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爾高原
帕米爾高原(塔吉克語:Помир),古稱蔥嶺(「其山高大,上生蔥」[1]),是古代中國和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絲綢之路之必經之地。地處亞洲中部,位於中國、塔吉克和阿富汗的邊境上。是崑崙山、喀喇崑崙山、興都庫什山和天山交會的巨大山結。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 高原最高峰爲中國境內的公格爾山(7649米)。帕米爾高原也是亞洲主要山脈的匯集處,包括喜馬拉雅山、興都庫什山等五大山脈,號稱中亞屋脊。帕米爾高原中西部為塔吉克管轄,東部為中國管轄,南部瓦罕帕米爾為阿富汗管轄。
地理
[編輯]帕米爾高原不是一個平坦的高原面,而是由幾組山脈和山脈之間寬闊的谷地和盆地構成。根據地形特點,帕米爾高原在薩烈茲湖西北被南北走向的科學院山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帕米爾地形較開闊坦蕩,由兩條西北—東南方向的山脈和一組河谷湖盆構成,絕對高度5000米~6000米,相對高度不超過1000米~1500米,山體渾圓,山脈被寬淺的河谷分割,在海拔4000~5000米高處有冰磧平原和荒漠平原。西帕米爾則由若干條大致平行的東北—西南方向的山脈谷地構成,地形相對高差大,以高山深谷為特徵。西帕米爾主要是強烈切割的高山地形,山脈的相對高度為2000~3500米,河谷窄而深,山脊高出谷底達 3000~4000米,具有永久積雪和冰川的阿爾卑斯型山脈與深邃的峽谷交錯分佈,各種冰川地形廣泛發育。
根據地形特點,帕米爾高原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帕米爾的地形較開闊坦蕩,由兩條西北—東南方向的積雪的山脈和一組河谷湖盆構成,海拔的絕對高度5000米~6000米。相對高度不超過1000米~1500米;西帕米爾則由若干條大致平行的東北—西南方向的山脈谷地構成,地形相對落差大,以高山深谷為特徵。
氣候
[編輯]帕米爾高原屬嚴寒的強烈大陸性高山氣候,特別是東帕米爾的大陸性更為顯著,這裏冬季漫長(10月至翌年4月),在海拔3600米左右,1月平均氣溫-17.8℃,絕對最低氣溫-50℃,布侖戈爾1953年曾低達-53.3℃,7月平均氣溫13.9℃,最高不超過20℃,背陰處氣溫明顯低於向陽處,且分佈有永凍的鹽化土。東帕米爾因有高山阻擋西來的濕潤氣流,年降水量僅75~100毫米,在喀拉湖盆地更少至30毫米。西帕米爾多東西向並行山脈,山高谷深,氣候的垂直變化很大。來自大西洋的濕潤氣團遇到山脈的阻擋,沿坡上升而冷卻,在2000~3000米以上的地帶,凝成濃霧,並有大量降水,高山的迎風坡年降水量可達1000毫米,而谷地僅100~200毫米。在海拔2100米處 1月平均氣溫-7.4℃,7月平均氣溫22.5℃。高原上有廣闊的牧場,在塔什庫爾干河谷地,宜農宜牧,可種青稞、小麥等多種作物,高原上居民90%以上是塔吉克人。
歷史
[編輯]西漢時期,中原開始與內亞通商,商人沿絲綢之路往來中亞各國,必須穿越帕米爾高原。這裏被認為是歷史上西域和中亞的分界嶺,有天山、崑崙山、喀喇崑崙山、興都庫什山等交會,漢代又叫蔥嶺。
唐朝玄奘在《大唐西域記》裏稱之為「波謎羅」:「國境東北,逾山越谷,經危履險,行七百餘里,至波謎羅川。東西千餘里,南北百餘里,狹隘之處不逾十里。據兩雪山間,故寒風淒勁,春夏飛雪,晝夜飄風。地鹼鹵,多礫石,播植不滋,草木稀少,遂致空荒,絕無人止。波謎羅川中有大龍池,東西三百餘里,南北五十餘里,據大蔥嶺內,當贍部洲中,其地最高也。水乃澄清皎鏡,莫測其深,色帶青黑,味甚甘美。潛居則鮫、螭、魚、龍、黿、鼉、龜、鱉,浮游乃鴛鴦、鴻雁、駕鵝、鷫、鴇。諸鳥大卵,遺荒野,或草澤間,或沙渚上。池西派一大流,西至達摩悉鐵帝國東界,與縛芻河合而西流,故此已右,水皆西流。池東派一大流,東北至佉沙國西界,與徙多河合而東流,故此已左,水皆東流。」
1890年間,由於俄國亟欲染指清代新疆、英國對西藏有野心,因此兩國簽定英俄協定,大致以興都庫什山為界,由英國取得瓦罕帕米爾,俄國取得北部。
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在帕米爾高原始終無法有效統治。但中華民國政府始終將帕米爾高原西邊的噴赤河視為是中國的極西點。在196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與阿富汗簽訂邊界條約,正式承認放棄瓦罕帕米爾。
2002年5月塔吉克總統訪問中國,同意把靠近帕米爾地區存在爭議的28,000平方公里土地中的3.5%共大約1158平方公里的領土交給中國,從而結束了邊界爭議。 根據邊界條約的十三個界點約定,中方喪失了大部分的爭議領土(目前為塔吉克的山地巴達赫尚自治州大部分面積)[2]。塔吉克國外交部部長札里非(Khamrokon Zarifi)認為,這是塔吉克的一大勝利,因為中國原本聲稱擁有的領土範圍,多達2萬8千平方公里[3]。
參考文獻
[編輯]- ^ 酈道元:《水經注》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邊界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关于中塔国界的协定. 中國人大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1999-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3).
- ^ Assel Bitabarova. Contested Views of Contested Territories: How Tajik Society Views the Tajik-Chinese Border Settlement (PDF). caravanistan. Eurasia Border Review. [2015-0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