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端午节
端午节 | |
---|---|
别名 | 五日节、午日节、五月节、午月节、肉粽节、五月初五 |
国家/地区 | 中华民国 |
参与者 | 全台湾民众 |
类型 | 传统岁时节俗、现代习惯礼仪 |
意义 | 农历五月初五、驱除瘟疫 |
活动 | 驱除瘟疫、端午祭祀、绕境暗访、粽食文化、龙船竞渡、洗港祭江、走标、躜鲮鲤、石战 (失传) |
相关节日 | 端午、日本端午、芒种 |
台湾语言写法及拼音 | |
---|---|
汉字 | 端午节 五日节 五月节 五月初五 肉粽节 |
台语罗马字 | Tuan-ngóo-tseh Gōo-ji̍t-tseh Gōo-gue̍h-tseh Gōo-gue̍h-tshe-Gōo Bah-tsàng-tseh |
台湾语言写法及拼音 | |
---|---|
汉字 | 五月节 端阳 |
客罗 | 客語白話字: Ńg-ngiet-chiet Tôn-yòng 台灣客語拼音: ngˋngiedˋjiedˋ donˊiongˇ |
| |
| |
端午节 (传统称呼为五日节、五月节或肉粽节),为台湾汉族的传统节庆,源自于中国,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因此又称为午日节、五日节、午月节、五月节、五月初五。端午节正午时首重祭祀、与午日辟除驱邪等。古代时,已有祭祀水仙尊王之惯例。日治时期在台湾,民众曾经因日本移民过新历端午节,当时台北城每届新历端午节,即会装饰日本式的端午节句,而形成日本新历端午与台湾旧历端午两种风俗。
明清时期,来自唐山的汉人渡海来台时,由于无法适应台湾土地的瘴疠之气、多变气候的风土病,纷纷染疫病或死亡。因此端午藉午日“纯阳之气”驱逐瘟疫、扫除风土病与避邪驱鬼的习俗格外受到重视,发展出有当地特色的科仪。端午节民间除了会祭祀神佛、祖先与地基主外,更会于河边、水面有隆重的“祭江”仪式,主要祭祀所有溺于水中的亡魂与精怪,并祈求水源丰沛、河流安稳。
习俗
[编辑]祭祀
[编辑]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会举行家庭的祭祀行事。祭拜神佛、祖先与地基主的供品、时间与方式略有差异,但流程大致为摆供、点烛、献茶酒、焚香祝祷、捧金纸祝祷、祭酒三巡、焚香、撤供等。祭拜神佛约于上午十点开始,供品基本上须备妥鲜花、素果、敬杯、五牲礼、粽子(肉粽、碱粽、粿粽)、芋头粿、白饭、米酒与雄黄酒等[1]。神明的金纸为“寿金”、“刈金”,祖先则为“刈金”、“银纸”。祭拜祖先需将牲礼剁剖开,再行祭拜。
雄黄酒含有剧毒[2],传统雄黄用于宗教行事或午时水沐浴净身避邪,各地习惯不同、但未有饮用之俗。“饮雄黄酒”与屈原传说一样,多为战后的附会与讹传。
辟邪除秽(ㄏㄨㄟˋ)
[编辑]艾草、榕叶、香茅
[编辑]端午节除了祭拜或祭解[3]外,常挂榕枝、艾草与香茅或端午符令,是台湾端午节最为常见的避邪物[注 1]。在台湾民间信仰中,榕枝与艾草皆为驱邪、净身、避鬼的法器。每到佳节时,经常见到家户用万年红纸将榕树枝、艾草与香茅一起绑挂于门楣,又称为“榕艾苦草”。有些地方还会与茉草、鸡冠花、芙蓉草、莿桐、虎仔花(月桃)与仙丹花等台湾民间信仰中的厌胜植物一起绑挂。除了绑挂于门楣,这些台湾本土常见的避邪植物也用于佩戴在身上。台湾俗语:“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注 2]。意为“身上插戴榕树枝身体勇猛过龙,插戴艾草更加健康硬朗”。
除了佩戴,民间亦常用于沐浴净身。台湾人平时洗澡亦会在浴缸或水槽浸入榕、艾、米、盐、净符等厌胜物的净符浴,端午洗澡更不例外。菖蒲本身在台湾较为罕见。不论古代文献记载,或现代人认知,经常将同样有着刀剑造型般的香茅,讹作为罕见的菖蒲。实际上,在台湾常见的避邪物中,几乎无菖蒲的使用[4][5]。
虎仔香
[编辑]香包(台罗:hiunn-tē-á(香袋仔)、hiunn-phang(香芳)、客罗:四县腔-hiongˇbauˊ),是缝制成老虎、水果造形、填入草本、香料与中药材的挂饰。配在身上可驱虫、避邪、消毒功用。台湾原住民族西拉雅族及道卡斯族,会使用宽长且厚实的月桃叶来包覆、枕垫糕粿[6],用月桃叶包糕粿的习俗影响了汉族客家先民,后来又普遍被其他汉人先民所仿效,成为制作台湾粽的主要材料之一[7][8]。
配戴的香包,其中多为老虎造型,故名虎仔香(台罗:hóo-á-phang)。盐水辜厝未女士在缝制虎仔香时,会择良辰吉时,边念大悲咒为虎仔香加持、开光点眼方遂完成。到了端午当天,由娘家为新嫁娘准备许多的虎仔香,供邻居儿童索取或分送街坊;此举有兴旺夫家并为自己与未出世的小孩,求得好人缘的寓意[9][10]。
午时水
[编辑]午时水(台罗:gōo-sî-tsuí,客罗:四县腔-ngˋsiiˇsuiˋ),又名“端午水”、“纯阳水”,指在午日节当天午时所汲取的水。台湾传统习俗认为,午时之水因吸取“纯阳之气”后,具驱除疫病、驱邪化煞之功效。传统午时水是正午12:03前汲取起的天然山泉水、井水或雨水。因传统午时水汲取不易,后来泛指任何经正午阳光曝晒后的水资源皆称为午时水[11]。传说午时水能久放不坏、饮用更可治百病[12]。台中铁砧山、台南善化荷兰井、安平古井等全台各地庙宇、古井,皆是知名的打午时水地点之一,每到五日节午时,皆会聚集争相打午时水、沐午时浴的民众。此外,午时纯阳之气并不受天候影响,若当年端午节午时遇雨天,亦可将滚沸的“阳水”加入未煮过的“阴水”自制成午时水[13]。
游戏与礼俗
[编辑]人们在五日节当天会进行应节的游戏。如立蛋、竖硬币、画彩蛋或是浮水针与斗蟋蟀等。在古代,端午当天全家老幼妇孺会雇舟船,渡游溪河、观赏龙舟,称为“游江”;由于清治时代,性别观念重男轻女,因此端午节在内的传统三节便是深居闺中、忙于家事的妇女,与全家人穿新衣裳出游、参拜时刻。台湾妇孺亦有摘赪桐、月桃来簪发髻之风俗[注 3]。清治时期逢端午时,各书房的学生须用红纸包两角或四角钱赠予先生,而受赠的老师则以扇子回礼,此俗称为“红包礼”。
此外,台湾本土的端午习俗还有鹿港隔岸拔河、台中市南屯区犁头店穿木屐躜鲮鲤文化、屏东县九如乡的端午走标文化、端午石战与造石塔文化[14][15][16],尤其又以佳冬石战与大稻埕造塔最盛大,但今不复见。
走标
[编辑]“ | 福尔摩沙人最大的乐趣在于赛跑,那是在村落中固定的地方举行,为此他们的年轻人和同侪在他们的庆典中相互斗走。 | ” |
“走标”即赛跑,原为台湾平埔族文化。荷兰东印度公司马尔卡顿的《东西印度惊奇旅行记》曾描述:“福尔摩沙人最大的乐趣在于赛跑,那是在村落中固定的地方举行,为此他们的年轻人和同侪在他们的庆典中相互斗走。”《台湾志略》亦记载:“小番以善走为雄,系红布于竿上,令十余人于数十里之外竞走夺之,名曰夺标。”端午走标仪式在原汉融合后逐渐形成屏东九如九块厝的“坟场驱逐阴气”与南屯犁头店的“穿木屐惊醒穿山甲”等新意,仍保有原始借由喧闹逸乐的游戏来祈福之意。
划龙舟、抢水标
[编辑]原始竞渡
[编辑]“抢水标”系两人一组撑竹筏、再由岸上一组人手持悬吊着礼品的竹竿,让水上竞速者夺取,又称“夺锦”[注 4][注 5] 。后又有于临水、滨海流域或港口生理人以渡船、货船、驳仔船、舢舨船、竹筏、鸭母船等生财工具进行划舟竞渡 [17],台北、桃园、宜兰、新竹、苗栗、台南、屏东皆流传,此乃台湾原始竞渡之雏形。传统出名的夺锦竞渡于宜兰礁溪二龙竞渡、鹿港凤山寺、龙潭大池与淡水河皆有记载[18]。
扒龙船
[编辑]划龙船 (台罗:pê-lîng-tsûn、客罗:四县腔-paˇliungˇsonˇ)、斗船 (台罗:tàu-tsûn、tòo-tsûn)、搅龙船 (客罗:四县腔-gauˋliungˇsonˇ)。流程可分为:“请水神”、“拜龙船”、“接龙船”、“祭江”(献江/请江)、“扒龙船”、“送水神”、“收龙船”、“谢江”等仪式。在古代台湾的平地原住民已有了类似“祭水神”、超度水中溺死亡魂的祭江仪式。
台湾龙船最早为渔舟、舢舨船、独木船或鸭母船的传统龙船,据1836《彰化县志》记录,开始有如今日有“龙头”的龙舟[19]。台湾传统龙舟为舢舨船型,于船身绘制龙纹:船舳为“龙首”、船舷为“龙鳞”、船舻为“龙尾”,舳前有红色三角旗作“龙舌旗”、轴上悬挂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时无妄”、“八节有庆”的红色长旗作“龙目”,舻挂红色三角旗则写有“水仙尊王”字样与竞赛单位的“尾送旗”。另外又有“龙船鼓”与书有水仙尊王字样的铜锣。
最早汉人扒龙船则分别有台北洲美水仙尊王庙与台南法华寺南湖之起源主张。1696年《台湾府志》已有台湾端午龙舟行事最早的记载[19]。
现代台湾龙舟仅剩宜兰县的礁溪二龙竞渡仍保留平埔族原始风格的“鸭母船”龙船,其余皆改形成仿效龙造形的台式龙船。制作木龙船是项精湛的传统工艺,各县市的龙船依设计、匠师造型仍有不同。现代台湾知名的造船匠师有基隆市刘清正与屏东县洪全瑞。传统龙舟材质原为木质,近年来多半转为玻璃纤维,而用于体育竞技的竞赛龙舟则为玻璃纤维。
划水仙
[编辑]划水仙,是早期船员一种向水仙尊王(中国的水神)祈祷的方式,船在遇到大风浪或台风时,困于水中时,船员们要众口一起喊叫模仿锣鼓声,每人手拿碗与羹匙、筷子死命地划,假装划龙舟般,就可以得到水仙尊王的救助,顺利靠岸。郁永河数次于著书中描述其景:《采硫日记》“划水仙者,众口齐作钲鼓声,人各挟一匕箸,虚作棹船势,如午日竞渡状。凡洋中危急,不得近岸则为之。”[注 6]
台湾端午石头战旧俗
[编辑]台湾各地自古流传“端午石战”的风俗。所谓“石战”便是使用石头作为攻击武器的一种战斗游戏。人民迷信进行石战仪式,能够在未来一年内,保佑个人、家族或村庄免于灾祸与疫病肆虐[注 7][16]。因此每到五月初五,各地皆会出现规模不等的石战。端午石战小自个人、街路、溪河两岸的游戏对抗,大到为姓氏、村庄与族群间的对垒战斗。石战的地点多为草地、田野、墓地等多石处,且多流行于台中、彰化、云林、嘉义与屏东等地区;其中又以动辄千人参与的嘉义石战与屏东佳冬石战最为知名[20]。
在石战过程,胜利一方的战团可拥有侵入战败者所属村庄内,抢夺粽子与酒菜料理的特权,作为奖酬。而对于石战过程中所抓获的“俘虏”则可任由胜利一方“羞辱”,不过仅于脱裤子等恶作剧。但由于战况激烈的石战仍亦造成流血冲突与失序场面,加上在日治政府观念中,胜利者对失败者的脱裤恶作剧行为,被视为不名誉之事。因此统治当局为了改善风俗与事故,逐渐禁止或改办如走标 (赛跑) 等体育活动,因而大规模石战转变为小规模对抗,而今已消失[21]。
饮食习俗
[编辑]粽食
[编辑]粽子是台湾端午的祭祀供品,古代台湾的原住民已经有用月桃叶等仪式植物包粽子的文化[22][7][23],一般家庭祭祀神佛祖先时,需准备“肉粽”、“碱粽”、“粿粽”(粄粽)等。最为普遍的“烧肉粽”(台罗 : sio-bah-tsàng 客语 : ngiug zungˇ) 依做法、口味可分为蒸煮式的“北部粽”(顶港粽) 与水煮式的“南部粽”(下港粽),俗称“北蒸南煮”。客家裔的粽子可分为:糯米加入碱水蒸熟的“碱粽”与富客家风格的“粄粽”与“客家粽”。端午粽除了食用外亦为祭祀的供品,而延伸出诸忌讳。
- 粽子与禁忌
“粽符”又称“粽步”,是用咸草索[注 8]将包好的粽子成串捆绑成发辫状的“串粽”,用于祭祀时象征避邪。
古时人们认为服丧不包粽子不过节,以表“心丧”,粽子多由亲友他人馈赠而称为“送节”,丧家则以糖回礼。故有“带丧不包粽子”、“忌送丧家一整串的串粽”的禁忌,隐含“丧事止息”之意涵。送礼者可将“串粽”剪开,成为一颗颗的“散粽”化解。惟时代变迁与社会风俗演进,昔日禁忌只要双方事成皆可。现代流传之“忌讳杂说”,多为附会的无稽之谈。
午时菜
[编辑]台湾人在五日节时,人们除了粽子还会搭配应节的时令蔬菜水果一同食用。台湾话俗语称:“食茄人较会‘肖鸟’趒(tshio tiô),食豆食甲老老老。”[注 9][注 10]意思为:“男人若食用茄子,身体跟阴茎、第二性征就能长得茂盛、若食用豆子就能活得老康健。”其中北部多食用长豆(即菜豆),南部多食用皇帝豆。
在台湾传统食俗中,茄子、长豆象征长寿、桃子能够避邪制鬼,荔枝、瓠瓜与清热解毒的绿豆则是时令的蔬果。加上端午时令的豆菜、李子、荔枝、绿豆与瓠瓜等蔬果食材所制成的料理或小吃,便称为“午时菜”。[24][25][26]其中,食用粽、豆、茄、李、桃,被称为“食五子”。
时届夏令,气候渐转为高温懊热、潮湿的梅雨季,人们此时开始到各地青草巷、草药店采买药材、草本,再用午时水煎煮成消暑解热的青草茶。由于台中盆地广植黄麻,因此端午时节,台中市南屯区流行将黄麻的嫩叶摘取下来,制成清热消暑的麻芛汤。另外,台北市艋舺、彰化县鹿港、台南市安平、嘉义、云林县北港等地流行吃煎堆,寓意“补天”;而云林县、嘉义县、台南市则盛行于端午节中午时候吃西瓜,人们相信可以帮助消化外,亦能消暑、防止长痱子。
乡土例祭、风俗
[编辑]名称 | 照片 | 种类 | 概述 | 所在地 | 文资登录 |
---|---|---|---|---|---|
端午土地公拐 | 民俗 | 是一种安插于田边或路边的竹、芦苇杆,形制大致为长约三尺、剖开头段夹入榕枝、金纸并横插三枝清香的厌胜物。象征有土地公管辖农事,袪除灾害、保佑丰年。象征土地公拄著拐杖帮忙“巡田水”。台湾北部农人多于端午节,中南部多于中秋节[27]。 | 台湾北部 | ||
淡水清水岩暗访 | 信仰 | 旧历正月初六系清水祖师爷成道,淡水居民为了叩谢神恩庇佑与驱逐当地瘟疫,于每年旧历五月初五傍晚举行祖师公暗访,五月初六中午开始展开日间绕境,俗称“淡水大拜拜”[28]。 | 新北市淡水区 | 国定民俗 | |
洲美水仙尊王祭典 | 为台北市北投洲美屈原宫祭祀水仙尊王的例祭,亦为每年“水岸台北端午嘉年华活动”的赛前祭祀仪式。祭典计有主祭、迎神、上轿绕境、龙舟开光点睛、祭江、安座谢神等仪程。台北市原本的扒龙船皆在淡水河进行,后来由于河道淤积后现改于基隆河流域的大佳河滨公园举行[29]。 | 台北市北投区 | |||
大稻埕霞海城隍祭 | 信仰 | 农历五月十三是大稻埕霞海城隍爷祭典日,为大稻埕最重要的信仰盛会,大稻埕居民为叩谢神恩与绕境驱瘟等祭典仪式。其仪式包括暗访、迎城隍绕境等。霞海城隍自清治末期便已闻名全台,除了暗访仪式规模与“艋舺大拜拜”、“新庄大拜拜”并列外,其绕境规模更号称北台湾第一,而有“北港迎妈祖、台北迎城隍”之誉赞[30][31]。 | 台北市大同区大稻埕 | 国定民俗 | |
新庄地藏庵文武大众爷祭典 | 俗称“新庄大拜拜”的地藏庵(大众庙)文武大众爷祭典,源自于清治时代祭祀死于械斗冲突或贫病路倒的无主孤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正日绕境与前夜暗访为重头戏。官将首被视为发源于地藏庵,故大众爷祭典又以阴阳司授予官将首令旗、点校兵将、喊班收班、绕境驱邪等科仪而闻名[32]。 | 新北市新庄区 | 国定民俗 | ||
采草药炼丹丸 | “金瓜石青草祭”系早期医疗匮乏、气候多变,大量金瓜石采矿师罹患疫病时往往仰赖信仰支撑的“百草丹”医病。故早期由劝济堂关公发辇、信众前往杉仔湖[33]、基隆山麓及哩咾等地采集青草,因台金炼铜厂 (哩咾) 兴建后改至南雅、贡寮与和美等地举行。在近午时分时由轿柄降旨指药,方可采集,再返回庙中由众人合力炼制“百草丹”[34][35]。 | 新北市瑞芳区 | |||
苗栗中港慈裕宫洗港 | 源起于1943年苗栗中港溪外海发生“观鲸覆舟”赏鲸船沉没惨事,同年外海又发生日本军舰遭美军击沉的海难事件。加上乡民认为上游水灵孤魂顺流而下在南庄出海,故每年端午中港慈裕宫设大祭坛、妈祖绕境、冲五营,超渡中港溪与射流沟的无祀孤魂,以祭江洗港的慰灵仪式,祈求地方平安[36]。 | 苗栗县竹南镇 | 国定民俗 | ||
犁头店穿木屐躜鲮鲤 | 钻鲮鲤 (台罗: tsǹg lâ-lí)。自古平埔族就有岁时与成年礼赛跑、夺标的习俗。古代南屯 (犁头店) 的走标融入汉人信仰后,加入了风水概念:传说鲮鲤穴里的“鲮鲤”若到端午还冬眠不翻土,地方农作就欠收,需透过居民走动声响来惊醒鲮鲤 (穿山甲)。中部木屐产业发达,1980年代加入脚穿“长木屐”竞走的内容,来吵醒鲮鲤。现已演变为吃麻薏、钻鲮鲤的文创活动[37][38]。 | 台中市南屯区 | 国定民俗 | ||
台中南屯麻绳编织与麻芛食文化 | 塑胶制品尚未出现时,麻袋与麻绳占有一席之地。其原料黄麻主要栽种于中彰投云地区,并以大肚山区为主要的经济作物产地。“麻薏”即是黄麻的嫩叶、嫩芽,约于6月中盛产。经过挑选、搓揉、去苦等繁复工序,即可成为消暑的麻芛汤,咸甜皆宜[39][40][41]。 | 台中市南屯区 | |||
鹿港龙王祭 | 端午迎龙王为鹿港特有文化,依照古礼,每年于头牙时,择端午节前一个月举行龙王祭。奉迎鹿港龙山寺之龙王尊神后,行巡至鹿港天后宫迎请水仙尊王坐镇,再一同至福鹿溪举行龙舟开光点睛、祭江法会、分花饼等祈福仪式[42][43]。 | 彰化县鹿港镇 | |||
鹿港鲁班公宴 | 为光绪年间鹿港成立所“小木花匠团鍽森兴”鲁班公会的匠人行业组织,每年以掷茭的方式产生炉主、副炉主、首事等干部,并筹“众钱”举办祖师爷巧圣先师的迎神、祭拜、跋炉主、福食等祭祀仪式[44][45][46]。 | 彰化县鹿港镇 | 国定民俗 | ||
府城五福大帝得道 开基五瘟大帝圣诞 |
端午为元和宫白龙庵的五福大帝(五灵公)的得道日,与开基五瘟宫的五瘟大帝(五毒神)的圣诞。自古端午即为驱疫时节,借由祭拜瘟疫之神的五福大帝与五瘟大帝,取午时水、领端午符令来祈求除瘟避邪[47][48]。 | 台南市中西区 | |||
屏东九如走标(赛跑) | 日治政府以改善风俗为由禁止石战,故各地以赛跑活动取代。“走标”即赛跑之意,屏东九如九块厝走标早期为武洛溪沿岸平埔族之活动,汉化之后加入于坟地走标可驱逐阴气的信仰色彩。万峦乡赤山村与万金村等地亦曾有走标纪录,为原汉文化交流的见证[49]。 | 屏东县九如乡 | |||
古屏东端午石头战旧俗 | 古代人民相信进行石战仪式,能够保佑来年个人、家族或村庄免于灾祸与疫病肆虐。端午石战规模可分为街道、姓氏、村庄或族群间的对垒,又多于草地、田野、墓地等多石处举办,昔日以动辄千人参与的嘉义石战与屏东佳冬石战最为知名[50][51]。 | 屏东县佳冬乡 | |||
礁溪二龙竞渡 | “二龙村”淇武兰 (绿桨) 和洲仔尾 (红桨) 两庄头,每年于端午扒龙舟竞渡,以抢到平安旗为胜。又因打赤膊、采跪姿与不设裁判,因此需要双方皆满意才能开始竞渡,故反复来回,直到最后一方取得平安旗为胜[52][53]。 | 宜兰县礁溪乡 | 国定民俗 | ||
马公城隍灵应侯圣诞 | 农历5月6日是澎湖城隍庙境主灵应侯的寿诞,每届端午节时信众齐聚妈宫松庙为城隍尊神举行祝寿大典,香火鼎盛、络绎不绝[54]。 | 澎湖县马公市 | |||
南竿牛峰境迎五福大帝 | 信仰 | 端午节福州人俗称“五月节”,福州信仰五福大帝来源相传为五月五日瘟神于井投毒,五位大帝遂投井示警以救乡民,故端午节同为五位大帝之得道日,是日办理祝寿庆典[55]。 | 马祖南竿乡 |
文学俗语
[编辑]- 午时联
|
|
- 诗歌
|
|
- 俗谚
|
|
参见
[编辑]注释
[编辑]- ^ 榕艾苦草”:榕树(台罗:tshîng-á,客罗:iung11-su55),在汉医学与民俗观点上,榕树除了各部位皆有功疗外,同时虽榕属阴树,但却能驱邪除煞,而广植于宫庙圣地或做为厌胜物。加上生长力强、旺盛,而被视为神树。艾草(台罗:hiānn,客罗:ngie55)则具备净化、排毒之效。
- ^ 正字:“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台罗:“tshah-tshîng khah ióng lîng,tshah-hiānn khah ióng-kiānn”,“榕”音tshîng / ㄑ一ㄥˊ,“艾”音hiānn / ㄏ一ㄚ ˊ 。经常讹写为“插榕卡勇龙,插艾卡勇健”
- ^ 作者胡承珙注,诗载于黄得时《胡承珙与东瀛集》、陈汉光《台湾诗录》:“台人午日摘赪桐花簪髻,谓之龙船花,内地绝无此风”。
- ^ 诸罗县志 : 笨港、咸水港等处,划舟竞渡,游人杂遝;亦有置竿挂锦,捷者夺标以去。
- ^ 台湾府志(蒋志) : 所在竞渡,船不过杉板、小艇,大海狂澜,难以击楫,仅存遗意,亦渍米裹竹叶为角黍。
- ^ 郁永河《海上纪略》: 有言划水仙者,徒手一拨,沈者忽浮,破浪穿风,疾飞如矢,顷刻抵南嵌之白沙墩。众皆登岸,得饭一盂,稽颡沙岸,神未尝不歆也。陈君谓当时虽十帆并张,不足喻其疾,鬼神之灵,亦奇已哉!
- ^ 在台语与客语中,“五月”音似“误月”。加上台湾历史中的国姓爷逝世、朱一贵事件、清法战争与乙未战争等重要事件皆与五月有关;时值气候不稳,瘟疫肆虐的季节,都是驱使传统社会将“五月”被联想为“恶月”的原由之一。
- ^ 意指绑粽子的短叶茳芏,kiâm-tsháu-soh
- ^ 正字:“食茄人较会‘肖鸟’趒,食豆食佮老老老”,台罗:“tsia̍h-kiô lâng khah ē tshio-tiô、tsia̍h-tāu tsia̍h kah la̋u-lāu-lāu”,音似: ㄑㄧㄡ-ㄉㄧㄡˊ,异用字 : 鹡趒,俗用字 : 秋条
- ^ 一般台湾人多误、讹用为“食茄吃到会摇”或“食茄人较会超腾”等,多半无法识别其原有音、字意。
参考资料
[编辑]- ^ 《祀天祭地:现代祭拜礼俗》,端午节供品,页60,李丰楙 审校 / 李秀娥 编撰,2007年10月二版一刷(中华民国96年10月), 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 ^ 端午節不喝雄黃酒. 卫生福利部. 2013-06-11 [2023-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6).
- ^ 安平文朱殿端午祭解. www.facebook.com. [2023-06-23] (英语).
- ^ 《增订台湾旧惯习俗信仰》,作者:铃木清一郎 著 / 冯作民 译,页537.1991年.汉文版:众文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6月
- ^ 《台湾端午节庆典仪式与信仰习俗研究》,第三章 台湾端午节的家庭行事与身体仪式,页67,温宗翰 撰,2011年7月(中华民国100年7月), 静宜大学台湾文学系硕博论文
- ^ 台灣濕地保護聯盟:月桃(虎仔花). [2015-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 ^ 7.0 7.1 成功福和成糕餅店:端午粽葉. [2015-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6).
- ^ 艷山薑. [2015-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 ^ 筆耕南瀛大地:厝味姑仔. [2014-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2).
- ^ 记者、摄影杨金城/专题报导2011-06-04. 《粽星雲集》包傳統 虎仔香歷久彌香. 自由时报. [2014-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4).
- ^ 蘋果日報:迎端陽 洗古井接午時水. [2014-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5).
- ^ 林蓮吉收藏10年午時水. [2014-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4).
- ^ 端午節午時水轉運除穢 全台這幾處最夯. 中央社 CNA. [202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5) (中文(台湾)).
- ^ 黃贊鈞(1874-1952),流疫歌,《全臺詩》第26冊,. [2015-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2).
- ^ 《逐疫歌》黄赞钧(1874-1952)作,杂言古诗:“大兵之后继凶年,法寇销声鬼哭喧。阴霾黯黯天无色,魑魅魍魉攫人传。慧星初匿迹,闾阎手加额。谓可致升平,共相登衽席。阴阳失时旱涝起,旱苦妖魃涝苦水。疫疠中人甚蛇蝎,死丧沦亡等蝼蚁。清宵逐厉观乡傩,街头宝塔纷笙歌。爆竹轰轰阴气散,人心安定天灾过。天灾过,乐如何,男勤耒耜女勤梭。交修德,召太和。”
- ^ 16.0 16.1 《台湾端午节庆典仪式与信仰习俗研究》,第四节、政治因素与社会变迁对台湾端午节的影响,页54-57,温宗翰 撰,2011年7月(中华民国100年7月), 静宜大学台湾文学系硕博论文
- ^ 古早的端午節 嘉義龍舟竟長這樣. 自由时报电子报. 2019-06-07 [2023-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1) (中文(台湾)).
- ^ 你所不知道的臺灣五月節「水陸」行事. 民俗乱弹端午特辑. [2023-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7).
- ^ 19.0 19.1 台湾龙舟竞渡史/西洋龙舟竞渡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海洋文化数位博物馆
- ^ 漢珍雲端藏書閣. [2015-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5).
- ^ 《增订台湾旧惯习俗信仰》,作者:铃木清一郎 著 / 冯作民 译,页539-545.1991年.汉文版:众文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6月
- ^ 记者张安荞/新北报导,2015-06-17 20:55. 月桃葉包粽 原住民自製懷舊家鄉味. 自由时报. [2015-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6).
- ^ 原住民新聞雜誌:月桃無處不用 編織各種家具(2004/8/7). [2015-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4).
- ^ 龙珮宁. 端午食茄健康 食豆長壽. 台北: 中央通讯社. 2014-06-01 [2014-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中文).
- ^ 金真. 端午習俗知多少. 台湾月刊双月电子报96年6月号. 台湾省政府. 2007-06-01 [2014-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0) (中文).
- ^ 林芬郁、沈佳姗、蔡蕙频. 《沒有電視的年代:阿公阿嬤的生活娛樂史》. 台湾: 猫头鹰出版社. 2012-03-09. ISBN 9789862620649 (中文(台湾)).
-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臺灣土地公特展.新曆2009年. [2015-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6).
- ^ 臺灣文化部文化資產:淡水清水巖清水祖師遶境. [2020-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1).
- ^ 北投屈原宮 將祭江點睛. 文化资源地理资讯系统. [202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3) (中文(台湾)).
- ^ 臺灣文化部文化資產:台北霞海城隍廟五月十三迎城隍. [2020-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1).
- ^ 領旨代巡惡無赦 - 城隍的陰間調查. digitalarchives.tw. 数位典藏与数位学习入口网. [202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3).
- ^ 台北縣新莊市大眾爺廟(地藏庵)研究. 国家图书馆 台湾记忆. [2023-06-23].
- ^ 金瓜石地名事典 : 雜記. 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 [2023-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4).
- ^ 採煉百草丹-再現金瓜石青草祭導覽 (PDF). 新北市文化局. [2023-06-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0-31).
- ^ 採煉百草丹特展 再現金瓜石獨有端午民俗祭儀. www.storm.mg. 风传媒. 2018-08-06 [2023-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4) (中文(台湾)).
- ^ 中港慈裕宮洗港. 国家文化资产网. [202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1).
- ^ 2023南屯穿木屐躦鯪鯉. 台中市政府观光旅游局. 2023-06-02 [202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3).
- ^ 鯪鯉原是穿山甲 台中端節舉辦全國唯一「穿木屐躦鯪鯉」 - 生活. 自由时报电子报. 2023-06-21 [202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5) (中文(台湾)).
- ^ 南屯老街_麻芛文化館|無印良品. MUJI.com. [2023-06-23].
- ^ 犁頭店 : 南屯麻芛文化館. 台中市政府观光旅游局. 2019-03-29 [202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3).
- ^ 什麼是麻薏?台中人才吃的特產. Aoko 青子. 2021-08-12 [202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中文(台湾)).
- ^ 鹿港慶端陽系列活動 龍王祭. 彰化县文化局. [202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3) (中文(台湾)).
- ^ 鹿港龍王祭. 浊水溪文化记忆库. [2023-06-23].
- ^ 赵守彦(1960-). 鹿港魯班公宴. 数位岛屿. [202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4) (中文(繁体)).
- ^ 鹿港慶端陽 魯班公宴集結全國11位人間國寶工藝作品展出. 联合新闻网. [202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9) (中文(台湾)).
- ^ 鹿港魯班公宴. 彰化县文化局. 2021-02-05 [202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4) (中文(台湾)).
- ^ 開基白龍庵安慶堂汲取午時水 好神 - 社會. 自由时报电子报. 2014-06-02 [202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4) (中文(台湾)).
- ^ 台灣的瘟神信仰 五瘟使者升級版 白龍庵祭祀五福大帝. 自由时报电子报. [202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3) (英语).
- ^ 屏東九如辦傾尾畷競賽 鄉民走標迎端午 - 生活. 自由时报电子报. 2014-06-02 [202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5) (中文(台湾)).
- ^ 消失百年 佳冬重現端午石戰. 好房网News. 2019-06-09 [202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3) (中文(台湾)).
- ^ 杨佳霖. 從祛疾避疫到狂歡暴動的「蒙昧惡俗」: 論臺灣端午節的石戰習俗. 台湾文献. [2023-06-23].
- ^ 二龍村龍舟競渡. 大纪元时报. [202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3).
- ^ 041期-二龍村龍舟「競賽」活動來自噶瑪蘭人?. 兰阳博物馆. [202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4) (中文(繁体)).
- ^ 澎湖城隍廟境主靈應侯聖誕 祈求國泰民安 | 拜好廟‧求好運-台灣寺廟參拜體驗分享. 澎湖城隍庙境主灵应侯圣诞 祈求国泰民安 | 拜好庙‧求好运. [202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3) (中文(台湾)).
- ^ 牛峰境五靈公廟. 文化资源地理资讯系统. [202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4)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
[编辑]
社群与论文研究[编辑] |
新闻专题[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