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摩洛哥:修订间差异

坐标34°02′N 6°51′W / 34.033°N 6.850°W / 34.033; -6.850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第203行: 第203行:


== 文化 ==
== 文化 ==
摩洛哥的文化融合了阿拉伯、柏柏爾、猶太和西歐文化<ref>{{Cite web |title=Morocco: a rich blend of cultures |url=https://www.thetimes.co.uk/static/magical-maroc/morocco-rich-blend-cultures/ |access-date=2022-09-26 |website=The Times & The Sunday Times |language=en}}</ref>。自獨立以來,摩洛哥的繪畫、雕塑、流行音樂、業餘戲劇和電影製作領域均蓬勃發展<ref>e.g. Khalid Amine and Marvin Carlson, ''The Theatres of Morocco, Algeria and Tunisia: Performance Traditions of the Maghreb'' (Dordrecht NL: Springer, 2011), 124–28. {{ISBN|0230358519}}</ref>。

=== 語言與宗教 ===
=== 語言與宗教 ===
[[阿拉伯语]]为国语,不過[[柏柏語]]和[[法語]]也是受到承認的官方語言,[[伊斯兰教]]为国教。1993年8月落成的[[哈桑二世清真寺]],坐落在[[卡萨布兰卡]]的大西洋海滨,通体使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宣礼塔高达200米,是仅次于[[麦加]]清真寺和[[埃及]]的阿兹哈尔清真寺的世界第三大清真寺,设备之先进在伊斯兰世界首屈一指。
[[阿拉伯语]]为国语,不過[[柏柏語]]和[[法語]]也是受到承認的官方語言,[[伊斯兰教]]为国教。1993年8月落成的[[哈桑二世清真寺]],坐落在[[卡萨布兰卡]]的大西洋海滨,通体使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宣礼塔高达200米,是仅次于[[麦加]]清真寺和[[埃及]]的阿兹哈尔清真寺的世界第三大清真寺,设备之先进在伊斯兰世界首屈一指。

2022年11月1日 (二) 14:10的版本

摩洛哥王国
格言:
الله، الوطن، الملك (阿拉伯語)
ⵢⴰⴽⵓⵛ, ⴰⵎⵓⵔ, ⴰⴳⵍⵉⴷ(柏柏爾語)
“真主,国家,国王”
国歌:谢里夫颂
النشيد الوطني المغربي (阿拉伯語)
ⵉⵣⵍⵉ ⴰⵎⵓⵔⴰⵏ ⵏ ⴰⵎⵓⵔⴰⴽⵓⵛ (柏柏爾語)
*  国际普遍承认的摩洛哥国土 *  摩洛哥宣称且控制其四分之三的西撒哈拉
  •   国际普遍承认的摩洛哥国土
  •   摩洛哥宣称且控制其四分之三的西撒哈拉
首都拉巴特
最大城市卡萨布兰卡
官方语言
主要语言
族群(2014[2]
宗教伊斯兰教逊尼派[b]
政府单一制
议会制
二元制君主立憲制[3]
• 国王
穆罕默德六世
• 首相
阿齐兹·阿汉努什
立法机构议会
参议院
众议院
历史
• 伊德里斯王朝建立(首个王朝)
788年
• 阿拉维王朝建立(当今王朝)
1631年
• 沦为保护国
1912年3月30日
• 宣布独立
1956年4月7日
面积
• 总计
710,850平方公里
或446,550平方公里[c]
第40或57位
• 水域率
0.056 (250 km2)%
人口
• 2019年普查
36,071,000[4]
• 密度
50.0/平方公里
GDPPPP2022年估计
• 总计
3,315.42亿美元[5]
• 人均
9,041美元[5]
GDP(国际汇率)2022年估计
• 总计
1,330.62亿美元[5]
• 人均
3,628美元[5]
基尼系数0.395[6](2013年)
人类发展指数 0.676[7](2018年)
 · 第121名
货币迪拉姆MAD
时区UTC+1[8]
行驶方位靠右
电话区号+212
ISO 3166码MA
互联网顶级域
  1. 法语有时也见于政府文书,为商界所使用,但并不具官方地位[2]
  2. ^国教[9]
  3. ^ 446,550 km2排除了所有的争议领土;710,850 km2包括了西撒哈拉的摩洛哥实际控制区。

摩洛哥王国(阿拉伯语:المملكة المغربية‎,柏柏爾語ⵜⴰⴳⵍⵉⴷⵜ ⵏ ⴰⵎⵓⵔⴰⴽⵓⵛ),通稱摩洛哥المغرب‎;ⴰⵎⵓⵔⴰⴽⵓⵛ[10])是北非西端马格里布的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其东部与阿尔及利亚接壤,南部其实际控制的西撒哈拉地区与毛里塔尼亚紧邻,西部滨临大西洋,并向北隔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葡萄牙西班牙相望。首都为拉巴特,最大城市卡萨布兰卡[11]

摩洛哥在历史上连续由多个独立王朝统治,首个王朝为788年建立的伊德里斯王朝。在穆拉比特王朝穆瓦希德王朝的统治下,摩洛哥的国力达到顶峰,国土范围涵盖西北非大部,势力触及伊比利亚半岛。随后的马林王朝萨阿德王朝时期,摩洛哥受到外国一定威胁,但仍免遭奥斯曼土耳其征服,成为西北非唯一的独立国家。阿拉维王朝于1631年建立,其统治一直延续到今日。1912年摩洛哥沦为殖民地性质的保护国,领土被法国西班牙瓜分。1956年摩洛哥重获独立,并在地区范围内成长为强权,1979年占领西撒哈拉,其在西撒哈拉的权力要求一直未被国际主流所认可,但阿拉伯国家联盟明确承认西撒哈拉是摩洛哥的领土。摩洛哥認為其北海岸由西班牙實際管轄接壤的休達梅利利亞西属主权地為其領土[12]

摩洛哥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国家,行政权归于政府,立法权归于政府和议会两院,国王仍然握有行政和立法权力,在军事、外交和宗教事务拥有较大话语权。伊斯兰教是摩洛哥的主要宗教,官方语言包括现代标准阿拉伯语柏柏尔语,其中后者于2011年获得官方地位[13][14]。摩洛哥人主要使用摩洛哥阿拉伯语作为口语,其和现代标准阿拉伯语有一定差异;由于历史原因,摩洛哥同时也使用法语西班牙语

摩洛哥现为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联盟地中海联盟成员国,是非洲第五大经济体[15]

历史

距今40万年前便有古人类在摩洛哥活动。考古发现证明这里很早就有人居住了。最早在这里定居的柏柏尔人的来历已无以考证。7世纪时,阿拉伯人到来,並在8世纪建立王国。中世纪时期在这里统治的朝代有些是柏柏尔人,有些是阿拉伯人。中國古籍中有關摩洛哥的較早記載,有宋人趙汝適諸蕃志》「默伽獵國」。明代坤輿萬國全圖》把摩洛哥稱為「馬邏可國」。

从15世纪开始,摩洛哥受到多个西方国家的入侵。20世纪初期的摩洛哥危机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之一。1912年3月,法国占领摩洛哥。1956年3月,获得独立[16]

現今摩洛哥阿拉維王朝是在17世紀開始的,1957年,摩洛哥苏丹穆罕默德五世宣佈改稱國王,摩洛哥蘇丹國改制為摩洛哥王國。實行君主立憲制,但君主較內閣和國會擁有相當大的權力,所以是二元君主制

政治

摩洛哥是君主立宪制多党制伊斯兰国家国王拥有比较大的权力。议会分参议院众议院两院,众议院325名议员由国民直接选举而出,任期为五年。参议院270名由地方代表选出,每三年更换三分之一。

穆罕默德六世从1999年登基后加强国家的民主化,对内试图缓和贫困和保证社会治安,对外持比较缓和的伊斯兰国家政策。摩洛哥是中东与欧美对话的重要中间国。2004年6月美国总统布什宣布给予摩洛哥主要非北约盟友地位。

自2011年2月20日起,摩洛哥民众展开民主示威活动。2011年3月9日,穆罕默德六世国王宣布将进行全面的宪政改革,内容有首相产生方式和权力、提高国民的自由和人权、建立独立的司法体系等各个方面,以真正实现民主政治。[17]6月17日,国王提出政改计划,将自限权力建立一个民主的君主立宪体制,计划将在7月1日交付公投。方案内容:将国王许多权力交给首相和国会;未来将实施直接普选,政府首长由胜选政党组成;由首相指派政府官员,包括行政部门和国营企业首长,并且首相将有权力解散国会等。[18]

2011年7月1日,摩洛哥举行新宪法草案全民公决。2日凌晨,摩洛哥内政大臣沙尔阿维公布草案以98.49%的赞成票获得通过。这标志着该国家以和平方式迈出了宪政改革的重要一步。

新宪法草案的主要内容:

  • 将议会的权限扩大,特别是加强了两院中众议院的主导地位。众议院在五分之一议员支持的情况下即可对重要官员展开调查,或在获得三分之一议员支持的情况下对大臣进行弹劾,同时还将取代国王行使大赦权力。
  • 新宪法草案同时强调司法独立,国家的司法体系将由法官与全国人权委员会共同组成的最高委员会掌管,而司法大臣被排除在委员会之外。
  • 在新宪法草案中,摩洛哥国王仍为国家元首、陸海空三軍最高统帅和宗教领袖,并分别担任“大臣委员会”和新成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掌握着重大决策的最终决定权,同时仍拥有重要地方长官和驻外大使的任命权等。[19]

地理

地形空照

位于非洲大陆西北部,直布罗陀海峡南岸,扼地中海入大西洋的门户,海岸线1700多公里。地形复杂,中部和北部为峻峭的阿特拉斯山脉,东部和南部是上高原和前撒哈拉高原,仅西北沿海一带为狭长低缓的平原[20]。由于斜贯全境的阿特拉斯山阻挡了南部撒哈拉沙漠热浪的侵袭,摩洛哥常年气候宜人,花木繁茂,赢得“烈日下的清凉国土”的美誉,还享有“北非花园”的美称。

副熱帶高壓帶控制和加那利寒流影响,形成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阿特拉斯山脉横贯全国,其中图卜卡勒峰(4,165米)是全国最高点。

摩洛哥磷酸盐资源极为丰富,估计储量1100亿吨,占世界储量的75%。其它矿产资源有铁、铅、锌、钴、锰、钡、铜、盐、磁铁矿、无烟煤、油页岩等。其中油页岩储量1000亿吨以上,含原油60亿吨。

行政區劃

摩洛哥全国划分为12个大区。其中摩洛哥控制的西撒哈拉地区被分为三个大区。大区下设62个省和13个行政督察区英语Prefectures and provinces of Morocco[21]

2015年摩洛哥大区的编号
編號 大區 首府 人口 (2014年)[22]
1 丹吉爾-得土安-胡塞馬大區 丹吉爾 3,556,729
2 東部大區 烏季達 2,314,346
3 非斯-梅克內斯大區 非斯 4,236,892
4 拉巴特-塞拉-蓋尼特拉大區 拉巴特 4,580,866
5 貝尼邁拉勒-海尼夫拉大區 貝尼邁拉勒 2,520,776
6 卡薩布蘭卡-塞塔特大區 卡薩布蘭卡 6,861,739
7 馬拉喀什-薩菲大區 馬拉喀什 4,520,569
8 File:Draa-tafilalet.png 德拉-塔菲拉勒特大區 拉希迪耶 1,635,008
9 File:Souss Massa COA.png 蘇斯-馬塞大區 阿加迪爾 2,676,847
10 蓋勒敏-農河大區[A] 蓋勒敏 433,757
11 阿尤恩-薩基亞-阿姆拉大區[A] 阿尤恩 367,758
12 達赫拉-黃金谷地大區[A] 達赫拉 142,955

A.^ 部分或全部位於有爭議的西撒哈拉領土內。

主要城市

摩洛哥的首都是拉巴特;最大城市是其主要港口卡薩布蘭卡。其他在2014年摩洛哥人口普查中人口超過500,000人的城市是非斯馬拉喀什梅克內斯塞拉丹吉爾[23]

经济

摩洛哥GDP結構
摩洛哥魚罐頭產業
地毯市場

摩洛哥是一个以第三产业经济为主,居中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是非洲第五、北非第三大经济体。其主要的经济部门是旅游业渔业和磷酸矿的出口,磷酸盐储量1100亿吨,占世界首位。农业牧业也比较重要,但受气候影响比较大。摩洛哥在许多方面依靠外来资助,法国是其第二大援助国,西班牙是其第一大援助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2010年摩洛哥国内生产总值为917亿美元,人均2,839美元。经济增长率3.2%,通货膨胀率则为1.4%。

交通

陆路交通较发达。在国内运输业中占主导地位,90%的客运和75%的货运通过陆路交通完成。

铁路:投入运营线路1907公里,其中复线483公里,电气化铁路1014公里。另有765公里磷酸盐运输线。2003年,摩洛哥与西班牙达成协议,两国共同修建一条穿过直布罗陀海峡的海底复线铁路。该工程曾预计2010年开工,将是连接欧、非两大洲的首条铁路线,但直至2021年,此工程未有任何實質進展。 2018年,卡薩布蘭卡-丹吉爾高速鐵路通車,是摩洛哥的第一條高速鐵路,也是非洲第一條高速鐵路[24]

公路:总长64452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5907公里,二级公路9367公里,三级公路39178公里。至2009年中,高速公路916公里,有拉巴特-丹吉尔、拉巴特-卡萨布兰卡-塞达特、拉巴特-梅克内斯-非斯等多段高速公路。根据摩第二个全国乡村公路10年计划(2005-2015),每年将新建1500公里公路,届时将使全国80%的农村地区通公路。

水运:现拥有港口30个,其中11个为多功能港口,11个为运输、捕鱼用港口。主要港口有卡萨布兰卡、穆罕默迪耶、萨非、丹吉尔、阿加迪尔等,2009年全国总吞吐量6682万吨。其中卡萨布兰卡为全国最大港口,占全国港口总吞吐量的37%;丹吉尔-地中海港一期已完工,正在扩建二期,将成为非洲和地中海最大港口之一。

空运:全国共有机场28个,其中国际机场12个,如卡萨布兰卡穆罕默德五世国际机场拉巴特-塞拉国际机场马拉喀什-迈纳拉国际机场等。摩王家航空公司有飞机33架,开通75条航线,航线通往四大洲32个国家,总航线30多万公里。2008年客运量1060万人次。2005年,摩与欧盟签署“天空开放”协议,摩航空市场对欧洲航空公司开放。

1996年12月,经阿尔及利亚、摩洛哥至西班牙、葡萄牙的马格里布-欧洲天然气管道正式开通。管道全长1385公里,初期每年可输送天然气90亿立方米,摩每年可获10亿立方米天然气。2005年起,摩首次将该管道的过境天然气截留配额用于发电,可满足全国17%的电力需求。

人口

摩洛哥人口[25]
年份 人口(百萬人)
1971年 15.7
1990年 24.8
2009年 32.0
來源:OECD/World Bank

摩洛哥80%的居民是柏柏尔人後裔,20%是混血,2006年文盲率为38.4%。三千多萬人母語是阿拉伯語。一千二百萬到一千五百萬人母語是柏柏爾語。99%穆斯林,其中67%是逊尼派教徒,30%是無教派穆斯林,此外还有0.9%為基督教徒,0.2%為犹太教徒。

文化

摩洛哥的文化融合了阿拉伯、柏柏爾、猶太和西歐文化[26]。自獨立以來,摩洛哥的繪畫、雕塑、流行音樂、業餘戲劇和電影製作領域均蓬勃發展[27]

語言與宗教

阿拉伯语为国语,不過柏柏語法語也是受到承認的官方語言,伊斯兰教为国教。1993年8月落成的哈桑二世清真寺,坐落在卡萨布兰卡的大西洋海滨,通体使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宣礼塔高达200米,是仅次于麦加清真寺和埃及的阿兹哈尔清真寺的世界第三大清真寺,设备之先进在伊斯兰世界首屈一指。

节假日

日期 中文名 当地名 备注
3月2日 独立日
7月30日 国庆日 国王登基

軍事

摩洛哥於1956年獨立後即開始創設國家軍事力量,2010年代時全軍現役人數約19.5萬人[28],除皇家陸軍英语Royal Moroccan Army皇家海軍皇家空軍之外,尚包括皇家憲兵英语Royal Moroccan Gendarmerie皇家衛隊英语Moroccan Royal Guard後備役部隊。海軍是各軍種中成立時間最晚者,直至1960年才建軍。

領土爭議

摩洛哥目前仍控制着西撒哈拉地区80%的土地

自从摩洛哥于1956年独立以及国王穆罕默德五世去世后,国王哈桑二世宣称大量的领土主张。除了在与西班牙进行了伊夫尼战争(the Ifni War)后获得了塔尔法亚地带(Tarfaya Strip)之外,对休达与梅利利亚以及撒哈拉地区也有大量的领土主张。

1963年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爆发,摩洛哥攻占了阿尔及利亚西部的廷杜夫贝沙尔,并声称其为摩洛哥领土。冲突在一个月的战争及上百的伤亡的同时僵持不下。

非殖民化时期的初级阶段,某些摩洛哥的政客,尤其是摩洛哥独立党的一些成员,例如Allal al-Fassi(于1956年出版了大量宣传“大摩洛哥”的地图),在摩洛哥独立后的几年里主张要求更广阔的领土。最初,苏丹并不支持这一意见[29]。Al-Fassi的野心在1960年代依然获得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支持,直到1969年,摩洛哥才承认早已在1960年就独立的毛里塔尼亚政权[30]。在敌对的几年里,毛里塔尼亚一直谴责摩洛哥参与恐怖袭击入侵领土[31];而在1970年代中期,冲突又在西撒哈拉问题上展开。

尽管摩洛哥政府依然坚称西撒哈拉和其北部的西班牙飞地:休达梅利利亚为其领土,但是大摩洛哥的领土主张在1960年代后期已经被摩洛哥主流所放弃。代表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西撒哈拉)的波利萨里奥阵线则获得了非盟的席位。[32]

参考文献

  1. ^ Morocco. World Factbook.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18-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6). Ethnic groups: Berber 99%, other 1% 
  2. ^ 2.0 2.1 Morocco. World Factbook.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12-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3. ^ Constitution of the Kingdom of Morocco, I-1 (PDF). [2013-01-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5-18). 
  4. ^ Morocco Population, 1960-2017 - knoema.com. HCP. 2017 [2018-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9). 
  5. ^ 5.0 5.1 5.2 5.3 Morocco.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22 [2022-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4) (英语). 
  6. ^ World Bank GINI index. [2018-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9). 
  7.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2-09). 
  8. ^ Morocco Keeps Clocks Steady on GMT+1. 2018-10-28 [2018-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9). 
  9. ^ Morocco in CIA World Factbook. CIA.gov. [2012-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10. ^ Berber names of Moroccan cities (PDF). Freemorocco.com. [2019-10-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2-06). 
  11. ^ Jamil M. Abun-Nasr. A History of the Maghrib in the Islamic Perio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08-20 [2018-11-14]. ISBN 978-0-521-33767-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2). 
  12. ^ Ceuta, Melilla profile. BBC News. 2018 [2018-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9) (英国英语). 
  13. ^ Rodd, Francis. "Kahena, Queen of the Berbers: "A Sketch of the Arab Invasion of Ifriqiya in the First Century of the Hijra"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Vol. 3, No. 4, (1925)
  14. ^ Schnelzer, Nadine. Libya in the Arab Spring: The Constitutional Discourse since the Fall of Gaddafi. Springer. 10 November 2015. ISBN 9783658113827. 
  15. ^ Report for Selected Countries and Subjects. www.imf.org. [2018-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7). 
  16. ^ 背景资料:北非文明古国——摩洛哥. [2006-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4-30). 
  17. ^ 摩洛哥6000人示威 要求民主与取缔贪污. [2011-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7). 
  18. ^ 摩洛哥国王提出政改方案 权力下放给总理与国会[永久失效連結]
  19. ^ 摩洛哥公投通过新宪法 国王将放弃重要权力. [2011-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01). 
  20. ^
     
    Meakin, James; Meakin, Kate. Morocco. Chisholm, Hugh (编).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8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52. 1911. 
  21. ^ Regions of Morocco, statoids.com. [2017-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6). 
  22. ^ POPULATION LÉGALE DES RÉGIONS, PROVINCES, PRÉFECTURES, MUNICIPALITÉS, ARRONDISSEMENTS ET COMMUNES DU ROYAUME D’APRÈS LES RÉSULTATS DU RGPH 2014. Haut Commissariat au Plan. 8 April 2015 [29 September 2017] (阿拉伯语及法语).  已忽略文本“High Commission for Planning ” (帮助)
  23. ^ POPULATION LÉGALE DES RÉGIONS, PROVINCES, PRÉFECTURES, MUNICIPALITÉS, ARRONDISSEMENTS ET COMMUNES DU ROYAUME D'APRÈS LES RÉSULTATS DU RGPH 2014. High Commission for Planning, Morocco. 8 April 2015 [29 September 2017] (阿拉伯语及法语). 
  24. ^ Ceremony launches Tanger – Casablanca high speed project. Railway Gazette International. 2011年9月29日 [2019年3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24日). 
  25. ^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opulation 1971–2008(pdf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ages 83–85)IEA(OECD/ World Bank)original population ref e.g. in IEA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10 page 57)
  26. ^ Morocco: a rich blend of cultures. The Times & The Sunday Times. [2022-09-26] (英语). 
  27. ^ e.g. Khalid Amine and Marvin Carlson, The Theatres of Morocco, Algeria and Tunisia: Performance Traditions of the Maghreb (Dordrecht NL: Springer, 2011), 124–28. ISBN 0230358519
  28. ^ IISS 2012, pp. 340
  29. ^ 道格拉斯·阿什福德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西方政治季刊》(The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1962年12月第一卷5号第641-651页、第645页 文章The Irredendist Appeal in Morocco and Mauritaniap "total liberation" was Allal al-Fassi, who refused to enter France even to meet with his Monarch or long-standing nationalist colleagues."(英文)
  30. ^ 道格拉斯·阿什福德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西方政治季刊》(The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1962年12月第一卷5号第646页(英文)
  31. ^ Mauritania denuncia a Marruecos. ABC Sevilla. 1961-03-16 [2010-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7). (西班牙文)
  32. ^ Greater Morocco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1-07-24.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