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油 (印度)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
酥油(印地語:घी、烏爾都語:گھی、旁遮普語:ਘਿਉ、克什米爾語:ग्याव/گیاو ,[註 1]古稱醍醐)是一種從牛乳精炼出的液体脂肪,呈油脂狀,性溫潤,一般用作煮食油,特别是用来烹调肉類。其起源於並盛行於印度次大陸,當地天气炎热,奶油缺乏冷藏会很快变质,但經高温加热后的酥油则可室温保存几个星期。
制造
[编辑]传统的方法是先将牛乳轻度发酵,然后用提取黃油的方法取得固体乳脂。将乳脂加热,先除去水分,然后在水沸点之上进一步将残存的蛋白质等焦化,形成特有的香味。产品过滤后成为酥油,为浅黄的半固体或液体。过滤出来的焦渣用来制作糖果等其他食品。
酥油也可以通过直接用牛油加热来制造,但风味不如发酵处理的。
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五十·獸部·醍醐》:「宗奭曰:『作酪時,上一重凝者為酥,酥上如油者為醍醐,熬之即出,不可多得,極甘美,用處亦少。』」
文化影响
[编辑]酥油是印度教中的祭品之一,被用作浇注神像、神廟油灯燃料以及宗教火葬,亦是古代吠陀医学中的药物。
佛教常用「醍醐」比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大涅槃」、「佛性」等。《大涅槃经·圣行品》中有这样的记录:「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1]至于“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大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统治权力。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阇黎(导师)时,“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2]后来,诗文中多以“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佛性,除却疑虑,从而心地清凉。[3]今以为令人舒适之喻。[4]
天台宗所称的“醍醐经”是法华经、涅槃经的合称。意指此二经的真实殊胜,犹如醍醐胜于其他诸味。[5]
日本歷史上有醍醐天皇,有説法認爲此稱呼與他在日本推廣醍醐的製作有關。
中文裏,醍醐也可引申為美酒之義:唐白居易詩中有:《將歸一絕詩》:「更憐家醞迎春熟,一甕醍醐待我歸。」,《嗟落发》诗:“有如醍醐灌,坐受清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