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十全武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乾隆御用的盔甲,2007年摄于巴黎军事博物馆

十全武功是指《十全武功记》所提及的中国清朝乾隆帝在位期间的军事功绩,包括:两平准噶尔、一平回部(今新疆南部),两定金川(今四川西北部),两征廓尔喀(今尼泊尔),一靖台湾,一征缅甸,一征安南(今越南)。乾隆帝更自称“十全老人”。

十全武功

[编辑]

平定准噶尔

[编辑]
清军进入伊犁

乾隆十九年(1755年)准噶尔汗国爆发内乱。阿睦尔撒纳率部两万馀归降清廷,乾隆帝封阿睦尔撒纳亲王爵,双亲王俸,又命其为定边左副将军,从定边将军班第进攻准噶尔。清军最终生擒达瓦齐汗,准噶尔汗国灭亡。

再平准噶尔

[编辑]
兆惠平阿睦尔撒纳叛乱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阿睦尔撒纳叛乱,清廷派兵征讨。阿睦尔撒纳逃亡,病卒于俄罗斯。两次平定准噶尔前后花费二千三百万两。[1]

平定回部

[编辑]
兆惠在黑水突围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和卓后裔霍集占波罗尼都在新疆回部举兵叛乱,史称大小和卓之乱。清廷派兵出剿,占领叶尔羌喀什噶尔。将军兆惠曾上奏:“我兵杀贼虽多,阵亡亦百余,总兵高天喜、原任前锋统领侍卫鄂实、原任副都统三格、侍卫特通额,俱殁于阵。”

平缅甸

[编辑]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爆发清缅战争;乾隆帝派云贵总督明瑞进攻缅甸首都阿瓦。清缅战争从1765年到1769年历时四年,前后四次出兵,耗费一千三百多万两[2],清兵多死于疫病,统帅明瑞亦阵亡。最后一次战争中,清政府任命傅恒再度进攻缅甸。当时有郑昭暹逻起义,缅甸苦于两面作战。最后缅甸向清军求和而结束战争。

两平大小金川

[编辑]
清军攻克罗博瓦山碉

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金川(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土司莎罗奔劫持小金川(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土司泽旺,起兵反清,清廷任命张广泗为川陕总督,前往征讨大金川,战争持续到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月。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金川(今四川金川)索诺木与小金川(今四川小金)僧格桑联合起兵。乾隆帝命四川总督阿勒泰、桂林前往平定,十二月,清军抵美诺,僧格桑见势穷,入大金川与索诺木合兵。阿桂与温福、丰昇额檄令索诺木交出僧格桑,索诺木不理。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六月,清军前敌木果木大营被藏族武士袭破,大小金川联军大败清军,温福战死。当时乾隆帝在热河,以阿桂为定西将军,加派健锐营、火器营、黑龙江及吉林兵增援。乾隆三十八年阿桂前往镇压,十月,再度攻占美诺。

乾隆四十年(1775年)七月,清军逼近大金川勒乌围,索诺木鸩杀僧格桑,献尸请降,阿桂不允。是年中秋夜,索诺木逃至刮耳崖(又称噶尔崖、噶拉依,今安宁地),清军以大炮日夜猛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二月索诺木出降,索诺木被凌迟死,大小金川终于平定,历时五年,耗费白银超过七千万两。[3]

平台湾

[编辑]
清朝舰队驶离台湾

乾隆五十一年年底(1787年1月),台湾林爽文庄大田等人以天地会名号起事,建立大盟主政权,即林爽文事件。乾隆五十二年,陕甘总督福康安入台进行镇压,林爽文、庄大田相继被俘。前后耗费八百万两。[4]

平安南

[编辑]
黎昭统帝在孙士毅的军营接受清朝册封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西山阮氏三兄弟推翻广南国后黎朝;清廷大军护送黎维祁到首都昇龙复位,途中遭到阮氏在河内的伏击。西山阮氏国王阮文惠遣使向清廷谢罪,清廷封阮文惠为新安南国王。安南战争约费资一百万两。[5]

平廓尔喀

[编辑]
清军攻克廓尔喀的擦木堡垒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平尼泊尔;监军巴忠允诺每年予尼泊尔一万五千两赠款,尼泊尔退兵。巴忠向乾隆帝报告廓尔喀已降服。

再平廓尔喀

[编辑]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为催迫达赖支付岁币,廓尔喀再次侵略西藏,清廷派军镇压,尼泊尔归附清廷,第二次廓尔喀之役较之第一次战争表现出持续时间长、战事激烈。[6]《清史稿》中记述“廓尔喀之役,一千有五十二万两”。

纪功

[编辑]
18世纪乾隆时期清朝疆域与藩属国[7]

1792年,廓尔喀(今尼泊尔)再次侵入西藏。清政府命福康安等率兵入藏,败廓尔喀兵。清兵凯旋之际,乾隆帝回忆即位后在边疆地区建立的十大武功,因作《十全记》以纪其事:“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8]”。乾隆帝因此自称“十全老人”。

这十场战争,前后达26年之久,虽以胜利居多,但有些战争其实胜中有败,其过程皆艰苦卓绝;特别是第二次金川之役战况尤为惨烈,两金川僻处川西一隅,人不足三万户,清军用兵五年,旷日持久,阵前双方士卒均死伤惨重,清廷不断阵前易帅,三十八年,索诺木又叛,猛攻清军木果木大营,此役温福战死,全师大溃。乾隆再命阿桂为定西将军,分道再举。为了攻破勒乌围的碉楼[9],乾隆甚至派遣西山健锐营前往战地助阵,又选派西洋人傅作霖赴金川助阿桂设计先进火炮进剿,“攻破一碉,贼即乘其残垒,退而复筑”,清军以九个月的时间,进行了十分艰难的战斗,才向前推进了二十里的路程;清廷前后战死的官员更是高达千人,“自蚩尤以来,未有凿凶裂罅、骇目詟魄如兹役者”[10]。十全武功的战争大量损兵折将,总军费更高达一亿三千万两[11],单是大小金川两次战争就耗银七千万两。[12]

孟森评价:“高宗(乾隆帝)于新疆定后,志得意满,晚更髦荒。……自此以前,可言武功;自此以后,或起内乱,或有外衅,幸而戡定,皆救败而非取胜矣。”[13]以当时国库收入,年仅三千馀万两,为了应付繁浩的军费开销,当时盐商总计捐输不下一千三百一十万两白银之巨[14]。乾隆一朝穷兵黩武,中国疆域终于达1453万平方公里,清政府对川南废除土司制度,采取改土归流,设官管理,八年抗战国民政府才得以倚赖四川为大后方长期支撑。然又因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至乾隆晚年,盛世早成强弩之末,民变迭起,其中规模最大者为白莲教,历时九年,至嘉庆九年始平,耗用军费更在两亿两之巨。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郑天挺:《清史探微》416页载“两次准噶尔战争用去二千三百万两”。
  2. ^ 郑天挺:《清史探微》416页载“缅甸战争用九百十一万两”。
  3. ^ 郑天挺:《清史探微》416页载“大金川战争用七百七十五万两,小金川战争用六千三百七十万两。”
  4. ^ 郑天挺:《清史探微》416页载“台湾战争用去八百万两”。
  5. ^ 郑天挺:《清史探微》416页载“安南战争用一百万两”。
  6. ^ 《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五十七年四月: “已降旨,令孙士毅即将前次备调川兵三千名迅速派拨,催促带兵将弁克日起程赴藏矣。藏内现备粮食,已足一万五六千人一年有余口粮,此时藏内原有兵丁及派调续调屯、土各兵,并索伦达斡尔兵,统计共有万余。今再加以添调川省兵三千名,亦不过一万三千余名。”
  7. ^ 中國歷史地圖集的35、清代疆域图. [2015-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3). 
  8. ^ 《清高宗实录·卷1414》
  9. ^ 赵翼在《皇朝武功胜记》中写道:“其扼要处必有战碉……于墙垣间以枪石外击,旁既无路,进兵必须从枪石中过,故一碉不过数十人,万夫皆阻”。
  10. ^ 魏源在《圣武记》卷七《乾隆再定金川土司记》中述及战事之艰难:“初,乾隆二十年,平准、回两部,辟地二万余里,用兵五年,用帑银三千余万两。金川地仅千里,不及准、回两部十之一二,而用兵亦五年,用帑银至七千万。功半而事倍者,则以天时之多雨久雪,地势之万夫莫前,人心之同恶誓死,兼三难而有之。方其神施鬼设,伺间出奇,九地九天,霆劈雹骤,或七萃从石缝而出,或千矛随炮声而入,险万阴平,艰百石堡(艰难百倍于唐代石堡),自蚩尤以来,未有凿凶裂罅、骇目詟魄如兹役者!”
  11. ^ 赖福顺:《乾隆重要战争之军需硏究》
  12. ^ 赵翼《檐曝杂记》卷二记载,大小金川两次战争耗费军需银七百七十五万两,实销六百五十八万,移驳一百十七万。
  13. ^ 孟森清史讲义
  14. ^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331页

来源

[编辑]
  • 啸亭杂录》卷六《平定回疆始末》
  • 赖福顺:《乾隆重要战争之军需硏究》
  • 庄吉发:《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

外部链接

[编辑]

相关条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