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马相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马相伯
教育家
国家 中华民国
相伯
其他名号天主教圣名若瑟
出生道光二十年 (1840-04-17)1840年4月17日
清朝江苏省镇江府丹阳县北乡马家村
逝世民国二十八年 1939年11月4日(1939岁—11—04)(99岁)
法属印度支那谅山
坟墓上海宋庆龄陵园
亲属
父亲马松岩
母亲沈氏
嫡兄弟马建勋、马建忠
马相伯像

马相伯(1840年4月17日—1939年11月4日)[1],原名建常,后改名,字相伯,又作湘伯芗伯,天主教圣名若瑟,晚年号华封老人。他是近代中国教育家、政治活动家,曾是天主教耶稣会神父,后来成为震旦学院复旦公学辅仁社的创始人。

生平

[编辑]

神父

[编辑]

1840年4月17日(清道光二十年二月二十四日),马相伯生于江苏省镇江府丹阳县北乡的天主教村落马家村,一个世代信奉天主教的家庭[2](其先祖于末在江西南昌加入天主教),名建常,洗名若瑟,为家中的第四子。父马松岩镇江府城业医兼营商,母亲沈氏。出生不久,他即随父母迁居丹徒县(镇江府城)。

1851年(清咸丰元年),马相伯秘密离家,就学于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在上海郊外徐家汇创办的圣依纳爵公学(后徐汇公学),学名斯臧。数年后太平天国战乱波及镇江,马家遂辗转移居上海。1862年,马相伯加入耶稣会[3]。同年5月29日(同治元年),耶稣会在徐家汇设立初学院,22岁的马相伯为首批11名见习修士之一。在见习期间,他被派往苏州太仓救护难民,感染严重的伤寒。1864年6月3日,马相伯完成见习,发初愿,献身教会,后升入大修院,研习神学哲学数学天文等。1869年(同治八年),马相伯获得神学博士,并晋升神父,随后被派往安徽宁国府宣城)及江苏徐州一带传教。

马相伯任神父期间,与耶稣会发生数次冲突。当时,马相伯的大哥马建勋成为李鸿章淮军粮台,又是中外交往的纽带,不久马家成为上海的名门望族。马相伯在徐州传教期间,未经教会同意,用大哥马建勋的捐款救济灾民,违反耶稣会会规,被要求回到上海反省。马建勋率兵至耶稣会交涉,要求放人。1872年(同治十一年),马相伯任徐汇公学校长兼任耶稣会编撰。马相伯强调国学(经史子集),不少学生参加科举考试考取秀才,因而与耶稣会的培养目标发生冲突。1875年被调往天文台。

1876年(光绪二年),马相伯被耶稣会调往南京,任耶稣会编撰,翻译外国著作,马相伯因以往翻译的《数理大全》未能出版,对会长高若天不满,于8月15日退出耶稣会还俗。

从政

[编辑]

36岁的马相伯退出耶稣会以后,由长兄马建勋荐于山东藩司余紫垣,担任幕僚,投身洋务运动,调查矿务,并娶妻王氏。后至天津李鸿章处为幕僚。光绪七年(1881年),马相伯任驻日使馆参赞,次年改派至朝鲜任职。

光绪十一年(1885年),他任台湾巡抚幕僚。光绪十八年(1892年),他再度赴日本先后任长崎横滨等地领事及驻日使馆参赞。

1893年,马妻王氏和儿子回山东探亲,因轮船失事遇难。1897年,马相伯通过补赎,获得耶稣会的赦免。

兴学

[编辑]

马相伯在重返教会后,热心于教育事业。于1900年,将他名下的财产,松江等地3000亩田地,和大量银两,捐给耶稣会,要求用作兴办大学的学生助学金。1902年冬,徐家汇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发生学生集体退学事件,蔡元培介绍其中的部分学生向马相伯学习拉丁文。1903年3月1日(光绪二十九年二月初三),马相伯于上海徐家汇老天文台(位于今徐汇区第二中心小学)创办震旦学院(后改名震旦大学)。这是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马相伯担任监院(校长),校政实行学生自治。

耶稣会决定将马相伯创办的震旦学院变为一座完全的教会学校。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耶稣会派法国籍耶稣会士南从周任震旦学院教务长,废除学生自治,引发学生集体退学。马相伯得严复等人相助,各省官绅捐资,率学生于9月13日在吴淞提督行辕为临时校址,另创复旦公学(即复旦大学前身),取意“复我震旦”,马相伯为首任校长,延请于右任邵力子等任教。此后耶稣会重新开办震旦,并于1908年迁入卢家湾吕班路(数年后划入上海法租界),马相伯仍然捐资为其建造校舍。

清朝末年,马相伯曾任江苏谘议局议员。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马相伯曾任江苏都督府内务司长、袁世凯大总统府顾问、北京大学校长、政治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约法会议议员,授上大夫、三等嘉禾章。[4]

马相伯还参与创建了辅仁社,他向教宗提出申请,终于获得批准。

此外,他又计划成立以法兰西学术院为模式的“函夏考文苑”。后来,由好友蔡元培实现了这一宏伟计划(中央研究院),马相伯提议命名为Academia Sinica并沿用至今。

退隐

[编辑]
良友画报 1939年第150期 封面人物:马相伯

1917年,马相伯退出公职,离开北京,退隐上海土山湾徐家汇孤儿院的三楼(今蒲汇塘路55号),翻译圣经(《新史合编直讲》,《福音经》),译著天主教书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年逾九十的马相伯投身救亡运动,呼吁停止内战团结抗日,并提倡民治及人民自救,发起组织中国民治促进会和江苏国难会等。1935年与沈钧儒邹韬奋等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次年与宋庆龄何香凝等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时年已95岁,仍发表文章与演讲,勉励同胞共赴国难,人称“爱国老人”。1937年3月列为南京国民政府委员。

1937年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马相伯应李宗仁之请移居桂林。1938年又应于右任之请移居昆明,道经越南谅山一病不起。1939年11月4日,马相伯在谅山病逝,虚岁一百岁[5]

一日,胡愈之来访,交谈中马相伯沉痛地说:“我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胡愈之听后,感慨唏嘘,无以为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上海市市长陈毅将其灵柩从越南运回上海,安葬于虹桥天主教息焉公墓。1966年文革期间,息焉公墓被红卫兵砸毁。1984年迁葬于宋庆龄陵园

著作

[编辑]

马相伯生前译著甚多,后人编有《马相伯先生文集》、《马相伯国难言论集》。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马相伯. 上海市地方志. [2019-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7). 
  2. ^ Corinne de Ménonville, op. cité, p. 206
  3. ^ 晁德蒞 马氏兄弟和拉丁文. [2022-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6). 
  4. ^ 约法会议秘书厅编,约法会议记录,北京:约法会议秘书厅,1915年,第81页
  5. ^ Corinne de Ménonville, op. cité, p. 127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
前任:
创办人
复旦公学校长
1905年-1906年
继任:
严复
前任:
高凤谦
复旦公学校长
1910年-1912年
继任:
李登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