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柏林危機
柏林歷史 |
---|
布蘭登堡侯國時期(1157–1806) |
普魯士自由邦時期(1918–1947) |
另見:年表 · 條約 · 分類 |
1961年柏林危機(德語:Berlin-Krise)發生於1961年6月4日至11月9日,這是冷戰中最後一次關於德國首都柏林及其郵政地位的重要政治軍事事件。柏林危機始於蘇聯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所有武裝部隊撤離柏林,包括西柏林的西方武裝部隊。這場危機最終導致該城市實際上與東德豎立了柏林圍牆分隔開來。
1961年柏林危機期間,蘇聯共產黨第二十二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這次大會是中國共產黨最後一次派代表出席的蘇共代表大會。
起源
[編輯]在二戰結束前蘇聯佔領東歐之後,一些居住在東歐集團新獲得地區的人渴望蘇聯人離開[1]。東歐人利用相對自由地進入西德的便利,前往西德申請移民[2]。儘管具體數字飽受爭議,有學者認為在1945年至1950年間有約150萬人離開東歐[3]。
到1950年代初,包括東德在內的大多數東方集團開始效仿蘇聯控制人口流動、限制移民的方略[4]。
1958年柏林最後通牒
[編輯]1958年11月,赫魯雪夫作出決定,要求在六個月內將把與西柏林的所有通訊線路的控制權移交給東德。這意味著只有在東德允許的情況下,西方才能進入西柏林。作為回應,美國,英國和法國明確表示了堅決決心保留並維護其自由進入西柏林的合法權利。
隨著緊張局勢的加劇,美國,英國和法國組成了一個秘密小組,下令計劃對西柏林的任何侵略作出最終反應。 該計劃小組被命名為LIVE OAK,這三個國家的工作人員制定了陸上和空中計劃,以確保進出西柏林。
談判
[編輯]蘇聯於1959年5月撤回了要求。三個月的四國外長會議後,他們沒有達成任何重大協議。赫魯雪夫1959年9月訪問美國。訪問結束時,他宣佈與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共同肯定看全面裁軍的重要。柏林的狀態「不應以武力解決,而應通過談判以和平方式解決」。
戴維營會議期間,艾森豪威爾說:雙方都非常清楚如果實施該要求會發生什麼。赫魯雪夫回應說,他不理解美國爲何將和平條約視為對和平的威脅。艾森豪威爾認爲柏林的局勢是異常的,「人類事務有時會很糾結」。
赫魯雪夫認爲有可能在柏林達成協議。但是,柏林問題巴黎會議因爲偵察飛機事件而取消了。
歷史
[編輯]1961年最後通牒
[編輯]1961年6月4日,赫魯雪夫會見美國總統甘迺迪時,再次發出蘇聯最後通牒,要求其與東德簽署單獨的和平條約,從而終止四國協定。西方進入西柏林和東柏林的權利將由蘇聯軍隊負責。他宣佈1961年12月31日為最後期限。三國做出回應,任何單方面條約都不會影響其在西柏林的責任和權利。
局勢加劇緊張
[編輯]在對柏林地位的日益激烈的對抗中,甘迺迪在1961年6月默認了柏林的現實。這與他後來更加自信的公開聲明對蘇聯而言明顯不同。
隨著柏林對抗的升級,甘迺迪在華盛頓發表電視講話,並在美國全國播放。他在講話中重申,美國不想武力解決
據報導,赫魯雪夫在黑海度假勝地索契度假,對甘迺迪的講話感到憤怒。甘迺迪的裁軍顧問約翰·麥克洛伊(John Jay McCloy)當時恰好在蘇聯。赫雪曉夫派人對麥克洛伊說,甘迺迪的軍事集結威脅到戰爭。
柏林圍牆計劃
[編輯]1961年初,東德政府試圖阻止其人口前往西方。德國統一社會黨(SED)一等秘書兼國務委員會主席、東德的主要決策者瓦爾特·烏布利希說服蘇聯,阻止這一運動是必要的武力,儘管柏林的四國地位要求允許在各區之間自由旅行,並禁止兩德軍隊駐紮在柏林。
東德政府開始儲存用於修建柏林圍牆的建築材料;這項活動廣為人知,但只有一小撮蘇聯和東德規劃者認為東德人知道這個目的。這種材料包括足夠的帶刺鐵絲網來包圍西柏林156公里(97英里)的周長。當局設法避免了懷疑,將帶刺鐵絲網的購買分散到幾家東德公司,而這些公司又將其訂單分散到西德和英國的一系列公司中。
1961年6月15日,在柏林圍牆開始修築前兩個月,烏布利希在國際新聞發布會上表示:「Niemand hat die Absicht, eine Mauer zu errichten!」(「沒有人打算豎立一堵牆」)。這是Mauer(牆)一詞首次用於此上下文。
1961年8月4日至7日,美國、英國、法國和西德的外交部長在巴黎秘密會面,討論如何在西柏林應對蘇聯的行動[需要更深入解釋]。他們表示缺乏參與戰爭的意願。幾周內,克格勃向赫魯雪夫提供了巴黎會談的描述。這表明,與西德人不同,美國國務卿迪安·臘斯克支持與蘇聯的談判,儘管克格勃和格魯政府警告說,聯盟其他成員正在向美國施加壓力,要求其考慮對東德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實施經濟制裁,並加快西歐盟友(如西德國防軍)的常規和核軍備計劃。
西方對修建隔離牆有先進的情報。8月6日,SED的官員HUMINT消息人士向第513軍事情報組(柏林)提供了正確的開工日期。在1961年8月9日柏林觀察委員會的每周會議上,美國駐德國蘇維埃部隊指揮官小組軍事聯絡團團長預測修建隔離牆。同一天,SED通信的攔截通知西方,計劃開始封鎖東柏林和西柏林之間的所有步行交通。機構間情報觀察委員會的評估表示,這次攔截「可能是關閉邊境計劃的第一步」,事實證明這是正確的。
關閉邊界
[編輯]1961年8月12日星期六,東德領導人在東柏林北部林區Döllnsee的一家政府賓館參加了一個花園派對,Walter Ulbricht簽署了關閉邊境並在西柏林周圍豎立隔離牆的命令。
午夜時分,東德邊防警察、東德軍隊和蘇聯軍隊開始關閉邊境;到1961年8月13日星期日上午,與西柏林的邊境已經關閉。東德軍隊和工人已經開始拆除沿著隔離牆運行的街道,使其無法通行,並沿著三個西區周圍的156公里(97英里)和實際上將西柏林和東柏林分隔的43公里(27英里)安裝帶刺鐵絲網和圍欄。大約32,000名戰鬥和工兵被雇用來建造隔離牆,之後邊防警察負責駐守和改進隔離牆。為了阻止西方的干涉,也許可以控制潛在的騷亂,蘇聯軍隊在場。
甘迺迪沒有屈服於西柏林人及其市長威利·勃蘭特提出的立即採取行動的憤怒要求。相反,他派了副總統林登·B.詹森和Lucius D.1948-49年柏林空運的英雄克萊於8月19日前往西柏林。他們設法讓民眾平靜下來,並象徵性地展示了美國對這座城市的聲援。8月20日,又有1500名大兵抵達西柏林。
1961年8月30日,針對蘇聯切斷進入柏林的舉措,甘迺迪總統命令148,000名警衛和預備役軍人服現役。10月和11月,動員了更多的空軍國民警衛隊部隊,戰術戰鬥機部隊的216架飛機飛往歐洲執行「樓梯台階」行動,這是空軍衛隊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噴氣式飛機部署。大多數動員的空軍警衛隊員仍然留在美國,而另一些人則接受了運載戰術核武器的培訓,並不得不在歐洲接受常規行動的再培訓。空軍國民警衛隊老化的F-84和F-86需要美國駐歐洲空軍缺乏的備件。
理察·巴赫寫了一本《地面陌生人》的書,圍繞著他作為空軍國民警衛隊飛行員在這次部署的經歷。
柏林旅行糾紛
[編輯]管轄柏林的四個大國(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在1945年波茨坦會議上同意,盟軍人員可以在柏林的任何地區自由行動。但在1961年10月22日,即隔離牆建成僅兩個月後,美國駐東柏林代表團團長。Allan Lightner在查理檢查站前往東柏林的一家劇院時,在他的車裡(車上有占領軍的車牌)被攔住了。 約翰·F總統甘迺迪與退役陸軍將軍盧修斯·D密切合作。克萊曾負責1948-1949年的柏林空運。他們決定展示美國的決心。美國駐軍司令部在西柏林駐軍考慮了一項用推土機拆除電線和路障的計劃。然而,這被部隊指揮官弗雷德里克·O准將推翻了。哈特爾。克萊將軍去了柏林10個月
軍事對峙
[編輯]美國國務卿迪安·魯斯克致信美國指揮官盧修斯·克萊將軍。克萊認爲,讓美國坦克使用推土機來推倒隔離牆的某些部分,將在不引起蘇聯軍事反應的情況下,結束這場危機。弗雷德里克·肯佩(Frederick Kempe)認爲,魯斯克的看法以及相應的證據表明,蘇聯可能會在此行動後退縮。
後續
[編輯]克格勃間諜格奧爾基·博爾沙科夫(Georgi Bolshakov)成為主要的溝通渠道,甘迺迪與赫魯雪夫同意通過撤回坦克來減輕緊張局勢。美國檢查站通過電話向駐柏林的美國軍事特派團總部派遣了一名憲兵,後者隨後與白宮進行了溝通。蘇聯檢查站直接與蘇聯陸軍高級司令部的阿納托利·格里科夫將軍進行了直接通信,後者隨後通向赫魯曉夫。
注釋
[編輯]- ^ Thackeray 2004,第188頁
- ^ Loescher 2001,第60頁
- ^ McAdams 1993, p. 5
- ^ Dowty 1989,第114頁
參考文獻
[編輯]- Beschloss, Michael. The Crisis Years: Kennedy and Khrushchev, 1960–1963 (1991)
- British Garrison Berlin 1945–1994, "No where to go", W. Durie ISBN 978-3-86408-068-5
- McAdams, James, Germany Divided: From Wall to Reunific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ISBN 0-691-07892-0
- Dowty, Alan, Closed Borders: The Contemporary Assault on Freedom of Movemen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9, ISBN 0-300-04498-4
- Gearson, John PS, and Kori N. Schake, eds. The Berlin Wall Crisis: Perspectives on Cold War Alliances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 Harrison, Hope Millard, Driving the Soviets Up the Wall: Soviet-East German Relations, 1953–1961,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0-691-09678-3
- Kempe, Frederick, Berlin 1961, Penguin Group (USA), 2011, ISBN 0-399-15729-8
- Loescher, Gil, The UNHCR and World Politics: A Perilous Pa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0-19-829716-5
- Pearson, Raymond,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oviet Empire, Macmillan, 1998, ISBN 0-312-17407-1
- Rasmussen, Kasper Grotle. "In search of a negotiated settlement: McGeorge Bundy and the 1961 Berlin crisis." Journal of Transatlantic Studies 14.1 (2016): 47-64.
- Sergunin, Alexander. "The role of the 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in the US decision-making on the Berlin crisis of 1961." Americana 15 (2017): 64-95.
- Slusser, Robert M. The Berlin Crisis of 1961: Soviet-American Relations and the Struggle for Power in the Kremlin, June-November, 1961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3; reprinted 2019) excerp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Thackeray, Frank W., Events that changed Germany,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4, ISBN 0-313-32814-5
- Tompson, William. Khrushchev: A political life (Springer, 2016).
- Zubok, Vladislav. "Khrushchev and the Berlin Crisis (1958-1962)" (CWIHP, 1993)online
外部連結
[編輯]- The Wall, 1958–196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Forty Years Crisis
- First strike options and the Berlin Crisi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Khrushchev’s Secret Speech on the Berlin Crisis, August 196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Conference: "From Vienna to Checkpoint Charlie: The Berlin Crisis of 196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短片 Big Picture: Operation Readiness 可在網際網路檔案館自由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