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嗜睡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嗜睡症
又稱Hypersomnolence
類型睡眠障礙神經功能障礙sleep disturbance[*]疾病
分類和外部資源
醫學專科Psychiatry, neurology, sleep medicine
ICD-9-CM327.13、​780.54
[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

嗜睡症是一種因睡眠時間過長或過度嗜睡而導致的神經系統疾病。它可能有許多可能的原因(例如季節性情感障礙),並可能導致痛苦和功能問題。 [1]《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 DSM-5 )中,嗜睡症(有多種亞型)出現在睡眠-覺醒障礙中。 [2]

嗜睡症是一種病理狀態,其特徵是白天清醒時缺乏警覺性。 [3]不要將其與疲勞相混淆,疲勞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狀態。 [4]白天嗜睡最常見於不需要互動的情況下。 [5]

由於嗜睡會損害患者的注意力水平(覺醒),因此生活質量也可能受到影響。 [6]對於那些工作需要高度關注的人來說尤其如此,例如在醫療保健領域。 [6]

症狀

[編輯]

嗜睡症的主要症狀是白天過度嗜睡(EDS),或夜間睡眠時間延長[7] ,這種症狀在診斷前已發生至少 3 個月。 [8]

睡眠醉酒也是嗜睡症患者的一種症狀。 [9] [10]從睡眠過渡到清醒是很困難的。 [10]經歷過睡眠醉酒的人表示,醒來時會感到困惑、迷失方向、行動遲緩,並且反覆入睡。 [9] [11]

它也出現在非睡眠過度的人身上,例如在夜間睡眠不足後。 [9]疲勞和飲酒或安眠藥也會導致睡眠醉酒。 [9]它還與煩躁有關:睡前不久生氣的人往往會經歷睡眠醉酒。 [9]

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的數據,嗜睡症患者經常在白天進行長時間的小睡,但這種小睡大多不會讓人精神煥發。 [3]研究人員發現,與對照組相比,患者的小睡通常更頻繁、時間更長。 [12]此外,75% 的患者表示,與對照組相比,短暫的小睡並不能讓人精神煥發。 [12]

診斷

[編輯]

「白天嗜睡的嚴重程度需要通過主觀量表(至少是Epworth 嗜睡量表)和客觀測試(例如多次睡眠潛伏期測試(MSLT))來量化。」 [8]斯坦福嗜睡量表(SSS) 是另一種常用的主觀嗜睡測量方法。 [13]在確定存在白天過度嗜睡後,應進行全面的體檢並在鑑別診斷中對潛在疾病進行全面評估(這可能是乏味、昂貴且耗時的)。 [8]

鑑別診斷

[編輯]

嗜睡症可以是原發性的(中樞/大腦起源的,原發性嗜睡症),也可以是繼發於多種醫療狀況的任何一種(繼發性嗜睡症)。一名患者可能同時存在不止一種類型的嗜睡症。即使存在已知的嗜睡原因,也需要評估該原因對白天過度嗜睡的抱怨的影響。當已知病症的特定治療不能完全抑制白天過度嗜睡時,應尋找嗜睡的其他原因。 [14]例如,如果患有睡眠呼吸暫停的患者接受CPAP(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可以解決呼吸暫停問題,但不能解決白天過度嗜睡的問題,則有必要尋找白天過度嗜睡的其他原因。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在發作性睡病中經常發生,可能會使發作性睡病的診斷延遲數年,並干擾其適當的治療。」 [15]

繼發性嗜睡症可能是因為腦部的傷害或重性抑鬱障礙尿毒症纖維性肌炎等疾病所造成的,另外也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腳動症周期性肢動症睡眠障礙的一種症狀。此外,在服用某些藥物(如治療抑鬱症、焦慮或躁鬱症的一些精神藥物)、中止服用某些藥物或毒品,或是酒精濫用等,也有可能出現嗜睡症這類的副作用。遺傳體質、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可能也有關係。

原發性嗜睡症

[編輯]

真正的原發性睡眠過度一般包括: [8]

還有幾種遺傳性疾病可能與原發性/中樞性睡眠過度有關。這些包括:普瑞德-威利綜合症;諾里病;尼曼-匹克病,C 型;和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然而,這些綜合症中的嗜睡也可能與其他繼發原因相關,因此完成全面評估非常重要。強直性肌營養不良通常與 SOREMP(睡眠開始的快速眼動期,例如發生在發作性睡病中)相關。 [8]

有許多神經系統疾病可能類似於原發性嗜睡症、發作性睡病和特發性嗜睡症:腦腫瘤誘發中風的病變;以及丘腦下丘腦腦幹的功能障礙。此外,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或多系統萎縮等神經退行性疾病通常與原發性睡眠過度有關。然而,在這些情況下,仍然必須排除其他次要原因。 [8]

早期腦積水還會導致嚴重的白天過度嗜睡。 [16]此外,頭部創傷可能與原發性/中樞性嗜睡有關,並且在創傷後 6-18 個月內可能會出現與特發性嗜睡類似的症狀。然而,頭痛、記憶力減退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相關症狀在頭部外傷中可能比在特發性嗜睡中更常見。 「也有報道稱,先前無症狀的個體在頭部受傷後可能會出現繼發性嗜睡症。」 [8]

在某些情況下,嗜睡可能是由腦損傷引起的。 [17]研究人員發現,睏倦程度與受傷的嚴重程度相關。 [18]即使患者報告病情有所改善,但約四分之一的腦外傷患者仍會嗜睡一年。 [18]

繼發性嗜睡症

[編輯]

睡眠過多可能繼發於臨床抑鬱症多發性硬化症腦炎癲癇肥胖等疾病。 [19]嗜睡也可能是其他睡眠障礙的症狀,例如睡眠呼吸暫停[19]它可能是由於服用某些藥物、戒斷某些藥物或濫用藥物而產生的不良反應[19]遺傳傾向也可能是一個因素。 [19]在某些情況下,它是由身體問題引起的,例如腫瘤、頭部外傷或自主神經或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 [19]

睡眠呼吸暫停是繼發性嗜睡的第二常見原因,影響高達 4% 的中年成年人,其中大多數是男性。上氣道阻力綜合症(UARS) 是睡眠呼吸暫停的一種臨床變體,也可能導致睡眠過多。 [8]正如其他睡眠障礙(如發作性睡病)可以與睡眠呼吸暫停共存一樣,UARS 也是如此。有許多 UARS 病例在 CPAP 治療後持續出現白天過度嗜睡,這表明存在嗜睡的其他原因或多個原因,需要進一步評估。 [14]

睡眠運動障礙,例如不寧腿綜合症(RLS)和周期性肢體運動障礙(PLMD 或 PLMS)也可能導致繼發性睡眠過度。儘管 RLS 通常會導致白天過度嗜睡,但 PLMS 卻不會。沒有證據表明 PLMS 在「日間嗜睡的病因學中發揮作用」。事實上,兩項研究表明 PLMS 與日間過度嗜睡的客觀測量之間沒有相關性。此外,這些患者的 EDS 最好用精神興奮劑治療,而不是用精神興奮劑治療。與已知可抑制 PLMS 的多巴胺能藥物一起使用。」 [14]

神經肌肉疾病和脊髓疾病常常會因呼吸功能障礙導致睡眠呼吸暫停而導致睡眠障礙,也可能導致與疼痛相關的失眠[20] 「隨着多導睡眠圖的廣泛使用,還發現了其他睡眠改變,例如脊髓疾病患者的周期性肢體運動障礙。」 [20]

糖尿病肝性腦病肢端肥大症引起的原發性嗜睡很少有報道,但這些疾病也可能與繼發於睡眠呼吸暫停和周期性肢體運動障礙(PLMD) 的嗜睡有關。 [8]

慢性疲勞綜合症纖維肌痛也可能與睡眠過多有關。慢性疲勞綜合症「的特點是持續性或復發性疲勞,這種疲勞無法通過睡眠或休息得到緩解。多導睡眠圖顯示睡眠效率降低,並且可能包括阿爾法侵入睡眠腦電圖。許多被標記為慢性疲勞綜合症的病例很可能是未被識別的病例上氣道阻力綜合症」 [21]或其他睡眠障礙,如發作性睡病、睡眠呼吸暫停、PLMD等[22]

與慢性疲勞綜合症一樣,纖維肌痛可能與NREM睡眠期間的異常 α 波活動(通常與覺醒狀態相關)有關。 [23]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年輕健康受試者的第四階段睡眠持續受到干擾會導致肌肉壓痛顯着增加,類似於「神經衰弱肌肉骨骼疼痛綜合症」所經歷的情況。當受試者能夠恢復正常的睡眠模式時,這種疼痛就會消失。 [24]慢性腎臟病通常與睡眠症狀和白天過度嗜睡有關。 80% 的透析患者有睡眠障礙。尿毒症患者出現睡眠呼吸暫停的頻率是一般人群的 10 倍,並且可能影響高達 30-80% 的透析患者,儘管夜間透析可以改善這一情況。大約50%的透析患者患有嗜睡症,因為嚴重的腎臟疾病會導致尿毒症腦病、誘導睡眠的細胞因子增加以及睡眠效率受損。大約 70% 的透析患者受到失眠的影響,RLS 和 PLMD 影響 30%,儘管這些情況在透析或腎移植後可能會有所改善。 [25]

大多數形式的癌症及其治療都會導致疲勞和睡眠障礙,影響 25-99% 的患者,並且通常在治療完成後持續數年。 「失眠很常見,是癌症患者疲勞的預測因素,多導睡眠圖顯示睡眠效率降低、初始睡眠潛伏期延長以及夜間醒來時間增加。」副腫瘤綜合症還可引起失眠、嗜睡和異態睡眠[25]

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是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通常與睡眠過多有關。莫文氏綜合症是一種罕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導致睡眠過度。 [25]乳糜瀉是另一種與睡眠質量差(可能導致嗜睡)相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不僅在診斷時如此,在無麩質飲食治療期間也如此」。 [26]也有一些乳糜瀉中樞性嗜睡的病例報告。 [27]不寧腿綜合症「已被證明在乳糜瀉中很常見」,可能是由於其與缺鐵有關。 [26] [27]

甲狀腺功能減退症鐵缺乏伴或不伴(缺鐵性貧血)也可引起繼發性嗜睡。對這些疾病進行了各種測試,以便可以治療它們。嗜睡症也可能在病毒感染(例如惠普爾氏病單核細胞增多症愛滋病毒吉蘭-巴利綜合症)後幾個月內出現。 [8]

在繼發性睡眠過度的鑑別診斷中必須考慮行為引起的睡眠不足綜合症。這種疾病發生在至少三個月睡眠不足的人身上。在這種情況下,患者患有慢性睡眠不足,儘管他們不一定意識到這一點。由於現代對個人的要求和期望,這種情況在西方社會變得越來越普遍。 [8]

許多藥物可導致繼發性嗜睡。因此,應仔細檢查患者的完整藥物清單是否有嗜睡或疲勞等副作用。在這些情況下,需要小心地停用可能有害的藥物;然後,可以進行藥物替代。 [8]

情緒障礙,如抑鬱症、焦慮症雙相情感障礙,也可能與嗜睡有關。在這些情況下,白天過度嗜睡的抱怨通常與夜間睡眠不佳有關。 「從這個意義上說,失眠和 EDS 經常相關,尤其是在抑鬱症的情況下。」 [8]情緒障礙中的嗜睡似乎主要與「抑鬱狀態下固有的缺乏興趣和能量減少有關,而不是與睡眠或快速眼動睡眠傾向的增加有關」。在所有患有這些情緒障礙的病例中,MSLT 都是正常的(不會太短,也沒有 SOREMP)。 [8]

反覆性嗜睡(也分為原發性嗜睡跟繼發性嗜睡)

[編輯]

反覆性嗜睡是指持續數天至數周的數次嗜睡症發作。 [28]這些發作可能相隔數周或數月發生。 [28]反覆性嗜睡分為中樞性跟非中樞性嗜睡,有兩種主要亞型:克萊恩-萊文綜合症(中樞復發性嗜睡症)和月經相關性嗜睡症(非中樞反覆性嗜睡,以上分類中歸為繼發性嗜睡)。 [29]

克萊恩-萊文綜合症的特徵是嗜睡發作與行為、認知和情緒異常相關。 [29] [30]行為障礙可能包括食慾亢進易怒或性抑制解除。 [3]認知障礙包括意識混亂、幻覺或妄想。情緒症狀的特點是焦慮或抑鬱。 [3]

月經相關的嗜睡症的特點是與月經周期相關的過度嗜睡發作。 [3]研究人員發現,經前症狀的程度與白天的嗜睡程度相關。 [31]與克萊恩-萊文綜合症不同的是,月經相關的嗜睡症患者沒有吞咽過多性慾亢進的報告,但可能存在吞咽不足。 [32] [33]通常,這些症狀出現在月經前兩周。 [33]一些研究證明,催乳素黃體酮等激素可能是導致月經相關性睡眠過度的原因。 [33]因此,不同的避孕藥可以改善症狀。 [33]睡眠結構發生變化。 [33]慢波睡眠減少,慢 Theta 波活動增加。 [33]

評估工具

[編輯]

多導睡眠圖

[編輯]

多次睡眠潛伏期測試 (MSLT)

[編輯]

體動記錄儀

[編輯]

維持清醒測試(MWT)

[編輯]

斯坦福嗜睡量表(SSS)

[編輯]

Epworth 嗜睡量表 (ESS)

[編輯]

治療

[編輯]

儘管慢性嗜睡症尚無治癒方法,但有幾種治療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具體取決於診斷出的嗜睡症的具體原因。 [8]

由於失眠的原因尚不清楚,因此只能治療症狀,而不能直接治療這種疾病的原因。 [34]行為治療以及睡眠衛生必須與患者討論並推薦。

已經為睡眠過度患者開出幾種藥物,但很少發現有效。 [35]莫達非尼已被發現是對抗過度嗜睡最有效的藥物,甚至被證明對睡眠過度的兒童有幫助。 [36]劑量從100開始 每天1毫克,然後慢慢增加到400 毫克每天。 [37]

一般來說,嗜睡或過度嗜睡的患者只應在睡覺或進行性活動時上床睡覺。 [38]所有其他活動,例如吃飯或看電視,都應在其他地方進行。 [38]對於這些患者來說,只有在感到疲倦時才上床睡覺,而不是試圖睡上幾個小時,這一點也很重要。 [38]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可能應該起床閱讀或看電視,直到他們感到困為止。 [38]

流行病學

[編輯]

嗜睡症影響大約 5% 至 10% 的普通人群, [39] [40] 「由於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男性的患病率更高」。 [8]

參見

[編輯]

參考

[編輯]
  1. ^ Sleep Disorders.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5 [12 Januar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3). 
  2. ^ Recent Updates to Proposed Revisions for DSM-5: Sleep-Wake Disorders. DSM-5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24-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8). 
  3. ^ 3.0 3.1 3.2 3.3 3.4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 diagnostic & coding manual (2nd ed). Westchester, IL: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2005.
  4. ^ Grossman, A., Barenboim, E., Azaria, B., Sherer, Y., & Goldstein, L. (2004). The maintenance of wakefulness test as a predictor of alertness in aircrew members with idiopathic hypersomnia. Aviation, space,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75(3), 281–283.
  5. ^ Wise, M. S., Arand, D. L., Auger, R. R., Brooks, S. N., & Watson, N. F. (2007). Treatment of narcolepsy and other hypersomnias of central origin. Sleep, 30(12), 1712–1727.
  6. ^ 6.0 6.1 Morgenthaler, T. I., Kapur, V. K., Brown, T. M., Swick, T. J., Alessi, C., Aurora, R. N., … Zak, R. (2007). Practice Parameters for the Treatment of Narcolepsy and other Hypersomnias of Central Origin. Sleep, 30(12), 1705‑1711. https://doi.org/10.1093/sleep/30.12.170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7. ^ NINDS Hypersomnia information page. [2009-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25).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Dauvilliers, Yves; et al. 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 Hypersomnia. Current Neurology and Neuroscience Reports. 2006, 6 (2): 156–162. PMID 16522270. S2CID 43410010. doi:10.1007/s11910-996-0039-2. 
  9. ^ 9.0 9.1 9.2 9.3 9.4 Roth, B. (1972). Hypersomnia With « Sleep Drunkenness ».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26(5), 456. https://doi.org/10.1001/archpsyc.1972.0175023006601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0. ^ 10.0 10.1 Trotti, L. M. (2017). Waking up is the hardest thing I do all day: Sleep inertia and sleep drunkenness. Sleep medicine reviews, 35, 76–84.
  11. ^ Vernet, C., & Arnulf, I. (2009). Idiopathic hypersomnia with and without long sleep time: A controlled series of 75 patients. Sleep, 32(6), 753–759.
  12. ^ 12.0 12.1 Vernet, C., Leu-Semenescu, S., Buzare, M.-A., & Arnulf, I. (2010). Subjective symptoms in idiopathic hypersomnia: Beyond excessive sleepiness.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19(4), 525–534.
  13. ^ Neil Freedman, MD. Quantifying sleepiness. [2013-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2). 
  14. ^ 14.0 14.1 14.2 Montplaisir. Idiopathic hypersomnia: a diagnostic dilemma. A commentary of "Idiopathic hypersomnia" (M. Billiard and Y. Dauvilliers). Sleep Medicine Reviews. 2001, 5 (5): 361–362. PMID 12530999. doi:10.1053/smrv.2001.0216. 
  15. ^ Sansa, G; Iranzo, Alex; Santamaria, Joa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in narcolepsy. Sleep Med. Jan 2010, 11 (1): 93–5. PMID 19699146. doi:10.1016/j.sleep.2009.02.009. 
  16. ^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 revised: Diagnostic and coding manual (PDF).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2001 [25 January 201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6 July 2011). 
  17. ^ Guilleminault, C., Faull, K. F., Miles, L., & Van den Hoed, J. (1983). Posttraumatic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A review of 20 patients. Neurology, 33(12), 1584–1584.
  18. ^ 18.0 18.1 Watson, N. F., Dikmen, S., Machamer, J., Doherty, M., & Temkin, N. (2007). Hypersomnia follow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 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 3(04), 363–368.
  19. ^ 19.0 19.1 19.2 19.3 19.4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NDS Hypersomnia Information Page. June 2008 [2009-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25). 
  20. ^ Billiard M, Dauvilliers Y. Idiopathic Hypersomnia. Sleep Med Rev. October 2001, 5 (5): 349–358. PMID 12530998. S2CID 681023. doi:10.1053/smrv.2001.0168. 
  21. ^ Gotts ZM, Deary V, Newton J, Van der Dussen D, De Roy P, Ellis JG. Are there sleep-specific phenotyp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 cross-sectional polysomnography analysis. BMJ Open. June 2013, 3 (6): e002999. PMC 3669720可免費查閱. PMID 23794547. doi:10.1136/bmjopen-2013-002999. 
  22. ^ Moldofsky H, Scarisbrick P, England R, Smythe H. Musculosketal symptoms and non-REM sleep disturbance in patients with "fibrositis syndrome" and healthy subjects. Psychosom Med. 1975, 37 (4): 341–51. PMID 169541. S2CID 34100321. doi:10.1097/00006842-197507000-00008. 
  23. ^ Moldofsky H, Scarisbrick P. Induction of neurasthenic musculoskeletal pain syndrome by selective sleep stage deprivation. Psychosom Med. 1976, 38 (1): 35–44. PMID 176677. S2CID 27588469. doi:10.1097/00006842-197601000-00006. 
  24. ^ 25.0 25.1 25.2 Lewis, Steven L. Neurological disorders due to systemic disease. Chichester, West Sussex: Wiley-Blackwell. 2013: 261–282. ISBN 978-1-4443-3557-6. 
  25. ^ 26.0 26.1 Zingone F, Siniscalchi M, Capone P, Tortora R, Andreozzi P, Capone E, Ciacci C. The quality of sleep in patients with coeliac disease (PDF). Aliment. Pharmacol. Ther. October 2010, 32 (8): 1031–6 [2024-01-10]. ISSN 0269-2813. PMID 20937049. doi:10.1111/j.1365-2036.2010.04432.x可免費查閱.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5-11). 
  26. ^ 27.0 27.1 Abstractverwaltung Congrex. [Aug 10,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12, 2014). 
  27. ^ 28.0 28.1 Dauvilliers, Y., & Buguet, A. (2005). Hypersomnia. Dialogues in clinical neuroscience, 7(4), 347.
  28. ^ 29.0 29.1 Billiard, M., & Podesta, C. (2013). Recurrent hypersomnia follow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 Sleep Medicine, 14(5), 462‑465. https://doi.org/10.1016/j.sleep.2013.01.009
  29. ^ Arnulf, I., Zeitzer, J. M., File, J., Farber, N., & Mignot, E. (2005). Kleine–Levin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186 cases in the literature. Brain, 128(12), 2763–2776
  30. ^ Manber, R., & Bootzin, R. R. (1997). Sleep and the menstrual cycle. Health Psychology, 16(3), 209.
  31. ^ Rocamora, R., Gil-Nagel, A., Franch, O., & Vela-Bueno, A. (2010). Familial Recurrent Hypersomnia: Two Siblings with Kleine-Levin Syndrome and Menstrual-Related Hypersomnia. Journal of Child Neurology, 25(11), 1408‑1410. https://doi.org/10.1177/0883073810366599
  32. ^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Harris, S. F., Monderer, R. S., & Thorpy, M. (2012). Hypersomnias of Central Origin. Neurologic Clinics, 30(4), 1027‑1044. https://doi.org/10.1016/j.ncl.2012.08.002
  33. ^ Bassetti, C.L.; Fulda, S., Types of Hypersomnia, Elsevier: 413–417, 2013, ISBN 9780123786111, doi:10.1016/b978-0-12-378610-4.00223-0 
  34. ^ Bassetti, Claudio L. Billiard, M. (Michel) Mignot, Emmanuel. Narcolepsy and hypersomnia. Informa Healthcare. 2007. ISBN 978-0849337154. OCLC 74460642. 
  35. ^ Anderson, Kirstie N.; Pilsworth, Samantha; Sharples, Linda D.; Smith, Ian E.; Shneerson, John M. Idiopathic Hypersomnia: A Study of 77 Cases. Sleep. October 2007, 30 (10): 1274–1281. ISSN 1550-9109. PMC 2266276可免費查閱. PMID 17969461. doi:10.1093/sleep/30.10.1274. 
  36. ^ Ivanenko, Anna; Tauman, Riva; Gozal, David. Modafinil in the treatment of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in children. Sleep Medicine. November 2003, 4 (6): 579–582. ISSN 1389-9457. PMID 14607353. doi:10.1016/s1389-9457(03)00162-x. 
  37. ^ 38.0 38.1 38.2 38.3 McWhirter, D., Bae, C., & Budur, K. (2007). The Assessmen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xcessive Sleepiness. Psychiatry (Edgmont), 4(9), 26‑35.
  38. ^ Geddes, J., Gelder, M., Price, J., Mayou, R., McKnight, R. Psychiatry. 4th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p365. ISBN 978-0199233960
  39.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需要免費註冊.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05-22. ISBN 978-0890425558. doi:10.1176/appi.books.9780890425596.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