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八路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1938年,八路军在河北省涞源县浮图峪村的长城战斗,沙飞摄
存在时期1937年-1947年
国家或地区 中国
效忠于 中国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军种 国民革命军陆军
种类轻装步兵
规模起初约4.5万人员
后期发展至正规军91万、民兵220万
直属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 第二战区
驻军/总部 中国陕甘宁边区山西省等地
别称八路、土八路、共军
专用颜色灰色制服
进行曲八路军进行曲
装备ZB26式轻机枪
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
九六式轻机枪
汉阳八八式步枪
中正式步枪
八一式马步枪
三八式步枪
九九式步枪
毛瑟C96手枪
南部手枪
九四式手枪
土制柄式手榴弹
九一式手榴弹
九七式手榴弹
九二式步兵炮
参与战役中国抗日战争
第二次国共内战
指挥官
象征性指挥官第二战区司令长官 阎锡山 一级上将
著名指挥官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 朱德 上将
第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 彭德怀 中将
标识
八路军臂章
十八集团军臂章
十八集团军军旗
十八集团军证章
八路军在制作手榴弹等武器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简称八路军八路,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前身之一。1937年8月22日,根据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有关协议,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中国工农红军处于陕北的主力部队由国民政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12日,八路军的番号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但更名后,中共方面仍主要称为“八路军”。

历史

[编辑]

八路军的主要构成实际上来自中国工农红军。1925年,中国共产党武装工会农会,分别组织成“工团军”、“农民赤卫队”。1927年中共将参与秋收起义等武装暴动的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之后经过长征,主力虽然损失大半,但依然在陕西等地站稳脚跟。1936年中共于陕北苏区成立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2月17日发表“东征抗日宣言”,进攻阎锡山部,被阎锡山击退。

西安事变发生后,在苏联的强力介入下事变发起人张学良及杨虎城释放蒋介石。1937年国共开始谈判红军改编抗日问题。从最初的只承认3个团谈到6个团、9个团乃至最后定案12个团,其间陈立夫专访苏联。国共谈判中蒋介石要红军改编后全部开往抗日前线,在延安不准保留红军统率机关、边区不得保留部队、国民党向其派遣副师长、副旅长、副团长、副营长、副连长、副排长,以及派遣三个师的政训处长和旅、团、营到连的指导员;三个师以上不设指挥机关,蒋介石设一个政治部负联络责任,由周恩来做这个政治部的主任,康泽做政治部副主任,朱德、毛泽东出国留洋[1];陕甘宁边区所有行政专员、县长到区长也要派人。蒋介石安排刘伯龙(黄埔三期)、龚建勋(黄埔二期)、梁固荣(黄埔三期)任改编三个师的副师长。中共则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坚持八路军名义上接受国民政府军委会的领导,独立自主作战指挥权。

1937年7月4日,周恩来起草共赴国难宣言并于15日由中共中央交付中国国民党,声称:“取消红军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统辖,并待命出发,担任抗日前线职责”。7月中旬,蒋介石鉴于抗战已经爆发,改编八路军部队的各级副职人员和其它人员都不派遣了,对八路军各师只派一个参谋长;三个师之上,现在允许成立一个总指挥部,由朱德、彭德怀当正副司令,蒋介石派一个政训处长。蒋介石确定派遣李秉中(黄埔三期,工兵学校政训处长)任八路军总指挥部政训处长,刘伯龙、吴冠群(黄埔三期)、乔树人(黄埔三期)任八路军各师参谋长。8月中旬,蒋介石急于催促八路军开拔前往第二战区抗日前线,三个师一共核定了60万开拔费。政训处主任与三个师参谋长也不派了,改为派遣乔树人任八路军总部联络参谋,李德(黄埔六期)、萧御寰(黄埔五期)和李克廷(黄埔四期)任三个师的联络参谋。8月22日,国民政府军委会宣布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同意设总指挥部,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指挥,下辖三个师[2]。8月25日,根据中共中央(洛川)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组成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同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公开命令宣布将抗日红军主力改编,驻陕西泾阳县云阳镇的“抗日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前总司令部、前总供给部改编为八路军司令部、供给部,军委总政治部改兼第八路军政治部、军委总卫生部改兼前总军医处(不久恢复称卫生部)。

1937年9月11日,国民政府按中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改编需要,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编入第二战区序列(战区长官阎锡山),并进入晋北担任游击。改名后中国共产党内部习惯上仍称其为八路军[3]。八路军总部及115师120师129师进入山西后,即参加与日军的正面交战。虽然在平型关战役获得胜利[4][5],然而此后仍与第二战区的国民革命军友军接连在忻口战役失利。于此同时,八路军决定在日军战略区创建抗日根据地,并划分出晋察冀军区(平绥路以南、同蒲路以东、正太路以北、平汉路以西),由聂荣臻为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晋绥察军区(在晋西、察西、绥东成立);晋冀豫军区(正太路以南、同蒲路以东、平汉路以西、黄河以北)以及晋西南军区太原会战前期,八路军已经率主力115师、129师南调,到和顺县石拐镇,并建立晋察冀军区[6]。10月22日,党中央及军委批准前方建议,“恢复政治委员及政治机关原有制度”。11月,太原失守。115师除聂荣臻一部留晋察冀创建根据地外,主力转移至汾河流域和晋南,并留一部在太行山,配合129师在晋东南创建根据地。120师仍在晋西北同蒲路北段活动,并化整为零改为游击战。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9月至1938年10月间,国民政府每月发给八路军军费55万元,米津10万元,河防米1万4千元,合计61万4千元[7]

1938年,山西洪洞县马牧村八路军总部合影,自左起分别为左权彭德怀朱德彭雪枫萧克邓小平

自1938年秋,侵华日军开始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触求和[8];而国共军队在山西、河北、江南的摩擦一直不停。1939年,罗荣桓陈光率八路军115师师部和主力一部进入山东鲁西地区,重组山东纵队并在山东建立牢固的抗日敌后根据地。120师与129师则继续在山西、河北一带进行扩编。国民革命军冬季攻势期间,晋系阎锡山爆发十二月事变薄一波领导的山西新军宣布脱离晋系,事后五万余山西新军编入八路军120师、129师编制[9]。1940年3月,八路军与国军鹿钟麟等三个军共6万多人发生冲突。1940年3月,日本扶植汪精卫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抗日局势日趋恶化下,1940年8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120师、129师发动20万人参加的百团大战[10]。此后,日军展开长达数年的扫荡与“三光政策”。皖南事变后,八路军的第4纵队、第5纵队亦补充事变中被国军围剿的新四军兵力[11]。八路军自1941、42年开始遭受物质困乏以及兵源减少的威胁。1942年八路军前方军部被日军偷袭,前总参谋长左权殉国;此后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仍然把集团军部设置在山西前线[12]

据中共资料,八路军创造了面积达9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的抗日根据地。至1945年8月,八路军发展到90多万人[13]。八路军以敌后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方式打击日军和与日本人合作的伪军;同时也和一些对日抗战的国民政府军及其他地方武装发生冲突,这部分军队被中共称为“顽军”。据中共方面出版的《八路军·表册》记载,自1939年9月至1945年10月,八路军共对日、伪作战99,847次,消灭日军407,454人,消灭伪军851,249人。其中,毙伤日军401,648人,俘虏日军5,096人,获日军投诚710人;毙伤伪军312,282人,俘虏伪军402,112人,获伪军反正136,855人[14]。1945年日本投降后直至1947年八路军改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后,一直有大量伪军、国军随着投降改编浪潮涌入八路军,由于国军整编和金圆券改革中国军高级军官大量以权谋私、克扣军饷,招致兵士和下级军官军心涣散,当时有顺口溜“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老子投八路”[15]。1947年国共和谈破裂后,八路军和其他共产党的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服装和称谓

[编辑]

理论上,除无军衔、无“符号”胸章、包括朱德彭德怀在内的绝大多数军官均无大礼服毛呢料制服(也有叶挺林彪等例外),八路军、新四军军服服装与国军中央军和除东北军外的其他部队完全相同。但实际上,八路军军装色调极其混乱,骨干部队为继承自中央红军的自染的草木灰色。早期少部分在册部队(15个团)得到国民政府后勤供给为德国灰色,使用进口“IG法本”(后更名为BASF至今)工业化生产的合成“普鲁士蓝(灰)”染制的成品布匹为材料(当时八路军在民用渠道方面重点搜集的辅助军需品即有布匹,盘尼西林无缝钢管),质量较统一耐久。后来八路军于百团大战后,国民政府以八路军擅自扩编为由,除1941年3月补发的7,500人套制服和法币军饷外,中断了被服、粮饷及弹药供应,八路军军服改为根据地土法生产。山东、河北制成时通常为黄绿色,因以当地草木灰类半有机染料着色,穿着后逐渐褪成黄灰或灰白色。陕北制成时多为灰色,穿着后亦容易逐渐褪成草绿色。新四军位于江浙,条件较好,一般为较稳定的地产有机靛蓝染料制成的蓝灰色。现代影视作品中通常以国民政府正规的工业制品德国灰色作为两支军队的标准色调。

同时除极个别外事军官获授军衔外,两支军队均只有臂章标明自己的军级番号,并将姓名和部别写在上衣左胸内布片上(不同于其他国军汪军,八路军的布片朝内,外观不可见),俗称“符号”。早期八路军、新四军都完全佩戴“青天白日”帽徽,且1937年更换帽徽(原红军使用红布五星帽徽缝在帽子上,青天白日帽徽为搪瓷珐琅烧制,成本更高,民间难以仿制,是正规军的辅助标识)时,由于戴上了昔日“敌人”的象征,两支军队均发生过士兵抵制甚至因此逃离部队的事件。帽徽是按照国共合作协议,由南京(重庆)方面提供的。1940年,由于发生了皖南事变,引起新四军全军极大愤怒,新四军残部和重建后的新四军基本不再使用此帽徽。与之不同,八路军由于1940年后兵员大幅扩充,远远超过3个乙种师辖15个团(每师4个团,另允许组建1个精锐的教导团或独立团)的协议规模,加上国共合作时好时坏,无法获得国统区工业部门才能提供的青天白日珐琅帽徽,越来越多的官兵军帽上没有青天白日帽徽,而是仅有两粒仿德国山地帽式纽扣。

这并非“以扣代徽”,也非政治原因所致,原德军山地帽有一圈帽围,以便在严寒气候下翻下保护下颚、耳朵和后脑,功能与苏军冬季皮风雪帽相似但简单而保暖性较差,适合温带地区。帽围在帽檐前方以两颗金属钦扣固定,德军帽徽也是位于这两颗钦扣之上。八路军以及整个国民革命军,甚至苏芬战争中的芬军,因地制宜以两颗纽扣代替当时国内无法生产的金属钦扣,达到相同效果。在东北地区有多种介于德军山地帽和苏军风雪帽之间的变形,例如奉军皮帽、关东军皮帽等;为方便不同军队区分,有细微差别。后来八路军在东北改编为东北解放军,接收了原关东军被服生产系统,新设计的解放军冬季军帽有较大的帽檐,缩短帽围免去前方钦扣,而加长护耳以系绳固定于头顶;这种设计沿用至志愿军时代。(德军山地帽的各种改版亦体现于星球大战里帝国各式军官帽版本)。事实上,1940年后的八路军军人是否佩戴帽徽相当自由,无任何规定或推荐,亦不纳入班兵风纪考评,有的军人将青天白日帽徽一直戴到国共破裂的1948年。直到1948年2月,青天白日帽徽才被中共中央军委明令取消[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间仍以长期习惯称谓“八路军”称呼该部队,并得到官方的默认。在宣传资料及影视作品中,多以八路军、新四军等部队代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形象。

历史上的侵华日军及后世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的《华北治安战》和《支那事变日语支那事変陆军作战》称该部队为共产军、八路军、红军

初期作战序列

[编辑]
1945年举中华民国国旗的八路军
八路军编制
1937年秋 1938年冬 1940年冬 1942年秋 1945年夏
毛泽东签发将红军改为八路军的命令

正规编制有115师120师129师陕甘宁留守兵团。初期每个师下辖1.5万人,整个八路军约有4.6万人。

115师

[编辑]
八路军的抗战海报

由原红一方面军与陕南74师编成。师长:林彪

120师

[编辑]

由原红二方面军陕北红军一部编成。师长:贺龙

129师

[编辑]
1938年八路军在涞源县长城战斗
八路军女兵

由原红四方面军陕北红军一部编成。师长:刘伯承

总部特务团

[编辑]
  • 团长:韦杰(未到任)

总部炮兵团

[编辑]

陕甘宁留守兵团

[编辑]

1937年9月,成立八路军后方留守处。1937年12月,改称留守兵团。司令员兼政委肖劲光、参谋长曹里怀、政治部主任莫文骅。辖一个旅部(385旅)、一个警备司令部绥德警备司令部)、八个团(770团、警备一团至七团)及一个独立营。 抗战中后期,辖教导第一旅、教导第二旅、新编第四旅、警备第一旅兼关中军分区、警备第三旅兼三边军分区、第三八五旅兼陇东军分区、延属军分区、绥德军分区等。

主要战斗

[编辑]

正面战场

[编辑]

1937年9月25日平型关战斗是八路军首次与日军大规模正面交战,投入了115师全部1万5千人。战前获得国民政府的军火补给,据周恩来9月19日致电毛张转叶“南京原发子弹50万发,后加20万发(中正式子弹,在有的文献中记为50万发机枪弹不完全准确,因中正式子弹为仿后期毛瑟尖头弹,适用于捷克式轻机枪和中正式步枪而不能用于八路军已有的旧版汉阳式步枪),阎锡山发50万发(七九式子弹),黄绍竑发30万发,共150万发”,此役八路作战步兵每人领取到100发子弹和2枚手榴弹;即便如此,在争夺老爷庙高地数小时后,弹尽的八路守军也与日军发生过白刃战,并守住了高地。后1938年3月2日,因林彪被阎锡山晋绥军哨兵误伤,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请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于4月前往慰问时,又送给八路军一批军需品,包括“子弹100万发,手榴弹25万枚,牛肉罐头180箱”。

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是八路军自行发动的对日军控制下正太铁路的破交战。此役八路军使用自有的库存,其中正规的作战主力129师在3个月中消耗子弹76万发,手榴弹2万1千枚,炮弹3千枚;缴获日军子弹34万发。但1940年12月国防部长何应钦应蒋介石授意以八路擅自超编(在册15个团实有百余团)为由,停发了对八路的军需军饷;在日军反攻下,朱德总司令与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达成协议,八路主力撤至山西临汾屯留以北,日占区仅保留当地民兵武装游击。约半年后日军发动中条山战役进攻晋南卫立煌防区,重庆要求其东北方的八路军就近支援,延安向何应钦提出“速发饷弹”,被何拒绝,反指责八路见死不救。

敌后战场

[编辑]

太原会战后,延安便制定在山西日占区建立敌后根据地的策略;在发动了百团大战后,受日军扫荡和国民政府中断补给影响,调回游击作战。为维持可自持作战,八路军尽量避免与日军正面冲突,而以劫掠日军粮食、军需物资为主,使获得的物资尤其是枪、弹能盖过作战消耗。这也导致八路军枪械逐渐从汉阳式(七九弹)转为三八式(六五弹)。

日军在中国的粮食来自占领区征收及用军票“购买”。因每年秋收时,地方经常有粮食被游击队“抢夺”或“烧毁”发生,所以日军不得不在秋收的一个月中,四处派出日军征收及“购买”粮食,并自行承担武装押运。此时八路军才有机会对分散的小股日军发动可自持袭击。

将领

[编辑]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将领,并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正式铨叙,在获得委任状时,也未像其他国军将领一样明确职务军衔。只有一些军官在担负驻各地办事处主任或驻外高级参谋的职务时,才有佩戴军衔的情况,也仅仅是根据一般的资历参考其他部队对等佩戴。

1938年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武汉召开了全国师以上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联席会议,八路军总部派出了8人参加这次会议,他们是彭雪枫(八路军总部参谋处长、代表八路军总部,少将衔)、周昆(八路军115师参谋长,少将衔)、边章五(代表八路军120师,少将衔)、张经武(代表八路军129师,少将衔)参加参谋长会议;罗瑞卿(以八路军总部政治部组织部长名义,上校衔)、张爱萍(以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副主任名义,上校衔。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国防部长)、欧阳毅(以八路军120师政治部副主任名义,上校衔)、谭政(以八路军129师政治部副主任身份,上校衔)参加政治部会议。

名称忌讳

[编辑]

中国国民党执政的中华民国政府第二次国共内战失利,‘八路’在中国国民党执政下的台湾成为忌讳辞。

市区街道命名避讳

[编辑]

1945年底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基隆市市区道路重新命名,路名中有爱一路至爱九路,1950年5月16日,“爱八路”改为“刘铭传路”[17]

大众公共运输工具避讳

[编辑]

1947年台北市重整市区公共汽车,新设的17条路线包含8路(衡阳路至三张犁),1953年4月1日更名为20路。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康泽自述》,团结出版社2012年1月版,ISBN:9787512603684. [2017-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6). 
  2. ^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八路军·文献. 解放军出版社. 1994: 19–20. ISBN 7-5065-2325-6. 
  3. ^ 天津日报; 摘自《人民文摘》. 八路军番号的几个历史谜题. 新华网·军事. 2015-03-29 [2019-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4. ^ 中國近現代大事編年.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2: 323. ISBN 7-200-03699-4. 
  5. ^ 茅家琦 等 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 等 编 (编).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 抗日战争时期卷.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 36-40. ISBN 7-80137-315-4. 
  6. ^ 《聂荣臻传》编写组. 聂荣臻传.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 107. ISBN 978-7-80092-337-1. 
  7. ^ 严如平、郑则民. 《蔣介石傳(上、下冊)》. 中华书局(香港). 2013: 433. ISBN 978-988-8263-26-4. 
  8. ^ 杨天石. “桐工作”辨析:蒋介石绝无投降日本的打算. 凤凰网. 2010-09-16 [2015-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1). 
  9. ^ 郭廷以. 近代中國史綱. 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2012: 469. ISBN 978-7-5432-2049-2. 
  10. ^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1卷 1921-1949 下.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1: 538–539. ISBN 7-5098-0981-9. 
  11. ^ 郑云华;舒健. 中国革命战争纪实:抗日战争:新四军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 398. ISBN 978-7-01-005094-2 (中文(简体)). 
  12. ^ 《彭德怀传》编写组. 彭德怀传.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 152. ISBN 978-7-80092-103-2. 
  13. ^ 延安——抗日战争的心脏. [2012-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30). 
  14. ^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八路军·表册.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1994年. ISBN 7-5065-2290
  15. ^ 卢毅君. 《浪跡江湖一甲子:一位建中退休老師的回憶》. 台湾: 秀威资讯. 2007-12-01. ISBN 9789866732522 (中文(台湾)). 
  16.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周恩来军事文选 第3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7: 326. ISBN 7-01-002646-7. 1948年2月21日《征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帽花、臂章的设计方案》:“过去使用国民党党徽作帽花的,自应宣布一律取消。” 
  17. ^ 政府公報資訊網─電復基隆市政府為基隆市愛八路准改為劉銘傳路,希知照. 公报咨询网. [2021-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