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會戰
三大會戰(中國大陸作三大戰役)指的是在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間,中國人民解放軍與中華民國國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的三次關鍵戰役。三次會戰是指遼西會戰、徐蚌會戰與平津會戰,均以解放軍的勝利告終。
1947年7月,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1]:472。由1948年起,在三大會戰結束後,國軍損失超過150萬,精銳部隊喪失殆盡,中國國民黨所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在中國大陸的統治逐漸崩潰。而中國共產黨勢力經年累月積攢,及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磨練的靈活的游擊戰術之優勢完全顯現,開始向全中國進一步進軍。以至1950年打下海南島與西康,至此中國共產黨控制中國除西藏外的大部分地區。
遼西會戰
[編輯]從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52天),林彪、羅榮桓率領的東北野戰軍向中國東北的錦州、長春等地發起進攻,與國軍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衛立煌)所屬的主力部隊進行了52天的作戰,國軍傷亡被俘共計47萬2千餘人,東北全境為中共所佔,從而使解放軍之優勢顯現,此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稱為遼瀋戰役,中華民國政府稱作「遼西會戰」或「遼瀋會戰」[2]。
徐蚌會戰
[編輯]從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66天),劉伯承、陳毅、粟裕、鄧小平等率領的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60萬人,在淮河、海州一線附近與國軍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劉峙)所屬的主力部隊和華中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白崇禧)所屬的增援部隊共80萬人進行戰略決戰,以傷亡13萬4千餘人的代價,消滅及改編國軍黃百韜、黃維、邱清泉、李彌、孫元良等部55萬5千人。戰役結束後,解放軍控制了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直接威脅中華民國首都南京。此戰役稱為徐蚌會戰,歷時66天,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對中國形勢有深遠影響。粟裕在此戰役中戰功卓著,毛澤東評「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此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稱為淮海戰役,中華民國政府方面稱作「徐蚌會戰」。
平津會戰
[編輯]從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64天),林彪、羅榮桓與聶榮臻等人率東北野戰軍和華北野戰軍共100萬,包圍了國軍華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傅作義)所屬主力部隊之50餘萬國軍,先後通過新保安、天津等戰役,消滅了國軍部分主力,最終解放軍與傅作義達成協議,傅作義開城投降。通過這次戰役,國軍陳長捷、傅作義等部共52萬餘人被殲滅及改編,解放軍佔領了北平、天津及張家口等地。此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稱為平津戰役,中華民國政府方面稱作「平津會戰」。
文學作品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軍事》編輯委員會 (編). 《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I》.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9. ISBN 7500002424.
- ^ 行政院退輔會榮民文化網--遼瀋會戰. [2012-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