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说时代
传说时代,又稱傳疑時代,是指依靠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是中國地區古代傳說和神話的一部份,在汉字记载出现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口述而流传,这些内容到后來才被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古代文献里有丰富的古史传说内容,从中可看出中国原始时代大概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变化。
传说歷史[编辑]
文明起源[编辑]
战国时代的人对于中国原始时代的社会情况有许多思考,屈原《天问》:“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后面又问,有位名叫女歧的神女,没有匹配,为什么能有9个儿子?相传人是由女娲用黄土和泥捏出来的,那么女娲之身又是谁做的呢?从这些问题中可以看出,关于人类起源的思考,已经包括进了相当份量的古史传说内容。
社会[编辑]
关于古代社会情况,《吕氏春秋·恃君》说:“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礼记·礼运》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这些记载对于说明传说时代的情况十分宝贵。
关于远古漢族先民的生活情况,古史传说中有一些正确的揣测,《韩非子·五蠹》篇提到的有巢氏、燧人氏的情况和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情况是符合的。
大同及小康[编辑]
传说时代的社会发展,古代漢族人曾用“大同”、“小康”加以比较说明。
传说时代的“大同”之世,“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之世是传说中的没有阶级和剥削的时代。其后便进入“小康”之世,这时,“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服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1]。
原始农业[编辑]
在漢族传说时代,原始农业已经出现。关于农作的起源要追溯到神农氏(炎帝)和烈山氏。神农氏创造了耒耜,教民耕作,种植各种谷物。烈山氏有一位很能干的子弟,名叫桂,“能殖百谷百蔬”(《国语·鲁语》上)。考古材料表明,中国从新石器时代初期开始就普遍兴起农作,神农氏和烈山氏可能是那个时代以善于农耕而著称的氏族。此外还有一位伏羲氏,据说能够“作结绳而为罔罟,以田以渔”(《易经·系辞》),大概是以渔猎著称的氏族。
人物传说[编辑]
漢族传说时代里有许多著名人物,如黄帝軒轅氏、炎帝、帝喾、尧、舜、禹等,他们常处于半神半人状态,应是当时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中国古代传说里尽管有后人不断加工的成份和神话内容,也有后人的臆想和迷信,但在反映原始社会的某些特点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接近于历史真实的。而著名的禪讓制度正是兴起于这个时期。
歷史研究[编辑]
關於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自20世紀以來,一直是中外學術界爭論的一個焦點。法國學者拉克伯里1894年發表論文《古代中國文化西源考》,提出中國人來自巴比倫說。20世紀初,該說一度得到日本學者白河次郎、英國學者鮑爾以及中國學者丁謙、蔣智由、劉師培、章太炎等人的支持,但很快遭到柳诒徵、梁啟超、繆鳳林等人的反駁[2]。
五四運動後,除飯島忠夫、郭沫若等繼續支持外,中國文化來自巴比倫說已基本不為學界認可。1921年,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倡導仰韶文化西來說。1931年,梁思永證明仰韶、龍山和商朝文化一脈相承,1945年,夏鼐確認齊家文化並不早於仰韶文化,安特生的假說遂失去實證支持,安特生本人也放棄了這一假說[2]。
中國學界批駁「中國文化西來說」之後,本土起源說漸居上風。顧頡剛的古史辯運動明確提出「推翻非信史」的「諸項標準」,質疑古代民族出於「一元」的觀念,接下來有[2][3]:
- 傅斯年夷夏東西說[4](〈夷夏東西說〉,1934年):夏商周三代及三代之前期,大體有東西兩個不同的文化系統。這兩個系統,因對峙而生鬥爭,因爭鬥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進展。夷與商屬於東系,夏與周屬於西系。
- 蒙文通上古文化三分說(《古學甄微》,1927年):儒家六經所陳,究皆魯人之說耳。蓋魯人宿敦禮義,故說湯、武俱為聖智(海岱區:宗孟子,上合六經);晉人宿祟功利,故說舜、禹皆同篡竊(河洛區:宗韓非,上合竹書紀年);楚人宿好鬼神,故稱虞、夏極其靈怪(江漢區:宗莊子、屈原,上合山海經)。主張三方史說不同,原於其思想之異。
- 徐旭生三集團說(《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1943年):古代中國部族的分野,可分為華夏、東夷與苗蠻三大集團。華夏集團地處黃河中游兩岸中原地區;東夷集團地處山東、安徽境內及其東部沿海地區;苗蠻集團地處長江中游兩岸的兩湖及江西地區。三大集團不斷接觸,始而相鬥,繼而相安,血統與文化逐漸交互錯雜,終於同化,形成一種較高的部族文化──華夏文化,證之於考古學的仰韶、大汶口與屈家嶺文化。
- 蘇秉琦六大區系說(〈關於考古學文化的區系類型問題〉,1981年)[5]:中國古文明非以古中原、漢族為中心,而是同時存在著發展水平相近的眾多文明,散佈在中國的四面八方,猶如天上群星之星羅棋佈:一、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二、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三、以關中(陝西)、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四、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五、以環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四川地區可能自成體系。六、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為中軸的南方區。
- 張光直相互作用圈說(〈中國相互作用圈【sphere of interaction】與文明的形成〉,1989年)[6]:仰韶(甘、陝、晉、豫西)、大溪(漢水流域)、山背(鄱陽湖平原)、馬家浜(長江下游三角洲)、大汶口(山東半島)、土珠(遼東半島)和紅山(遼西、內蒙東部)在內的多個文化區域,在公元前第四千紀中間形成了一個相互作用圈,布定了最早的中國歷史文明的地理舞台。
- 李學勤、費孝通等人的多元一體說[7](〈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1988年):主張夏商周三代是華夏民族集團從多元形成一體的歷史過程。漢族的形成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凝聚核心。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 ^ 《礼记·礼运》
- ^ 2.0 2.1 2.2 周书灿. 中国上古民族文化形成发展的理论建构. 中国社会科学报.
- ^ 谢一峰. 對傅斯年《夷夏東西說》的再思考.
- ^ 李鵬為. 夷夏東西說. 中國考古網.
- ^ 滿天星斗:蘇秉琦論遠古中國. 信息時報.
- ^ 张经纬. 为何张光直是中国考古界无法企及的高峰. 澎湃新闻.
- ^ 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
書籍[编辑]
参見[编辑]
前朝: 史前时代 |
中国朝代 | 后朝: 夏 |
|
年份 (BC) |
時代 | 東北區 | 燕遼區 | 雁北區 | 甘青區 | 中原區 | 海岱區 | 兩湖區 | 巴蜀區 | 西南區 | 江浙區 | 嶺南東南區 | |||||||||||||||||||||||||
松花江 黑龍江 |
遼河以東 遼東半島 |
遼河以西 內蒙古 |
河北北部 內蒙古 |
西套河套 陝北高原 |
甘肅 青海 |
陝西 渭河 |
山西汾河 北部 |
山西汾河 南部 |
河南 西部 |
河南 東部 |
河北南部 河北中部 |
淮河 皖北蘇北 |
山東 | 膠東 | 湖南 | 湖北 鄂東 |
湖北 江漢 |
三峽 重慶 |
漢中 漢水中上游 |
四川 | 雲貴 | 西藏 | 浙東 | 太湖 | 蘇中 江南 |
安徽 中部 |
安徽 南部 |
江西 西部 |
江西 東部 |
珠江 中上游 |
珠江 三角洲 潮汕 |
東南 沿海 |
台灣 | ||||
9000 以上 |
新石器 早期 |
于家溝 遺址 |
玉蟾岩 遺址 12000- 10000 |
上山 遺址 ?-? |
仙人洞、 吊桶環 遺址 12000-8700 |
廟岩 遺址 15000-10000 甑皮岩 遺址 10000-5500 |
牛欄洞 遺址 10000-6000 |
||||||||||||||||||||||||||||||
9000 | |||||||||||||||||||||||||||||||||||||
8500 | |||||||||||||||||||||||||||||||||||||
8000 | |||||||||||||||||||||||||||||||||||||
7500 | 彭頭山 7000-5600 |
彭頭山 7000-5600 |
|||||||||||||||||||||||||||||||||||
7000 | 新石器 中期 |
小河西 7000-6200 |
賈湖 7000-5800 |
上山 ?-? |
|||||||||||||||||||||||||||||||||
6500 | 後李 6500-5500 |
城背溪 6500-5000 |
順山集 6500-5500 |
||||||||||||||||||||||||||||||||||
興隆窪 6200-5400 |
甑皮岩 五期 6200-5000 頂螄山 6000-5000 |
||||||||||||||||||||||||||||||||||||
6000 | 左家山 下層 6000-5000 |
磁山 6000-5600 |
裴李崗 6100-5000 |
磁山 6000-5600 |
跨湖橋 6000-5000 |
陳橋 6000-5500 |
|||||||||||||||||||||||||||||||
大地灣 (老官台) 5800-5400 |
高廟 5800-5000 皂市 下層 5500-4800 湯家崗 5000-4000 |
大地灣 (老官台) 5800-5400 |
|||||||||||||||||||||||||||||||||||
5500 | |||||||||||||||||||||||||||||||||||||
新樂 5300-4800 |
趙寶溝 5400-4500 |
北辛 (青蓮崗) 5400-4400 |
雙墩、侯家寨 5300-4500 |
||||||||||||||||||||||||||||||||||
上宅 5300-4700 |
北首嶺 5000-4800 |
上宅 5300-4700 |
李家村 5000-4800 |
||||||||||||||||||||||||||||||||||
5000 | 仰韶(早) 红台 坡下 5000-4300 |
仰韶(早) 下王崗 5000-4000 |
源自 李家村 |
龍虬莊 5000-3000 北陰 陽營 4000-3000 |
咸頭嶺 5000-4000 西樵山 4000-3000 |
大坌坑 | 大坌坑 5000-4000 | ||||||||||||||||||||||||||||||
新石器 晚期 |
仰韶(早) 半坡 史家 4900-3800 |
白石村 4900-4300 |
柳林溪 5000-4400 |
中子鋪 4780-4000 |
河姆渡 5000-3300 |
馬家浜 5000-4000 |
|||||||||||||||||||||||||||||||
小珠山 下層 5000-4000 |
|||||||||||||||||||||||||||||||||||||
4500 | 仰韶(早) 後崗一 4500-3800 |
殼丘頭 4500-3500 | |||||||||||||||||||||||||||||||||||
紅山 4700-2900 富河 4000-2900 |
大汶口(早) 劉林 4300-3500 |
大汶口(早) 王因 4300-3500 |
大溪 4400-3300 |
||||||||||||||||||||||||||||||||||
新開流 4100 |
仰韶(早) 王墓山 4200-4000 |
||||||||||||||||||||||||||||||||||||
4000 | 大汶口(早) 紫荊山 4300-3500 |
凌家灘 4000-3300 |
黄鳝嘴 (孫家城) 3800-3500 |
||||||||||||||||||||||||||||||||||
小珠山 中層 4000-3000 |
廟底溝 | 仰韶(中) 廟底溝 3900-3600 |
大溪 4400-3300 |
崧澤 3900-3300 |
|||||||||||||||||||||||||||||||||
廟子溝 (海生不浪) 3700-2800 |
廟底溝 | 廟底溝 | 屈家嶺 | ||||||||||||||||||||||||||||||||||
3500 | 馬家窯 石嶺下 3600-3300 |
大汶口 (中晚) 花廳、 尉遲寺 3500-2400 |
大汶口 (中晚) 大汶口、 陵陽河、 尚莊、 五村 3500-2400 |
大汶口 (中晚) 三里河、 北莊 3500-2400 |
源自 馬家窯 |
薛家崗 3500-2800 |
|||||||||||||||||||||||||||||||
銅石 並用 時期 |
仰韶(晚) 西王村 3600-2900 |
仰韶(晚) 秦王寨 (大河村) 3500-2700 |
仰韶(晚) 大司 空村 3500-2900 |
營盤山 3300-2600 |
卡若 3300-2100 |
曇石山 3500-2000 牛鼻山 3000-2000 |
|||||||||||||||||||||||||||||||
屈家嶺 3600-2800 |
峡江 晚期 (魏家 梁子) (老關廟) (甘井溝) (哨棚嘴) ?-? |
良渚 3200-2000 |
拾年山 3200-2300 |
||||||||||||||||||||||||||||||||||
3000 | 左家山 上層 3000-2500 |
小珠山 上層 3000-2500 |
馬家窯 馬家窯 3300-2700 |
大灣 4000-1500 石峽 3000-2000 浮濱 1400-800 |
|||||||||||||||||||||||||||||||||
小河沿 2900-2500 |
雪山一 3000-2300 |
阿善 2800-2500 |
點將台 3000-1500 |
張四墩 2800-2400 |
山背 3000-2500 |
||||||||||||||||||||||||||||||||
馬家窯 半山 2700-2300 |
廟底溝二 (仰韶龍山過渡期) 2800-2300 |
石家河 {三苗?} (青龍泉) 3000-2300 |
|||||||||||||||||||||||||||||||||||
2500 | 昂昂溪 3000-2000 |
偏堡子 3000-2200 |
老虎山 2500-2300 |
中原龍山 杏花村 ?-? |
寶墩 (邊堆山) 2700-1700 |
廣富林 2500-1900 |
圓山 2500-1100 芝山岩 1600-1000 |
鳳鼻頭 紅陶 2500-1500 | |||||||||||||||||||||||||||||
夏家店 下層 {孤竹?} 2200-? |
中原龍山 王油坊 (造律台) {舜?、有虞?} 2300-2000 |
山東龍山 {東夷?:太昊?、少昊?} 2400-1900 |
|||||||||||||||||||||||||||||||||||
雪山二 2300-1900 |
朱開溝 (石峁) {鬼方?、 獯鬻?、 犬戎?} 2200-1500 |
馬家窯 馬廠 2300-2000 |
陝西 龍山 客省莊二 2300-2000 |
中原 龍山 陶寺{堯?} 2300-2000 |
中原龍山 三里橋、 王灣三{先夏?}、 王城崗{先夏?} 2200-1700 |
中原 龍山 後崗二{嚳?} 2200-1800 |
後石家河{三苗?} 2400-1900 王灣三[先夏?] 2200-1700 |
錢山漾 2200-2000 |
樊城堆 (筑衛城) 2300-1700 |
||||||||||||||||||||||||||||
2000 | 中原龍山 白燕四 ?-? |
白羊村 2200-2100 大墩子 、禮州 2000-1000 滇池 ?-? |
鬥雞台 2400-1500 |
||||||||||||||||||||||||||||||||||
夏? | 齊家 {羌戎?} 2200-1800 |
老牛坡{夏?} 東龍山{夏?} 1800-1500 |
東下馮 {夏?} |
新砦期{夏?}、 二里頭{夏?} 1800-1500 |
下王崗 {夏?} |
下七垣 {先商} 1680-1500 |
岳石{東夷?} 1900-1500 |
{百濮} | 盤龍城{夏?} 、白廟{夏?} 1800-1500 |
曲貢 1750-1500 |
馬橋 1800-1200 |
肩頭弄 2000-800 黃土崙 1350-1050 | |||||||||||||||||||||||||
西團山 1300-800 |
大坨頭 {無終?} 1800-1500 |
朝天嘴 1600-1400 |
三星堆 {蜀國?} 1700-1200 |
||||||||||||||||||||||||||||||||||
1500 | 商 | 四壩 {羌方?} 1950-1500 |
劉家 {姜戎?} ?-? |
光社 {基方?、 {土方?、 鬼方?} ?-? |
垣曲 商城 {早商} |
偃師商城 {早商} |
二里崗 (小雙橋) {早商} 1500-1300 |
{東夷} | 盤龍城 {早商} 1500-1300 |
{彭國、 庸國、 荊國} |
湖熟 1500-1000 |
吳城 1700-1000 |
萬年 1500-1000 |
||||||||||||||||||||||||
魏營子 {孤竹?} ?-? |
張家園 上層 (圍坊三) {無終?} ?-? |
李家崖 {鬼方?、 獯鬻?、 犬戎?} 1300-800 |
{土方?} | 鄭州商城{早中商}、 邢墟{中商} |
{虎方} (鄂國) |
路家河 (香爐石) {巴國?} 1400-850 |
{象雄} | 鳳鼻頭 黑陶 1500-0 | |||||||||||||||||||||||||||||
辛店{羌?} 1300-1000 |
周原 {先周} 1100-800 |
箕城 {箕方、 唐方} |
洹北商城{中晚商}、 殷墟{晚商} 1300-1000 |
{淮夷、 人方} |
陳莊 {蒲姑}、 纪王崮 {奄國} 1300-1000 |
{萊夷} | |||||||||||||||||||||||||||||||
1000 | 西周 | 高台山 ?-? |
夏家店 上層 {東胡?} ?-? |
琉璃河 {燕國} 1000-771 |
豐鎬 {西周} 1000-771 |
{北戎、 白狄、 赤狄} |
侯馬 {晉國}、 李家窯 {虢國}、 {虞國} |
成周城 {西周} 1000-771 |
上蔡 {蔡國}、 平粮台 {陳國} |
南小汪 {邢國}、 朝歌 {衛國} |
商丘 {宋國} |
{淮夷}、 梁王城 {徐國} |
臨淄 {齊國}、 曲阜 {魯國} 1000-771 |
歸城 {萊夷}、 莒縣 {莒國} |
安居 {鄂國} |
遼瓦 店子 {楚國}、 {申國、 庸國} 1000-771 |
{苴國、庸國} | 十二橋 金沙 {蜀國?} 1200-700 |
{百越} | {越國} | {百越} | {百越?} | {百越?} | ||||||||||||||
寺窪{羌?} 1000-750 卡約{羌?} 900-600 |
{夜郎、 滇國、 邛都、 筰都、 昆明、 巂} |
{吳國} | {淮夷} | {群舒} | {揚越} | {干越} | 十三行 1000-0 | ||||||||||||||||||||||||||||||
東周 春秋 |
{肅慎、 夫餘} |
{濊貊、 高夷} |
{東胡、 山戎} |
東周 春秋 770-403 |
{義渠、 婁煩、 林胡} |
<東周春秋> 770-403 |
{巴國} | {蜀國} | <東周春秋> 770-403 |
{百越} | |||||||||||||||||||||||||||
500 | {羌、 西戎} |
{西甌、 雒越} |
{南越} | {東甌、 閩越} | |||||||||||||||||||||||||||||||||
東周 戰國 |
<東周戰國> 402-221 |
<東周戰國> 402-221 | |||||||||||||||||||||||||||||||||||
秦 | <秦> 220-207 <西楚> 207-202 | <秦> 220-207 <西楚> 207-202 | |||||||||||||||||||||||||||||||||||
0 | 西漢 | <西漢> 202-AD 8 |
<西漢> 202-AD 8 |
||||||||||||||||||||||||||||||||||
年份 (BC) |
時代 | 松花江 黑龍江 |
遼河以東 遼東半島 |
遼河以西 內蒙古 |
河北北部 內蒙古 |
西套河套 陝北高原 |
甘肅 青海 |
陝西 渭河 |
山西汾河 北部 |
山西汾河 南部 |
河南 西部 |
河南 東部 |
河北南部 河北中部 |
淮河 皖北蘇北 |
山東 | 膠東 | 湖南 | 湖北 鄂東 |
湖北 江漢 |
三峽 重慶 |
漢中 漢水中上游 |
四川 | 雲貴 | 西藏 | 浙東 | 太湖 | 蘇中 江南 |
安徽 中部 |
安徽 南部 |
江西 西部 |
江西 東部 |
珠江 中上游 |
珠江 三角洲 潮汕 |
東南 沿海 |
台灣 | ||
東北區 | 燕遼區 | 雁北區 | 甘青區 | 中原區 | 海岱區 | 兩湖區 | 巴蜀區 | 西南區 | 江浙區 | 嶺南東南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