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颐和园

坐标39°59′51.00″N 116°16′8.04″E / 39.9975000°N 116.2689000°E / 39.9975000; 116.2689000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頤和園
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
世界遗产
自昆明湖望向万寿山佛香阁
位置 中国北京市海淀区
标准文化:(i)(ii)(iii)
参考编码880
登录年份1998年(第22届会议
面积297公顷
缓冲区5,595公顷
坐标39°59′51.00″N 116°16′8.04″E / 39.9975000°N 116.2689000°E / 39.9975000; 116.268900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颐和园
分类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时代
编号1-122
认定时间1961年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级别AAAAA
评定时间2007年
颐和园在北京的位置
颐和园
颐和园在北京的位置

颐和园清朝的皇家行宫和大型皇家园林,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西北,占地297公顷。颐和园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原名清漪园)、重建于光绪年间,曾属于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园之一。颐和园素以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的造园手法著称于世,是中国园林艺术顶峰时期的代表。[1][2]1998年,颐和园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

[编辑]

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颜亮香山玉泉山设置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北京后,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3]:102

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佐圣夫人罗氏在瓮山前建圆静寺,后来却荒废了。此后瓮山周围的园林逐渐增多。明武宗在湖滨修建行宫,称“好山园”,为皇室园林,并将“瓮山”之名改回为“金山”,瓮山泊改名“金海”。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游乐。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曾将好山园据为己有。清代初期,瓮山成为宫廷养马的草料场,有罪太监被发配至此铡草。[3]:103 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则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西湖。乾隆初年,北京西郊海淀一带的园林增多,大量的园林用水使得耗水量与日俱增,当时园林用水除了流量较小的万泉河水系外,多来自玉泉山发源、流入西湖之水,而这也是明代以来通惠河的水源,如果大量截流玉泉山水,将威胁到北京至通州一段的通惠河水位,直接影响到漕运。

清高宗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了筹备其母亲崇庆皇太后(孝圣宪皇后)的六十岁大寿,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为借口下令拓挖西湖,拦截西山、玉泉山、寿安山来水,并在西湖西边开挖高水湖和养水湖,以此三湖作为蓄水库,保证宫廷园林用水,并为周围农田提供灌溉用水。乾隆帝以汉武帝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将西湖更名为昆明湖,将挖湖土方堆筑于湖北的瓮山,并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漪园建成,耗银480馀万两。[4]:411

清漪园内以中国古代神话中“海上三仙山”的构思,在昆明湖及西侧的两湖内建造三个小岛:南湖岛团城岛藻鉴堂岛,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莱方丈瀛洲。清漪园的总体规划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同时广泛仿建江南园林及山水名胜,如凤凰墩仿太湖景明楼仿岳阳楼望蟾阁仿黄鹤楼后溪湖买卖街仿苏州水街、西所买卖街仿扬州廿四桥等等。园内的主体建筑为大报恩延寿寺,并有一条长达700多米尺的长廊,其建筑与装饰绘画都相当精彩具有艺术价值以及众多游赏建筑。

清漪园园中理政及居住性质的建筑极少,乾隆帝游览清漪园均为当日往返,从未在园中居住。[4]:413 清朝道光年后,由于国力衰弱,宣布撤三山陈设,清漪园逐渐荒废。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在英法联军之役中被英法联军大火烧毁。

慈禧时期翻修

[编辑]

同治十二年(1873)九月,同治帝以方便慈禧太后颐养为名,降旨翻修颐和园,时估预算为:需银1,000万两,木材一项,径7寸至4尺多,长1丈5到4丈8的楠柏陈黄松木3,000根。而因朝廷长久镇压太平天国各省款项支绌,又逢值西北左宗棠正在镇压回民起义,捐输和釐金全投入于战事中,大清库房无法增加负担修园开支。十月二日时御史沈淮、帝师李鸿藻翰林院侍讲学士李文田等一道上疏劝谏皇帝放弃修园计划,不果。同治十三年(1874)一月十九日正式开工,经费出自捐款40多万,木材由人到福州买进口的。同治帝曾多次亲自视察工地。与慈禧太后同族的两广总督瑞麟,时为赞成工程计划者,而朝野大臣逐渐增多反对同治强推工程,如奕䜣奕𫍽景寿等于三月二十四日共同上疏劝谏,不果。抵受同治压力而出资2万两报效银的恭亲王,也于七月十六日上《敬陈先烈请皇上及时定志用济艰危折》要求停工,附议此折的还有10多名御前大臣与军机大臣。奕䜣步步紧逼同治帝,而令其对奕䜣怀恨在心,写下朱谕革掉他一切职务。九月二日又改为只将他降为郡王,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三日又下朱谕,革去惇王奕誴醇亲王奕𫍽科尔沁博多勒噶台亲王伯彦讷谟祜额驸景寿贝勒奕劻、军机大臣奕䜣文祥沈桂芬李鸿藻等10人的职务。后经慈禧太后游说,同治才立即发出上谕,恢复奕䜣世袭罔替的亲王衔,以及恢复奕誴、奕𫍽的官职。[5]

光绪十年至二十一年间(1884年至1895年),慈禧太后“还政”后退居休养,醇亲王奕𫍽动用以北洋水师名义所筹措的经费重建清漪园。由于经费有限,乃集中财力修复前山建筑群,并在昆明湖四周加筑围墙,并取“颐养冲和”之意将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成为离宫

中华民国时期

[编辑]

清帝逊位后,颐和园成为清室私产,民国三年(1914年)始对外售票开放。民国十三年(1924年)清末帝溥仪被驱逐出宫后,颐和园被北平特别市政府接管,改为公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编辑]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曾在颐和园益寿堂宴请民主党派人士。多位中国共产党政要以及毛泽东故交(如柳亚子、毛泽东夫人江青)均曾在园中的听鹂馆等处居住。1953年起,颐和园作为公园对公众开放。

景观

[编辑]
万寿山全景
昆明湖上的游船
佛香阁的全貌,佛香阁的正面为昆明湖。

颐和园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主,昆明湖占颐和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三。除了湖山,还有殿堂景区、耕织图景区。重要建筑集中在万寿山南北中轴线上。万寿山分为前山、后山两部分,前山自东向西有养云轩无尽意轩介寿堂排云殿清华轩宝云阁共一楼听鹂馆、画中游等知名景观。后山南北中轴线为规模宏大的汉藏风格寺庙殿宇,包括四大部洲须弥灵境、香岩宗印之阁等等,周围点缀以数座小型山间园林,有苏州街寅辉城关花承阁赅春园绘芳堂等建筑。昆明湖中有三座岛屿,分别名为南湖岛藻鉴堂岛治镜阁岛。昆明湖由一条西堤将大湖一分为二,光绪时建立围墙,修筑起了东堤

颐和园的主要区域可包括六个部分,分别是殿堂景区(是帝后料理朝政和住宿所在)、万寿山景区、昆明湖景区、耕织图景区(独特的农牧色彩)、长廊景区和中轴景区(起于前山云辉玉宇牌楼,止于后山慈福慧因牌楼)。作为一座知名园林博物馆,拥有丰富制式的园林建筑和景观营造手法,涵盖了中国传统名著中的亭台楼阁,轩榭台堂。

前山

[编辑]
  • 东宫门:为颐和园的正门。门前有两只铜狮,是清漪园遗物。宫门前的云龙石阶是圆明园安佑宫遗物。门额上“颐和园”三字为光绪帝御笔亲赐。宫门前有大广场,南北两侧为朝房,前有大影壁
  • 仁寿殿:在颐和园东宫门内,是慈禧太后光绪帝夏天住在颐和园中临朝听政,接受恭贺,以及接见王公大臣和外国使节的地方,这里也曾经是光绪皇帝颁诏实行变法维新的地方。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命名为勤政殿,意为不忘勤理政务。咸丰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时,改为现名,意为施仁政者长寿之意,是颐和园听政区的主要建筑。殿为东向,面阔九间,单檐卷棚歇山顶,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铜麒麟、寿星石,以及铜龙铜凤的雕像,排列在仁寿殿外。是皇帝皇后在举行朝会大典时会点燃檀香。在中国古代就是皇帝的象征,就是皇后的象征。按照惯例是在上,在下,但是自慈禧太后掌权之后,就将的位置给颠倒变成在上,在下,借此来显示出慈禧太后的权威。殿外悬挂著“大圆宝镜”的匾额,意为当政者的智慧如同大圆宝镜一样,能够洞察一切。殿内则是高悬著“寿协仁符”的金字匾额,意为仁与寿君子兼而有之。正殿内设置慈禧太后光绪帝召见王公大臣时的宝座,宝座是用上等的紫檀木雕刻而成,椅背上刻有九条金,宝座的旁边设有掌扇,鼎炉,鹤灯。东为仁寿门。殿北有水井“延年井”,殿后为巨大的狮子林假山,仿苏州狮子林,堆山所用的剑石、石笋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后假山遗物。
玉澜堂及宜芸馆西立面,左侧后方为德和园
  • 玉澜堂:在仁寿殿西,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建,成为清朝皇帝在颐和园中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地方。正殿即玉澜堂,堂名是取自代诗人陆机的诗句“玉泉甬微澜”当中的“玉”和“澜”二字合并而成。内设有御案宝座。原为一四通八达的穿墙殿,光绪皇帝曾经被慈禧太后囚禁于此,因此殿北的后门用砖墙砌死。前院东配殿名霞芬室,西配殿为藕香榭,两殿的门内亦可见圈禁光绪帝的围墙,是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正殿地砖上原有坑洼洞痕,为光绪帝被囚禁时用手杖击地发泄而成。玉澜堂西侧另有夕佳楼,楼西为邻水过道,蜿蜒曲折,称为“九道湾”。
  • 宜芸馆:在玉澜堂北面,乾隆时是藏书之所,光绪年间改建为光绪皇帝皇后隆裕的居所。院门为垂花门,称宜芸门,门内侧墙壁上有10块石刻,是乾隆帝摹写的名家法帖,原藏于惠山园内,重建时移此。正殿为宜芸馆,东配房称道存斋,西配房称近西轩,均沿用乾隆时旧名。戊戌政变后,玉澜堂与宜芸馆之间的通道也被砖墙切断。宜芸馆北门有飞阁复道通至德和园戏台。
  • 德和园大戏楼:颐和园中看戏的地方,原为乾隆时期的怡春堂。楼高21米,三层,结构与圆明园同乐园清音阁和避暑山庄清音阁相同(与紫禁城畅音阁不同的地方在于其外形是卷棚顶,且覆灰瓦),是清朝最大的戏楼之一,三层舞台间有天地井相通,南部有两层的扮戏楼,北部为看戏用的颐乐殿。德和园之东为“东八所”(寿膳房、寿茶房、寿药房)、养花厂和武备院等服务性院落,现被隔出颐和园,改为颐和安缦酒店
  • 乐寿堂:是慈禧太后在颐和园中居住的地方,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建。门外有水木自亲码头,有牌坊,是清宫中最早安装电灯的地方之一。院子分为三路,中路乐寿堂为慈禧太后的居所,中部为起居空间,里面设有用上等木材紫檀木雕刻而成的“御案宝座”后面放著十五折的玻璃屏风,两侧设有羽毛掌扇,羽毛掌扇不但装饰精美,也可以显示出慈禧太后的威仪。西间为寝宫,东间为更衣室。堂前陈列铜鹿、铜鹤、宝瓶,取“六合太平”谐音。寝宫内的文物有用珍珠玛瑙翡翠制成的花篮,用金银和各种宝石镶嵌的四季花卉壁画等。乐寿堂前有明代米万钟遗留的“青芝岫”巨石,院中栽培玉兰海棠牡丹,取“玉堂富贵”之意。后院原有乾隆时期遗留之古玉兰树,2005年枯死移除。东跨院后半部称“永寿堂”,为太监总管李莲英住所。西跨院北部有假山,以及坐落于山上的扇面殿“扬仁风”。扬仁风院落西南角即长廊入口。
  • 长廊:东起乐寿堂西院,西至石丈亭。长廊长达728米,共273间,其间点缀以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亭子,以及鱼藻轩、对鸥舫两座对称的点景建筑。长廊背山面水,平面呈展翅蝙蝠形状(取福字谐音),不仅把各处景点有机地串联起来,本身也是颐和园中一处最有名的景观,长廊上有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湖风景、二十四孝、中国古代诗歌和神话故事(如张敞画眉、牛郎织女张良纳履等)、山水花鸟等图画,共计一万七千余幅。
  • 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山中部的建筑中轴线上,原址为大报恩延寿寺,1892年重修,是慈禧太后做寿时接受贺拜、举行庆典的地方。“排云”二字出自晋朝郭璞“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的诗句。排云殿正门为排云门,门前有云辉玉宇牌坊,两侧有十二属相石。排云门和二宫门之间有方形的莲池,池上架金水桥,两门内分别有紫霄、玉华、芳辉、云锦四座配殿。排云殿正殿为颐和园内等级最高的建筑,建在九级汉白玉台基上,七间五进,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左右两侧有耳殿,各殿之间有复道相连,横列共计二十一间。排云殿之后为德辉殿,再后为高42米的石砌高台,沿台前八字楼梯“朝真磴”可向上通往佛香阁。排云殿东为介寿堂,西为清华轩,清朝时均为命妇退居之所,现被颐和园作为别墅出租,不对游人开放。介寿堂内有连理柏和紫玉兰各一株,颇为名贵。
  • 佛香阁:位于万寿山前山正中位置,为铁力木修建的八角形三层楼阁,高41米,上覆绿剪边黄琉璃瓦,是颐和园内体量最大的建筑。阁内供奉接引佛,每月朔望,慈禧太后在此烧香礼佛。佛香阁原为九层佛塔延寿塔,修筑到第八层时乾隆帝下令拆毁,仿武昌黄鹤楼改建阁楼。
  • 智慧海:位于万寿山山巅,为无梁佛殿,全部为五色琉璃砖砌成,色彩绚丽,图案精美,壁面嵌有1000多尊佛像。外墙下半部琉璃砖上的佛像头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悉数凿毁。殿内观音像为乾隆时所造。殿前有琉璃牌坊,其上石额构成“众香界”、“祗树林”、“智慧海”、“吉祥云”四句偈语
  • 万寿山昆明湖碑:在排云殿之东,碑上有乾隆御书“万寿山昆明湖”六字,碑后是乾隆所撰《昆明湖记》,讲述修建清漪园的理由。碑左右各有一座亭子,亭内有“转轮藏”木塔,塔中有轴,推之使其转动。此处仿杭州法云寺藏经阁而建,不对游客开放。
  • 宝云阁:在排云殿之西。又称“铜亭”。建于乾隆20年(1755年),高7.55米,重41.4万斤,蟹青冷古铜色仿木结构,梁柱、椽瓦、斗拱、门窗、对联全部用铜铸成。门窗原被八国联军掠走,在1980年代由海外华人购得,捐给颐和园。
  • 石舫:清晏舫,原名石舫。是一半入水的两层石舫,长96米,上原有中式舱楼,1860年被焚,光绪重建时改为木制仿西洋大理石舱楼,并在石舫两侧加造明轮。石舫西北为小岛,岛上原有西所买卖街,两岸仿扬州瘦西湖景色。
  • 听鹂馆:在万寿山前山西部。内有两层戏楼一座,在修建德和园大戏楼前,这里是慈禧太后听戏的主要场所。馆内古柏参天,馆外有杏树和翠。听鹂馆现为听鹂馆饭庄,经营仿清宫廷菜肴,内设贵寿厅、福寿厅、寿膳厅等十个餐厅。
  • 画中游:在万寿山西部,依山而建,中为八角形两层楼阁,东西为两楼两亭,东楼名“借秋”,西楼名“爱山”。各建筑间有爬山游廊和石洞相通,错综复杂,犹如迷宫。站在亭上四周环顾,有置身于画中之感。
  • 前山东部:有景福阁、自在庄、含新亭、养云轩、意迟云在、千峰彩翠、无尽意轩、写秋轩、国花台等点景建筑。无尽意轩和自在庄清朝为命妇退息之所。景福阁为慈禧太后观赏雨景、月景之地。
  • 前山西部:有邵窝殿、云松巢、湖山真意、山色湖光共一楼、石丈亭等点景建筑。邵窝殿之名取南北朝宋朝邵康“安乐窝”典故,云松巢取李白“吾将此地巢云松”诗句,两殿现均为颐和园工作人员休息处。

长廊西端,石丈亭北有一组院落,称“西四厅”,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移居颐和园时将珍妃囚禁于此。西四厅西北有贝阙,又称宿云檐,乾隆时是清漪园的西门,上供关帝银像。贝阙向北有并列的石桥两座,东桥低平,西桥为拱桥。清漪园时期园墙从两桥中间穿过,西桥在园外,东桥在园内。

后山

[编辑]
  • 苏州街:又称买卖街。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乾隆帝下江南,到苏州游历唐代白居易修建的七里山塘,回京后在颐和园后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样修建了苏州街。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时期重建颐和园时未修复,1988年复建。
  • 谐趣园:位于颐和园东北角。此园是乾隆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下江南时,看了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仿其意而建,自然保有江南园林之美。谐趣园原名惠山园,1811年曾经改建并改为现名,为万寿山东麓的园中园。这座园有“到门唯见水,入室尽疑舟”之美誉。园内水多桥多,最著名的桥是知鱼桥。此桥桥身低平,贴近水面,能让游客观赏鱼群在水中来回穿行。桥坊上有乾隆皇帝命题的诗句。谐趣园的北部是正殿涵远堂,此堂原为慈禧太后在此水池钓鱼时休息之用,殿内装饰精美雅致,在颐和园里可说是上乘之作。另外,环绕水池的游廊是一条景色多变的的游览路线,随著每一转折,必有新的景色出现在眼前。
  • 四大部洲:位于后山中部中轴线上,仿照西藏扎囊县的著名古寺桑耶寺,为汉藏风格的宗教建筑群,居中为汉式建筑香严宗印之阁,内供药师如来阿弥陀三尊佛像,香严宗印之阁四周环绕藏式的四大部洲殿、八小部洲殿、日殿、月殿、四色塔。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中的普宁寺布局与此相似。香严宗印之阁下原为须弥灵境殿,1860年被焚毁,未修复。须弥灵境殿前为松堂,是一座长方形广场。
  • 花承阁琉璃塔:位于后山东部,原为半圆形高台建筑,1860年被焚毁,现存琉璃塔一座,太湖石及汉白玉浮雕海兽台基一座,以及柱础、石阶遗迹。琉璃塔下部的佛像头部被红卫兵凿除。
  • 赅春园遗址:位于后山西部,为乾隆时修建的一处小型园林,园内最大建筑为清可轩,是乾隆帝的书房,依崖而建,以石崖为其南墙。西隔桃花沟为丁香院,院南山崖上有香云窟石洞,洞内有乾隆题诗和石座,洞西有十八罗汉摩崖石刻。赅春园1860年被焚毁,仅存园门一座,但台阶、殿基和部分围墙保存完好。
  • 绮望轩遗址:位于后山西部山脚下,后湖旁。为乾隆时修建的一处小型园林,构造巧妙,地面隐蔽处有山洞,向下可直通湖边石岸码头。

东堤

[编辑]
绣漪桥
  • 知春亭:位于玉澜堂以南昆明湖东岸的岛上,重檐四角攒尖顶,四面临水。亭畔山石桃柳点缀,每当湖水解冻,知春亭总是向人们报以春意。每年昆明湖解冻,多由此始。
  • 文昌阁:得名于文运昌盛,是一座城关式的建筑。清漪园时期,文昌阁为其东南门,上有三层高阁,重建颐和园时改为两层建筑。清漪园时期,文昌阁城关是从东、南方向入园的一座重要城门。城关上原是三层阁,光绪年间改建成两层阁。文昌阁旁有新建的文昌院,展出颐和园文物。
  • 廓如亭:坐落于东堤中部,十七孔桥东端。重檐八角攒尖顶,占地130平方米,由内外三层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支撑,是中国单体体量最大的亭式建筑。
  • 铜牛:铸于1755年,在牛背上刻有“金牛铭”叙述了铸造的意义。直到如今,铜牛已看过昆明湖的各种沧桑变化。铜牛旁有廓如亭,是中国园林中体量最大的园亭。
  • 耶律楚材祠辽国宗室、蒙元名臣耶律楚材的坟墓,乾隆帝修建清漪园时加以保留,并在墓上加盖房屋,改为祠堂。2003年后已关闭,前半部改为出售旅游纪念品的商亭。
  • 绣漪桥:位于东堤最南端,又称“罗锅桥”,是昆明湖的出水口、昆玉河的起点,外观与西堤的玉带桥相似,但从横额旁到同侧对联上方只有6根望柱(玉带桥则有7根)。

南湖岛

[编辑]
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冬至期间因太阳较低的照射角度逐渐垂直于桥面,出现驰名的“霞光穿洞”人文景观。

南湖岛在昆明湖的南部,占地1公顷左右,通过十七孔桥与东堤相连。岛上有堆起的假山。有摆渡船来往于南湖岛和长廊附近的码头。岛上有涵虚堂、鉴远堂、月波楼等建筑。

  • 十七孔桥:兼有苏州宝带桥与北京卢沟桥的特点,桥上雕有神态不同的石狮共544只,各石狮威猛凶武,形象生动。桥长150米,宽8米,呈拱形,有十七个不同大小桥洞。
  • 龙王庙:即广润灵雨祠,宫中祈雨之所。为乾隆拓挖昆明湖之前遗留的重要建筑。昆明湖向东开拓时,保留庙址及周围土地,形成南湖岛。慈禧太后由水路入颐和园时均在祠前码头下船,进入祠内烧香。
  • 涵虚堂:在南湖岛北端,隔湖与佛香阁相望。乾隆时名为望蟾阁,为三层建筑,仿江西滕王阁,是观看昆明湖水操的地方,光绪重修时改为单层建筑。楼下有石洞和码头。

西堤

[编辑]
夕阳下的西堤
南湖岛,远处为中关村的高层建筑

西堤是仿照杭州西湖苏堤建造的,一共有六座桥,分别是,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还有一座景明楼。

  • 界湖桥:是昆明湖与后湖两湖之间的界桥。
  • 玉带桥:是西堤六桥中唯一一座拱桥,桥下原为通往玉泉山的水路。过去清宫帝后由颐和园乘船至玉泉山,便由此桥下通过。其外观与东南的绣漪桥相似。
  • 豳风桥:原名桑苎桥,为避咸丰帝名讳而改名。桥上有亭。
  • 景明楼:名字得自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一句,楼形制取自元代赵孟俯所绘之《荷亭纳凉图》。1860年被焚毁,1992年重建。楼分三座,并列排开,周围景色开阔,有置身岳阳楼之感。
  • 镜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名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
  • 练桥:名字出于南朝诗人谢眺《晚登三山远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诗意。
  • 柳桥:名字出自杜甫诗句“柳桥晴有絮”,在西堤的最南侧。
  • 耕织图景区:乾隆时修建,模仿民间耕织生活场景,有延赏斋、蚕神庙、玉河斋、水村居。慈禧太后重修颐和园时将其圈出墙外,设立水操学堂。1949年后耕织图地区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占用,创办造纸厂。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颐和园于2003年将耕织图地区划入园内,并复建了古建筑。该景区内有昆仑石碑“耕织图”、水操学堂、水村居、日本赠送给慈禧太后的永和轮残骸等展品。

颐和园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

[编辑]

颐和园是清朝三山五园中保存状况最好的一座,也是清朝,乃至中国帝制社会史上最后修建的一座超大型皇家园囿。此外,颐和园还是自汉武帝建章宫首创“一池三山”模式以来,最后一座、以及仅存的一座保留着这种模式的宫苑。此外,由于规划于清朝的鼎盛时期,这段时期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因此颐和园/清漪园积淀深厚的中国园林文化传统,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凡举中国造园艺术中的山水规划、借景蓦拟对景等手段,都在颐和园中得到体现,其气魄之壮丽甚至超过平地起造的圆明园和山地构筑的静宜园,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登峰造极之作。[4]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孙大章 (编).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5卷·清代建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ISBN 7-112-03125-7. 
  2. ^ 周沙尘. 《古今北京》. 北京: 东方出版社. 1989. ISBN 7-5060-0087-3. 
  3. ^ 3.0 3.1 赵兴华. 《北京园林史话》.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ISBN 7-5038-1088-2. 
  4. ^ 4.0 4.1 4.2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ISBN 7-302-03385-4. 
  5. ^ 白, 寿彝. 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系列:帝国余晖·中古时代(清). 红旗. 2017. ISBN 978-7-5051-4130-8.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