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教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古田教案遇害者的公墓,位於福州倉山

古田教案英文Kucheng Massacre)是光緒二十一年六月十一日(1895年8月1日)發生於福建省福州府古田縣的一場教案。當天,古田齋教教徒襲擊了其時正於古田華山上避暑的英國傳教士史犖伯及其妻兒和隨行的其他女性教士,死難11人,焚毀房屋兩棟。古田教案是義和團之亂前(1899 - 1901年)中國人攻擊西方人的最嚴重的衝突事件,[1]中國教會歷史上能與之相比的只有發生於1870年的天津教案[1]

事件[編輯]

背景[編輯]

1892年,江西贛州劉祥興以釘秤補碗為生來古田創立齋教會。[2]三年時間,發展會眾逾三千人。這些加入齋教的人懷着不盡相同的目的,但基本都是處於社會底層的貧民。在齋教組織領導下,他們抗租抗稅,與官兵對抗,甚至揚言要攻打古田縣城殺戮官員,[3]使古田地方當局十分頭疼。1894年甲午戰爭的失敗,也催化了底層百姓的逆反情緒。至1895年,齋教徒與清政府的矛盾已激化成劍拔弩張之勢。

而值得注意的是,同時期的齋教與外國基督教會之間的矛盾遠不如滿清當局與底層百姓之間的仇恨激烈。據《古田縣誌》記載,當時「厥後風氣漸開,信教自由,猜嫌既泯,情感遂深。歷今年久,民教相安,鮮有交涉事件。」[4]並且,在古田教案爆發之際,英國傳教士史犖伯會攜帶家屬及其他幾位女傳教士(之中也包括美國人)悠閒自在地來到古田華山(也叫花山)上毫無防備的僻靜山莊避暑。這一事實也從側面表明齋教徒和外國教會之間不存在你死我活的對立。

經過[編輯]

古田教案的四個頭目

齋教會的暴亂爆發於1895年8月1日。根據參事者的供述,舉事前制定的方案有三:其一,攻打古田縣城;其二,攻打安樟村富戶;其三,攻打華山外國教士。[5]方案二因為來自該村的教徒強烈反對而擱淺。為什麼齋會最終會選擇方案三把矛頭直指華山,至今依然眾說紛紜。廣為流傳的說法是之前史犖伯將齋教起事的情況密報福州英領事,英領事要求福建當局採取相應的防範措施,又風傳史犖伯私自懇請福州府派兵鎮壓齋教徒,故而加深了齋教徒對外國傳教士的仇恨。然而,這種說法至今尚無史據證明。1957年至1960年間,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陳增輝曾在古田進行調查,訪問了許多親歷古田教案的在世者,得到的史實是,當時擁有較高威信的齋會成員對攻打古田縣城抑或洗劫華山此兩種方案莫衷一是,爭論十分激烈,最後只好採取祈禱、念咒和抓鬮等方法來做出決定。[6]儘管如此,齋會最終會選擇方案三,也是客觀條件所決定的:一是因為當時齋會軍資匱乏,其實還不具備和滿清地方政府抗衡的條件,因此暴亂的領導者也曾明確要求「搶得贓物挑回山髻充作公用」;[7]二是齋教組織幻想着殺洋人受到的懲罰會比直接對抗政府輕微得多(從齋教首領被捉拿在案後的申辯藉口可以看出他們這種心態)。總之,出於各種考慮的權衡,齋教會的頭目最終選擇了攻打華山。他們通過誇大齋教與外國教會之間的糾葛,充分利用當時中國人心理上普遍存在的仇外情結,達到了統一行動的目的。

但從攻打華山的情況來看,原先出發時浩浩蕩蕩二三百人,真正行進到華山時,僅剩百餘人,發起進攻時,實際襲擊的才十來人,在外接應或附合助勢的也才三十多人,其餘多畏懼入山林等候。[7]齋會暴徒抵達目的地的時候正是清晨,史犖伯一家及其他女教士仍在睡夢中,只有幾個孩子在門外玩耍。暴亂中有十一人喪生,除史犖伯本人外,其他受害者皆為毫無自衛能力的女性或兒童。由於暴徒事後將房屋和屍體焚毀,屠戮的細節並不明朗,當時許多家西方媒體對此的報道都描述不一:有的說,暴徒在大開殺戒之前並沒有折磨受害者;[8]有的說,暴徒手段相當兇殘,除了折磨他們外,最後還將他們割喉或是活活燒死。[9]十一名遇難者名單如下表:[10]

姓名
籍貫
備註
Robert Warren Stewart(史犖伯) 愛爾蘭都柏林 英國聖公會差會 (CMS)
Louisa Kathleen Stewart 愛爾蘭都柏林 英國聖公會差會 (CMS),史犖伯的妻子
Herbert Stewart 英格蘭 五歲
Hilda Sylvia Stewart 英格蘭 嬰兒
Helena Yellop 愛爾蘭 史犖伯的孩子的保姆
Marry Ann Christina Gordon(柯師姑) 澳大利亞 英國聖公會差會 (女部)
Elsie Marshall(沙師姑) 英格蘭 英國聖公會差會 (女部)
Hessie Newcombe(嚴師姑) 愛爾蘭 英國聖公會差會 (女部)
Elizabeth Maud Saunders(荀師姑) 澳大利亞 英國聖公會差會 (CMS)
Harriette Elinor Sounders(荀師姑) 澳大利亞 英國聖公會差會 (CMS)
Flora Lucy Stewart 英格蘭 英國聖公會差會 (女部)
古田教案的五名主要遇難者,左二與左三為史犖伯夫婦

古田教案僅倖存五人,其中有兩個是史犖伯的孩子:一個摔斷了一邊膝蓋,另一個被戳瞎了一隻眼睛。

後續[編輯]

行刑現場

古田知縣王汝霖聽聞案發,立刻將詳情報省。閩浙總督邊寶泉等人即令全省各地保護洋人和教堂。但是直到事發之後的第三天——即8月4日——才有正式的電報上海發出。由於清政府事先試圖封鎖消息並且沒有及時地立案捉拿懲治兇手,因而指責其為齋教會的同謀幫凶,並提出強硬抗議,在軍事上施加壓力。[11]英美駐領事聯手組織調查團前往古田並參加會審。11月7日,古田齋教會的頭目全部被斬首[12],其他幾十名從犯被判處無期徒刑及終身充軍,古田知縣王汝霖等地方官員被革職。值得注意的是,齋教內部有位名叫張濤的重要人物,在古田教案發生之前曾極力反對進攻華山,並且還把齋教徒準備襲擊華山的計劃告知中國的傳教士。外國領事館遂曾因此提議免除其對教案應負的責任,但張濤的下場依然是身首異處。從這個側面也恰恰說明,連清政府都清楚地意識到,古田教案的誘因並非齋教與外國基督教會之間的信仰或利益衝突,而以下層貧民為主體的齋教組織和滿清統治者之間的矛盾才是真正不可調和的。[13]

古田教案的十一名遇難者的遺體都被葬於福州倉山洋墓亭

註釋與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Ian Welch,《Letters and Press Reports Relating to the Massacre of Eleven British Missionaries at Huashan, Fujian Province, China, 1 August 189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06。
  2. ^ 齋教是明清兩季流行中國南方的一種宗教組織,教徒崇奉彌勒佛,吃齋誦經。
  3. ^ 《紐厄爾報告》(1895年),美國國務院編:《美國外交關係文書》,華盛頓,1896年,第178頁。
  4. ^ 《古田縣誌》卷三。
  5. ^ 《古田調查委員會的報告》,1895年10月4日《北華捷報》。
  6. ^ 陳增輝、陳善榜:《1957-1960年古田教案口頭調查資料》,未刊稿本,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藏。
  7. ^ 7.0 7.1 《教務教案檔》第5輯(四),第2026頁。
  8. ^ 《The Church Missionary Gleaner》,1895年10月,第150-151頁
  9. ^ 《The Weekly Times》,(墨爾本),1895年8月10日。
  10. ^ Ian Welch,《Letters and Press Reports Relating to the Massacre of Eleven British Missionaries at Huashan, Fujian Province, China, 1 August 1895》,2006。
  11. ^ 《Victims Were Torture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紐約時報》,1895年8月5日。
  12. ^ Tu Chu-yi, Cheng-huai, Lui Hsiang-hing and Chang ch'il. [2010-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2). 
  13. ^ 謝必震,《古田教案起因新探》[失效連結],福建師範大學,《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1期。

外部連結[編輯]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