谷浑,沒有提到與唐交戰。學者對此役史料解讀(如地點、勝負及兵力)沒有共識,如王堯解讀為唐軍一千擊敗藏軍八万;更敦群培《白史》解讀為藏軍一千擊敗唐軍八万;黄正建主張《吐蕃大事紀年》慣例不紀錄吐蕃戰敗,而且漢文文獻沒有蘇定方當年與吐蕃交戰的記載,因此或許是藏軍八万战胜唐軍一千的一場小戰役。达延莽布支的身份,胡小鹏認為是乌海一帶親吐蕃的吐谷浑首領,王忠認為是駐守鄯善的慕容尊王。[38][39][40][41][42]
  7. ^ 赤松德贊與赤德松贊之間,史料對贊普世系的說法混亂。[153]有學者認為赤松德贊統治結束於794年。[154]《舊唐書》說「(貞元)二十年三月上旬,贊普卒。」即公元804年某贊普去世。[155]本表依Dotson推算結果。[156]

引用

  1. ^ Beckwith 1987,第xvi-xvii頁.
  2. ^ 2.0 2.1 Tuttle 2013,第xv頁.
  3. ^ 3.0 3.1 3.2 3.3 3.4 Tuttle 2013,第xvi頁.
  4. ^ 林冠群 2011,第44頁.
  5. ^ Beckwith 1987,第18-19頁.
  6. ^ 隋書·卷83·附國
  7. ^ Hazod 2002,第37頁.
  8. ^ 劉立千 2000.
  9. ^ 王沂暖 1980,第28頁.
  10. ^ Beckwith 1987,第19頁.
  11. ^ Blondeau & Buffetrille 2008,第5頁.
  12. ^ Tucci 1962,第126頁.
  13. ^ Heller 2007.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新唐書·卷216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吐蕃上
  15. ^ Beckwith 1987,第21頁.
  16. ^ van Schaik 2011,第6頁.
  17. ^ 17.0 17.1 舊唐書·卷198·泥婆羅國
  18. ^ Beckwith 1987,第22頁.
  19. ^ 19.0 19.1 19.2 新唐書·卷221上·西域上
  20. ^ 20.0 20.1 Beckwith 1987,第23頁.
  21. ^ Powers 2004,第168-169頁.
  22. ^ van Schaik 2011,第7頁.
  23. ^ Beckwith 1987,第24頁.
  24. ^ Xiong 2009,第cix頁.
  25. ^ Uray 1968,第296頁.
  26. ^ Beckwith 1987,第25頁.
  27. ^ 尚永亮 2016,第52頁.
  28. ^ 資治通鑑·卷198
  29. ^ 資治通鑑·卷199
  30. ^ 30.0 30.1 30.2 Blondeau & Buffetrille 2008,第331頁.
  31. ^ 胡兴东 2015,第323–324頁.
  32. ^ French 2002,第41-42頁.
  33. ^ Beckwith 1987,第26頁.
  34. ^ 林冠群 2011,第211頁.
  35. ^ 35.0 35.1 35.2 35.3 35.4 Bregel 2003,第17頁.
  36. ^ Wang 2013,第145頁.
  37. ^ 冊府元龜·卷995
  38. ^ Beckwith 1987,第27-28頁.
  39. ^ 王尧 & 陈践 1992.
  40. ^ 根敦瓊培 1981,第71頁.
  41. ^ 黄正建 1985,第132頁.
  42. ^ 胡小鹏 & 杨惠玲 2003,第92頁.
  43. ^ 資治通鑑·卷200
  44. ^ 林冠群 2016,第176頁.
  45. ^ Beckwith 1987,第30頁.
  46. ^ 林冠群 2011,第430頁.
  47. ^ 資治通鑑/卷201
  48. ^ Wang 2013,第146頁.
  49. ^ 49.0 49.1 49.2 Beckwith 2009,第130頁.
  50. ^ Beckwith 1987,第32頁.
  51. ^ Xiong 2009,第cx頁.
  52. ^ 52.0 52.1 Graff 2002,第206頁.
  53. ^ 舊唐書·卷5
  54. ^ Wang 2013,第147頁.
  55. ^ Wang 2013,第148頁.
  56. ^ 56.0 56.1 Beckwith 1987,第43頁.
  57. ^ Shakabpa 1967,第32頁.
  58. ^ 58.0 58.1 Xiong 2008,第45頁.
  59. ^ 資治通鑑·卷202
  60. ^ 文獻通考·卷三百三十六·四裔考十三》
  61. ^ 林冠群 2016,第192頁.
  62. ^ Wang 2013,第149頁.
  63. ^ 資治通鑑·卷202
  64. ^ Beckwith 1987,第50頁.
  65. ^ 65.0 65.1 Wang 2013,第150頁.
  66. ^ Bregel 2003,第16頁.
  67. ^ 67.0 67.1 67.2 67.3 67.4 舊唐書·卷196上
  68. ^ 資治通鑑·卷205
  69. ^ Beckwith 1987,第56頁.
  70. ^ Beckwith 1987,第57頁.
  71. ^ 71.0 71.1 Wang 2013,第151頁.
  72. ^ 新唐書·卷215下
  73. ^ Beckwith 1987,第61頁.
  74. ^ 74.0 74.1 Beckwith 1987,第63頁.
  75. ^ 資治通鑑·卷207
  76. ^ 76.0 76.1 Beckwith 1987,第64頁.
  77. ^ Beckwith 1987,第67頁.
  78. ^ Beckwith 1987,第64-65頁.
  79. ^ Beckwith 1987,第69頁.
  80. ^ 林冠群 2011,第242-243頁.
  81. ^ 神龙盟誓 - 吐蕃王朝 - 西藏在线. www.tibetol.cn. [2018-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9). 
  82. ^ Wang 2013,第157-8頁.
  83. ^ Beckwith 1987,第76頁.
  84. ^ 資治通鑑·卷210
  85. ^ Wang 2013,第155頁.
  86. ^ 林冠群 2016,第283頁.
  87. ^ Wang 2013,第156-7頁.
  88. ^ 林冠群 2016,第326-328頁.
  89. ^ 89.0 89.1 89.2 Bregel 2003,第18頁.
  90. ^ Xiong 2008,第cxi頁.
  91. ^ 資治通鑑·卷211
  92. ^ Wang 2013,第157頁.
  93. ^ 林冠群 2011,第433頁.
  94. ^ 94.0 94.1 Bregel 2003,第19頁.
  95. ^ Wang 2013,第158頁.
  96. ^ 林冠群 2016,第290頁.
  97. ^ 97.0 97.1 Wang 2013,第159頁.
  98. ^ 98.0 98.1 Wang 2013,第160頁.
  99. ^ 新唐書·卷133·王君㚟
  100. ^ 100.0 100.1 Xiong 2009,第cxi頁.
  101. ^ 101.0 101.1 舊唐書·卷99·蕭嵩
  102. ^ Wang 2013,第161頁.
  103. ^ 103.0 103.1 司馬光 1987,第63頁.
  104. ^ Wang 2013,第164頁.
  105. ^ 林冠群 2016,第289頁.
  106. ^ 林冠群 2016,第294-295頁.
  107. ^ 袁樞 2001,第6723頁.
  108. ^ 108.0 108.1 Wang 2013,第165頁.
  109. ^ 109.0 109.1 109.2 Graff 2002,第213頁.
  110. ^ Wang 2013,第165-6頁.
  111. ^ 資治通鑑·卷214
  112. ^ 112.0 112.1 112.2 Wang 2013,第166頁.
  113. ^ Beckwith 1987,第128頁.
  114. ^ 資治通鑑·卷215
  115. ^ 新唐書·卷5
  116. ^ Beckwith 1987,第129頁.
  117. ^ 新唐書·卷135·高仙芝
  118. ^ 司馬光 1987,第36-37頁.
  119. ^ 119.0 119.1 119.2 Xiong 2009,第cxii頁.
  120. ^ Bulliet 2010,第286頁.
  121. ^ 舊唐書·卷197·南詔蠻
  122. ^ 新唐書·卷222上
  123. ^ 南詔德化碑
  124. ^ Beckwith 1987,第142頁.
  125. ^ 資治通鑑·卷217
  126. ^ 新唐書·卷221下·西域下
  127. ^ Wang 2013,第167頁.
  128. ^ 林冠群 2011,第389頁.
  129. ^ van Schaik 2011,第30頁.
  130. ^ Schaeffer, Kapstein & Tuttle 2013,第60頁.
  131. ^ Wang 2013,第169頁.
  132. ^ 舊唐書·卷86·高宗諸子·章懷太子賢·子 承宏
  133. ^ 資治通鑑·卷223
  134. ^ 舊唐書·卷117·嚴武
  135. ^ 135.0 135.1 135.2 135.3 Beckwith 1987,第149頁.
  136. ^ 林冠群 2016,第638頁.
  137. ^ Schaeffer, Kapstein & Tuttle 2013,第65頁.
  138. ^ 138.0 138.1 138.2 138.3 Bregel 2003,第21頁.
  139. ^ Beckwith 1987,第150頁.
  140. ^ 資治通鑑·卷231
  141. ^ Beckwith 1987,第150-51頁.
  142. ^ 舊唐書·卷134·馬燧
  143. ^ 143.0 143.1 Beckwith 1987,第151頁.
  144. ^ Beckwith 1987,第152頁.
  145. ^ 145.0 145.1 145.2 Wang 2013,第183頁.
  146. ^ Wang 2013,第182頁.
  147. ^ 資治通鑑·卷233
  148. ^ 148.0 148.1 Beckwith 1987,第154頁.
  149. ^ Beckwith 1987,第156頁.
  150. ^ 舊唐書·卷140
  151. ^ Roccasalvo 1980.
  152. ^ van Schaik 2011,第37-39頁.
  153. ^ Shakabpa 1967,第46頁.
  154. ^ Wangdu, Diemberger & Sørensen 2000,第23,92頁.
  155. ^ 155.0 155.1 舊唐書·卷196下
  156. ^ 156.0 156.1 156.2 156.3 Dotson 2007,第15頁.
  157. ^ Beckwith 1987,第157頁.
  158. ^ Beckwith 1987,第163頁.
  159. ^ Beckwith 1987,第163-4頁.
  160. ^ 160.0 160.1 Beckwith 1987,第164頁.
  161. ^ Beckwith 1987,第160頁.
  162. ^ Beckwith 1987,第162頁.
  163. ^ Shakabpa 1967,第46–47頁.
  164. ^ Yeshe De Project 1986,第284, 290–291頁.
  165. ^ Beckwith 1987,第165頁.
  166. ^ Wang 2013,第185-6頁.
  167. ^ Beckwith 1987,第166頁.
  168. ^ Wang 2013,第187頁.
  169. ^ Xiong 2009,第cxiii頁.
  170. ^ Beckwith 1987,第167頁.
  171. ^ 林冠群 2016,第643頁.
  172. ^ Shakabpa 1967,第51頁.
  173. ^ 173.0 173.1 Beckwith 1987,第168頁.
  174. ^ 174.0 174.1 174.2 Wang 2013,第188頁.
  175. ^ Rong 2013,第40頁.
  176. ^ Beckwith 1987,第171頁.
  177. ^ Wang 2013,第189頁.
  178. ^ 林冠群 2016,第379頁.
  179. ^ 藏族:歷史,見村寨網:二十六個少數民族.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8-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