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面人谬误
蒙面人谬误(masked man fallacy)是一种形式谬误,是因不当代换指涉对象造成的错误推论。最早由古希腊墨伽拉学派哲学家欧布利德斯提出。原先被认为成悖论的一种,后来发现其命题中的错误,于是成为谬误。
例如一般情况下,我们可如此推理:
- 法官判处蒙面人死刑
- 蒙面人是老张
- 因此,法官判处老张死刑
- 法官判处蒙面人死刑
- 法官未判处老张死刑
- 因此,老张不是蒙面人
然而,以下推理是不适当的:
- 法官相信蒙面人是凶手
- 蒙面人是老张
- 因此,法官相信老张是凶手
- 法官相信蒙面人是凶手
- 法官不相信老张是凶手
- 因此,老张不是蒙面人
- 法官相信蒙面人是凶手
- 法官相信老张是凶手
- 因此,老张是蒙面人
- 法官相信蒙面人是凶手
- 蒙面人不是老张
- 因此,法官相信老张不是凶手
其结构大致为: A认识B,A不认识C,则B不为C。
如若写成悖论形式(忽略命题谬误): (1)A认识B,(2)A不认识C,(3)然而B=C,(4)则A认识C吗?
1.A认识C:与(2)相悖
2.A不认识C:与(1)相悖
历史与流变
[编辑]蒙面人谬误,最早由墨伽拉学派的哲学家欧布利德斯提出,只不过当时被认为是一种悖论,但经过时代的流变,人们开始发现这是一种命题错误,因此将其定义为谬误(忽略命题谬误,将其命为悖论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与其意义相同的还有“被忽视者悖论”,因为皆在命题犯了同样的错误,所以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悖论。[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其原题目为:
A:我不认识此蒙面人。
B:那么,你认识你的父亲对吧?
A:是的。
B:然而,这个蒙面人即为你的父亲,所以你不认识你的父亲吗?
代换原则
[编辑]代换原则或共指涉代换是在甲是乙(甲和乙有共同的指涉)时,将语句中的甲代换乙。就如大部分形式系统的规则,如果a=b,则任何式子中的a都可以代换为b。
例如根据“小美是老王的女儿”将“小明欺负小美”代换为“小明欺负老王的女儿”,就是代换原则的应用。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代换性原则会违反一般直觉,例如根据“超人是克拉克肯特”将“小美相信超人会飞”代换为“小美相信克拉克肯特会飞”。
诸如“小明欺负x”、“法官判处x死刑”等语句是处于外延性语境,而诸如“小美相信x会飞”、“法官相信x是凶手”之类关于信念,模态(可能性)等语句则是处于内涵性语境(即信念虽有可能性,但其不一定为事实,单凭信念无法判断准确或不准确)。代换原则只适用于外延性语境,内涵性语境是不适用的。
莱布尼兹定律
[编辑]根据莱布尼兹定律,如果两个东西相同,则两个东西的所有性质都相同;反之,如果两个东西的所有性质都相同,则两东西相同。
原来的例子“法官相信蒙面人是凶手;蒙面人是老张;因此,法官相信老张是凶手”可将“法官相信蒙面人是凶手”翻译成“蒙面人具有‘被法官相信是凶手’的性质”,此时便可套用莱布尼兹定律:
- 蒙面人具有‘被法官相信是凶手’的性质
- 蒙面人是老张
- 因此,老张具有“被法官相信是凶手”的性质
然而‘被法官相信是凶手’,因为它取决于一个人的不完整知识,不能总是作为一个合适的性质。
变体
[编辑]欧布利德斯另有变体版的蒙面人谬误:厄勒克特拉悖论,其内容如下:
厄勒克特拉没有认出来访者是她的弟弟俄瑞斯忒斯。然而,厄勒克特拉认识她的弟弟。因此,厄勒克特拉知道来访的人是谁。
和蒙面人谬误一样,厄勒克特拉悖论也犯了命题上的错误,两者皆犯了同样的谬误,即代换原则只适用于外延性语境,不适用于内涵性语境,所以不是真正的悖论。这个变体版的蒙面人谬误,结构大致为(忽略命题谬误):
(1)A不知道B,(2)但A知道C。(3)然而B=C,(4)则A知道B吗?
1.A知道B:与(1)矛盾
2.A不知道B:与(2)矛盾
而蒙面人悖论的结构大致为: A不知道B,但A知道C。然而B=C,则A不知道C吗?
两者乍看之下虽然相似,但透过上述分析,结构还是不一致的。
注释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英文)The Masked Man Fallac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