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利亞的巴門尼德(古希臘語:Παρμενίδης ὁ Ἐλεάτης,約前515年—前445年)[1],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家,是最重要的「前蘇格拉底」哲學家之一,是埃利亞學派的一員。生於埃利亞,主要著作是用韻文寫成的《論自然》,如今只剩下殘篇,他認為真實不會變動,世間的一切變化都是幻象,因此人不可憑感官來認識真實。
巴門尼德出生於古希臘殖民地埃利亞(位於現在義大利南部沿岸),這座城市是由希臘的流亡者建立的。受到克塞諾芬尼的影響,產生了自己的哲學。
他建立了著名的埃利亞學派,影響眾多後世的哲學家,比如芝諾、恩培多克勒、留基波、普羅泰戈拉、蘇格拉底。其中芝諾是他的學生,他捍衛老師的哲學觀點,並提出了芝諾悖論為其辯護。
巴門尼德在65歲時由學生芝諾陪同前往雅典,傳說他與年輕的蘇格拉底進行了對話。
巴門尼德反對赫拉克利特的萬物流變的觀點。他認為一切事物的多樣性和變幻只是一個幻覺,整個宇宙只有一個東西,並且永恆不變、不可分割,他稱之為「一」。
他是這樣論證的:要麼存在者存在,要麼存在者不存在,但是存在者不存在是錯誤的。因為我們只能對已經存在的東西形成概念並言說,對不存在的東西則無法形成概念並言說,比如我們可以言說一隻馬,不能言說一隻鳳凰,那個鳳凰是想像的,是不存在的。沒有人可以在頭腦中形成一個不存在東西的形象。
如果我們接受了赫拉克利特的觀點,會認為事物會發生變化與生老病死。但巴門尼德認為,如果我們認為事物會消失,我們就犯了認為「存在者不存在」的錯誤。[2]
巴門尼德的「存在」是通過邏各斯這條道路達到的。由於「存在」作為係詞(「是」)是任何語言表述中的確定性體現,因而使得思維有了自己確定的對象;感覺由於流變而處於「非存在」之中,無法用思維來確定。因此,巴門尼德強調「存在物」只能存在於思想和語言中,而那些作為感覺對象的、處於生滅流變中的具體事物,由於無法用語言確切地表述出來、固定下來,因而都是「非存在」。在他看來,無論是米利都學派把變化無常的「非存在」當做萬物的本原,主張「非存在」存在,還是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說,都是虛妄的、荒謬的「意見」。只有堅持「存在物」存在,「非存在物」不存在,才是唯一的「真理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