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玻恩: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Cuaxdon留言 | 贡献
→‎参考文献:​ 增加或調整分類
第1行: 第1行:
{{NoteTA|G1=物理學}}
{{NoteTA|G1=物理學}}{{Infobox scientist
|name = 马克斯·玻恩
{{Infobox_Scientist
| name = Max Born<br />马克斯·玻恩
|image = Max Born.jpg
|image_size = 240px
| image = Max Born.jpg
|birth_date = {{birth date|1882|12|11|df=y}}
| image_width = 300px
|birth_place = [[德意志帝国]][[布雷斯劳]]
| caption =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df=yes|1970|1|5|1882|12|11}}
| birth_date = 1882年12月11日
|death_place = [[西德]][[哥廷根]]
| birth_place = [[德意志帝國|德國]][[普魯士王國|普魯士]][[西利西亞省 (普魯士)|西利西亞省]][[布雷斯勞]](今[[波兰]][[弗罗茨瓦夫]])
|resting_place = 德国[[下萨克森州]]哥廷根{{le|城市公墓 (哥廷根)|Stadtfriedhof (Göttingen)|城市公墓}}
| death_date = 1970年1月5日
|residence = 西德哥廷根
| death_place = [[西德]][[下薩克森]][[格丁根]]
|citizenship = {{GER}}</br>{{GB}}
| nationality = [[File:Flag_of_Germany.svg|20px]][[德国]]/[[File:Flag_of_the_United_Kingdom.svg|20px]][[英国]]
| field = [[物理学]]
|fields = [[理论物理学]]
| work_institution = [[法兰克福大学]]<br>[[格丁根大学]]<br>[[爱丁堡大学]]
|workplaces = [[法兰克福大学]]<br/>[[哥廷根大学]]<br/>[[爱丁堡大学]]
|alma_mater = 哥廷根大学
| doctoral_advisor = [[卡·格]]
| thesis_title = Untersuchungen über die Stabilät der elastistischen Linie in Ebene and Raum unter verschiedenen Grenzbedingungen(《就不同边界条件下平面与空间内弹性线稳定性的研究》)
| doctoral_students = [[罗伯特·奥本海默]]<br>[[马克斯·德尔布吕克]]<br>[[玛丽亚·格佩特-梅耶]] [[File:Nobel_prize_medal.svg|20px]]<br>[[程开甲]]<br>[[彭桓武]]
| thesis_year = 1906
| known_for = [[玻恩定則]]<br>[[玻恩近似]]
|doctoral_advisor = [[卡·格]]
| prizes = [[File:Nobel_prize_medal.svg|20px]][[诺贝尔物理学奖]](1954年)
|academic_advisors = {{le|沃尔德马尔·沃伊特|Woldemar Voigt}}<br/>[[卡爾·史瓦西|卡尔·施瓦西]]<br/>[[约瑟夫·拉莫尔]]<br/>[[约瑟夫·汤姆孙]]
| religion = [[路德教会]]
|doctoral_students = [[维克托·魏斯科普夫]]<br/>[[罗伯特·奥本海默]]<br/>{{le|洛塔尔·沃尔夫冈·诺德海姆|Lothar Wolfgang Nordheim}}<br/>[[馬克斯·德爾布呂克]]<br/>{{le|瓦尔特·埃尔绍泽|Walter Elsasser}}<br/>[[弗里德里希·洪德]]<br/>[[帕斯库尔·约当]]<br/>[[玛丽亚·格佩特-梅耶]]<br/>{{le|赫伯特·S·格林|Herbert S. Green}}<br/>[[程开甲]]<br/>{{le|西格弗里德·弗吕格|Siegfried Flügge}}<br/>{{le|埃德加·克拉恩|Edgar Krahn}}<br/>{{le|莫里斯·普赖斯|Maurice Pryce}}<br/>安东尼奥·罗德里格斯<br/>{{le|贝尔塔·斯韦尔斯|Bertha Swirles}}<br/>保罗·魏斯<br/>[[彭桓武]]<ref name="mathgene"/>
|notable_students = [[恩里科·费米]]<br/>{{le|埃米尔·沃尔夫|Emil Wolf}}
|known_for = [[玻恩-哈伯循环|玻恩-哈伯循环]]<br/>{{le|玻恩刚性|Born rigidity}}<br/>{{le|玻恩坐标|Born coordinates}}<br/>[[玻恩近似]]<br/>[[機率幅|玻恩概率]]<br/>[[玻恩-英费尔德方程]]<br/>[[玻恩–奥本海默近似|玻恩-奥本海默近似]]<br/>[[玻恩定則]]<br/>[[玻恩–朗德方程|玻恩-朗德方程]]<br/>[[玻恩-黄近似]]<br/>[[玻恩-冯·卡门边界条件]]<br/>{{le|玻恩方程|Born equation}}
|awards = [[诺贝尔物理学奖]](1954)<br>{{le|休斯奖章|Hughes Medal}}(1950)<br>[[马克斯·普朗克奖章]](1948)<br>[[皇家学会]]会士(1939)
|signature = Max Born signature.svg
|spouse = 黑德维希(赫迪)·埃伦伯格<br>(1891-1972)<br>(1913年结婚至1970年玻恩去世)
|children = 两女一子
}}
}}


'''马克斯·玻恩'''({{lang-de|Max Born}},{{bd|1882年|12月11日|1970年|1月5日}}),德国物理学家与数学家,对[[量子力学]]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在[[固体物理学]]及[[光学]]方面也有所建树。此外,他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培养了大量知名物理学家。1954年,玻恩因“量子力学方面的基础性研究,特别是给出波函数的统计解释”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ref name="quantenmechanik">{{Cite journal | last1 = Born | first1 = M. | last2 = Jordan | first2 = P. | doi = 10.1007/BF01328531 | title = Zur Quantenmechanik | journal = Zeitschrift für Physik | volume = 34 | pages = 858–888 | year = 1925 | pmid = | pmc = | bibcode=1925ZPhy...34..858B}}</ref><ref>{{Cite journal | last1 = Born | first1 = M. | title = Zur Quantenmechanik der Stoßvorgänge| doi = 10.1007/BF01397477 | journal = Zeitschrift für Physik| volume = 37 | issue = 12 | pages = 863–867 | year = 1926 | pmid = | pmc = | bibcode=1926ZPhy...37..863B}}</ref><ref name="Nobel Prize"/><ref name="mactutor">{{MacTutor Biography|id=Born}}</ref>
'''马克斯·玻恩'''('''Max Born''',{{bd|1882年|12月11日|1970年|1月5日|catIdx=B}}),德國的猶太裔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因对量子力学的基础性研究尤其是对[[波函数]]的统计学诠释,與[[瓦爾特·博特]]共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玻恩1882年生于德国的[[布雷斯劳]](今波兰弗罗茨瓦夫)。1904年,玻恩进入[[哥廷根大学]],并在那里结识了三位声名卓著的数学家:[[菲利克斯·克莱因]]、[[大卫·希尔伯特]]与[[赫尔曼·闵可夫斯基]]。他有关“平面与空间内弹性线的稳定线”的博士学位论文为其赢得了学校的哲学科奖金。1905年,玻恩开始与闵可夫斯基研究[[狭义相对论]],还完成了有关原子[[梅子布丁模型|汤姆孙模型]]的论文。1918年,他与[[弗里茨·哈伯]]讨论了金属与[[卤素]]形成[[离子化合物]]的过程。这种机制现称“[[玻恩-哈伯循环]]”。

一战期间,他先被任命担任无线电操作员,之后又由于专业特长改为研究循声定位。1921年,玻恩回到哥廷根,并未他的挚友[[詹姆斯·弗兰克]]安排了职位。在玻恩领导下,哥廷根成为了当时的物理学研究中心之一。1925年,玻恩与[[维尔纳·海森堡]]给出了量子力学的[[矩阵力学]]表述。翌年,他又为[[薛定谔方程]]中的ψ*ψ给出了现在作为标准的[[概率幅|概率密度函数]]解释。他因这一成就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奖。玻恩的影响力也远远波及到他的研究领域之外。[[马克斯·德尔布吕克]]、{{le|西格弗里德·弗吕格|Siegfried Flügge}}、[[弗里德里希·洪德]]、[[帕斯库尔·约当]]、[[玛丽亚·格佩特-梅耶]]、{{le|洛塔尔·沃尔夫冈·诺德海姆|Lothar Wolfgang Nordheim}}、[[罗伯特·奥本海默]]以及[[维克托·魏斯科普夫]]都曾在博士生阶段受过玻恩的栽培。而[[恩里科·费米]]、维尔纳·海森堡、[[格哈德·赫茨贝格]]、弗里德里希·洪德、帕斯库尔·约当、[[沃尔夫冈·泡利]]、[[莱昂·罗森菲尔德]]、[[爱德华·泰勒]]以及[[尤金·维格纳]]也都做过他的助手。

1933年1月,在[[纳粹党]]掌权后,身为犹太裔的玻恩遭到了停职。他移居英国,在[[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谋得职位,写就科普读物《无休无止的宇宙》({{lang|en|''The Restless Universe''}})以及出版后即成为标准教材的《原子物理》({{lang|en|''Atomic Physics''}})。1936年10月,玻恩成为了[[爱丁堡大学]]泰特[[自然哲学]]教授,与德裔助手E·瓦尔特·凯勒曼和[[克勞斯·富赫斯]]一起继续他的物理学研究。马克斯·玻恩於1939年8月31日,二战欧洲战场开战的一天之前,归化为[[英籍人士]],并在爱丁堡一直停留到1952年。他在退休后移居[[西德]]的[[巴特皮尔蒙特]],后于1970年1月5日在哥廷根病逝。<ref name=nbwdis>{{cite news |url=https://news.google.com/newspapers?id=iZtRAAAAIBAJ&sjid=2mwDAAAAIBAJ&pg=5297%2C1066126 |newspaper=Pittsburgh Post-Gazette |location=(Pennsylvania, U.S.)|agency=Associated Press |title=Nobel prize winner dies |date=1970-01-06 |page=26 }}</ref>


== 生平及研究 ==
== 生平及研究 ==

2017年10月15日 (日) 14:26的版本

马克斯·玻恩
出生(1882-12-11)1882年12月11日
德意志帝国布雷斯劳
逝世1970年1月5日(1970歲—01—05)(87歲)
西德哥廷根
墓地德国下萨克森州哥廷根城市公墓英语Stadtfriedhof (Göttingen)
居住地西德哥廷根
公民权 德国
 英国
母校哥廷根大学
知名于玻恩-哈伯循环
玻恩刚性英语Born rigidity
玻恩坐标英语Born coordinates
玻恩近似
玻恩概率
玻恩-英费尔德方程
玻恩-奥本海默近似
玻恩定則
玻恩-朗德方程
玻恩-黄近似
玻恩-冯·卡门边界条件
玻恩方程英语Born equation
配偶黑德维希(赫迪)·埃伦伯格
(1891-1972)
(1913年结婚至1970年玻恩去世)
儿女两女一子
奖项诺贝尔物理学奖(1954)
休斯奖章(1950)
马克斯·普朗克奖章(1948)
皇家学会会士(1939)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理论物理学
机构法兰克福大学
哥廷根大学
爱丁堡大学
论文Untersuchungen über die Stabilät der elastistischen Linie in Ebene and Raum unter verschiedenen Grenzbedingungen(《就不同边界条件下平面与空间内弹性线稳定性的研究》)(1906)
博士導師卡爾·龍格
其他指导者沃尔德马尔·沃伊特英语Woldemar Voigt
卡尔·施瓦西
约瑟夫·拉莫尔
约瑟夫·汤姆孙
博士生维克托·魏斯科普夫
罗伯特·奥本海默
洛塔尔·沃尔夫冈·诺德海姆英语Lothar Wolfgang Nordheim
馬克斯·德爾布呂克
瓦尔特·埃尔绍泽英语Walter Elsasser
弗里德里希·洪德
帕斯库尔·约当
玛丽亚·格佩特-梅耶
赫伯特·S·格林英语Herbert S. Green
程开甲
西格弗里德·弗吕格英语Siegfried Flügge
埃德加·克拉恩英语Edgar Krahn
莫里斯·普赖斯英语Maurice Pryce
安东尼奥·罗德里格斯
贝尔塔·斯韦尔斯英语Bertha Swirles
保罗·魏斯
彭桓武[1]
其他著名學生恩里科·费米
埃米尔·沃尔夫英语Emil Wolf
签名

马克斯·玻恩(德語:Max Born,1882年12月11日—1970年1月5日),德国物理学家与数学家,对量子力学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在固体物理学光学方面也有所建树。此外,他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培养了大量知名物理学家。1954年,玻恩因“量子力学方面的基础性研究,特别是给出波函数的统计解释”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3][4][5]

玻恩1882年生于德国的布雷斯劳(今波兰弗罗茨瓦夫)。1904年,玻恩进入哥廷根大学,并在那里结识了三位声名卓著的数学家:菲利克斯·克莱因大卫·希尔伯特赫尔曼·闵可夫斯基。他有关“平面与空间内弹性线的稳定线”的博士学位论文为其赢得了学校的哲学科奖金。1905年,玻恩开始与闵可夫斯基研究狭义相对论,还完成了有关原子汤姆孙模型的论文。1918年,他与弗里茨·哈伯讨论了金属与卤素形成离子化合物的过程。这种机制现称“玻恩-哈伯循环”。

一战期间,他先被任命担任无线电操作员,之后又由于专业特长改为研究循声定位。1921年,玻恩回到哥廷根,并未他的挚友詹姆斯·弗兰克安排了职位。在玻恩领导下,哥廷根成为了当时的物理学研究中心之一。1925年,玻恩与维尔纳·海森堡给出了量子力学的矩阵力学表述。翌年,他又为薛定谔方程中的ψ*ψ给出了现在作为标准的概率密度函数解释。他因这一成就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奖。玻恩的影响力也远远波及到他的研究领域之外。马克斯·德尔布吕克西格弗里德·弗吕格英语Siegfried Flügge弗里德里希·洪德帕斯库尔·约当玛丽亚·格佩特-梅耶洛塔尔·沃尔夫冈·诺德海姆英语Lothar Wolfgang Nordheim罗伯特·奥本海默以及维克托·魏斯科普夫都曾在博士生阶段受过玻恩的栽培。而恩里科·费米、维尔纳·海森堡、格哈德·赫茨贝格、弗里德里希·洪德、帕斯库尔·约当、沃尔夫冈·泡利莱昂·罗森菲尔德爱德华·泰勒以及尤金·维格纳也都做过他的助手。

1933年1月,在纳粹党掌权后,身为犹太裔的玻恩遭到了停职。他移居英国,在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谋得职位,写就科普读物《无休无止的宇宙》(The Restless Universe)以及出版后即成为标准教材的《原子物理》(Atomic Physics)。1936年10月,玻恩成为了爱丁堡大学泰特自然哲学教授,与德裔助手E·瓦尔特·凯勒曼和克勞斯·富赫斯一起继续他的物理学研究。马克斯·玻恩於1939年8月31日,二战欧洲战场开战的一天之前,归化为英籍人士,并在爱丁堡一直停留到1952年。他在退休后移居西德巴特皮尔蒙特,后于1970年1月5日在哥廷根病逝。[6]

生平及研究

马克斯·玻恩1882年12月11日出生於德國布雷斯勞(今波兰城市弗罗茨瓦夫)的一个德国犹太人家庭,他的父親古斯塔夫‧玻恩布雷斯劳大学解剖学胚胎学教授,玻恩的父母於1881年5月7日結婚,他的母親格蕾琴是 一位工廠主人的女兒。玻恩母親死去的時候(1886年8月29日)玻恩只有四歲。而玻恩有一個妹妹(生於1884年3月5日)還有一個他父親與玻恩的第二任母親(他們倆於1891年9月13日結婚)所生下的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生於1892年10月21日)。

玻恩最初就讀於威廉国王文理中学,中学毕业后,1901年起相继在布雷斯劳大学海德堡大学苏黎世大学哥廷根大学学习,先是法律和伦理学,随后是数学、物理和天文学。他在1904年抵達哥廷根。他的博士研究和適應訓練則在哥廷根大學。他在哥廷根大学结识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数学家,曾跟随克莱因希尔伯特閔可夫斯基等学习数学,也曾跟随史瓦西学习天文学。1906年,他在哥廷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是希尔伯特

博士毕业后,玻恩按要求赴柏林服兵役;但他1907年1月哮喘发作,结束了短暂的军旅生活。这之后,玻恩前往剑桥大学,就讀於岡維爾與凱斯學院,跟随拉默尔约瑟夫·汤姆孙学习了六个月左右。1908年至1909年,他回到布雷斯劳,等待获得物理学任教资格;可他的黑体实验发生了漏水事故。闵可夫斯基便邀请他去哥廷根与他共事(之前玻恩曾写信与他讨论相对论),他们的合作十分顺利;但是此后不久的1909年冬天闵可夫斯基便去世了,玻恩受命继续闵可夫斯基在物理领域的研究工作。1909年,玻恩获得大学任教资格,在哥廷根大学担任讲师。1912年,他接受阿尔伯特·迈克耳孙的邀请前往芝加哥教授相对论,并与迈克耳孙合作完成了一些光栅光谱实验。

1915年玻恩去柏林大学任理论物理学教授,并在那里与普朗克爱因斯坦能斯特并肩工作,玻恩与爱因斯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即使是在爱因斯坦对玻恩的量子理论持怀疑态度的时候,他们之间的书信见证了量子力学开创的历史,后来被整理成书出版。玻恩在柏林大学期间,曾加入德国陆军,负责研究声波理论和原子晶格理论,并于1915年发表了他的第一本书《晶格动力学》(Dynamik der Kristallgitter),该书总结了他在哥廷根开始的一系列研究成果。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玻恩转去法兰克福大学任教并领导一个实验室,他的助手奥托·施特恩后来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21年至1933年,玻恩与好友詹姆斯·弗兰克一同回到哥廷根大学任教授,主要的工作先是晶格研究,然后是量子力学理论。他在哥廷根与费米狄拉克奥本海默玛丽亚·格佩特-梅耶等一大批物理学家合作。1925年至1926年与泡利維爾納·海森堡帕斯库尔·约当一起发展了现代量子力学矩阵力学)的大部分理论。1926年又发表了他自己的研究成果玻恩概率诠释(波函数的概率诠释),后来成为著名的“哥本哈根诠释”,他也因此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还在1948年获得了马克斯·普朗克奖章,在1950年获得Hughes奖章。以他名字命名的玻恩-奥本海默近似方法在1928年发展成为原子轨道模型,玻恩近似在分布理论中起到了先驱作用。玻恩同时也研究理论光学

1933年纳粹上台后,玻恩由于是犹太人血统而被停职,即使他為路得教會教徒,還是被歸類為猶太教教徒,并与当时许多德国科学家一样被迫移居国外,1936年甚至被剥夺了德国国籍。玻恩在移居英国后,1934年起受邀在剑桥大学任教授,这段时间的主要研究集中在非线性光学,并与利奧波德·英費爾德一起提出了玻恩-英费尔德方程。1935年冬天,玻恩在印度班加罗尔的印度科学研究所待了6个月,与錢德拉塞卡拉·拉曼共事。1936年前往爱丁堡大学任教直到1953年退休。1937年當選為英國倫敦皇家學會會員,1939年玻恩加入英国国籍,退休后返回德国哥廷根附近的小镇居住,于1953年6月28日成为哥廷根的荣誉市民,1954年由于在量子力學和波函數的統計解釋及研究方面的貢獻,与瓦尔特·博特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同時玻恩還是柏林哥廷根哥本哈根斯德哥爾摩等許多科學院的院士。

除了在物理领域的杰出研究外,玻恩还是“哥廷根十八人”(德语:Göttinger Achtzehn)之一,《哥廷根宣言》的签署人,旨在反对德国联邦国防军使用原子武器装备。

玻恩與他的老婆海德葳·埃倫伯格結婚於1913年8月2日。而海德葳·埃倫伯格有她一半父親那一方的猶太血統,而且她為路德教會的教徒。他們在這個婚姻當中,這對夫妻生了三個孩子:玛格丽特·玻恩、古斯塔夫·維克托·魯道夫·玻恩、艾琳·玻恩;艾琳是英國出生的澳大利亞歌手和女演員奧莉維亞·紐頓-約翰的母亲。而在1914年的時候,玻恩的信仰也從以前的猶太教轉移到路得信教會。玻恩與他的老婆在1954年退休後便搬到西德的巴德皮爾蒙特(在哈梅林南方10公里處)定居。[7]

玻恩也是簽暑了羅素-愛因斯坦宣言的十一人之中的一員。

玻恩1970年1月5日在哥廷根逝世,享年88歲。他與瓦爾特·能斯特威廉·韋伯馬克斯·馮·勞厄馬克斯·普朗克大衛·希爾伯特被埋葬於同一個哥廷根的公墓。

在他的生命中,玻恩寫了一些有些流行、普遍的以及有技術性的書。像是原子物理學和光學的主題上的書卷是非常受歡迎的和被認為是他們仍在列印的欄位中的經典。

荣誉

  • 1934年:剑桥Stokes(George Gabriel Stokes)奖章
  • 1939年:伦敦皇家学会会员
  • 1945年:爱丁堡皇家学会MacDougall-Brisbane奖章和Gunning-Victoria Jubilee奖
  • 1948年:德国物理学会马克斯·普朗克奖章
  • 1950年:伦敦皇家学会Hughes(David E. Hughes)奖章
  • 1953年:哥廷根市荣誉市民
  • 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是為玻恩在量子力學的基礎研究 ,特別是對他統計解釋的波函數
  • 1956年:慕尼黑国际法胡果·格老秀斯奖章
  • 1959年:德国联邦十字勋章
  • 1982年:哥廷根大学庆祝马克斯·玻恩和詹姆斯·弗兰克诞辰100周年。
  • 以马克斯·玻恩的名字命名的研究所:柏林马克斯·玻恩非线性光学和短时间光谱学研究所(Max-Born Institut für Nichtlineare Optik und Kurzzeitspektroskopie im Forschungsverbund Berlin e.V.)

马克斯·玻恩奖

为了纪念马克斯·玻恩的贡献,德国物理学会英国物理学会於1973年起每年都颁发“马克斯·玻恩奖”给在物理学领域做出特别有价值的科学贡献,轮流颁发给英国以及德国的科学家。

註釋

  1.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mathgene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2. ^ Born, M.; Jordan, P. Zur Quantenmechanik. Zeitschrift für Physik. 1925, 34: 858–888. Bibcode:1925ZPhy...34..858B. doi:10.1007/BF01328531. 
  3. ^ Born, M. Zur Quantenmechanik der Stoßvorgänge. Zeitschrift für Physik. 1926, 37 (12): 863–867. Bibcode:1926ZPhy...37..863B. doi:10.1007/BF01397477. 
  4.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Nobel Prize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5. ^ 約翰·J·奧康納; 埃德蒙·F·羅伯遜英语Edmund F. Robertson, Born, MacTutor数学史档案 (英语) 
  6. ^ Nobel prize winner dies. Pittsburgh Post-Gazette ((Pennsylvania, U.S.)). Associated Press. 1970-01-06: 26. 
  7. ^ http://www.nndb.com/people/507/000071294/

参考文献

  • Max Born - NNDB
  • Olivia Newton-John - NNDB
  • Max Born - Biography - 诺贝尔官方网站关于马克斯·玻恩的简介
  • Nancy Thorndike Greenspan: Max Born - Baumeister der Quantenwelt. Eine Biographie. 2005. Spektrum Akademischer Verlag. ISBN 3-8274-1640-X
  • Nancy Thorndike Greenspan: The End of the Certain World: The Life and Science of Max Born (Basic Books, 2005) ISBN 0-7382-0693-8.
  • Jeremy Bernstein Max Born and the Quantum Theory, Am. J. Phys. 73 (11) 999-1008 (2005). Department of Physics, 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oboken, New Jersey 07030. Received 14 April 2005; accepted 29 July 2005.
  • Max Born The statistical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 Nobel Lecture – December 11, 1954.
  • Max Jammer The Conceptual Development of Quantum Mechanics (McGraw-Hill, 1966)
  • Christa Jungnickel and Russell McCormmach. Intellectual Mastery of Nature. Theoretical Physics from Ohm to Einstein, Volume 2: The Now Mighty Theoretical Physics, 1870 to 1925.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aper cover, 1990. ISBN 0-226-41585-6
  • Jagdesh Mehra and Helmut Rechenber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Quantum Theory. Volume 3. The Formulation of Matrix Mechanics and Its Modifications 1925–1926. (Springer, 2001) ISBN 0-387-95177-6
  • B. L. van der Waerden, editor, Sources of Quantum Mechanics (Dover Publications, 1968) ISBN 0-486-618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