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草稿:维基百科永远是未完成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维基百科标识上面尚未完成的拼图反映了维基百科尚未完成的事实。这是“永远是一件未完成品”。

维基百科被大多数文章推崇为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它包含了相当多的信息,同时,也有成千上万的人在阅览它。不少使用者认为维基百科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给他们。但现实情况正如很多人指出的那样令人无奈:“维基百科有太多的内容有待改进了”。一部分人甚至推而远之,认为没有维基百科的互联网会更好。但抱怨的时候,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件事——维基百科是完完全全依靠志愿者的力量,在短短十数年里,从无到有创造出来的。在抱怨内容质量低时,他们常疏漏了一个关键细节:维基百科尚未完成。其实,维基百科远称不上“尚未完成”,所有的一切才不过刚刚开始而已。

早年间,维基百科经历了主软件的更迭。当时的wiki软件并非为专为编写百科全书设计,而开发第一版MediaWiki也需要时间。结果,大部分早期的页面历史都丢失了,而某些页面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1年1月,而另一些同样古老的页面则丢失了2002年以前的信息。(以上是英文维基百科的历史,中文维基百科成立于2002年10月24日,没有上述问题。)在整理得到的只读版本上,你可以看到维基百科在2001年12月时的全貌。不过,为了让你理解这篇论述想要表达的内容,我们有必要再回溯得远一点。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情景:现在是2001年1月30日,一个周二的下午。你是某位Nupedia贡献者,你在过去一周创建了几篇条目。你听说,现在有一个新项目——维基百科,它是建立在你在Nupedia的贡献上的,这个项目目前似乎进展顺利,并且有近600篇条目了,比Nupedia的还多(尽管它们都相当短,而且大部分缺乏关键信息。)。你会注意到维基百科缺少关于数学里“集合”的文章。因此,你创建一篇条目,标题为“SeT”(原始版本的wiki软件强迫你使用驼峰式命名),并写以下内容:

A SeT is a collection of objects. For example, one can define the set S = {Sn: Sn is a sibling of the Larry M. Sanger, who is the Editor-in-Chief of Nupedia}.

We require that sets be well-defined. Given an object Sn, we must be able to determine if

Sn belongs to S.----

What, there are no recursively enumerable sets?

(译文)

集合是对象的收集。例如,我们可以定义集合S = {Sn: Sn是Nupedia的主编Larry M. Sanger的兄弟姐妹}。

我们要求集合是定义良好的。给定一个对象Sn,我们必须能够确定

Sn是否属于S。----

什么,没有递归可数集?

这些内容显然无法与莎士比亚的著作比肩,甚至即使以当时的标准来看,也称不上优质。很显然,任何想要了解集合的人,都不会愚蠢到将上面的内容作为唯一的信息源。但无论如何,这终归是个开始,总比什么都没有要强。你在思考维基百科会有怎样的未来。现在是有600多篇条目了,但按照目前的速度,这本百科全书还得发展几十年才能满足需求。未来它会受人追捧,还是会成为一长串“失败创意”列表中的一员(不少互联网初创公司都加入了这一行列)?

二十年过去了,这个问题的答案现在显而易见。维基百科是互联网上被访问最多的网站之一 。仅英文就有430多万篇条目,中文有120多万条目,还有200多种语言的版本。不过,还有一些事情起了变化。人们开始使用维基百科作为信息来源。这并没有什么错——毕竟,尽管它有很多缺点,但不利用这种资源就很荒谬了。此外,人们已经开始“依赖”它作为信息来源,并通常将其作为关于特定主题的唯一信息来源。这个问题早在维基百科之前就已存在,当然,学术界一直不鼓励引用百科全书,但维基百科带来的问题和好处都远超传统的百科全书,其中之一便是它永远都是一项正在进行的工作。难以确定这种情况开始出现的时间(估计不太可能),不过应该很早就有了,绝对不晚于2002年。

但是,等等!从来没人说过维基百科已经准备好了!早年间,维基百科乍一看就不是个权威的作品,相对于一般的百科全书,它不过寥寥数页,条目都很短,充满了待完成的空白部分以及大量我们现在所称的“红字链接”(当时会以一个小问号的形式展现,而至今,这仍是参数设置里的一个选项)。之后,这个项目认识到自己有了一定的受众,并开始努力使自己更像样。这一路令人钦佩。为了防止那些意欲破坏条目的用户滥用维基系统,它还被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无奈,却无法避免。然而,它现在也开始认为自己是一项即将完成的工作了。什么?不!从来没有人标榜过维基百科很好,更不用说已经准备好完成了!许多编辑认为已经写了1,451,223篇条目,不可能有更多的条目要写,他们已经把注意力从注重数量转变为了注重质量(当然还有一些人是出于外部压力)。这本身是件好事,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这个项目现在已经停止展望未来(哇,我们有一百多万篇条目!),开始回顾过去了(哦,不!现在大部分条目都是垃圾!)。

似乎我们尚未完成!

不知不觉间,我们把原本早就显而易见、清晰明了的情况,当成了一个问题——百科全书是不完整的,是难以品质始终如一的。就像wiki系统自身的固有缺陷一样,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项目的性质,那么这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如果我们过分专注于百科全书现有的成就,而非改进它,项目将陷入停滞,整体的改进速度将逐渐放缓,而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发生了。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回到当初如何让维基百科走到今天的策略上来。简而言之,不管维基百科多么糟糕、多么不可靠、多么前后矛盾、多么没用,我们总能够把它做得更好。请记住,维基百科永远在完成的路上。把时间花在不断进步而非计算这些进步上。

与其花费数周时间和大量精力将一篇不错的条目改进为典范条目,不如将上百篇质量堪忧的条目改进成质量良好的条目。(这里的质量良好不是指成为优良条目,大部分质量可被接受的条目都并非优良条目。)与其像现在大部分的维基项目正在做的那样,去花好几周开垦那些积压的低质量条目,不如忘掉条目质量评级和分类,随时改进你路过看到的文章。清理和维护分类也是如此。最重要的是,切实地去写百科全书。不要被那些瞠目结舌的条目数量蒙蔽了双眼。大量的条目请求还没有得到答复,更多的百科全书类条目被遗忘在角落,没人提出。更不用说那数不胜数的、只有寥寥数言的小作品。加上一些内容并不会决定性地改变它的条目质量评级,甚至使它成为典范条目,但却会极大地改善那篇条目。如果项目能够保留初心,那最终它也必将受益。

近年来,人们开始表示担忧,因为维基百科的内容质量并没有他们期望的那么高。当然,对于那些视维基百科为高质量、可靠信息来源的人而言,这是个问题。但对想写自由百科全书的人而言,这并不是问题。恰恰相反,这是个机会,也是我们聚在这里的原因。记住,没有最后期限

所以,如果太过依赖维基百科当前的内容,是读者的问题。维基百科目前尚未完成,也从未自称有多么好(我们只说过它是自由的,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如果你现在对它不满意,欢迎你帮助改进它,或者你也可以等上六七年,那时再来看看,我们保证,它会更好。

有朝一日,维基百科会完成么?

[编辑]
累了吗?前面还有很长的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至少在太阳毁灭之前不会完成。

假设典范条目代表着“已完成”的条目,即它不需要任何进一步的完善(这当然不是真的,但典范条目是维基百科上最接近“已完成”状态的文章),现在想象这样一个场景:维基百科所有的编辑,带上世界上所有的学术资源,封闭在一个声音甚至任何事物都无法穿透的房间里,着手将维基百科现有的所有条目完善为典范条目。自从引入典范条目评价系统以来,英文维基百科已经以大概每月37篇的速度产出了大量的典范条目。在撰写本文时,中文维基百科共有1,170,734篇条目,其中812篇为典范条目。总共有1,169,922篇非典范条目。但即使认为编辑们在专注编辑时效率稍微高一些,假设每个月可以产出50篇典范条目,那么将当前的1,169,922篇条目完善为典范条目,还需要23,398个月,或大约1,950年。天啊,这也太久了!

彼时与现在相比,事情会天翻地覆:

  • 许多事情会发生,而发生的这些事有很多需要被记录在维基百科中。看看Category:1990年代吧,里面目前有40个一级分类和687个二级分类,即使每个子类别中只有一篇文章(这是相当保守的估计啦),那也会有相当多的条目。以每个年代687件新事物的速度计算,在年后,将会有件新事物诞生!别忘了,许多人造的建筑将会被新的建筑所取代。
  • 汉语自身也会彻底变化,所有的条目都会因不符合新标准而不得不重写。想想文言文现代汉语的巨大区别,这之间的改变才不过一百年。经历年后,汉语与现在相比也将是天差地别。

或者,它也可能几近完成:

世界贸易中心七号大楼有216个版本,姑且假设编辑大致相同。

<- has 2553 revisions, blindly assuming that edits are roughly homogeneous, WP has between 100,000 and 200,000 edits per day, this equates to adding between 40 and 80 featurons (a unit of article quality) per day. Since we are getting better at this, and reducing vandalism / fixing with edit filters etc., let's take the higher number (and we could probably improve massively on that) and 4 million articles, each needing a total of 1 featuron total effort. There have been approximately 350 million edits, assume 250 million are to articles, that corresponds to 10,000 featurons of the required 4 million.->

按照此速度计算,只需要100年即可达成目标。或者假设印第安纳大学要求每个学生每年写出一篇典范条目作为学位课程的一部分,那么只需要30年就能达到一样的效果,而这只不过是一所大学参与的情况。所以,是的,那些缺失的部分,需要更多的人来填补,并且总是需要。而且,维基百科当前是未完成品,并将保持这一状态,直到永远。

其它主要的工具书也要花费很长时间:

看看当前仍有待完成的内容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外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