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柬埔寨内战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柬埔寨内战
越南战争冷战印度支那战争的一部分

1970年8月美国陆军绘制的柬埔寨局势
日期1967年3月11日 – 1975年4月17日
(8年1个月又6天)
地点
结果 红色高棉获得胜利,成立民主柬埔寨
参战方

柬埔寨 柬埔寨王国 (1967-1970)
柬埔寨 高棉共和国 (1970-1975)

 美国
 南越

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

越南民主共和国
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
指挥官与领导者
兵力
~250,000 高棉国家军队 ~100,000 (60,000) 越南民主共和国陆军
伤亡与损失
200,000–300,000 丧生[1][2][3]

柬埔寨内战高棉语សង្គ្រាមស៊ីវិលកម្ពុជា罗马化:Sângkréam Sivĭl Kâmpŭchéa)发生于柬埔寨境内,是柬埔寨共产党(被称为红色高棉)、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联合对抗美国越南共和国支持的柬埔寨政府(1970年10月后为高棉共和国)。

柬埔寨内战受到各方盟友的影响。越南人民军参与的目的是保护根据地和柬埔寨东部保护区。1970年柬埔寨政变后,北越军企图在三月份侵入柬埔寨,1970年4月柬埔寨陷入内战。美国企图换取时间从东南亚撤出,并保护越南南部的盟友,防止共产主义蔓延到柬埔寨。美军南越军和北越部队直接参与战斗。美军大量的空袭活动、直接的物质和财政援助柬埔寨政府。

经过五年的战斗,共和党政府在1975年4月垮台,红色高棉击败高棉共和国政府军而获胜,成立民主柬埔寨政权。柬埔寨被认为是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1959至1975年)的一部分,导致邻国老挝王国爆发内战,而南越和北越都介入老挝内战。柬埔寨内战,连同紧接其后的红色高棉大屠杀,是该国史上最血腥的种族灭绝历史。

初期(1965-1970年)

[编辑]

马德望省叛乱

[编辑]

1967年3月11日,当西哈努克出国时,马德望三洛县爆发了反徴税叛乱,在红色高棉鼓励下迅速蔓延。[4]作为回应,朗诺在给西哈努克批准下宣布戒严。[5]在镇压期间,数百名农民被杀,整个村庄被夷为平地。[6]西哈努克在3月回国后,放弃中间派立场,亲自下令逮捕逃往东北的反政府领导人乔森潘胡荣符宁[7]

政变(1970年)

[编辑]

西哈努克被推翻

[编辑]

战场扩大(1970-1971年)

[编辑]

北越进攻

[编辑]

朗诺发动政变之后,没有立即将柬埔寨推入战争,而是尝试保持中立。他呼吁国际社会和联合国支持新政府,并谴责外国军队“侵犯柬埔寨的中立”。[8]1970年4月29日,北越高棉国家军队发起进攻。苏联的文件显示这次进攻是红色高棉的明确要求。1970年6月,北越占领了柬埔寨东北部的部分地区。[9]北越进攻让高棉共和国军队遭到重创,占柬埔寨人口近一半的土地被红色高棉占领,而北越也积极供应和训练红色高棉军队。高棉共和国政府被大​​大削弱。

高棉共和国的挣扎(1972-1975年)

[编辑]

1972到1974年,战争在高棉国家军队的交通线进行。高棉国家军队发动了有限的攻势,以保持首都与西北部水稻种植区、湄公河沿岸和南越的联系。红色高棉的策略是逐渐切断这些通讯线路并进逼金边。结果,高棉共和国部队变得支离破碎、孤立无援,无法相互支持。

1973年1月,巴黎和平协定签署后,南越和老挝的冲突暂时结束。1月29日,朗诺在全国宣布单方面停火。为了促进和平,美国停止了所有的轰炸行动。然而红色高棉没有理会并继续战斗。3月,高棉国家军队遭遇了大量伤亡和逃兵,迫使朗诺引入征兵制度,4月红色高棉军队发动攻势,向金边郊区推进。作为回应,美国空军发动了一场激烈的轰炸行动,迫使红色高棉返回农村。[10]美国空军表示轰炸阻止了1973年金边的陷落,并炸死围攻该市的25,500名红色高棉士兵中的16,000人。[11]

自1970年5月19日至1973年8月15日,美军一共在柬埔寨投掷了250,000吨炸弹。[12]自1969年,美国空军已在柬埔寨投放了539,129吨弹药。[13]

高棉共和国情势恶化

[编辑]

直至1973年,柬埔寨国内外普遍认为,这场战争本质上是一场外国冲突,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高棉人民。到了1973年底,柬埔寨政府和民众越来越意识到了红色高棉的极端主义,开始表明红色高棉的狂热和暴力比任何人都怀疑的要多。[14]

关于红色高棉残暴政策,包括整个村庄强迫迁移、草率处决、禁止宗教活动以及传统习惯被摒弃的报导,在在北越军队撤出柬埔寨战场后开始传到金边民众。[15]

红色高棉领导层几乎完全不为公众所知。 以前红色高棉作为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的一部分本身就被隐藏起来。在“解放区”内,它被称为“安卡”,意思是组织。1973年,柬埔寨共产党被其最狂热的成员波尔布特和宋成控制,他们认为“柬埔寨将经历一场全面的社会革命,之前的一切诅咒必须被摧毁。”红色高棉和北越之间日益增长的对抗也被隐藏。红色高棉的领导层对河内计划建立一个以北越为主的印度支那联邦产生怀疑。[15]

巴黎和平协定签署后,越南人民军停止了对红色高棉供应武器,希望使他们停火。1975年,红色高棉的领导层进行了清洗,大多数受过北越训练的成员随后在波尔布特的命令下被处决。[16]

随着时间的推移,红色高棉对西哈努克的支持减少了。红色高棉向“解放”区的人民表明,公开表达对西哈努克的支持将导致他们被清算。当西哈努克在海外公开露面宣传柬埔寨国王民族团结政府的事业时,受到了英萨利和乔森潘公开的蔑视。[17]

1973年底,西哈努克的支持者已从柬埔寨国王民族团结政府的所有部长和队伍中移除。12月底,红色高棉正为最后的进攻做准备。西哈努克与法国外交官艾蒂安·马纳克进行了会谈,他说他对实现类似南斯拉夫温和社会主义的希望完全放弃。[18]

金边陷落

[编辑]
1975年4月红色高棉对金边的最后攻势

1975年年初,红色高棉计划发动旱季攻势夺取金边。高棉共和国陷入了混乱,经济遭受重创,陆路运输受阻,水稻收成和淡水鱼供应下降,食品价格是战前的20倍。[19]

战前人口约为六十万的金边被二百万名难民淹没。这些难民没有工作,亦几乎没有食物、住所或医疗服务。当红色高棉军队逐渐控制湄公河两岸时,状况更为恶化。2月初,湄公河被红色高棉封锁后,美国开始向波成东机场空运补给品,但经常被红色高棉的炮火影响。高棉共和国的士兵部队当中有许多在首都驻守的人的弹药已经耗尽,随着红色高棉的推进而被击溃。1975年3月底,大约四万名红色高棉士兵已经包围首都,并开始准备向高棉共和国的部队发动致命一击。[20]

朗诺于4月1日辞去总统职务并离开柬埔寨,希望促进和谈,苏金奎成为了高棉共和国的代理总统。美国试图安排和平协议,但失败告终。[21]4月2日,红色高棉攻占湄公河运输重镇乃良。4月10日,美国停止对高棉共和国的援助,朗诺流亡美国。4月12日,美国在鹰迁行动期间用直升机疏散了276名人员,包括美国驻柬埔寨大使、美国外交人员、代理总统苏金奎、高棉共和国政府高级官员及其家属以及新闻媒体成员。行动中总共有82名美国国民、159名柬埔寨国民和35名他国公民被疏散。西索瓦·施里玛达隆波烈、朗诺的弟弟朗农和内阁的大多数成员都拒绝了撤离,选择跟随人民。[22]在美军和苏金奎离开后,由军官组成的委员会接管了崩溃中的高棉共和国。4月15日,红色高棉攻破了金边最后的防御工事。 4月17日清晨,委员会决定将政府所在地迁至西北部的奥多棉吉省。上午十时左右,高棉国家军队总参谋部在广播中命令所有高棉共和国部队停止抵抗,高棉共和国政府宣布投降。[23][24]政府军在柬埔寨西北部扁担山脉柏威夏寺附近继续抵抗,直到5月22日红色高棉彻底占领了全国。[25]

历时八年的柬埔寨内战正式结束。隆波烈、西索瓦·施里玛达和其他高官被捕并被斩首,被俘的高棉共和国军官被带到金边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场处决。[26]红色高棉军队开始强行清空首都,将城市人口赶到农村,并在此过程中杀死了数以万计的平民,红色高棉大屠杀开始。红色高棉宣布“零年”开始,表示柬埔寨的“重生”。[27]

参考资料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Heuveline, Patrick (2001). "The Demographic Analysis of Mortality in Cambodia." In Forced Migration and Mortality, eds. Holly E. Reed and Charles B. Keely.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 ^ Marek Sliwinski, Le Génocide Khmer Rouge: Une Analyse Démographique (L’Harmattan, 1995).
  3. ^ Banister, Judith, and Paige Johnson (1993). "After the Nightmare: The Population of Cambodia." In Genocide and Democracy in Cambodia: The Khmer Rouge, the United Nations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ed. Ben Kiernan.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Southeast Asia Studies.
  4. ^ Ross, Douglas; Doyle, Edward; Lipsman, Samuel; Weiss, Stephen; Maclear, Michael. Passing the Torch. (Volume 2 in "The Vietnam Experience."). Pacific Affairs. 1983, 56 (1). ISSN 0030-851X. doi:10.2307/2758817. 
  5. ^ Isaacs, Hardy and Brown, p. 86.
  6. ^ Chandler, p. 165.
  7. ^ Chandler, p. 166.
  8. ^ Lipsman and Brown, p. 146.
  9. ^ US Invasion, 1970s/Vietnam War. www.globalsecurity.org. [2022-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0). 
  10. ^ Isaacs, Hardy and Brown, p. 100.
  11. ^ Etcheson, Craig. The rise and demise of Democratic Kampuchea. Boulder, Colo.: Westview https://www.worldcat.org/oclc/9785540. 1984. ISBN 0-86531-650-3. OCLC 9785540.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12. ^ Morrocco, p. 172.
  13. ^ Shawcross, Baron, (Hartley William Shawcross) (4 Feb. 1902–10 July 2003). Who Was Who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12-01. 
  14. ^ Isaacs, Hardy and Brown, pp. 106–107.
  15. ^ 15.0 15.1 Isaacs, Hardy and Brown, pp. 106–107.
  16. ^ Chandler, p. 211.
  17. ^ Osborne, p. 224.
  18. ^ Shawcross, p. 343.
  19. ^ Lipsman and Weiss, p. 119.
  20. ^ Snepp, p. 279.
  21. ^ Deac, p. 218.
  22. ^ Isaacs, Hardy and Brown, p. 111.
  23. ^ Ponchaud, p. 7.
  24. ^ Phnom Penh Surrenders. web.archive.org. 2013-11-13 [2022-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3. 
  25. ^ New Statesman - The bitter end in Cambodia. web.archive.org. 2008-08-29 [2022-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29. 
  26. ^ Becker, Elizabeth. When the war was over : Cambodia and the Khmer Rouge revolution. 1st PublicAffairs ed. New York: PublicAffairs https://www.worldcat.org/oclc/39556325. 1998. ISBN 1-891620-00-2. OCLC 39556325.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27. ^ KHMER ROUGE YEAR ZERO: THE EMPTYING OF PHNOM PENH | Facts and Details. web.archive.org. 2022-04-26 [2022-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6. 

文献

[编辑]
公开的政府文件
传记
  • Osborne, Milton. Sihanouk: Prince of Light, Prince of Darkness. Sydney: Allen & Unwin. 1994. ISBN 1-86373-642-5. 
二手资料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