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性恋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23年2月) |
此條目可参照日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
紙性戀(英:Fictosexuality;日:フィクトセクシュアル)是對虛構存在感到性吸引力的一種性特質(sexuality)或性取向[1][2]。「Fictosexuals」在英語圈被視為無性戀光譜(Asexual Spectrum)的一員[3],在日語圈也被包含在廣義的無性戀中[4],又被縮寫為「Fセク」。「紙性戀」這個漢語辭彙起初來自漢語圈飯圈文化,指「只喜欢纸片人」[5],後來才橋接英語圈的「Animesexuals」與「Fictosexuals」[6]。在二十一世紀無性戀運動開始持續倡議之前,主要以二次控、御宅、腐、夢或角色性戀者(キャラクター性愛者)等辭彙被理解。
概要
[编辑]紙性戀(Fictosexuality)是取「虛構(Fiction)」的字根「Ficto-」形成的造語[7]。紙性戀是一個傘式術語,主要用來指涉「對虛構角色感到性吸引力,卻對現實他人缺乏相應感受的經驗」或「與虛構角色從事一般設想為『性』或『浪漫』的行為」[8][9]。
表述對虛構角色感到戀愛感的詞彙則是「紙浪漫(英:fictoromance;日:フィクトロマンティック)」,在日語圈中又縮寫為「Fロマ」,另有英語圈學者將「紙性戀」和「紙浪漫」兩者合稱為「虛構愛(Fictophilia)」[10],不過並未得到社群的廣泛採納。
在日語圈紙性戀社群中,將在無性戀運動中被稱為「有性戀(Allosexual)」的族群,也就是對現實三次元活人感到性吸引力的族群,稱為「對人性戀(対人性愛)」或「現實性戀(現実性愛)」,並抵抗將這種性特質普遍化、自然化、理所當然化的社會常規[11]。這種社會常規也就是無性戀運動中常說的「強制有性戀(Compulsory Sexuality)」[12]或「有性戀正典性(Sexualnormativity)」[13]。紙性戀社群的這些討論和「表現自由」的運動有關,同時也存在區分紙性戀和御宅、夢女等既有認同的討論[9]。
識別旗
[编辑]紙性戀(Fictosexuality)的識別旗上,黑色和灰色條紋代表感受不到非虛構角色、現實人物的性吸引力,紫色條紋代表無性戀光譜,中心的黑色圓環代表進入虛構世界的「門戶」,圓環中的粉紅色代表來自虛構角色的性吸引力[8]。
相關研究
[编辑]性倾向 |
---|
常见四大分法 |
其他分法 |
相關研究 |
相關主題 |
動物性行為 |
人口學調查
[编辑]研究指出對虛構角色感到性/浪漫吸引力者,在某些已開發國家有一定人口基數。例如日本性教育協会的人口學調查中,日本年輕人口已經有一成以上曾經對虛構角色感到過戀愛感[14]。而在紙性戀倡議者近藤顯彥針對網路用戶的獨立調查中,「總是」和「有時」會對虛構角色感到性吸引力者(48.2%)和浪漫吸引力(59%)的年齡層同樣以二十代最多,其中感到浪漫吸引力者以女性樣本居多,感到性吸引力者則以男性樣本居多[15]。另外人類學家Agnès Giard提到,日本已有數千個紙性戀者進入紙性戀婚姻(Fictosexual Marriages)[16][17]。這個說法可能來自2017年報名參加Gatebox「次元渡航局」企劃領取結婚證明書的3708人[18],實際上人數可能更多。
酷兒研究或美學
[编辑]在英語圈有許多無性戀研究已經捕捉到紙性戀者的存在,並指出進一步針對紙性戀者進行研究的重要性[19]。近來有酷兒研究者倡議:對於自虛構角色感到性吸引力者,不應該視為興趣或嗜好,而有必要從性特質研究(Sexuality Studies)的角度進行考察[11][9][20]。
同時在對紙性戀酷兒研究中,將紙性戀者的邊緣化處境,命名為「對人性戀中心主義」進行調查,並引用巴特勒理論,指出對人性戀中心主義的壓迫具有兩種模式:「預先排除(Foreclosure)」,排除於可理解的認知範疇之外來不可理解化;以及「抹消(Erasure)」,收編到既有認知範疇來不可視化,透過這兩種壓迫的雙管齊下,將紙性戀者的存在意義給無意義化[9]。
在最新的研究中,有學者指出「對人性戀中心主義」與「性別二元論」、「異性戀正典性(heteronormativity)」的交織關係,呼籲針對對人性戀中心主義的批判;並指出在紙性戀視野下,角色作為「人工物(Artifacts)」的實存不能被任意化約[20]。有美學家和媒介研究者繼承此問題意識,呼籲重新審視角色圖像的存有論問題,並批判對人性戀中心主義缺乏妥當性和倫理性[21][22]。
準社會理論或心理學研究
[编辑]在社會心理學研究中,紙性戀者長期被以研究單向依附(one-sided attachment)的準社會理論(Para-Social Theory)來理解,例如準社會愛情[23];但研究也指出,準社會理論有必要進一步區分①對真人、②對真人扮演的角色、③對虛構角色三種不同的準社會互動[24]。直到近年來,才有少數直接針對紙性戀者的研究。另外,有學者用人與上帝間的關係來比喻紙性戀關係[25],但也有學者反對這種說法[26]。
儘管在許多網路言論中有人會將紙性戀視為精神疾患,但學者指出依據目前的DSM-5和ICD-10標準,紙性戀本身並不構成疾患,也沒有確立診斷標準的必要性[25][10]。研究指出這個社會存在對紙性戀者的汙名(Stigma),這可能使他們受到排擠或陷入不被理解的孤獨感中;並且雖然紙性戀者明確能夠區分虛構與現實,並認知到關係的準社會性,但因為互動性的問題,紙性戀者可能會遭遇「紙性戀悖論(Fictophilia Paradox)」的焦慮[10]。另外有學者認為紙性戀婚姻能夠增進紙性戀者的自我效能感[16][17]。
有學者進一步區分既有研究中出三種現實認知相關的論述脈絡,可能影響紙性戀者在紙性戀關係中得到的反饋,分別為:
- 斷開脈絡(disconnected context):此脈絡認為紙性戀者將虛構角色認知為存有論上特立的存在,但可能會破壞個體對現實的客觀認知而導致病理問題。
- 接續脈絡(connected context):此脈絡認為紙性戀者持續認知到虛構和客觀現實的區分,但紙性戀關係不再被視為「替代品」,因此紙性戀成為一種如其他性取向一般的性特質。
- 整合脈絡(integrated context):此脈絡認為現實區分被紙性戀者相對化並認知為有瑕疵的區分,因為紙性戀等價於對人性戀,而紙性戀者需要分析性的培養紙性戀關係。[10]
就此而言,「斷開脈絡」的論述仍處於對人性戀中心主義的視野,並未將對人性戀予以相對化,因此採取「斷開脈絡」認知的紙性戀者,更可能會承受相關焦慮;而「接續脈絡」和「整合脈絡」的論述,更可能順利的經營紙性戀關係。就此而言,學者指出有必要對此問題意識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釐清其間的差異何在[10]。
紙性戀量表
[编辑]中原大學學生林芳伃等人於2022年台灣心理學年會以「紙性戀傾向之定義及發展趨勢 —以成人依附型態探討」主題作為發表[來源請求]。並研發紙性戀量表。研究依據愛情理論與物戀定義,將紙性戀傾向定義為個體經驗 情緒、浪漫、性吸引力於ACGN(包括Animation,動畫;Comic, 漫畫;Game,遊戲;Novel,小說)作品中的虛擬人物,同時對 現實中的人幾乎不產生甚至完全沒有任何的興趣。
該傾向者對於虛擬伴侶與現實中人與人的親密關係並無差別,唯 一的差別僅在於發展親密關係的對象是否與自己身處同一個世界。 [來源請求]
紙性戀傾向者較偏向使用以下幾種方式與虛擬伴侶發展親密關係 及戀愛互動:
1. 跨次元至虛擬伴侶的世界:使用繪圖、合成、文字書寫等方式 創作與虛擬伴侶互動,紀錄他們每日的相處與生活點滴。紙 性戀傾向者會將自己創作於虛擬伴侶的世界之中,與虛擬伴 侶相處。
2.將虛擬伴侶拉至現實生活:購買虛擬伴侶的周邊如角色立牌、 娃娃、相片、抱枕……等,將虛擬伴侶投射至此些物品上與他們 進行戀愛互動。研究觀察中也發現,少數紙性戀傾向者會以付費 方式聘請角色扮演者(Cosplayer)扮演其虛擬伴侶與之約會、舉 辦婚禮與慶生[來源請求];但紙性戀傾向者並非對於該角色扮演者 (Cosplayer)有戀愛方面的情感,僅是以虛擬伴侶投射於對方身上而已。
紙性戀傾向量表
研究從 Zick Rubin(1970)愛與喜歡量表及Sternberg(1986)愛情三因論理論發展量表,來測量與虛擬對象的戀愛情感程度。經由預試題目刪減及更正後,正式量表由4個構面發展出24題。作答方式採李克特式(Likert type)七點量尺作答,從 1 分(非常不同意)~ 7分(非常同意)請參與者依照實際狀況作答;其中需注意幾題採反向計分,從1分(非常同意) ~7分(非常不同意)請參與者依照實際狀況作答。在量表發展實驗中此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為.93具極高信度。
相關倡議者
[编辑]- 次元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為發行與二次元角色間「結婚證明書」的相關組織,其組織介紹為:「本局聯繫現實世界與其他次元/來成為與角色相愛的證明/受理婚姻登記並發行結婚證明書的非官方機關/此外本局也有發行LGBT族群的結婚證明書。[28]」
- 社會學家松浦優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針對「不對現實他人感到性吸引力者的不可視化與抵抗」進行研究,撰寫「二次元」方面紙性戀者的相關論文。除了針對對人性戀中心主義進行批判,同時倡議紙性戀者應與無性戀、其他非對人性戀、跨性別者及女性主義建立連帶[29]。
- 荻野幸太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為擁護「表現自由」之NPO法人「うぐいすリボ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的理事,針對二次元性表現規制的議題,長期從「以創作物為性對象的性特質」者的權利與承認觀點出發進行倡議。
- 臺大宅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為持續觸及紙性戀議題的同人社團,除了曾經對紙性戀進行問卷發放[30],並在同人販售會FF40發放〈紙性戀宣言〉[31],並與女書店合辦〈從紙性戀視角思考性與性別的政治(松浦優主講,廖希文與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講座、〈對物性戀與人偶戀初探(廖希文主講)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講座,主講女書店與心靈工坊合辦〈非對人性戀的多重定向(廖希文主講,郝柏瑋與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講座。
- 日本一般社團法人紙性戀協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為近藤顯彥等人成立之紙性戀倡議組織,以向婚禮會場業倡議紙性戀婚禮的理解與協助為宗旨之一。
- 台灣紙性戀集散地為台灣紙性戀者當事者社群,從事紙性戀與非對人性戀相關議題之倡議、調查與推廣。
- 中原大學學生林芳伃等人於2022台灣心理學年會以「紙性戀傾向之定義及發展趨勢 —以成人依附型態探討」主題作為發表。並研發紙性戀量表。
相關主題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 パレットーク. 『マンガでわかるLGBTQ+』. 講談社. 2021年4月28日: 35頁.
- ^ “Ever fallen in love with someone who doesn’t exist? You may be a fictosexual. The Guardian. The Guardian. [2023-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13).
- ^ r/Asexual. A visualization of the Asexuality Spectrum. 2022-02-03.
- ^ パレットーク / 多様性を考えるメディア. “処女ってことでしょ? その歳で…”「セックスして一人前」という風潮にモヤモヤする話. 2020-09-29 [2023-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1).
- ^ 纸性恋. 泛见志流行语小百科. [2023-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7).
- ^ YukayuyuWasGod. 多元性別認同及性取向族群 驕傲旗幟一覽及分辨懶人包. Twitter. [2023-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7).
- ^ りっきー (2020年7月13日). “フィクトセクシュアル/フィクトロマンティックとは【キャラクターを愛す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obRainbow. 2020年11月15日閲覧。
- ^ 8.0 8.1 Fictosexual. Sexuality Wiki. [2023-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3).
- ^ 9.0 9.1 9.2 9.3 松浦優(2021),「日常生活の自明性によるクレイム申し立ての「予めの排除/抹消」―「性的指向」概念に適合しないセクシュアリティの語られ方に注目し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現代の社会病理』第36号: pp.67-83.
- ^ 10.0 10.1 10.2 10.3 10.4 Karhulahti VM, Välisalo T. Fictosexuality, Fictoromance, and Fictophilia: A Qualitative Study of Love and Desire for Fictional Characte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ont Psychol. 2021 Jan 12;11:575427.
- ^ 11.0 11.1 松浦優(2020)。〈「フィクトセクシュアル」という視座〉。《ユリイカ :クイズの世界》,52(8)。卷末コラム。
- ^ Gupta, Kristina. (2015). “Compulsory Sexuality: Evaluating an Emerging Concept.” Signs: Journal 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 41(1): pp.131–54.
- ^ 松浦優(2020)。アセクシュアル研究におけるセクシュアルノーマティヴィティ(Sexualnormativity)概念の理論的意義と日本社会への適用可能性。西日本社会学会年報,(18)。89-101。
- ^ 日本性教育協会編2019。『若者の性白書:青少年の性行動全国調査報告(第8回)』。小学館。246。
- ^ 近藤 顕彦【⋈🗻🌰】ミクさん大好き. マンガ・アニメ・ゲーム等の架空のキャラクターへの恋愛感情・性的感情・結婚願望についての調査. 2022-11-29 [2023-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30).
- ^ 16.0 16.1 Ben Dooley and Hisako Ueno. This Man Married a Fictional Character. He’d Like You to Hear Him Out.. The New York Times. 2022-04-24 [2022-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0).
- ^ 17.0 17.1 Andrew Court. What is fictosexuality? All about the real people turned on by fictional characters. New York Post. 2022-04-27 [2022-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3).
- ^ 片渕陽平. 「愛しているので」 2次元キャラと“本気の挙式”、30代男性の葛藤. ITmedia. 2018-08-16 [2020-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4).
- ^ Morag A. Yule1• Lori A. Brotto • Boris B. Gorzalka. Sexual Fantasy and Masturbation Among Asexual Individuals: An In-Depth Exploration (PDF).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17, 46: 311–328 [2023-02-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3-20).
- ^ 20.0 20.1 松浦優(2022)「作為賦生式誤配的多重定向力: 非對人性戀之對「二次元」性特質的相關理論考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アニメーション的な誤配としての多重見当識:非対人性愛的な「二次元」へのセクシュアリティに関する理論的考察」『ジェンダー研究』二五号)
- ^ 伊藤剛(2022) 「生きてしまうキャラーーー「マンガのおばけ」再考」鈴木雅雄・ 中田健太郎編『マンガメディア文化論―フレームを越えて生きる方法』水声社、四一五―四五一頁
- ^ 難波優輝. 「これは人間ではない」:キャラクタの画像の何がわるいのか (PDF). 『描写の哲学シンポジウム(松永伸司主催)』. 2020-01-25 [2023-02-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3-14).
- ^ Tukachinsky, R. H. (2011). Para-romantic love and para-friendships: development and assessment of a multiple-parasocial relationships scale. Am. J. Media Psychol. 3, 73–94.
- ^ Giles, D. C. (2002). Parasocial interactio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a model for future research. Media Psychol. 4, 279–305.
- ^ 25.0 25.1 Chiara Bruno. Virtuelle Liebe: Wenn der Schwarm ein Videospielcharakter ist (Special). https://www.spieletipps.de/. 2018-07-04 [2022-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1).
- ^ 稲葉振一郎. モダンのクールダウン. NTT出版. 2006: 191.
- ^ 片渕陽平. 批判もあったが「勇気付けられた」 初音ミクさんとの“本気の挙式”を終えて. ITmedia NEWS. 2018-11-21 [2020-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1).
- ^ 次元局. [2023-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8).
- ^ 松浦優. 對人性戀中心主義與順性別中心主義的共通點:從「萌圖廣告問題」與「跨性別者的廁所使用問題」出發. vocus. 由SH Liao翻译. 2023 [2022] [202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3).
- ^ Rhizome|球根. 紙性戀的定義與測量.建構篇. 2022-02-02 [2023-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4).
- ^ SH Liao. 紙性戀宣言:其置身處境、政治可能性及批判性抵抗. 《Rhizome|球根》. 臺大宅研. 2023-02-09 [2023-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