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战国时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中國戰國時代
战国形势图(前350年)
战国形势图(前280年)
战国七雄(前260年)

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时代
旧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古国时代
三皇五帝
铜石并用时代
黄河文明长江文明辽河文明珠江文明

前21世纪—前17世纪

前17世纪—前11世纪

前11世纪

前256年
西周 前11世纪—前771年
东周
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 前770年—前5世纪
战国 前5世纪—前221年

前221年—前207年

前202年

220年
西楚 前206年—前202年
西汉 前202年—9年
9年—23年
更始政权 23年—25年
东汉 25年—220年
三国
220年—280年

220年—266年
蜀汉
221年—263年

222年—280年

266年—420年
西晋 266年—316年
东晋
317年—420年
五胡十六国
304年—439年



420年

589年
420年—479年 北魏
386年—534年
479年—502年
502年—557年 西魏
535年—557年
东魏
534年—550年
557年—589年 北周
557年—581年
北齐
550年—577年
581年—619年
618年—907年
武周 690年—705年




907年

979年
后梁
907年—923年
十国
南唐
吴越
前蜀后蜀
荆南
南汉北汉
907年—979年

(契丹)

916年—1125年

西辽
1124年—1218年
后唐
923年—937年
后晋
936年—947年
后汉
947年—951年
后周
951年—960年

960年

1279年
北宋
960年—1127年
西夏
1038年—1227年
南宋
1127年—1279年

1115年—1234年
蒙古帝国 1206年—1368年
1260年/1271年—1368年
北元 1368年—1388年
1368年—1644年
南明 1644年—1662年
后金 1616年—1636年
1636年/1644年—1912年
中华民国
大陆时期 1912年—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至今
中华民国
台湾时期 1949年至今
相关条目
中国历史年表

战国时期(前475年/前403年—前221年),亦称战国时代,简称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关于战国的起始年份,共有7种说法,一般有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注 1]、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注 2]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注 3]这三种说法为较多人接受。而战国时代结束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中原。后世史家划分东周前半为春秋时代,后半为战国时代:东周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已被秦国所灭亡,所以东周不完全包括战国时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混战不休,故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徐州相王、四十六年(前323年)五国相王后各大诸侯纷纷僭越称王(三国早在春秋时代已称王),周天子权威进一步受损。战国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大规模变革,例如郡县制度私田制、广泛应用铁器贵族因亡国变为平民而传播知识。各国为获取土地、财富、人口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频仍的土地逐渐走向新时代,塑造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1]”的雏形。战国承春秋时代的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各国相继图强而举国变法,涌现了大量名将争锋和名士捭阖之典故,为后世传诵。

历史

[编辑]

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称其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2]日本学者通常认为,春秋时代诸侯演变为战国七雄,是“都市国家”向“领土国家”的发展。领土国家统一起来,就形成古代帝国秦朝以及后来的汉朝[3][4][注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者从“五种社会形态”演变的角度出发,认为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的转变是中国的社会形态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转变[6]。1990年代以后,部分中国大陆学者不再使用“五种生产方式”的框架,对于进入战国的历史意义的看法也日益多元化。总体而言,杨宽在《战国史》中的研究为学者广泛认同[7],他的看法具有代表性。他认为,战国是一个“关键性的重大变革与发展时期”、“连年进行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时期”、“从分裂割据趋向统一的时期”、“百家争鸣、英才辈出的时期”、“科学技术上重大的创造与发展时期”[8]

起始年份

[编辑]

有关战国的起始年份,史学家一直存在各种争议,共有7种说法。

  1. 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吕祖谦大事记》记载始于周敬王三十九年,接续《春秋》之后。
  2. 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史记》为周元王元年)实际当司马迁因战国各国史籍被秦国付之一炬,遂采纳秦史书《秦记》所载,定战国始于前476年[9]
  3. 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记》为周元王二年)主要是周敬王的年数有异说。《左传·哀公十九年》所记“冬,叔青如京师,敬王崩故也。”以周敬王在位有四十四年,故明年为周元王元年,为战国之始。
  4. 前468年(周贞定王元年)清人林春溥战国编年》、黄式三周季编略》及近人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记载始于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接续《左传》之后。
  5. 前453年(周贞定王十六年)也有学者认为,前453年三家灭智,七国争雄局面已经形成,应该以此作为战国的开始。
  6. 前441年(周哀王元年)近人朔雪寒在《孙子兵法论正》书中提出此说[10]
  7. 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北宋司马光成书的编年史《资治通鉴》则以三家分晋一事代表周礼崩坏,群雄竞逐,而定战国始于前403年[11]

七雄并立

[编辑]

战国时期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混战,诸侯国内外动荡,社会极不稳定。战国初期东周境内尚有十几个诸侯国,而以五国被推举为霸主,史称春秋五霸,春秋末年更有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一度称霸。

经过春秋时期的长期斗争,晋国国君在春秋末期已经沦为傀儡君主,实权由几个卿大夫家族掌握,春秋末期,智氏范氏中行氏等晋国“六卿”又互相兼并,范氏中行氏被消灭,封地被其他四家瓜分。以智伯瑶为首的智氏,于前455年联合韩、魏两家合兵攻赵,把赵襄子围在晋阳,决汾水灌城。晋阳城即将被攻破时,韩、魏突然和赵氏联合起来,于前453年消灭智氏,瓜分了智氏的全部土地,史称三家灭智。不久,三家又将晋公室的土地和人民,除曲沃(今山西闻喜县)、绛州(今山西翼城东南)外,也都瓜分了。这时的晋国国君之地位降到了三家之下,卑屈到要朝见三家大夫,是为三家分晋。齐国卿族田氏到田完的第五世孙田恒,联合鲍氏,灭了当时专权的栾氏高氏二家,并篡夺齐国政权(前386年田氏代齐)。后来燕国崛起,秦国中兴,及其它一些小诸侯国陆续被吞并或沦为附庸。到了战国中期,剩下七个主要大诸侯国,被称为战国七雄

小国尚有东周中山等,至战国时期结束时除被沦为秦之附庸的卫国外,其他诸侯国都先后被七国所吞并。与七雄相毗邻的还有周边部族,如北面和西北面的林胡楼烦东胡匈奴义渠,南面的巴蜀百越。至秦统一,通过列国的兼并战争和自发的经济、文化交流与迁徙,这些部族多与中原人共同演化为汉族,另一些如林胡楼烦东胡等部族则融入匈奴,与后来南方的秦汉统一帝国成对立姿态。

战国前期

[编辑]

战国时期,铁器开始出现与使用,取代了石器而与青铜器同时并进使用,更有新兵器如弩等被研发并普及,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货币的发展,而春秋时的井田制被取消。农业进一步发展,各国人口增多。手工业的冶铁、青铜器铸造、漆器丝织业的生产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各国之间的商业贸易得到大力发展。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加剧。诸侯国兼并土地战,争夺生存空间,代替了春秋时期政治上的霸权争夺。

这些发展也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世袭的等级制度被瓦解,一些过去的贵族失去了地位,而另一些那个时候的平民通过经商或其他的机会致富,甚至成为政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官僚制度发生了变化。

为了应付这些变化,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变法。最早开始改革的是魏国。魏文侯在前445年继位后,启用魏成子翟璜李悝乐羊吴起西门豹法家人物,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领域进行了改革。

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的李悝被文侯任命为相邦,是文侯、武侯时期变法的关键人物。他吸取各国成文法的长处,编写了《法经》,分《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篇。他提倡“尽地力之教”,要求农民勤劳耕作、提高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国家的收入。“平籴法”则是他的另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在丰年官府向农民征收一定数量的余粮,遇上荒年就可以把多余的粮食平价输出,以保证粮价稳定。这些措施可以避免农民破产、流徙,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使魏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

约前409年,赵烈侯用相邦公仲连进行改革,在政治、财政用法家,教导用儒家。前382年,楚悼王吴起实行吴起变法,“损其有馀而继其不足”,第二年楚悼王逝世,吴起也被楚国贵族乱箭射死。前360年前后,齐国起用邹忌“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实行改革,国力大增,与魏国冲突。齐国以孙膑为军师,发动桂陵之战(前354年)、马陵之战(前342年),战胜魏国。韩国初期曾进行改革,但不彻底,造成一些混乱。前351年,韩昭侯起用申不害,以“术”变法。

前356年和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两次进行变法,史称商鞅变法,此次变法,尝试用公正的法治,取代世袭的宗法制度,废除旧贵族特权,在思想制度层面注入重公德的价值观念,以耕战立国,重农抑商,编户齐民,使百姓“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把国家变成了高效的军事机器,而且使得秦国在思想和制度层面领先于东方诸侯,东方各国的人才为得到自由发挥的舞台,纷纷入秦效力,秦国由此成为战国后期最为强大的国家。

前344年魏惠王召集逢泽之会,率诸侯朝见周天子,首先称王。

北方游牧部族与中原的安定发展也息息相关。匈奴、东胡、林胡、楼烦等游牧部族的威胁导致了战国长城的修建,秦、燕、楚、魏等国都修筑“限戎马之足”的万里长城。

合纵连横

[编辑]

战国初期魏国先霸于战国。自从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就开始强盛起来。文侯、武侯两世,屡败人。西面侵入秦之河西,派李悝、吴起守西河、上郡,一再挫败秦国的进攻。魏武侯死时其子魏罃魏缓争位,赵国、韩国乘机发动浊泽之战,染指魏国,但后来赵、韩联军因为内讧而解散,魏罃攻杀了魏缓,是为魏文惠王,简称魏惠王,实行改革,更加强盛。前361年,惠王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国又称梁国,魏惠王又称梁惠王,从此更加紧了对宋、卫、韩、赵等国的进攻。

在魏国进一步强大的同时,齐国由于齐威王的改革,秦国由秦孝公任用商鞅,推动商鞅变法而都强大起来。前354年,由于赵国夺去了魏国的附庸卫国,魏国就起兵伐赵,率宋、卫联军围攻赵都邯郸,次年破之。于是,赵国向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师,前往救援。孙膑认为魏国的精锐部队在赵,内部空虚,乃引兵疾走大梁,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备,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南)取得大胜,生擒其主帅庞涓(《孙膑兵法·擒庞涓》)史称“围魏救赵”。但在前352年,魏惠王调用了韩国军队联合打败了齐、宋、卫的联军,齐国不得已向魏求和。次年,魏国便迫使赵在漳水之上结盟,并把邯郸归还赵国,魏在东线取得了胜利。

此时的秦国,于前354年打败魏军于元里,攻取了河西的少梁;前352年又攻入魏的河东,一度攻取了安邑;次年又包围固阳,迫使归降。后来,魏国和齐、赵先后结盟讲和。到公元前350年,魏又回头向秦反攻,曾围攻上郡的定阳(今陕西延安市东),结果秦孝公在彤(今陕西华县西南)与魏惠王相会修好,因而魏在西线也取得了胜利。

魏惠王二十六年(前344年),魏惠王泗上十二诸侯在逢泽之地会面,率十二国诸侯朝见周天子。但后来在前341年马陵之战,惨败给齐军,太子申被杀。前340年的吴城之战,魏国被秦商鞅击败,主帅被俘,不久被迫将河西割于秦国,数战皆败的魏国一直也再没有复兴起来。

前314年,燕国子之的统治内乱,齐国攻破燕国,后在燕人反叛及各诸侯国的压力之下,齐国被迫退兵。此后燕国由燕昭王即位,广纳贤才,图谋向齐国复仇。

楚国于前313年至前311年间三次大战秦国都失败。但却在前306年趁越国内乱,攻占了吴国旧地,但之后数次被越国收复。在与越国的长期战争中,国力亦有削弱。

前307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增,中山为赵所亡,中山王被放逐至肤施。前287年,赵、魏、韩、燕、楚五国军队联合攻秦,秦被迫割地给赵、魏以求和。

前286年,齐国攻灭被诸国垂涎的宋国,引致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兵于前284年围攻,齐军于济西迎击却被联军重创,齐兵退守临淄,临淄被燕军攻陷,齐湣王出逃,辗转到齐的莒,楚军出兵佯称救齐,齐湣王被楚将淖齿杀害,城内军民奋起杀死淖齿,齐失七十馀城,只馀下(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和即墨两座城池。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齐国即墨守将田单反间计,使燕惠王撤掉大将军乐毅。田单以火牛阵奇袭大败燕军,齐国趁势复国,但国力大衰,开始走向没落。

前280年楚国逆长江上游攻秦,欲收回巴国旧地,结果遭秦反攻。前279年楚国被秦军于鄢郢之战(今湖北宜城东南)大破,几十万军民被白起放水淹死,前278年连首都也被秦将白起所攻陷,被逼迁都到,楚国诗人屈原痛感国家沦亡,投汨罗江自尽。前241年,楚国又迁都到寿春,躲避秦军,再也没有能力对抗秦国。

秦统一六国

[编辑]

前271年,客卿张禄(即范雎)向秦昭王献“远交近攻”之策。秦昭王接纳,于前262年出兵伐韩,切断上党郡与韩都城新郑的联系。韩国欲将上党郡割给秦国,但是上党军民不从,向赵国求救。赵派老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声援上党。

前260年,秦国大将王龁夺取上党,与廉颇军在长平对峙,双方僵持达四月之久。秦国施以反间计,使赵国以年轻的将领赵括代替廉颇,同时秘密调来大将白起长平之战以赵军惨败,四十万降卒被坑杀为结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的进攻。

前258年,魏信陵君、赵平原君、楚春申君大破秦军于邯郸城下,信陵君也于后来率军于函谷关外大胜秦军,但这些已不足令秦国衰落。

前256年,周赧王病逝,秦国攻入雒邑西周君投降,周朝灭亡。前249年,秦相邦吕不韦又带兵灭掉了位于巩邑(今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的东周君

前230年,韩国先被秦灭

前228年,灭赵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

前222年,灭越国

前221年,灭齐,统一中原。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战国时期的历史记载毁灭,以致西汉中叶的司马迁在编纂《史记》时,难以找到依据[12]

军事与技术

[编辑]

战国时期的连年混战使军事理论和技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战国初期魏国名将吴起所著《吴子兵法》、战国中期纵横家鼻祖鬼谷子所著《捭阖策》及其弟子齐国名将孙膑所著《孙膑兵法》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文学与思想

[编辑]

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

建筑

[编辑]
燕下都遗址出土雕龙凤纹铜铺首尊

战国铜器上刻镂或模铸的建筑图象,以河南省辉县出土的铜鉴和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燕乐纹铜杯较重要。辉县铜鉴上表现有魏国贵族狩猎和献禽于庙、社的内容。其中刻的一座大建筑,左右列钟磬,可能是宗庙。图中器皿均画成剖面图,建筑上刻画出梁枋断面和人在室内的活动,看来也是剖面图。建筑底层中央是土台,四周有单坡的廊庑。二层在土台顶上为心室,立中心柱(古称“都柱”),外加辅柱,承三层楼板;心室四周也有廊庑,其外有挑出的平坐,周以栏杆,用小柱支在下层廊顶上。三层中心有心室,四面有四堂,上为四阿屋顶。顶层四周也挑出平坐。整座建筑是建在高一层的土台上的三层台榭建筑,各柱头上都画有斗栱。山西省长治市南京市六合区出土的两件战国铜匜上所刻建筑,与辉县铜鉴基本相同,都是二层或三层台榭建筑的剖面图。

至于战国的燕乐纹铜杯上錾有三座建筑图形,其中两座建在高一层的台子上,台四周有女墙,女墙下有登台的磴道,上有人物捧食器登上磴道。台上建筑均为单层,柱有纹饰,柱头有栌斗。从建筑物的地面、屋面画矩形方格和女墙悬浮于磴道之上的情况来看,也是剖面图。它表现的是一座高台,壁上有门洞,洞内为磴道,从台面所留井口处登台。台顶建筑四周为坡顶,画出瓦垄,中间平的部分画矩形格,可能是表示铺几层土坯的平屋顶。

水利

[编辑]

今日的四川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李冰岷江上兴建都江堰,不仅可防止水患,更使成都平原成为富庶之地,被誉为“天府之国”。战国末期,韩国水利工程师郑国为秦国修筑郑国渠,灌溉关中四万余顷土地,为秦灭山东六国打下坚实基础。

经济

[编辑]

农业

[编辑]

战国时期,井田制彻底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各国的改革或变法运动法制化了这一转变。秦国在商鞅变法后,“除井田,民得卖买”[13],赵国大将赵括把君主赏赐给他的金箔“归藏于家,而日视其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14]

随着铁制农具的发明利用,农业生产力在春秋末战国初有了飞跃发展。铸铁冶炼技术铸铁柔化技术的发明,铁制的农具得以普及,进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上升到了另外一个台阶。

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有“五谷”,目前有两种主流说法,一说麦、菽、稷、黍、麻,一说麦、菽、稷、黍、稻。[注 5]

是小米,五谷之长,是中原地区的主食,是粮食作物的统称,前人对于和稷的认识很不一致,麦有大麦小麦之分,而小麦分为春小麦冬小麦:春小麦是在春天播种,秋天收割,冬小麦在仲秋播种,孟夏收获。冬小麦在春秋时代得到了推广,进入战国时代,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冬小麦已经是很普遍了[注 6]。豆在战国之前被称作“菽”,有大菽与小菽之分,大豆(大菽)因其抗旱能力强,对气候和土壤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可在春秋两季播种,成了人们的主食,麻也是古人的一种粮食。

土壤的肥沃与否与收成的好坏有密切的关系,战国时人们根据土壤不同的色泽、性质、和肥沃度有壤、埴、坟、垆、黎、涂泥等之分。壤有有黄白两种,坟也分黑白赤等。整理于战国时代的《禹贡》曾对旧时各地区的土壤情况作了描述,包括土壤大类型,田地的等级。

手工业及艺术品

[编辑]

战国时期青铜业仍在发展,冶铁业取得的进步也较大。另外漆器、陶器、车船的制造也有发展,文献记载秦国的战船“乘夏水,浮轻舟,强弩在前,铣戈在后”[17]。民间手工业以制造商品为主。

战国时代的手工艺术制作水准相当高。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创作水准,可能是艺术品买卖风气愈盛,以及各国相互竞争的结果。于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为著名的战国早期考古地点,墓中挖出了一万五千多件文物,包括:青铜祭器、钟、兵器、漆器,以及木、竹制品。青铜器及陶器上以翅膀弯曲的鸟以及龙为主要的装饰图案,可见当时已接触到匈奴等亚洲草原文化。[18]

商业

[编辑]

战国时期各国大量铸造金属货币。赵国、魏国、韩国的货币主要是像铲的布币,齐国、燕国则主要用刀币,秦国和周使用中间有圆孔的圜钱,楚国使用蚁鼻钱,各国建立了各自统一的度量衡制度。

后世影响

[编辑]

日本室町幕府后期,群雄大名割据。16世纪时,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所制定的分国法甲州法度次第》第二十条中出现的“天下战国之上(天下戦国の上は)”一句。换言之,生在被后人称为“战国时代”的人们,当时已有“如今是战国之世”的认知了,可证明“战国”一词影响了当时日本乱世的时情。[19]

影视作品

[编辑]

战国时代各国互相征战,以战国时代为背景之动作或武打之电影不少,例子如下:

电影

[编辑]
马陵道

是1965年由香港新联影业出品的一部历史故事影片。影片展现了孙膑与庞涓斗智以及公元前342年齐魏马陵道决战的故事。

英雄

是2002年由中国大陆导演张艺谋执导的一部武侠片。电影主要讲述战国末期,七雄并起,惟秦国最为强大,急欲吞并六国,一统天下。为对抗秦国的吞并,六国各地侠客欲刺杀秦王的故事

江山美人

是2008年的一部由程小东执导的史诗式爱情古装电影。故事并无详细说明确实年代,推断为前306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骑兵正式用于军队之后,前222年秦国灭燕国及赵国之前(前306年-前222年之间)。

大兵小将

2010年上映的电影,成龙编剧兼主演、丁晟导演。故事并无详细说明确实年代,故事讲述韩国及赵国被秦国灭之后之战国时代,推断为前222-前221年。

墨攻

2006年香港主创的一部古装战争电影,改编自日本作家酒见贤一的同名小说《墨攻》(曾被改编为漫画,香港出版时名为《墨子攻略》),由中国内地、香港、台湾、日本、韩国五地合作拍摄,投资额为1600万美元。导演为张之亮,监制是徐小明,董玮为动作指导。刘德华、范冰冰、王志文、安圣基、吴奇隆、崔始源主演,中国大陆和香港于2006年11月23日公映。

连续剧

[编辑]
大秦帝国
西风烈
描述了战国末年秦国与赵国之间的历史故事。
荆轲刺秦王
荆轲传奇
2004年电视剧,根据荆轲的故事改编的故事。
芈月传
2015年电视剧,讲述从身份低微的楚国庶公主成为史上第一位太后的故事。
皓镧传
2019年电视剧,讲述秦始皇之母赵姬秦庄襄王吕不韦之间的故事。

动漫画

[编辑]
秦时明月
王者天下

注释

[编辑]
  1. ^ 史记》观点,包括了在前403年之前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前473年越王勾践,和前403年三家分晋
  2. ^ 三家灭智
  3. ^ 三家分晋,《资治通鉴》观点
  4. ^ 日本学者伊藤道治反对这种说法,认为这种说法更适合西亚/近东文明史。[5]
  5. ^ 《论语·微子篇》、《孟子》、《吕氏春秋·审时篇》、《周礼·食医》、《大戴礼记》等将麦、菽、稷、黍、麻称为“五谷”、“六谷[15]或“九谷[16]等称谓。《孟子·滕文公上》等将麦、菽、稷、黍、稻称为“五谷
  6. ^ 左传·隐公三年》记载:四月,郑国军队“取温之麦”。这个记载用的是夏历,夏历四月正是冬小麦成熟时节。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儒家学者. 第二十八章. 禮記中庸. 战国时期.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天下:社会。同:统一。大意:“目前社会车辆有统一的道路,书籍有统一的文字,行为有统一的伦理。”) 
  2. ^ [清]王夫之 撰;舒士彦 点校:《读通鉴论·卷末·叙论四·一》,中华书局,1975年7月,第1版,第954页.
  3. ^ 宫崎市定 著,邱添生 译:《中国史》(台北:华世出版社,1980),页39-40.
  4. ^ 亦可参见 宫崎市定:《中国上代は封建制か都市国家》,《史林》32卷2号;贝冢茂树:《中国の古代国家》,弘文堂,1952年
  5. ^ 伊藤道治:《中国社会の成立》,讲谈社,1977年,转引自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6第1页.
  6. ^ “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我变动过几次,最后定在春秋战国之交。近来又考虑了一下,觉得还是这样分期要适当些。”郭沫若:《关于中国古史研究中的两个问题》,《历史研究》1956(6),转引自于沛、李红岩:《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第4卷)
  7. ^ 杨宽先生的《战国史》一书,总共有过三个版本:1955年初版,1980年再版,1997年又随着考古工作的巨大进展,新资料层出不穷而重加修订、补充和改写。每次再版,都增加很多内容,篇幅从初版的二十多万字,扩到二版的近四十三万字,三版更增加到五十六万字,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不断充实和提高,内容大为翔实丰富,观点愈见显豁精审。作者以如椽的史笔,展现出战国时期这一‘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社会激荡,政体革新,群雄并起,百家争鸣的纷异多彩的历史长卷,以全新的面貌,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极为注目的断代史权威著作。有学者这样评价:‘这部断代史研究的经典,不仅可以看作上一世纪古史研究高水准成果的一个纪念,又为学界新人提供了具有标范意义的学术样板。’”参见高智群:《编后记:一世学术 一代大家》,载于杨宽:《先秦史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45页.
  8. ^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前言部分1-9页
  9. ^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史记·六国年表》
  10. ^ “前453年由三家瓜分晋国的局面便已形成,但直到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才敢封侯,因此考量到以周王元年为断代点此一条件,自然以周哀王元年,也即前441年为战国时代的起点为最适当的选择了。”《孙子兵法论正》
  11. ^ “呜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害糜灭几尽,岂不哀哉!”《资治通鉴·卷第一》
  12. ^ 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73页. ISBN 7-100-01766-1.
  13. ^ 《汉书·食货志上》
  14. ^ 《史记·赵奢列传》
  15. ^ 六谷见于《周礼·膳夫》
  16. ^ 九谷见于《周礼》的《大宰》和《仓人》
  17. ^ 《战国策·燕》
  18. ^ 艺术与建筑索引典—战国时代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12-01. 于2011 年3 月18 日查阅
  19. ^ Sansom, George B. 2005. A History of Japan: 1334-1615. Tokyo: Charles E. Tuttle Publishing.

来源

[编辑]
书籍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


前朝
周朝:东周:春秋时期
中国朝代 后朝
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