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神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國家神道(日語:国家神道國家神󠄀道󠄁こっかしんとう Kokka shintō */?)是指日本大日本帝國時代對傳統神道的一種意識形態化的運用[1]:547,具有一定的國教性質[2]。在國家神道體制下,神社的財政和神職的培養制度由帝國政府控制[3][4]:59[5]:120,神社擔負一定的政治功能(如祭祀戰死者[6]:91[5]:120。帝國政府倡導神道對大日本帝國的神聖性進行宣傳[7]:8

「國家神道」這一概念出現於明治時代。1870年(明治三年),明治天皇發佈《大教宣佈日語大教宣布詔書,確立了神道的地位[2]明治憲法中明記,日本國民享有信仰自由;但帝國政府稱,神道並不是一種宗教(即「神社非宗教論」)[8]、而是一種道德傳統和愛國實踐[4]:59[5]:120,國民有信仰神道的義務[2]

起源[編輯]

昭和時代日元紙幣。票面上印刷的靖國神社是國家神道的象徵之一
明治時代的神道教浮世繪

神道是日本的本土傳統宗教。江戶時代國學系儒學者倡導壓制佛教和日本的民間信仰,通過尊崇神道教、推行皇室崇拜達到強化國家地位的目的。德川幕府戊辰戰爭中戰敗後,以明治天皇為中心的統治體系得到確立。1868年(慶應四年/明治元年),明治政府宣佈實行「祭政一致」,復興神祇官機構,成為神道國家化的開端。同一時期,明治政府宣佈實行神佛分離,通過行政命令的方式令神道和佛教進行分離。在伴隨神佛分離進行的廢佛毀釋運動中,民眾將神社中的佛像佛塔佛堂等佛教設施拆毀,佛寺中的佛教僧侶也紛紛還俗[2][9]。明治政府進行神道國家化的目的之一是抑制基督教在日本國內的傳播[10]

1870年(明治三年),明治天皇發佈《大教宣佈日語大教宣布詔書,神道的地位得到確立[2]。1871年(明治四年),日本政府廢除神職的世襲制,神職改為選任制[11][12]。同年,日本政府頒佈《鄉社定則》,對全國範圍內的神社和神職進行了序列化[13]

政策與制度[編輯]

日本明治憲法(即《大日本帝國憲法》)中明記日本國民享有信仰自由,但在實際執行上,信仰自由被限定在不與國家神道牴觸的範圍內[2]。當時的日本政府提出「神道非宗教論」[8],即國家神道並不是一種宗教,而是一種道德傳統和愛國實踐[4]:59[5]:120,國民有信仰神道教的義務[2]。大日本帝國時代的部分學者認為,神道並非一種宗教信仰,而是對大日本帝國神聖起源的體現,理應擁有與國家相聯繫的特殊地位[7]:8[4]:59

通過將國家神道置於超宗教的地位,日本政府得以在維持名義上的信仰自由的前提下,使用國家神道對社會施加更深的影響[5]:120。國家神道的儀式中包含效忠天皇和國家的主題[5]:120。從明治初期起,神道中對日本起源的描述就作為史實而非神話進行講授[4]:64[5]:122。從1890年開始,國家神道成為國民道德教育的一部分,成為公共學校教學內容的一部分[2]。神官受僱到公共學校進行有關國家神道的講授,公共學校也會組織每名學生都必須參加的神社參觀行程[5]:120

在國家神道體系下,受到政府資助的神社劃分為不同等級的近代社格,分別由國家財政或地方財政維持。伊勢神宮是全國的神社中地位最高的一個,因地位特殊,在國家神道體系下無社格。從明治後期開始,神社中的神官具有國家公務員地位。一部分神社是在神道國家化後才設立的,比如靖國神社湊川神社[2]。國家神道體系下的神社擔負一定的政治功能,比如主持對戰死者的祭祀[6]:91、宣揚效忠天皇和國家的思想[2][5]:122

宣揚對天皇的崇拜是國家神道的一個鮮明特點[14]:699-700 。根據國家神道的教義,天皇是「現人神」,意為「現世以人之姿存在的神」,應受到國民的崇拜。在九一八事變後,隨日本逐步進入戰爭狀態,國家神道的地位也得到進一步強化[2]。1940年,日本成立神祇院日語神祇院,加強對國家神道的控制。在此之前,神社的神官普遍儘量避免涉及政治問題,而是專注於進行宗教儀式,很少主動向他人宣講國家神道中對天皇的崇拜等涉及意識形態的內容[15]:97[16]

日本也曾在朝鮮台灣外地殖民地)設置國家神道的設施,比如日本曾在台灣設立台灣神社、在朝鮮曾設立朝鮮神宮[2]。而建設於1910-1920年代的滿鐵附屬地神社(位於中國東北)都以天照大神或明治天皇為主祭神,體現了國家神道的影響[17]:210,211

對台灣的影響[編輯]

由於日本自1895年至1945年治台期間,尤其在後期皇民化時期,以國家神道作為治理台灣的準則之一,於是大量興建神社,並鼓勵神前結婚,試圖將人民生活與神道融合。

廢止[編輯]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後,進入盟軍佔領時期。1945年10月,駐日盟軍總司令頒佈《神道指令》,要求日本進行政教分離,國家神道從此廢止。作為《神道指令》的延續,1946年1月1日,昭和天皇在《人間宣言》中宣佈自己是普通凡人,而非「現人神」,否定了國家神道中天皇的神格[7]:38[18]

神道指令發佈後,神祇院在1946年1月31日被廢止,做為國家神道產物之一的靖國神社則改以一般宗教機構的方式存續。1946年2月3日成立的民間宗教組織「神社本廳」,一定程度的繼承過往神祇院統合日本全國神社的功能。1978年,靖國神社將包括東條英機在內的14名甲級戰犯入祀,引發了針對靖國神社的爭議[19]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Fridell, Wilbur M. A Fresh Look at State Shinto.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 1976, XLIV (3): 547–561. doi:10.1093/jaarel/XLIV.3.547.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国家神道.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9-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6). 
  3. ^ Shibata, Masako. Religious education reform under the US military occupati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tate Shinto in Japan and Nazism in Germany. Compare: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eptember 2004, 34 (4): 425–442 [2016-01-04]. ISSN 0305-7925. doi:10.1080/0305792042000294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6). 
  4. ^ 4.0 4.1 4.2 4.3 4.4 Zhong, Yijiang. Freedom, Religion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State in Japan, 1868–89. Asian Studies Review. March 2014, 38 (1): 53–70 [2016-01-03]. ISSN 1035-7823. doi:10.1080/10357823.2013.87208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5).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Keene, comp. by Ryusaku Tsunoda; Wm. Theodore de Bary; Donald. Sources of Japanese tradition 2nd. New York: Columbia Univ. Press. 2006. ISBN 9780231139182. 
  6. ^ 6.0 6.1 Hardacre, Helen. Shintō and the state, 1868–1988 1st paperback prin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ISBN 9780691020525. 
  7. ^ 7.0 7.1 7.2 Earhart, H. Byron. Religion in the Japanese experience: sources and interpretations 3rd. Encino, Calif.: Dickenson Pub. Co. 1974. ISBN 0822101041. 
  8. ^ 8.0 8.1 佐木秋夫. 国家神道. 世界大百科事典 11 初 (平凡社). 1972-04-25: 270.  參數|encyclopedia=與模板{{cite book}}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encyclopaedia}}|work=) (幫助);
  9. ^ 廃仏毀釈.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9-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6). 
  10. ^ 島薗進. コスモロジーの「近世」: 19世紀世界. 岩波書店. 2001: 8 [2019-03-05]. ISBN 978-400011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7). 
  11. ^ 直方市史編さん委員會. 直方市史. 直方市. 1971 [2019-03-05]. NCID BN0359317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7). 
  12. ^ 社家.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9-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7). 
  13. ^ 米地実. 村落祭祀と国家統制. 御茶の水書房. 1977: 208–209 [2019-03-05]. NCID BN0036195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7). 
  14. ^ Beckford, edited by James A.; III, N.J. Demerath. The SAGE 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7. ISBN 9781446206522. 
  15. ^ Shimazono, Susumu. State Shinto in the Lives of the People: The Establishment of Emperor Worship, Modern Nationalism, and Shrine Shinto in Late Meiji.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 2005-12-01, 73 (4): 1077–1098 [2016-01-01]. doi:10.1093/jaarel/lfi115. (原始內容需要付費訂閱存檔於2016-02-20).  |subscription=|registration=只需其一 (幫助)
  16. ^ Sakamoto, Koremaru. Kokka Shinto taisei no seiritsu to tenkai. Tokyo: Kobunda. 1993: 165–202. 
  17. ^ 津田良樹; 中島三千男; 堀內寬晃; 尚峰. 旧満州国の「満鉄付属地神社」跡地調査からみた神社の様相 (PDF). 人類文化研究のための非文字資料の體系化 (神奈川大學21世紀COEプログラム研究推進會議). 2007-03, 4: 203–289 [2019-03-0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1-11) (日語). 
  18. ^ 天皇人間宣言. 朝日新聞社Kotobank. [2019-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6). 
  19. ^ How to solve a problem like Yasukuni. Foreign Affairs. March 2007, 86 (2): 88–89 [2016-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