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歷史
廣州是一座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城市。在公元前九世紀的(約公元前887年)周朝,這裡的「百越」人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1][2]。公元前214年,秦攻佔嶺南,選址白雲山和珠江之間南越人聚居的高地(番山)修築番禺[a](史稱「任囂城」)。因這是廣州建城年份的最早記載,廣州建城年份通常指公元前214年[3]。公元226年,孫權為便於統治,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廣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廳,特指廣州這座城市。
史前時代
[編輯]廣州歷史最早可溯及距今4000餘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當時廣州一帶就有「百越人」活動[4]。春秋戰國時期,今兩廣和越南北部地區泛稱為嶺南,當時居住在這裡的民族稱為南越(又稱南粵)[5]。
在公元前九世紀的(約公元前887年)周朝,這裡的「百越」人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1][2]。
春秋末期(公元前306年),越國為楚國所滅。公元前249年,宰相公師隅帶領越國臣民南遷至廣東,建城南武,即今廣州[6]。
秦漢
[編輯]征服與獨立
[編輯]廣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朝。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想奪取嶺南的犀角、象牙、玳瑁、珠璣等資源,第一次派兵攻打嶺南,投入五十萬兵力,僵持三年,後面粵人匿入叢林夜襲秦兵,秦兵大敗(詳見越秦戰爭)。
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再次派任囂、趙佗卛兵,征服了嶺南,嶺南由此首次被納入中央帝國版圖[7],征服後秦王朝在嶺南設置了3郡,其中南海郡轄番禺、四會、博羅、龍川4縣,南海郡治和番禺縣治即今廣州市越秀區,南海郡尉任囂在番山、禺山上(今倉邊路附近)修築番禺城[a](史稱任囂城),這是廣州設立行政區和建城的開始。
秦末大亂,前204年,南海郡尉趙佗兼併了桂林郡和象郡,據有嶺南(今廣東、廣西大部、越南北部),建立了疆土「東西萬餘里」的南越國,定都番禺(今廣州)。是為今嶺南地區第一次建立都城。
開闢航路
[編輯]前111年(漢武帝元鼎六年),漢朝征服南越國,設立九郡,其中南海郡治仍設在在番禺(今廣州市越秀區)[8]。元封五年改屬交州,州治為廣信(今廣東封開)。在漢武帝征服南越後,即派使者沿百越人所開航路,拓展了橫越孟加拉灣到斯里蘭卡的航線,標誌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開端,並令廣州成為始發港[9]。
紀元166年(桓帝延熙9年),羅馬王安敦派出使者經番禺(廣州)進貢象牙、犀角、玳瑁,此為歐洲人第一次踏足廣州。
三國兩晉
[編輯]公元217年(三國吳建安二十二年)交州刺史步騭重將州治遷回番禺,擴建城郭,後稱為步騭城[10]。
226年(三國吳黃武五年),孫權分交州(治所龍編,今越南河內)7郡中的南海、蒼梧、鬱林、合浦四郡置廣州,治所番禺(今廣州市),命呂岱為刺史[11]。這是廣州之名第一次出現,但是其範圍遠遠超過今天的廣州市,地跨今天廣東、廣西兩省,轄七郡,番禺屬於南海郡。後陸胤任交州刺史時,由於州治番禺臨海,缺少淡水而鑿甘溪引水入城北,並建水塘儲水,解決了番禺城的用水需要[12]。
晉、南北朝沿用南海郡,番禺為郡治。這個時期,中原北部戰亂頻仍,漢人大量移入相對安定的嶺南地區,促進了廣州一帶的經濟開發。由於外國貨物從廣州港內運比交趾更為方便,兩晉南北朝的海外貿易中心由交趾轉移到廣州,廣州港的海上貿易日趨繁榮。當時輸入的商品主要有象牙、犀角、珠璣、玳瑁、琉璃、蘇合、鬱金、吉貝等。輸出則以綾、絹、絲、錦、為大宗[13],時據計有近十五國的商人,經廣州與中國大陸進行貿易往來,亦由之成為朝廷命官的發財地,有說是「廣州刺史但經城門一過,便得三千萬錢」[9]。
廣州亦是當時海外各國與中原進行文化政治交流的重要樞紐。281年(西晉太康二年),大秦使者循海道由廣州登陸,到達京城洛陽。同年,印度僧人迦摩羅尊前來廣州,在西濠街(今海珠中路西側詩書路南端的尚果里)建造了第一座佛寺——仁王寺;東晉時高僧曇摩耶舍由海道來廣州,建立了第二座佛寺——王園寺,即今光孝寺。此後的中外佛教交流也大多經由廣州。
戰事
[編輯]元興三年(404年),盧循率軍攻略南海郡,並進攻廣州治所番禺(今廣東廣州)。廣州刺史吳隱之抵抗百多日後被俘,盧循於是自稱平南將軍,攝廣州事。義熙元年(405年),盧循派使者向晉廷朝貢,而東晉亦因剛剛才從內亂中穩定下來,無力討伐盧循,於是任命盧循為征虜將軍、廣州刺史、平越中郎將,又任命徐道覆為始興相。後劉裕在盧循撤還尋陽後就大治水軍,並命建威將軍孫處及振武將軍沈田子率兵三千,循海道襲取番禺,並於同年十一月攻下番禺,誅殺其黨眾,沈田子又北上進攻其餘諸郡。而在盧循敗於左里後南歸廣州,劉裕亦派了劉藩及孟懷玉追擊。義熙七年(411年)二月壬午日(3月15日)[14],孟懷玉攻克始興郡,殺徐道覆。盧循於三月回到番禺後圍城試圖奪回番禺,但孫處抵抗了二十多日,待至四月沈田子援軍趕至,盧循戰敗逃走。沈田子又與孫處追擊,先後在蒼梧、鬱林及寧浦三郡擊敗盧循,只因孫處患病才停止追擊,盧循於是投奔交州,在交州治所龍編(今越南河內)戰敗投海自殺。
隋唐
[編輯]航運發展
[編輯]隋唐時期的廣州仍然維持着海上貿易中心的地位。隋文帝廢南海郡,置廣州總管府。601年(仁壽元年)因避太子楊廣之諱而改廣州為「番州」。607年(大業三年)復置南海郡,屬番州。621年(唐武德四年)復置廣州,初為總管府,後改都督府。627年(唐貞觀元年),分全國為10道,其中嶺南道治所設在廣州。
唐朝時「廣州通海夷道」全程14000多公里,經過30多個國家,航線一直到紅海,成為當時世界上距離最長的遠洋航線[15]。
自中唐以後,西部的陸路交通絲綢之路受到阻斷,「海上絲路」代而興起。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和樞紐之一,廣州的繁盛景象一度達到頂峰。自開闢從廣州到爪哇和阿拉伯的航道之後,海上商船來往十分頻繁,僅大曆年間就曾達到每年四千餘艘。在當時,主要的輸出商品皆為絲綢、陶瓷、紙、銅錢、鐵器和金銀,而輸入的商品則包括珠貝、象牙、犀角、紫檀木、蘇方木、乳香、沒藥、蘇合香等,主要供宮廷皇室使用[16][17]。唐政府採取鼓勵海外貿易的政策,外商可在中國自由貿易。常年聚居在廣州的外商有十多萬人,官府特別在光塔路附近辟出「蕃坊」作外國人的指定居留地[15][18]。調查史料唐代印度商人甚至以廣州作為中國的代稱。
661年(顯慶六年),在廣州設市舶使,總管海路邦交以及外貿,包括向前來貿易的船舶徵收關稅,代表朝廷採購外來貨品,管理商人向皇帝進貢以及對市舶貿易進行監督和管理[19]。
此時,廣州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並從未關閉過的貿易通商口岸,不僅是全國最大的貿易港,也是世界性的貿易大港,更同時是中西文化宗教的交流重地,各國高僧、傳教士陸續經由廣州來到中國。而此段時期香港屯門成為廣州航行往波斯灣之間的第二個啟航港口,同時亦是進入大洋前最後一個補給物資的供應站[20],來自印度、波斯灣及東南亞的外國海船前往廣州通商,當時會取道近屯門一帶較為深水的東面航道上廣州[21]。
史事
[編輯]685-688年間,宋璟擔任廣州都督期間,引導民眾用陶瓦建築圍牆,改造商舖與街市,以達致防火要求。
742年(天寶元年),廣州改為南海郡;758年(乾元元年),復稱廣州。
758年(肅宗乾元元年),廣州城被大食(阿拉伯)、波斯的商人私兵包圍,刺史韋利見到此情況就逃跑,兩國商人私兵就在廣州掠倉庫焚廬舍,然後就由海路離開[22],史稱乾元元年胡人掠粵。
862年(咸通三年),嶺南分東、西二道,廣州為嶺南東道治。
唐朝時期,廣州州治在南海縣,原番禺縣(今番禺區)西北,即今天廣州市中心地區。
879年(唐乾符六年),黃巢軍攻占廣州,殺害在廣州的眾多「蕃商」,據講有10到12萬阿拉伯商人被殺[23],廣州的海外貿易受到重創[24]。
南漢到宋元
[編輯]917年(五代時期),劉龑建立南漢國,定都興王府(廣州),並廢南海縣改設咸寧、常康二縣。這是廣州在歷史上第二次建都。此時廣州的財政收入主要仍靠對外貿易。南漢國時期廣州城亦有史上城垣第三次擴建,禺山被鏟平,城池向南擴展。當時在城區東南西北各建廟宇 7 座,共28 座。同時廣州遍築離宮別院,在城西開鑿西湖(又稱仙湖,在今教育路南方劇場北側),長500餘丈,地連南宮。湖中建洲,為劉龑「聚方士習丹鼎之地」,故稱藥洲。湖中有瑰奇怪石九座,稱九曜石 (故藥洲又名九曜園)。沿湖有亭、樓、館、榭,風景甚美。
971年(開寶四年),北宋太祖趙匡胤滅南漢國,廢興王府及咸寧、常康二縣,復稱廣州,轄南海、番禺、增城、清遠、懷集、信安、新會、東莞八縣,屬嶺南道,並在廣州設立市舶司。由於中西陸路交通幾乎陷於停頓,兩宋海運皆十分興盛。北宋時廣州仍為最大的貿易海港,前來廣州貿易及朝貢的國家超過唐代,達五十餘國。宋初年廣州市舶司單是乳香進口額,就占中國大陸進口總數的98%,關稅收入也倍於明州(寧波)、杭州的市舶司[15]。時輸入廣州的舶來品以香料為主,其次是海產品、金屬、動物、木藤品等;而廣州出口的商品則以絲綢為大宗,其次是陶瓷、茶葉和糖等。
1045 年( 北宋慶曆四年)廣州城陸續加築中城、東城和西城,是史上第四次擴大城垣。中城(又稱子城)以南漢舊城為基礎;東城以趙佗城舊址為基礎;西城是為了保護新發展的商業區而擴建的,規模最大,三城東西相連,東面在今德政路附近,西至今惠福西路,南至文明路、大南路和大德路,北面在今豪賢路、越華路和百靈路一帶。
南宋中期以後,泉州港超越廣州港成為第一大港。1107年(大觀元年),廣州升為帥府。1278年(祥興元年),改為翔龍府。
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年),廣東提舉鹽茶徐安國派人前往大嶼山緝捕私鹽業者,導致島民大規模反抗,數百人以萬登為首一度進逼廣州城,惟被官兵發射火箭擊潰,及後官兵殺盡所有島民[25],遇難者130餘名[26],並留下三百官兵駐守大奚山(大嶼山)[b]。
宋、元交替之際,廣州成為宋軍與元軍最後爭奪之地,在戰亂中遭到嚴重破壞,對外通商陷於停頓。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為江西行中書省轄廣東道及廣州路治。1279年(至元十六年)崖山之役後,元政府完全確立了廣州地區的統治;同年,元政府便派遣廣東招討使出使俱藍,招諭印度半島和東南亞國家前來通商朝貢。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廣州始恢復市舶司的設置。
元代的廣州仍為僅次於泉州的全國第二大港,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海上貿易同樣繁榮,航道通往亞、歐、非洲各國,來廣州貿易的國家達到一百四十餘個[27]。
明朝
[編輯]明朝初期,一改宋、元時期的對外開放政策,實行海禁,廣州成為向大部分國家的唯一開放的通商港口,重新成為全國第一大港[28]。1368年(明洪武元年)設廣州府,為廣東布政使司、廣州府及番禺與南海縣治。
洪武八年(1375年),廣州設衛所。弘治(西元1488—1505年)初,詔治屯田之法。廣州衛所分左右前後四衛,衛各置所。左衛三所九屯,即田步、官橋、明經、石碁、官湧、沙湧、欖山、石頭、新橋,附在番禺縣沙灣、茭塘兩巡檢司。前衛設五所十五屯,坐落東莞縣,其中大步七屯、昆城二屯、東村一屯、東向二屯、小享三屯[29]。
明弘治元年到二年(1488-1489),增城的土豪劣紳還有官兵大肆襲擾瑤山民眾(藍田寒山),燒殺劫掠,瑤民於是推舉譚觀福(橫潭峒主)做首領,揭竿起義,聲勢震動增城、新豐、博羅、花縣等地。[30]
廣東布政司劉大夏率兵鎮壓了起事瑤民後,向朝廷請建縣治稱「從化」[31],縣署就初設於花都橫潭村,以加強官府對上番禺地區的管治。1494年從化縣衙遷馬場田(現街口)。
外貿交流
[編輯]1517年(正德十二年),葡萄牙商人首次來到廣州出售毛織品,廣州棉布亦運銷海外。
明代後期,葡萄牙殖民者的艦隊封鎖了印度洋航線。嘉靖年間,葡萄牙艦隊入侵廣州,發生屯門及西草灣之戰,明政府在戰敗葡人後封鎖了廣州。但葡萄牙人轉而占據澳門,基本壟斷了廣州的對外貿易。1567年(隆慶元年),由於沿海倭寇逐漸平定,明朝開放海禁,默許私人進行對外貿易。
1578年(萬曆六年)明政府重新允許外國商人進入廣州進行貿易,東南亞各國商人和其他外國商人,就不再停留澳門而紛紛直接前往廣州貿易[32],貿易重心轉移。廣東地方官員亦制訂詳細辦法,管控當地增長的外商和外貿活動,包括要求外商仍要在指定場地居留,必須有同業組織指定的富有華商做「擔保」,而不遵守的外商有機會無法獲得當地服務和生活用品。轉變中代為外商服務的牙行不斷壯大,萬曆後朝貢貿易的變體公行逐步形成[33]:即專門代理外貿的買辦商人十三行,市舶司的外貿具體業務也為牙行所操縱[28]。
1582年(萬曆十年),葡萄牙教士利瑪竇應召前往中華傳教,8月7日到達廣州香山澳(澳門)[34],宣傳天主教教理,在廣州城時下榻懷遠驛,翻譯西洋學科數種,往返廣州與肇慶。這是天主教與西學首次在廣州傳播。
商文娛發展和粵劇萌芽
[編輯]明初嶺南詩派南園前五子之首孫蕡曾作廣州歌,記述了廣州城南濠畔一帶歌舞曲藝興旺,當時歸德門外食肆眾多,歌舞藝伎如雲,其中就不少是土腔女伶,規模比秦淮河更繁盛幾倍。
但在1521年(正德十六年),欽差提督學校廣東等處提刑按察司副使魏校(江蘇崑山人),正式宣佈演戲違法。廣州城內原在明嘉靖年間(1522—1566),有幾座金花夫人廟演戲比較興旺,演期可長續幾個月,但魏校禁戲後廟就被拆光,只剩下城外河南一間金花廟。
而廣州城中外來的封疆大吏集中駐紮,同系的外來商人資本湧入,支持同系外來戲班在當地有實力組織梨園會館,排擠本土戲班。本土戲班在被邊緣化之下,轉群集至相對少外來官吏駐紮的佛山鎮,在明萬曆年間(1573-1620)成立瓊花會館,為本土戲班行會發端。
清朝
[編輯]1646年(清順治三年十一月初五),清軍占領中原後,南明紹武帝朱聿讁在廣州建都,這是廣州在歷史上第三次建都;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清兵攻入城內,紹武帝自縊而死(一說被殺)。
1650年(清順治七年,南明永曆四年),「平南王」尚可喜與靖南王耿繼茂指揮清軍的漢軍鑲藍旗,圍攻廣州城達10個月之久,動用荷蘭炮手及樓車攻城,終於在11月24日攻破廣州城,此後直到12月5日的12天內,在廣州城及其附近四十里內進行大屠殺,據載死亡人數有約八千、八到十萬、超過十萬至七十萬等說法,史稱庚寅之劫[35][36][37][38][39]。廣州市社會科學研究所認為「七十萬人」顯然不可信,因為明末廣州府十三縣人口總共才40萬人。[40]後真修和尚僱人收拾民眾遺骸,在東郊烏龍岡,『聚而殮之,埋其餘燼』,合葬立碑[41]。
後廣州再次成為廣東省會、廣州府及番禺與南海縣治。1680年(康熙十九年)削藩後,朝廷又加設廣州將軍一職,統領駐紮在廣州的八旗官兵,並節制廣東全省綠營兵。
1660年(清順治十七年)英國在遠東開辦的東印度公司,開始將藤料運到廣州,又從廣州購進藤製品運回英格蘭。
雍正三年(1725年),裁併各衛所,其屯田糧丁並歸附近州縣。以前衛屯田俱坐落獅子洋,屬番禺縣境內,是以撥附番禺管理[42]。位於東莞縣內的原前衛五所十五屯從此劃歸番禺鹿步巡檢司,成為飛地,改為十五屯堡[29]。
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宣布廣州為全國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史稱「一口通商」,並由指定的廣州十三行代理全中國的對外貿易。「一口通商」使當時的廣州(歐洲商人稱Canton)得以獨攬全國外貿,國際知名度迅速提高,成為世界第三大城市(次於當時的北京,英國的倫敦之後)[43],是廣州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直到上海開埠前,廣州一直是東南亞的貿易中心,西方各國都在這裡設立商行[44]。不過戶部除粵海關(及其口岸)以外的江浙閩三海關及其下屬各口岸,仍有維持運轉。
1801年,有部分外國商人在廣州聯合組織了一個臨時保險協會,對每艘船所載貨物提供保險,承保限額為1.2萬銀元。這是外商在華經營海上保險業務的開始。隨後,一些印度加爾各答的保險機構也在廣州設立代理處[45]。
1805年(清嘉慶十年),英商渣甸(即怡和洋行)與寶順兩家洋行為主,在廣州創建諫當保安行(Canton Insurance Society),亦稱廣州保險社或廣州保險協會,經營水火險和意外險。這個是外商在大中華設立的第一家保險公司[46]。
1814年(嘉慶十九年)前後,廣州城郊沙貝村鄉民用東南亞藤編織的藤笪、藤蓆、藤織件、藤傢俱,花色品種多達五千餘種,在廣州市場大受歡迎。
1830年(道光十年),廣州水域出現第一條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英國福士號商船,外國商船開始進入廣州水域營運。
1836年左右,有丹麥人於十三行地頭開設了廣州第一間咖啡廳,也是大中華第一間咖啡廳,可同時接待華洋人士[47]。
1839年,林則徐擔任兩廣總督,開展禁煙行動。同年4月22日,林則徐於虎門海灘銷煙。
1840年夏,四十八艘艦船和四千餘名官兵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封鎖了廣州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1841年五月,廣州城郊三元里發生民眾自發抗擊英國侵略者的鬥爭。隨後廣州對外貿易的壟斷地位隨着1842年《南京條約》的簽訂宣告結束。此條約迫使清政府了開放除廣州以外的四個港口,分別是福州、廈門、寧波和上海。
近代
[編輯]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實施「五口通商」,廣州隨即失去了對外貿易的獨特地位,居於全國外貿中心的地位逐漸喪失。自1845年後,廣州港進出口貨物總值不斷降低,從咸豐三年開始,英國對華貿易已大部分轉向上海,廣州港在外貿上的中心地位,已為上海港所取代。香港被割讓給英國後闢為自由港,逐漸代替廣州成為貨物的集散地。此外,由於《南京條約》取消了外商只能和十三行貿易的規定,進出口貿易的實際經營權逐漸為外國在廣州的洋行所控制,廣州港的外貿自主權逐步喪失。
1854年6月10日廣東天地會首領何祿在東莞石龍墟起義,7月5日,廣東天地會首領陳開在佛山起義,自稱「紅巾軍」,號召「反清復明」。紅巾軍於7月20日率會眾10餘萬攻打廣州,圍城歷時10月。後守城清軍在香港總督支援下擊退了紅巾軍[48]。
1855年(咸豐五年),廣東航商受傳入外國蒸汽船吸引,率先購買美國造「威拉特」 、「星火」、「金髮」 3條輪船,懸掛美國旗航行於省河(珠江廣州地區河段)一帶營運,史稱「詭寄」經營。
1856年10月,廣東水師接獲告發在廣州檢查一艘名為「亞羅號」的商船,逮捕了懷疑與海盜有關的12名水手。由於亞羅號曾在香港註冊,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不顧其香港執照已過期,向兩廣總督葉名琛施壓要求放人。葉名琛經交涉後答應釋放全部水手,但英方拒絕接受,開始炮轟廣州城[49],廣州海關停止貿易。英軍迅速占領了城南沿江各炮台,並一度攻入廣州內城,但最後撤軍。12月,十三行遭焚毀。1857年12月,英法聯軍攻入廣州城,兩廣總督葉名琛被擄走。廣東巡撫柏貴擅自接受由巴夏禮、哈羅威、修萊等組成的委員會負責廣州治安的要求。
1858年7月,廣東民團局進攻廣州城,但被英國炮兵擊退[50]。1861年10月,英軍依《中英北京條約》撤出廣州[51]。
隨着洋務運動發展,廣州地區開始出現近代工業。同治十一年,暹羅(今泰國)華僑陳啟沅在南海西樵首辦繼昌隆機器繅絲廠,為中國第一家近代民族工業企業,革新了廣州地區的繅絲業。同治十三年,兩廣總督瑞麟辦的「廣州機器局」成立,製造槍炮、輪船;兩年後,購買了英國人辦的黃埔船塢,用以修理艦艇。此外棉紡織、造紙、印刷、船舶修理等工業也有發展[52]。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廣州永成航業公司在廣州去梧州的航線上第一次採用花尾渡為運輸船用。
民國時期
[編輯]1910年2月12日,倪映典率千餘名新軍於燕塘起義,被鎮壓。1911年4月27日,黃興等人在廣州發起黃花崗起義(又稱「辛亥廣州起義」),但以失敗告終。1912年(民國元年),國民政府廢廣州府,成立廣東軍政府。
1917年7月初,孫中山抵達廣州準備另立國民政府。8月25日,約百名原北京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選舉孫中山為大元帥,行使中華民國行政權,展開護法運動。
- 同年有商人出資在河南岐興中約建築五和市場,當時樓上為茶肆樓下是市場,其為廣州市第一座街市,不過後因辟馬路而被拆[53]。
後因「非常國會」倒向桂系,於1918年以七總裁代替大元帥,迫使孫中山離開廣州。同年,設立廣州市政公所。1918年10月19日,市政公所發出第一號布告,宣布將拆除全部城牆,將舊城牆基開闢為馬路。 市政公所成立後,著手規劃建築公共街市,於1919年在禺山原關帝廟處(現名盛廣場),落成投入第一座市營公共街市(亦為民國年間唯一公營街市)禺山市場。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粵僑返鄉帶來不少僑匯,時值廣州市實行市政改革,興起地產風潮,大批僑資入市,促進了東山地產的開發。
1920年,陳炯明指揮粵軍進攻廣州驅走滇、桂兩軍。孫中山於11月底重返廣州,重建軍政府,第二次護法運動開始。1921年4月,非常國會聲稱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選孫中山為大總統,在廣州就職。
1921年2月15日《廣州市暫行條例》公布實施,廣州市政廳成立,孫科任廣州市首任市長,廣州也因此成為中國首個市。[54]同期,廣州市政公所改為市政廳工務局,負責規劃新辟街道、公園、市場等工程事項。首屆市政府成員組成充分體現市政管理人才專門化原則:市長孫科係孫文之子,係美國加州大學市政科畢業生;市政廳屬下工務、衛生、教育、公安、財政、公用六局,局長三人為美國留學生,兩人為日本留學生,一人為法國留學生,時人就此評價市府為「洋化機關」。市政府其餘職員中都有20幾人有西方大學教育背景,政府中人受過中高等教育的佔89%。因此人言:「廣州市長局長,盡留學專門家,其他職員有專門學識者至百分之八十以上,其汲引新人才,可謂至矣」。
1922年夏,徐世昌下台,陳炯明要求孫中山下野。6月16日,發生炮擊總統府事件。孫中山離開廣州,二次護法失敗。
1923-1927年的國共合作時期,廣州曾是聲勢浩大的革命運動的中心。1923年2月,孫中山重返廣州建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始實行「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的方針。同年,孫中山在廣州長洲黃埔創辦了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為國民革命軍培養軍事人才。
1923年(民國12年),南華置業公司以南益堂名義,經市政府批准於一德東路建設南益市場,其於1925年(民國14年)6月落成投入,為當局批准的首個商營公共街市。
1923年1月,陳炯明被驅走後,劉震寰的桂軍、楊希閔的滇軍以及譚延闓的湘軍進駐省城。當時形成局面是,西關和老城由譚的湘軍、楊的滇軍占據,東北關由劉的桂軍占據,河南一帶則仍是本地的李福林主持。
1924年3月,駐省城的湘軍、滇軍聯合成立辦事處,組織聯合巡察隊,維持廣州的治安。
1925年6月19日,在廣州爆發漫長的省港大罷工。6月23日,當罷工工人從廣州東校場遊行至沙基路面時,遭到英法軍警開槍掃射,即為後所稱「沙基慘案」。罷工一直持續到1926年10月,歷時16個月。1925年7月1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正式成立。4日,廣州市政委員會成立,伍朝樞任委員長,行使市長職權。
1926年7月9日,蔣介石在廣州東校場帶領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同一時期,毛澤東、彭湃等人在這裡舉辦了農民運動講習所,為中國共產黨培養骨幹力量。1927年4月15日,「四·一二」事件之後,李濟深在廣州戒嚴,發起「清黨」,持續逮捕處決兩千多名所謂「共產黨員」[55]。12月11日,張太雷、葉挺、葉劍英等乘廣州防務空虛,策動部分張發奎部隊同人力車工會等工人,於廣州發起暴動,其間佔據省會公安局,成立廣州蘇維埃政府[56]。張太雷暴動期間於街頭,被廣州機械工會糾察隊擊斃。後張發奎撤退到河南地,會同李福林協同回防粵軍等,三日後平息暴亂。
1928年11月11日,廣東航空處處長張惠長等3人駕駛廣州號飛機,由廣州起飛,經漢口飛南京、北平、瀋陽、天津,成功完成大中華歷史首個長途飛行。
1929年,陳濟棠開始主政廣東。是年夏,桂軍進犯,於粵東與粵軍交戰,廣州一度告急。1931年5月,孫科、陳濟棠、唐紹儀等在廣州通電反蔣,成立廣州國民政府。12月寧粵和談,蔣介石下野,廣州國民政府撤銷。1929年至1936年為陳濟棠主政廣州時期,廣州的經濟、文化、交通和城市建設有顯著發展,留下了海珠橋、中山紀念堂、中山大學五山新校舍、愛群大廈等著名建築。[57]1930年,廣州曾一度改設特別市,同年改省轄市。1936年,陳濟棠與李宗仁、白崇禧等通電全國抗日討蔣,發動兩廣事變,廣州金融動盪。7月反蔣失敗,廣東空軍叛投南京,中央軍進駐廣東,陳濟棠離開去了香港。粵漢鐵路也在同年修通。[58]
1936年11月廣州天河機場(今天河體育中心一帶)開闢廣州到越南河內的航線,此為大中華民航史首條國際飛機航線。
抗日戰爭時期
[編輯]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其後至淪陷前,廣州的外貿和生產直接向北方供給軍需和日用消費,直接支援北方的抗戰,因而成為日軍重點轟炸目標之一。9月起,日軍無差別轟炸廣州不斷,財產損失、平民死傷皆無數。1938年10月14日,日軍第18師團、及川支隊、第104師團自大亞灣登陸,廣州市進入戰備狀態,市政府撤至粵北。10月20日增城會戰中,中國軍隊失利,日軍突破守軍防線,進攻從化、花縣。是日晚,第4戰區在廣增公路兩側布防,阻擊日軍。10月21日,日軍占領廣州市區。至10月29日,廣州全線失守[59]。12月21日,日軍組織成立日佔廣東省政府。此後半年國軍與日軍於廣州市被多有爭奪戰,至「良口戰役」後陷入相持狀態。
廣州淪陷之前人口超過120萬,淪陷後減至30萬[60],絕大部分逃至香港,工廠亦隨之遷移[61]。1942年香港淪陷後發生糧荒,又有逾46萬人回穗[60]。廣州淪陷期,各類抗日活動不絕。日軍進城初期大肆燒殺姦掠,後實施高壓統治,致使經濟文化蕭條[62]。1943年廣東大旱,餓殍遍地,將死者爬入海珠橋底橋洞呻吟等死,被稱為「升仙洞」[63]。
日軍占領期間,日軍的秘密8604部隊(731部隊的支隊)曾經在今中山大學醫學院(原中山醫科大學)進行對囚犯進行細菌試驗。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8月16日,國軍進入廣州,廣州光復。
國共內戰與中共上台
[編輯]1947年復為行政院院轄市。
1949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逼近長江,國民政府南遷廣州。10月14日,解放軍陳賡部擊敗了守衛廣州的中華民國國軍,占領該城。此後廣州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直轄市、廣東省人民政府駐地。
因對中共政權存有顧慮,故不少教育機構開始遷往香港,例如真光中學和珠海學院等,私立嶺南大學在被殺校後亦在後期在港復校,剩下學校的校舍或組織均被解放軍廣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c],所有私立或教會學校從此蕩然無存。
1954年6月19日,根據中央人民政府《關於撤銷大區一級行政機構和合併若干省、市建制的決定》,廣州併入廣東省建制,改為省轄市至今[64]。1956年,當局開始推行公私合營,措施使所有私人經營的商號都被充公,變成「國有」,大量商人逃往香港,形成今日穗港兩地均有同一老字號的局面,由家族後人真正持有的百年老鋪在廣州絕跡。
1957年的反右運動中,大量知識份子被打成「右派」而受到迫害,引發第一次大規模以知識份子為主的逃港潮,使香港人口的粵語廣州話使用者大增,香港政府亦推動廣州話作為香港的通用語。
1958年當局發動大躍進,令廣州出現嚴重的糧食短缺和饑荒,市內各餐廳和單位只能改以番薯作為主要糧食,至8月份由居民、集體伙食單位和飲食行業購買的的番薯達272萬斤,比上月節約大米68多萬斤,這種「以番薯當飯食」的情況直至1965年才結束。1960年8月起,當局開始推行布票,每人每年亦一丈三尺六,這個長度一般僅能製作一個成人的一條長褲和一件短袖衣。那時的俗話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其他民生用品,諸如糧、油、糖、蛋、魚、肉、柴、煤,亦全部需憑票定量供應,而雞蛋只供給孕婦,需提供嬰兒出世紙。商店的大部分櫥窗空空如也,即使有貨也標明是「陳列商品」。因廣州人幾乎家家都有親戚在香港,故不少家庭經常收到港澳和海外親戚寄來的物品。中蘇友好大廈是領取海外副食品郵包的最大物流中心,不少香港人每次回穗都攜帶大量包裹和行李以接濟親友,其中不乏牙膏、番梘、花生、豆子等日用品和食品,不少物品需打重稅也在所不惜。
1962年6月1日,由於坊間傳聞「英國女王生日,大赦邊境3日,沒通行證也可進入香港」,上萬市民與其他省的民眾群聚廣州火車站(大沙頭站)一帶,意圖乘火車去深港邊界,原本直行可通廣九小學的白雲路滿是人潮,史稱東站事件[65]。無票滯留的人後期鼓譟,部分人衝擊了東站警署,警方派的宣傳車也被民眾推翻。到6月2日凌晨1時起,當局宣布戒嚴,警方出動民眾散去。後邊高官開內部會,陶鑄定之為所謂敵我矛盾,促成決定出動軍隊。到6月6日,當局派出一個營全副武裝的解放軍士兵,封鎖車站兩頭,往外驅趕人群。還有一隊士兵從車站內往外推進。市政府的宣傳車在場用高音喇叭廣播。行動中有幾十人被拘捕,大部分沖火車站的民眾被驅散。至當天晚上,有1600多人被捕,火車站外被戒嚴部隊把守[66]。
1966年,文化大革命發生後,市內陷入混亂狀態,經濟近乎癱瘓,所有學校停課搞「階級鬥爭」,後來學生在校園「復課鬧革命」,但很多學校已被「讀書無用論」的風氣籠罩,文化課學習極不規範,老師上課缺教材和講義,並且文化課經常變成「革命大批判」的政治課。文革期間,歷史建築受到非常嚴重的破壞,石室聖心大教堂的彩色玻璃全被打碎,甚至變成垃圾場;光孝堂的書籍被焚燒;光孝寺和六榕寺的百年佛像和神像被打爛,後者的大部分廟宇被拆;琶洲塔的寺廟被拆;華林寺的五百羅漢像全部被毀;四牌樓被砸碎;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的碑文幾乎全被破壞;在廣州昔日園林寺觀中,保存下來的古代匾額數之不盡,僅光孝、六榕兩寺廟,往日匾額對聯多不勝數,但在經歷文革後均蕩然無存。[67]大量的地名和商號也被改名,如蓮香樓被改成「東升樓」,六榕路、朝天路、米市路三條路,變成南北「朝陽路」等,像北京路至今沒有恢復原名。[67][68]
1967年8月,廣州掀起打「勞改犯」運動,當局的文革思想是人們應對「階級敵人」充滿「階級仇恨」,而「勞改犯」屬於「階級敵人」。在廣州城內的德政路被殺的人最多,當時只要有人叫一句「這是勞改犯」就立刻會有一群人上前用木棍、水喉鐵管甚至用槍去將其打死。據報,吊死、砸死、打死和打死後拋進珠江的人數幾乎達到200人。[69]
1972年,廣州有5376人偷渡到香港,其中947人逃出。1973年,4893人偷渡到香港,其中454人逃出。
1974年,6074人偷渡到香港,其中755人逃出。1975年,3809人偷渡到香港,其中408人逃出。
1976年,因上山下鄉運動運動而被迫上山下鄉的廣州知識青年有8萬多人,是文革十年中人數最多的一年,下鄉是很多人一生中的轉折點。同年,廣州有2967人偷渡香港,其中379人逃出。
1977年,5245人偷渡,其中457人逃出。1976年至1977年,每年被羈押逃港者有7000多人,約占羈押總數的60%。
1978年,偷渡的人數陡增至14278,其中1958人逃出。
1979年,廣州偷渡香港之人數為28378人,其中5127人逃出,是中共建政後但最大值。其中東郊的沙河公社、東圃公社、員村、沙河、五山等地據計有1400多人企圖越境[70]。偷渡者中,青少年占絕大多數,25歲以下的25253人,30歲以上的僅百來人[71]。當中約2萬人是步行越境,第二是扒出口火車。第三是用小艇偷渡,多是郊區和水鄉民眾採用。1978年和1979年被羈押的逃港者劇增至2 .4萬人和5 .3萬人,1981年後才大幅度下降。這個時代廣州人以督卒指代過境,取自象棋術語,比喻過河卒子,有去無回。
1984年10月,劃為國家計劃單列城市。在2000年花都市和番禺市被撤銷,成為廣州市屬區。其後陸續添併從化、增城,從化和增城成為廣州的縣級城市[72]。
1990年10月2日,廣州市白雲機場發生一起空難事故,導致128人死亡,52人受傷,兩架飛機被毀,一架飛機嚴重受損。
1995年代到90年代尾,廣州市不斷改變國有、集體企業結構,期間依照上級部署,搞大規模裁員以及 「關、停、並、轉、 破「(解散企業),致使國有、集體企業大幅度減員,產生大量失業人員需要重新安置。與此同時,外來勞工來穗佔據了大量崗位,本市失業者普遍年齡偏大、學歷偏低、技能單一,在就業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73]。
1997年,全市國有、集體企業失業職工總數為4.5 萬人。
1998年,當局提出「一年一小變,三年一中變,2010年一大變」的發展規劃。同年全市國有、集體企業失業職工總數為6.85萬人。
1989年,「廣佛同城化」成為討論的熱點議題,另外電視台、電台、電信等相互落地,並草擬撤消兩地收費站,以後將使兩地人民交流更加密切。
1999年,受亞洲金融風暴與國家調控層面的衝擊,廣州的商務寫字樓被大量空置、積壓,空置率達到27.2%,銷售基本停止,市道低迷[74]。同年全市國有、集體企業失業職工總數為4.27萬人
1991—2000年間,廣州市的城鎮登記失業人數逐年累計達到1'547'503人,每年登記失業數據徘徊於3%左右。
21世紀
[編輯]2000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花都市和番禺市,設立花都區和番禺區,成為廣州市屬區,從化和增城成為廣州的縣級城市。其後陸續添併從化、增城。同年全市國有、集體企業失業職工總數為3.4萬人
2001年11月11日-25日,在廣州成功舉辦第九屆全國運動會。[75]
2003年1月廣州國際會展中心首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該中心首期投資40億元,占地43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9.5萬平方米,有三層共16個展廳,有國際標準展位10200個,是目前亞洲最大、世界第二的會展中心,面積僅次於德國漢諾威展覽中心。[76]
2003年2月廣州市第十一屆人大常委會舉行第39次會議。會議接受林樹森辭去廣州市市長職務的請求,決定任命張廣寧為廣州市代理市長。[76]
2003年4月13日~1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廣州視察。到三間醫院慰問醫務人員,指導抗擊「非典型肺炎」工作。[76]4月30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廣州考察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76]
2004年4月10日「愛我廣州,支持申亞」萬人跑暨簽名活動在廣州天河體育中心舉行。這是廣州自2010年亞運會申辦委員會正式成立以來的首次組織的大規模群眾性活動。[77]同年7月1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亞奧理事會的全體大會投票表決結果顯示廣州成功申辦2010年亞運會。[78]
2005年5月廣州市政府正式收到廣東省政府《轉發國務院關於同意廣東省調整廣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國務院同意撤銷東山區、芳村區,新設立南沙區和蘿崗區兩個行政區。[79]
2005年7月21日,江南大道中中海珠城廣場工地基坑南端約100米長的擋土牆發生倒塌事故,導致鄰近的海員賓館和一幢八層的居民大廈出現傾斜,部分牆面開裂。最後海員賓館大樓倒塌,造成3人死亡。海珠區臨時轉移安置199戶居民共572人,廣州地鐵二號線曾暫停部分區間的運營。[80]
2006年1月1日紀念「廣州城建2220周年」元旦萬人健步行活動在廣州天河體育中心舉行。廣州地區100多個單位近萬人參加了健步行活動。[81]
2006年10月15日-30日,第100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在廣州舉行。溫家寶出席大會並宣布從下屆(第101屆)起,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正式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82]
2008年5月7日,舉行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火炬接力儀式。北京2008年奧林匹克火炬接力廣州站傳遞活動起跑儀式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西廣場舉行。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將火炬交給第一棒火炬手——雅典奧運會跳水冠軍楊景輝,並宣布廣東暨廣州站奧運火炬接力開始起跑。省長黃華華,市委書記朱小丹分別代表廣東省和廣州市致詞。市長張廣寧主持起跑儀式。[83]
2009年11月12日,廣州第16屆亞運會倒計時一周年儀式暨2009年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聯合組織世界理事會會議文藝晚會在廣州體育館舉行。汪洋與科威特國副首相、亞奧理事會主席艾哈邁德·法赫德·薩巴赫親王共同啟動倒計時一周年儀式。[84]
2010年2月10日廣州中山大道快速公交試驗線(BRT)在經歷了歷時一年多的施工後,正式開通運營。[85]
2010年4月16日廣州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白雲國際會議中心世紀大會堂閉幕。會議選舉張桂芳為廣州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萬慶良為廣州市市長,謝寶懷為廣州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周素勤為廣州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秘書長,余堪賜為廣州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的決議。[86]
2010年11月12日第十六屆亞洲運動會開幕式在廣州舉行,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席並宣布開幕。
2017年二季度廣州市公布有69個城建項目正式開工;其中城市更新項目11個,重點「三舊改造」項目6個,分別為茅崗、火村、文沖、暹崗、魚珠及同寶路舊廠項目[87]。
2018年9月23日,歷時8年興建的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開通,全長141公里的廣深港高鐵亦告全線正式運營,從廣州南站至香港西九龍站車程最快48分鐘,比過去廣深鐵路或港穗直通車車程耗時縮短一半。[88]
2020年中國南方水災期間,5月22日廣州黃埔區是洪水重災區,最大1小時雨量167.8毫米,3小時最大降水量288.5毫米,1小時和3小時雨量均破黃埔區歷史極值;黃埔區永和街錄得全市最大累積雨量378.6毫米,百年來的歷史極值。[89][90]黃埔的廣州市第三少年宮(少年宮)內澇。[89]緊鄰黃埔區的增城區新塘鎮官湖村、瑤田村、南安村內澇,水深及腰[91],廣州地鐵13號綫亦因隧道被淹沒而停運[92]。
廣州三城合一
[編輯]唐代廣州已形成了牙城、子城和羅城的「三重」格局。南漢又將興王府廣州城規劃為宮城、皇城和郭城。宋代是廣州城市的重要時期,熙寧元年(1068年)在子城東擴築東城,五年後為保護新興西部商業區和外商聚居地,又擴築了西城,形成了三城格局。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修建廣州城,合宋元三城為一城,此後又進一步擴大市區,對舊城進行了改造,並向北部和東部擴展,加築外城,使廣州城形成東至今越秀路、北抵越秀山、西至今人民路,南至今一德路、萬福路一線,周長10.5公里。到清代又增修東、西兩翼城,向南拓至珠江邊,形成了廣州今天老城區的格局。
參見
[編輯]備註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廣州市政廳. 《广州市沿革史略》. 廣州. 1924: 1頁.
- ^ 2.0 2.1 鄧端本、歐安年、江立夫、麥國良. 《嶺南掌故》. 廣州: 廣東旅遊出版社. 1997: 16頁. ISBN 7-80521-751-3.
嶺南種植五穀的技術,就是由楚國傳入的。
- ^ 广州史记·(广州建城)负山险,阻南海,岭南始风流. 廣州圖書館. 2006-07-02 [2022-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0).
- ^ 广州并非南蛮之地飞鹅岭遗址4000年历史作证. 廣州市城市建設檔案館. 2003-12-13 [2014-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广州历史上最早的行政建置. 廣州市政府. [2011-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6).
- ^ 《史記.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傳第十一.甘茂》范蜎對楚懷王曰:「……且王前嘗用召滑於越,而內行章義之難,越國亂,故楚南塞厲門而郡江東。計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國亂而楚治也……」
- ^ 練乙錚. 香港真的是中国的一部分吗?. 紐約時報中文. 2018-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3).
- ^ 漢書卷九十五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十五
- ^ 9.0 9.1 文, 光華. 中国文化风采录·海上丝绸之路. 中國科學文化音像出版社. 2010. ISBN 9787894522504.
- ^ 《水經注》:「建安中,吳遣步騭為交州刺史。騭到南海,見土地形勢,觀尉佗舊治處負山帶海,博敞渺目。高則桑土,下則沃衍,林麓鳥獸,於何不有?……騭登高遠望,睹巨海之浩茫,觀原藪之殷阜,乃曰:『斯誠海島膏腴之地,宜為都邑。』建安二十二年,遷州番禺,築立城郭」。
- ^ 三國志卷六十 呂岱傳
- ^ 三國志卷六十一:州治臨海,海流秋咸,胤又畜水,民得甘食
- ^ 黃秋菊,《六朝時期廣州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 兩千年中西曆轉換. [2019-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5).
- ^ 15.0 15.1 15.2 廣州市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閆曉青:廣州是唐宋中國第一大港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廣州日報 2019-12-06
- ^ 《冊府元龜》卷五四六
- ^ 《唐大和尚東征傳》載:天寶九年,廣州「江中有婆羅門、波斯、崑崙等舶,不知其數,並載香藥、珍寶,積載如山。船深六、七丈」。大曆五年,李勉任嶺南節度使時,海舶歲至四千餘艘。其中「師子國舶最大,梯而上下數丈,皆積寶貨」。
- ^ 唐宋時代市舶司制度.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2010-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13).
- ^ 古寺铭刻圣人言 高塔千年保真身. 南方都市報. 廣州圖書館. 2006-07-10 [2010-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13).
- ^ 歐陽修:《新唐書》,卷四十三下,地理志下,廣州通海夷道條,謂:「廣州東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門山。乃帆風西行二日,至九州石。又南行二日,至象石。又西南三日行,至占不勞山。山在環王國東二百裏海中。又南二日行,至陵山。又一日行,至門毒國。又一日行,至古笪國。又半日行,至奔陀浪洲。又兩日行,至軍突弄山。又五日行,至海峽,蕃人謂之質,南北百里,北岸為羅越國,南岸為佛逝國。」
- ^ 1841年前之香港海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第一章 第三節 譚廣濂 香港港口與海事處歷史 History of the Port of Hong Kong and Marine Department 2017-03-02
- ^ 唐文化史 對外文化交流編 吳玉貴
- ^ 阿拉伯人無名氏. 《中国印度见闻录》. 中華書局. 2001-01-01: 95-97. ISBN 9787101029444.
- ^ 張金銑. 略论五代广州的中外经济交流. 嶺南文史. 1993, (1): 11–14.
- ^ 文物古蹟中的香港史I (48頁). [2018-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16).
- ^ 大嶼山盧亭後人和鹽梟. 《寧宗紀》.(繁體中文)
- ^ 略论元代广州的海外贸易. 中評社. 2006-06-01 [2010-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28.0 28.1 黃啟臣,明代廣州的海外貿易
- ^ 29.0 29.1 你知道嗎?新中國成立前番禺在東莞有五鄉飛地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東莞陽光網 2016年05月07日
- ^ 《今縣釋名》書:從化,峒獠譚觀福恃險為亂,討平之,因置今縣,取服從教化之意。清光緒《廣州府志》卷69記:番禺增城洞瑤譚觀福恃險為亂。
- ^ 據雍正《從化縣誌》卷4載,郭遇熙《重修從化縣學宮碑記》,邑名從化,欲民從上之化也,取服從教化之意。初治橫潭,九年移馬場田。
- ^ 吳小宇. 澳門歷史上的行政管理. 行政. 1996, 第九卷 (總第三十四期): 1177-1187 [2020-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6).
- ^ 牟, 復禮(編); 崔, 瑞德(編). 剑桥中国明代史(上卷).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2. ISBN 9787500410119.
- ^ 《明史》卷三二六《意大里亞傳》載:「至萬曆九年, 利瑪竇始泛海九萬里,抵廣州之香山澳。」
- ^ 《廣東通志》、《廣州市志》
- ^ 黃佛頤:《廣州城坊志》
- ^ 《劍橋中國明代史》
- ^ 衛匡國(Martin Martini,1614~1661):《韃靼戰紀》
- ^ Warfare and armed conflicts: a statistical reference to casualty and other figures, 1500-200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廣州研究》, Issue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滿清血腥屠殺史:人頭堆積如山丘 人口驟減幾千萬》,中國經濟網
- ^ 乾隆《番禺縣誌》卷一○《兵防》
- ^ Top 10 Cities of the Year 1800 [1800年世界10大城市]. About.com. [2011-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23) (英語).
- ^ 大象公會. 1840年前的中外交往:大清真的闭关锁国么?. 2018-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7).
- ^ 厚生利群--香港保險史. 香港: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9年9月1日: 411. ISBN 9789620428555.
- ^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外资保险公司. 上海金融志.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5).
- ^ 中國第一家咖啡館出現在廣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羊城晚報 2017-10-28 14:55:48 李開周
- ^ 咸丰四年 中国历史记事 中华博物. [2011-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25).
- ^ 第二次鸦片战争简介. [2011-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13).
- ^ 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第五章:條約制度的形成·廣州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 ^ 廣州市地方志·大事紀·咸豐
- ^ 廣州市地方志·工業(上)
- ^ 廣州市志·商業卷
- ^ 孙中山建设近代都市的理想与实践——以广州为例.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廣州市委員會. [2010-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31).
- ^ 广州暴动之意义与教训. 新華網. 中國經濟網. 2007-05-17 [2010-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5).
- ^ 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 新華網. 2005-12-11 [2010-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18).
- ^ 陈济棠时期下的广州基建. 大洋網. [2010-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1).
- ^ 粤汉铁路的历史. 騰訊網. [2010-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6).
- ^ 中国抗日战争之广州战役始末. [2011-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6).
- ^ 60.0 60.1 廣州市地方志·大事記·民國時期
- ^ 广州沦陷期的畸形繁荣. 羊城晚報. 金羊網. 2005-06-09 [2010-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4).
- ^ 張潔,日本在廣州的罪惡活動,廣州抗戰紀實,廣東人民出版社
- ^ 日军侵华对广州经济的摧残"――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 中國廣州網. 2005-08-26 [2010-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 ^ 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 人民日報. 1954-06-20 [2018-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3).
- ^ 广州人逃港纪事:万人冲击火车站惊动中央. 南方都市報. 2014-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5).
- ^ 墓碑 楊繼繩
- ^ 67.0 67.1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与全面内乱. 中共廣州市委黨史研究室 (中共廣州市委黨史研究室). 2011-10-26 [2013-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4).
- ^ 徐光朝 黃亦民. 广州马路、建筑纷纷掀起改名潮. 信息時報 (大洋新聞). 2009-09-10 [2013-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4).
- ^ 广州“文革”期间的“打劳改犯”事件. 羊城晚報. 2013-01-26 [2013-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5).
- ^ 天河區志·政法
- ^ 宋石男. 1979:广州偷渡客魂断大海. 大洋網. 2008-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5).
- ^ 广州行政区划重大调整. 汕頭都市報. 新浪網. 2005-05-23 [2012-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8).
廣州市2000年的行政區劃是越秀區、東山區、海珠區、荔灣區、天河區、白雲區、黃埔區、芳村區、番禺區、花都區10個區,增城市和從化市。
- ^ 廣州市志(1991-2000)·第五冊·勞動管理志
- ^ 歷史現場. 广州城中村往事. 搜狐.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1).
- ^ 广州成功举办第九届全国运动会. 新華網. 2005年8月22日 [2010-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2).
- ^ 76.0 76.1 76.2 76.3 大事记(二○○三年). 广州年鉴2004 (PDF). 廣州市政府. 2004年11月13日 [2010-08-2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9-22).
- ^ 大事记(二○○四年四月). 广州年鉴2005 (PDF). 廣州市政府. 2004年11月13日 [2010-08-2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9-22).
- ^ 广州申办第16届亚运会成功. 南方都市報. 2004年7月2日 [2010-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二〇〇五年五月广州大事记. 廣州市人民政府. 2005-07-30 [2010-08-29].
- ^ 二〇〇五年七月广州大事记. 廣州市人民政府. 2005-09-30 [2010-08-29].
- ^ 广州大事记(二○○六年一月). 《廣州政報》. 2006年10月17日 [2010-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2).
- ^ 2006年10月广州历史. 廣州檔案網. 2007年8月16日 [2010-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08).
- ^ 2008年5月广州历史. 廣州檔案網. 2008年6月30日 [2010-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08).
- ^ 2009年11月广州历史. 廣州檔案網. 2010年7月13日 [2010-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03).
- ^ 广州BRT开通首日早上顺畅 夜晚塞车依旧. 騰訊網. 2010年2月11日 [2010-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3).
- ^ 2010年4月广州历史. 廣州檔案網. 2010年7月30日 [2010-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14).
- ^ 許蕾 葛政涵 李廣軍. 40条新措施加持 广州旧城改造大提速. 南方日報. 2017-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5).
- ^ 馬燦. 广深港高铁 全线正式运营. 羊城晚報. 2018-09-24 [2018-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2).
- ^ 89.0 89.1 (圖)这场百年一遇的暴雨,会打破黄埔楼市的板块格局吗?. 新浪廣東. 2020-05-23 [2020-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2).
- ^ 鄭少玲,付怡. 广东刷新两项“龙舟水”雨强纪录. 金羊網. 2020-05-23 [2020-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2).
- ^ 汪棹桴,陳美,何友琴. 救援转移被困群众1300余人!广州警备区奔赴水浸区域抢险救灾. 南方日報. 2020-05-26 [2020-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4).
- ^ 广州暴雨致地铁13号线停运!黄埔区、增城区停课!. 新快報 (新浪新聞). 2020-05-22 [2020-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