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故居
林語堂故居 | |
---|---|
Lin Yutang House | |
概要 | |
所屬國家/地區 | 中華民國 |
行政區 | 士林區 |
地址 | 台北市士林區仰德大道二段141號 |
座標 | 25°07′N 121°33′E / 25.11°N 121.55°E |
竣工日 | 1966年 |
設計與建造 | |
建築師 | 林語堂、王大閎 |
保護情況 | 紀念建築[*] |
網站 | |
www.linyutang.org.tw | |
地圖 | |
林語堂故居,位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永福里、陽明山仰德大道旁,為林語堂最後十年所居、長眠的地點。林語堂去世後曾作為市立圖書館,今列市定紀念建築,由東吳大學維護。
歷史
[編輯]蔣總統贈屋
[編輯]1966年1月28日,總統蔣中正在南臺灣接見要轉機去香港探親的林語堂夫婦時,表達希望他們夫妻到臺灣定居[1]。林語堂先是陽明山租房子住,後來蔣中正就為他們在陽明山建一幢房子[2]。
給林語堂居住的房子建地一百零一坪[3],三房二廳[4],總占三百三十坪[3]。建築由林語堂與王大閎一同設計[5],架構似四合院[5][6],呈現「ㄇ」字型的迴廊[5],設立西班牙式螺旋廊柱[5][6]。半圓拱門為希臘式[5],白色粉牆上嵌深紫色圓角窗櫺與搭配深寶藍琉璃瓦[5][6]。
林宅旁就是永福里公車站[7],隔壁白色巨邸曾為王羽居住[8]。
林語堂入住
[編輯]1966年6月4日,林語堂自香港乘機至台灣,告訴記者說香港物質生活很好,但因屬殖民地,總覺得情調有些不對,因此他決定在臺灣待較久日子[9]。7月初,記者羊汝德採訪上個月入住陽明山的林語堂夫妻時,房子牆角的水池正在開鑿、從美國運回的書籍一部分還沒放上書架[4]。
林語堂在〈我來台後二十四快事〉一文中,以「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稱讚此宅[10]。建築正對台北盆地,可望見淡水河、觀音山[11]。清晨和黃昏,林語堂坐在階前的藤椅上觀賞紫藤花和遠處的山景[4]。他也喜歡在襯以假山、楓香、翠竹、蒼蕨的水池前大理石椅坐著觀魚[10]。
從此屋沿仰德大道往北到華岡藝校的沿路區域都曾是禁建區[12],也是蔣中正從士林官邸至草山行館經過之處[13]。林語堂在這路開車時,喜歡搖下車窗,邊抽菸邊觀賞山陰滴翠,形容是「飽享眼福」[14]。
林語堂在餐廳牆上掛著手書的「有不為齋」四字、擺放代表妻子廖翠鳳的「鳳」字的餐桌椅[15]。林語堂常邀彭蒙惠與其朋友來此用餐,並由妻子煮菜[16]。錢穆夫婦也常來此拜訪、留同晚餐[17]。
在陽明山居住的林語堂,為香港中文大學以五年的時間編纂約一千八百頁《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2]。七十七歲,長女自殺身亡,他受重大打擊,但勉力完成此詞典[18]。他在書房伏案時常達翌晨一時兩時,令晚上十一時就睡的錢穆自慚[17]。
1976年4月1日11時,林語堂安葬於後院,由張群主持告別葬禮、張欽煌牧師講道,廖翠鳳、林太乙、林相如等林語堂親屬、蔣復璁、錢穆夫婦、吳經熊夫婦、馬星野、陳紀瀅參與[14]。
之後廖翠鳳遷居香港[7],房子原由總統府第三局管理[3],後由陽明山管理處路燈管理所維護[19]。林語堂手稿因故居濕氣重,轉交國立故宮博物院保管[20]。
改作圖書館
[編輯]1982年,廖翠鳳建議台北市政府將林語堂故居規畫成專門學術機構[19]。1984年9月29日,市府正式發文給力嘉營造承包作林語堂紀念圖書館[21]。1985年5月28日上午,圖書館開幕,由代市長馬鎮方主持、前總統嚴家淦致詞[22]。
市府調來王金木負責園藝,並打掃林語堂的墓園[23]。多年後,他到八旬時依然在此維護,並在旁搭建鐵皮屋居住[24]。
館藏以林語堂的學術著作,和世界各國研究或評論他的資料為主[22]。原有林語堂藏書四千多冊,加上市立圖書館的六千冊圖書,開館後藏書量曾達一萬冊[25]。陳列室擺有神通電腦的漢通一六四○型中文電腦,其所用的漢通簡捷輸入法,為參照林語堂上下形檢字法研究出來的[26]。
教育局員承辦人員曾指出,此建物若要成立一座圖書館,實在太過狹小[19]。家屬房間與廚房去除隔間,作為閱覽室之用[25]。開幕後,閱覽室因面積有限,只能容納二十多人[21]。市府幾度有擴建該紀念圖書館的構想,但被林太乙反對[27]。
在1992年報導時,記者王晶文說每週二至週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開放,是赴陽明山遊山的旅客少留意的地點[11]。1990年代,館內連飲水機都沒有[28]。日後對於建築發生嚴重蟲蛀,市圖館長曾淑賢表示市圖經費有限[29]。
作紀念故居
[編輯]林語堂故居 | |
---|---|
位置 | 臺北市士林區仰德大道二段141號 |
座標 | 25°06′35″N 121°32′49″E / 25.109652°N 121.546929°E |
建成時間 | 1966年 |
官方名稱 | 林語堂故居 |
類型 | 登錄等級:紀念建築 登錄種類:宅第 |
評定時間 | 2018年5月9日 |
詳細登錄資料 |
1999年11月8日,台北市文化局成立第一個工作日,台北市長馬英九與文化局長龍應台來此與錢穆故居探訪[20]。2000年3月4日,馬英九在文化發展會報上,裁定將林語堂紀念圖書館、錢穆紀念館移交文化局,朝學術中心定位發展[29]。市府委託建築師許伯元進行整修規劃[30],樓下增設客房供研究林語堂的學者或是短期停留的藝文工作者暫居[20]。次年3月15日,市府文化發展會報,馬英九指示教育局與文化局密切配合,務必讓錢穆、林語堂故居如期落成啟用[31]。
2002年3月26日以「林語堂故居」之名開幕時,馬英九、龍應台、林太乙、林相如、和長年在故居工作的老園丁共同啟開,之後由佛光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經營與推出「有不為齋書院講座」、「邂逅作家下午茶」等活動[10]。2005年10月10日,林語堂一百一十歲冥誕,佛光大學人文學學院院長趙寧舉行移交儀式,交與東吳大學接手[32]。
2018年5月,林語堂故居登錄紀念建築[6]。
暫停對外開放
[編輯]2024年6月1日起進行整復再利用工程,針對建築結構、空間與施備修復改善,使本館之參觀品質能有效提升,工期預計2年,暫停對外開放。[33]
參考資料
[編輯]- ^ 蔣總統昨在南部接見林語堂夫婦 希望他們能回國定居. 聯合報. 1966-01-29 (中文(臺灣)).
- ^ 2.0 2.1 林太乙. 尋根之旅 鄉情. 聯合報. 2002-09-05 (中文(臺灣)).
- ^ 3.0 3.1 3.2 林語堂 仰德大道 舊居 將成立紀念圖書館. 民生報. 1983-01-17 (中文(臺灣)).
- ^ 4.0 4.1 4.2 羊汝德. 林語堂北山樂隱圖. 聯合報. 1966-07-09 (中文(臺灣)).
- ^ 5.0 5.1 5.2 5.3 5.4 5.5 錢嘉琪. 【林語堂故居╱有不為齋】僅放6張桌 人文氣息濃 屋齡╱30多歲履歷╱林語堂生前最後10年定居台灣的住所、林語堂先生紀念圖書館. 民生報. 2003-10-11 (中文(臺灣)).
- ^ 6.0 6.1 6.2 6.3 郭美瑜. 文壇大師林語堂故居 北市首登錄紀念建築. 臺灣蘋果日報. 2018-05-19 [2022-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2) (中文(臺灣)).
- ^ 7.0 7.1 林語堂的故居 擬改成圖書館 位在陽明山腰雅靜清幽 將闢一室為紀念室. 聯合報. 1982-09-15 (中文(臺灣)).
- ^ 簡文燦. 走訪林語堂圖書館緬懷大師丰采地理、寶藏皆屬頂級遊山、看寶一舉兩得. 中國時報. 1997-10-01 (中文(臺灣)).
- ^ 林語堂昨抵台 將作較長時期居留 與記者談寫作 認文章以清楚通順為主. 聯合報. 1966-06-05 (中文(臺灣)).
- ^ 10.0 10.1 10.2 王超群. 林語堂故居開放風采重現. 中國時報. 2002-03-27 (中文(臺灣)).
- ^ 11.0 11.1 王晶文. 《大師故居之旅》林語堂紀念館 哲人已遠 櫻花依舊笑春風. 聯合晚報. 1992-02-10 (中文(臺灣)).
- ^ 黃慧娟. 陽明山仰德大道兩旁二百六十公頃的保護區可望變更為住宅用. 中國時報. 1996-10-09 (中文(臺灣)).
- ^ 陳文茜. 雨中草山行館. 台灣蘋果日報. 2007-06-09 [2022-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2) (中文(臺灣)).
- ^ 14.0 14.1 陽明山麓哲人常眠 幽默大師靈柩安葬 張群昨天主持告別祭禮 嚴總統、蔣院長分別致送鮮花. 聯合報. 1976-04-02 (中文(臺灣)).
- ^ 許麗珍. 大師故居一日遊 林語堂故居 宅院美不勝收. 聯合報. 2006-03-31 (中文(臺灣)).
- ^ 朱立群. 憶林語堂 彭蒙惠笑談大師趣事. 中國時報. 2006-10-16 (中文(臺灣)).
- ^ 17.0 17.1 錢穆. 懷念老友林語堂先生. 聯合報. 1976-05-08 (中文(臺灣)).
- ^ 湯崇玲. 【學堂鐘聲】林語堂回轉像小孩. 人間福報. 2019-04-29 [2022-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9) (中文(臺灣)).
- ^ 19.0 19.1 19.2 黃義勳. 一代學人永眠斯土.青山麗日長伴英靈 林語堂故居 能否闢建 專業圖書館?. 民生報. 1982-09-17 (中文(臺灣)).
- ^ 20.0 20.1 20.2 陳盈珊. 專題報導 林語堂錢穆故居重啟門扉 以文學、史哲為導向定位華人學術研究中心明天、周五 分別開館. 中國時報. 2002-03-25 (中文(臺灣)).
- ^ 21.0 21.1 林語堂紀念圖書館 整修工程已經展開. 民生報. 1984-09-30 (中文(臺灣)).
- ^ 22.0 22.1 斜風細雨念故人 大師典範留人間 林語堂紀念圖書館揭幕 今後要發揮學術研究功能. 民生報. 1985-05-29 (中文(臺灣)).
- ^ 曹銘宗. 林語堂故居老園丁: 有人在耳邊叫「老王」. 聯合報. 2003-07-12 (中文(臺灣)).
- ^ 林秀姿. 林語堂故居奇聞/老園丁理庭園 堅持委身陋居. 自由時報. 2008-04-01 [2022-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2) (中文(臺灣)).
- ^ 25.0 25.1 林語堂紀念圖書館 年底開放 書籍修補工作已完成. 民生報. 1984-08-22 (中文(臺灣)).
- ^ 沈長祿. 中文電腦. 聯合報. 1985-05-29 (中文(臺灣)).
- ^ 牛慶福. 幽默大師 一見機器就著魔. 聯合報. 1992-04-22 (中文(臺灣)).
- ^ 楊秋蘋. 環保局公布市立圖書館飲水和水質抽查結果 錢穆紀念圖書館不合格. 中國時報. 1994-08-31 (中文(臺灣)).
- ^ 29.0 29.1 陳盈珊. 林語堂、錢穆紀念館移交文化局. 中國時報. 2000-03-05 (中文(臺灣)).
- ^ 丁榮生. 林語堂錢穆兩紀念館 許伯元整修規劃. 中國時報. 2001-02-24 (中文(臺灣)).
- ^ 陳盈珊. 林語堂錢穆兩紀念館十月十日開幕. 中國時報. 2001-03-16 (中文(臺灣)).
- ^ 陳俍任. 林語堂故居、菸斗… 移交東吳 將串聯錢穆故居及故宮 規畫「名人文化行」 明年試辦一個月. 聯合報. 2005-10-11 (中文(臺灣)).
- ^ 林語堂故居——閉館整修公告. 林語堂故居-官方網站. [2024-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