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
禁止在大氣層外层空间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
簽署並批准與僅簽署條約及未簽署的國家
参加部分禁试条约
類型军备控制
簽署日1963年8月5日
簽署地點 苏联莫斯科
生效日1963年10月10日
生效條件苏联英国美国批准
簽署者蘇聯美國英国
締約方126个,10个国家签署未批准
保存處美國聯邦政府蘇聯政府英國政府
保管方 美国
 英国
 苏联
收錄於维基文库的條約原文
维基文库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
1963年甘迺迪簽署條約

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英語:Partial Test Ban Treaty, PTBT),全稱《禁止在大氣層外层空间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是一個限制核武器試驗的國際條約。条约禁止除地下核试验外的所有核武器试爆。

谈判最初要求全面禁止核试验,但由于围绕地下核试验探测的技术问题以及苏联对拟议核查方法的担忧,谈判被放弃。公众对核试验的规模,特别是对氢弹的试验以及由此产生的核辐射的担忧加剧,为禁止核试验提供了动力。禁试也被视为减缓核扩散核军备竞赛的一种手段。虽然条约没有阻止核扩散以及核军备竞赛,但条约使大气中原子尘浓度大幅下降。

条约于1963年8月5日由苏联英国美国莫斯科签署,随后开放供其它国家签署。条约于1963年10月10日正式生效。已有126个国家成为条约的缔约国,10个国家签署但尚未批准条约。

条约促成了非地下核试验的持续禁止。签署国以色列南非可能在1979年的船帆座事件中违反了协议。非签署国法国中国继续进行大气层试验,分别于1974年和1980年停止大气层核试验。自1980年以来,所有宣布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都进行了地下试验,没有发现除地下核试验以外的核试验。

新西兰[1]奥地利[2]测得的同期大气中碳14浓度,分别代表南北半球的水平。1963年前,大气层的核试验导致北半球碳14浓度几乎加倍[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簽署之後,碳14明顯下降。南半球數據變化落後是因為核試驗多在北半球進行,需要一定時間才能飄移到南半球大氣中。

背景

[编辑]
喝彩城堡实验放射性尘埃

制定条约的主要动机源于公众对地上和水下核试验造成的放射性尘埃的关注,特别是在核装置的功率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人们普遍担心此类测试会造成更广泛的环境破坏。[1]1952年至1953年,美国和苏联都引爆了第一枚氢弹,其威力远远超过了自1945年三位一體 (核試驗)以来测试和部署的原子弹[2][3]1954年,美国在比基尼环礁进行了喝彩城堡试验,作为城堡行动的一部分,爆炸当量为1500万吨TNT,是预期产量的两倍多,造成了广泛的放射性沉降,导致了严重的环境灾难。喝彩城堡核试验导致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放射性事件,放射性粒子扩散到11000多平方公里,影响了有人居住的地区(包括朗格拉普环礁烏蒂里克環礁),并使“第五福龍丸”号上的日本渔民患病,“死亡灰烬”如雨般落在他们身上。[4]同年,苏联的一次试验向日本上空发射了放射性粒子。大约在同一时间,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受害者前往美国接受治疗,这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5]1961年,苏联测试了沙皇炸弹,爆炸当量为5000万吨,是历史上最强大的核爆炸,但由于使用了篡改,放射性尘埃相对有限。[6][7][8]1951年至1958年间,美国进行了166次大气层试验,苏联进行了82次,英国进行了21次;在此期间,仅进行了22次地下试验(均由美国进行)。[9]

实施

[编辑]

參與國家

[编辑]

已正式通過條約的有126個國家(或政府):阿富汗安提瓜阿根廷亞美尼亞澳大利亞奧地利巴哈馬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貝寧不丹玻利維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博茨瓦納巴西保加利亞緬甸加拿大維德角中非共和國乍得智利中華民國哥倫比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哥斯達黎加象牙海岸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多米尼加共和國厄瓜多爾埃及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斐濟芬蘭加蓬岡比亞德國加納希臘危地馬拉幾內亞比索洪都拉斯匈牙利冰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拉克愛爾蘭共和國以色列意大利牙買加日本約旦肯亞韓國科威特老撾黎巴嫩利比里亞利比亞盧森堡馬達加斯加馬拉維馬來西亞馬耳他毛里塔尼亞毛里求斯墨西哥蒙古幾內亞比索摩洛哥尼泊爾荷蘭新西蘭尼加拉瓜尼日爾尼日利亞挪威巴基斯坦巴拿馬巴布亞新幾內亞秘魯菲律賓波蘭羅馬尼亞盧旺達薩摩亞聖馬力諾塞內加爾塞爾維亞塞舌爾塞拉利昂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南非俄羅斯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蘇里南斯威士蘭瑞典瑞士敘利亞坦桑尼亞泰國多哥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突尼斯土耳其烏干達烏克蘭英國美國烏拉圭越南共和國委內瑞拉也門贊比亞

已簽署條約,但國內還未正式通過批准的有10個國家:阿爾及利亞布基納法索布隆迪喀麥隆埃塞俄比亞海地馬里巴拉圭葡萄牙索馬里

以下聯合國會員觀察員未加入本約: 阿爾巴尼亞安道爾安哥拉阿塞拜疆巴林巴貝多伯利茲汶萊柬埔寨中國科摩羅剛果共和國古巴吉布提多明尼加厄立特里亞愛沙尼亞法國格魯吉亞格林納達圭亞那哈薩克斯坦基里巴斯吉爾吉斯拉脫維亞賴索托列支敦士登立陶宛馬爾代夫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摩爾多瓦摩納哥莫三比克納米比亞諾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馬其頓阿曼帛琉巴勒斯坦卡達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聖多美普林西比沙烏地阿拉伯所羅門群島南蘇丹塔吉克東帝汶土庫曼圖瓦盧阿聯酋烏茲別克瓦努阿圖梵蒂岡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辛巴威

中華民國政府於1963年8月23日正式簽署《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翌(1964)年5月18日完成批准並交存聯合國秘書處。1979年1月1日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後,承諾繼續遵守本約規定,美國亦認同其依約接受要求的義務[10][11],但先後於1972、1976與1988年,多次被國際原子能總署美國發現違規取締而令停[12][13][14]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當時還未得到廣泛認可的國際地位,於1963年7月31日發表了《中國政府主張全面、徹底、乾淨、堅決地禁止和銷毀核武器、倡議召開世界各國政府首腦會議的聲明》,宣稱英美苏的真正目的是達到核壟斷。1964年10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第一顆原子彈試驗。

条约内容

[编辑]

条约宣布其“主要目标是在严格国际控制下尽快达成全面彻底的核裁军协议”,并明确指出实现全面禁止核试验的目标。该条约永久禁止条约缔约国在大气层、外层空间或水下实施或鼓励任何核爆炸,以及可能将核碎片送入另一国领土的“其它核爆炸”,并且禁止和平核爆炸,因为很难将和平核爆炸与军用核爆炸区分。[15]

根据美国代表阿德里安·费舍尔和约翰·麦克诺顿在莫斯科达成的妥协,该条约第3条允许各国向英国、苏联或美国政府交存批准书或加入书。这种安排有效地避免了条约似乎使缺乏普遍承认的政府合法化的问题。第4条体现了格罗米科和哈里曼在莫斯科就退出条约达成的妥协。正如赫鲁晓夫所强调的那样,它承认各国撤军的主权权利,同时根据美国的要求,明确授予各方在“非常事件……危及其国家的最高利益”的情况下撤军的权利。[15]

有效性

[编辑]
南半球和北半球的炸弹脉冲大气碳-14(14C)。大气测试使北半球14C的浓度几乎翻了一倍

PTBT的批准恰逢20世纪60年代初“炸弹激增”后大气中放射性粒子水平大幅下降。然而,它并没有有效地阻止核武器的扩散。《禁止核试验条约》生效一年后,非签署国中国进行了596工程,成为世界第五个核大国。自中国以来,已知或据信还有四个国家获得了核武器。然而,PTBT被认为减缓了扩散,因为地下测试的费用更高。肯尼迪在1963年警告说,如果不禁止核试验,到1970年可能有10个核武国家,到1975年可能有15到20个核武国家。[16][17][18]

批准PTBT后的十年(1963-1972),美国的核试验比前十年(1953-1962)更多。在接下来的十年中,美国进行了385次核试验和23次和平核爆炸(PNE),而在前十年中为268次试验和3次PNE。相比之下,苏联的爆炸次数从前十年的218次下降到后十年的157次,因为苏联从未能够跟上美国地下爆炸的步伐。中国和法国都不是签署国,在1963年至1973年间进行了53次测试。在签署PTBT至1973年7月1日期间,共进行了436次测试,而在1945年7月16日至签署PTBT期间,进行了499次测试。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中国进行了22次大气层试验,法国进行了50次。最后一次大气层试验是在1974年法国停止大气层试验后,中国于1980年进行的。条约颁布后,公众对核试验的反对仍在继续。绿色和平组织成立于1971年,反对在阿拉斯加阿姆奇特卡島进行地下试验的计划。1982年,一艘绿色和平组织的船只未经许可停靠在列宁格勒,要求苏联停止试验。[19]

PTBT是20世纪下半叶一系列核军备控制条约中的第一个。条约被视为1968年签署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的重要基础,该条约明确提到了条约取得的进展。除《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外,在条约通过之后的十年内,1967年的《外层空间条约》和《特拉特洛科條約》、1971年的《禁止在海床洋底及其底土安置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条约》和1972年的《反弹道导弹条约》也相继出台。1974年,《门槛禁试条约英语Threshold Test Ban Treaty》禁止产量超过15万吨的地下试验。[20]

1962年,太空核试验。根据该条约,太空和高空的此类试验完全停止

1977年10月,PTBT的原始各方在日内瓦重新讨论了建立全面禁试令的问题。到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英国和苏联就禁止所有试验、暂时禁止和平核爆炸(PNE)和建立包括现场检查在内的核查制度的条款草案达成协议。然而,各方在核查过程的具体细节上仍然存在分歧,随着吉米·卡特总统于1981年离任,谈判最终停止。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罗纳德·里根总统使世界重新出现了全面禁止核试验的势头,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开始暂停核试验。1986年12月,美国表示支持全面禁止的“长期目标”,随后美国和苏联于1987年11月开始进行试验谈判。1987年12月,美国和苏联同意了一项探测地下试验的联合实验计划。1988年8月,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秘鲁、斯里兰卡、委内瑞拉和南斯拉夫请求将PTBT扩大到地下试验,从而将其转化为全面禁令。[21]

在20世纪90年代,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的进展加快。在就这一主题举行了一系列国际会议后,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50/64号决议,呼吁各国遵守《全面禁试条约》,并呼吁结束《全面禁核试条约》谈判。1996年9月,《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签署并取代了《禁核试条约》,但《禁核条约》对非《全面禁试条约》缔约国仍然有效。《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尚未生效,因为包括美国和中国在内的8个国家尚未批准该条约。法国、俄罗斯和英国已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自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以来,探测地下试验的技术得到了显著改善,监测器以高度的置信度探测到低至1千吨的试验。[22]

违规

[编辑]

早期遵守PTBT被认为是良好的,但条约缔约国曾多次意外向大气中释放核碎片。此外,美国和苏联地下试验的“排放”也继续向大气中释放放射性碎片。完全封闭的地下测试也不完全“干净”。地下测试降低了半衰期短的放射性核素(如碘-131)造成的风险,通常比其他形式的测试更安全。然而,地下测试也可能导致长寿命放射性核素,包括铯-135碘-129渗入地下。[23]

1965年1月15日苏联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进行查干核试验后,放射性气体在大气中显著释放。14万吨爆炸产生的放射性碎片中约有20%释放到大气中,日本上空也有一些放射性尘埃。美国向莫斯科投诉,但随后没有采取任何行动。1966年4月25日,内华达州的Pin Stripe地下试验(Flintlock行动的一部分)发生了通风故障,并产生了朝向美国中西部的放射性羽流;AEC确定该测试不会威胁人类健康。[24]

另一次意外释放发生在1970年12月18日内华达试验场(埃默里行动的一部分)。10千吨的地下爆炸在地面上产生了裂缝,使放射性气体逃逸到大气中。裂缝释放的放射性物质达到了3000米的高度,使86名工人暴露在辐射中,但没有受到过度辐射。此后,该事件被描述为“世界上最严重的核灾难之一”[25][26]

解密的美国文件表明,美国可能违反了1972年PTBT的大气试验禁令,在亨利·基辛格的指示下,监测和收集了法国在太平洋上空的大气试验数据,这可能相当于与法国计划的合作。解密文件还表明,美国和英国在1964-1965年通过在澳大利亚斐济毛里求斯巴基斯坦南非建立一系列额外的控制站,绕过了规定的核查制度。

1979年南大西洋的船帆座事件可能是以色列和南非违反《禁止核试验条约》进行的大气层核试验,这两个国家都是条约的缔约国。[27][28]

1988年1月8日,中華民國中科院核研所發生張憲義事件後,蔣經國總統突逝於13日,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丁大衛於1月20日面晤參謀總長郝柏村,提示美國偵察衛星的照相,指出於1986年發現在屏東九鵬基地有小型核子試爆[14],遂要求確實履行隆納·雷根和新任李登輝總統的終止核武研發協議,全面清點699根核燃料棒並運回美國,其間發生六次氫爆、一次大火,歷時三年方清運完成。[29][30]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Limited or Partial Test Ban Treaty (LTBT/PTBT) - Nuclear Museum. https://ahf.nuclearmuseum.org/. [2025-03-11] (美国英语). 
  2. ^ Limited Test Ban Treaty.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25-03-11]. 
  3. ^ A-bombs vs. H-bombs: What’s the difference?. The Globe and Mail. 2016-01-06 [2025-03-11] (加拿大英语). 
  4. ^ Limited or Partial Test Ban Treaty (LTBT/PTBT) - Nuclear Museum. https://ahf.nuclearmuseum.org/. [2025-03-11] (美国英语). 
  5. ^ The Making of the Limited Test Ban Treaty, 1958-1963. nsarchive2.gwu.edu. [2025-03-11]. 
  6. ^ 30 October 1961 - The Tsar Bomba: CTBTO Preparatory Commission. www.ctbto.org. [2025-03-11] (英语). 
  7. ^ Morton, Ella. On This Day in 1961: The Most Powerful Human-Made Explosion Ever. Slate Magazine. 2014-10-30 [2025-03-11]. 
  8. ^ Khariton, Yuli; Smirnov, Yuri; Rothstein, Linda; Leskov, Sergei. The Khariton Version.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1993-05-01, 49 (4). ISSN 0096-3402. doi:10.1080/00963402.1993.11456341. 
  9. ^ NRDC: Nuclear Data - Table of Known Nuclear Tests Worldwide, 1945-1996. web.archive.org. 2007-10-10 [2025-03-11]. 
  10. ^ 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Disarmament Affairs. Historical Information / Partial Test Ban Treaty (PDF). [2023-08-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4-19) (英语). 
  11. ^ China: Ratification of Partial Test Ban Treaty. 美國紐約: 聯合國裁軍事務廳. [2015-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8) (英语). 
  12. ^ Albright, David; Stricker, Andrea. Taiwan's Former Nuclear Weapons Program - Nuclear Weapons On-demand. 美國華府: Institute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018 [2023-08-23]. ISBN 978-172733733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3) (英语). 
  13. ^ Sui, Cindy. The man who helped prevent a nuclear crisis.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部. 2017-05-18 [2020-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英语). 
  14. ^ 14.0 14.1 其中美國在台協會處長丁大衛與參謀總長郝柏村確認核試成功的對話刊載於其日記首版,二版後被移除。郝柏村. 《八年日記》. 第一版. 台北市: 天下遠見文化出版. 2000-01-01. ISBN 9789576216381 (中文(臺灣)). 
  15. ^ 15.0 15.1 UNODA Treaties Database. treaties.unoda.org. [2025-03-12]. 
  16. ^ Radiocarbon. web.science.uu.nl. [2025-03-12]. 
  17. ^ Nations, United. Events. United Nations. [2025-03-12] (英语). 
  18. ^ Team, GML Web. Education - Stable Isotopes NOAA GML. gml.noaa.gov. [2025-03-12] (英语). 
  19. ^ The Limited Test Ban Treaty - 50 Years Later: New Documents Throw Light on Accord Banning Atmospheric Nuclear Testing. nsarchive2.gwu.edu. [2025-03-12]. 
  20. ^ The Flawed Test Ban Treaty |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web.archive.org. 2017-08-01 [2025-03-12]. 
  21. ^ Blakeslee, Sandra; Times, Special To the New York. In Remotest Nevada, a Joint U.S. and Soviet Test. The New York Times. 1988-08-18 [2025-03-12]. ISSN 0362-4331 (美国英语). 
  22. ^ Comprehensive Nuclear Test Ban Treaty (CTBT). The Nuclear Threat Initiative. [2025-03-12] (英语). 
  23. ^ The Limited Test Ban Treaty - 50 Years Later: New Documents Throw Light on Accord Banning Atmospheric Nuclear Testing. nsarchive2.gwu.edu. [2025-03-12]. 
  24. ^ Page 3: Effects of Nuclear Weapon Testing by the Soviet Union: CTBTO Preparatory Commission. web.archive.org. 2021-03-07 [2025-03-12]. 
  25. ^ Nuclear testing at the Nevada Test Site - Brookings Institution. web.archive.org. 2008-11-10 [2025-03-12]. 
  26. ^ The Worst Nuclear Disasters - Photo Essays. TIME.com. [2025-03-12] (美国英语). 
  27. ^ Broad, William J. The Hidden Travels of The Bomb. The New York Times. 2008-12-09 [2025-03-12]. ISSN 0362-4331 (美国英语). 
  28. ^ Mecklin, John. Flash from the past: Why an apparent Israeli nuclear test in 1979 matters today.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2015-09-08 [2025-03-12] (美国英语). 
  29. ^ 桃園6度氫爆 洩輻射 核研所承認26年前意外 當地人不知情. 蘋果日報 (台灣) (台北市). 2014-04-23 [2025-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11) (中文(臺灣)). 
  30. ^ 黃啟洞; 陳柔安; 黃淳璟. 台灣核彈差一步 上校副所長張憲義叛逃引發6次氫爆. 桃園市: 東森新聞. 2014-04-24 [2025-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4) –通过ETtoday新聞雲 (中文(臺灣)).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