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新庄文昌祠

坐标25°02′16″N 121°27′24″E / 25.0377963°N 121.4567329°E / 25.0377963; 121.4567329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5°02′16″N 121°27′24″E / 25.0377963°N 121.4567329°E / 25.0377963; 121.4567329

新庄文昌祠
文昌祠入口山门
基本信息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新北市新庄区文德里碧江街20号
主神文昌帝君
例祭农历二月初三(文昌帝君圣诞[1]:108
遗产指定直辖市定古迹
建立时间1813年始建
三川殿
官方名称新庄文昌祠
类型登录等级:直辖市定古迹
登录种类:寺庙
详细登录资料
地图
地图

新庄文昌祠位于台湾新北市新庄区,为一间主奉文昌帝君的庙宇,于1985年8月19日公告为三级古迹,后改为直辖市定古迹[2]。文昌祠最初于1813年建在新庄慈祐宫右侧,《淡水厅志》记载为淡水厅五文昌祠之一[注 1],1875年迁建于现址[3]

沿革

[编辑]

新庄本无文昌庙,后来艋舺县丞曹汝霖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倡修慈祐宫,因为完工后还有馀款,遂在慈祐宫右侧兴建文昌祠[注 2],供奉原配祀在慈祐宫内的文昌帝君神像[3][2]。后因原祠面积过小,光绪元年(1875年)艋舺县丞傅端铨士绅陈式璋等鸠资,将文昌祠迁建到现址,并在文昌祠左侧护龙设兼作义塾之用的“崇文阁”[3][2]

到了台湾日治时期之初,总督府于明治卅一年(1898年)成立“台北国语传习所新庄分教场”,借用文昌祠作为校舍,后来该校在该年公学校令发布后改为“兴直堡公学校”,是现在新庄国小的前身[3]。但文昌祠的崇文阁依然持续办理汉文补习教育,直到皇民化运动时期才被停办[3]

兴直堡公学校迁出文昌祠后,新庄区[注 3]区长林明德曾在大正三、四年(1914、1915年)左右重修[注 4]。皇民化运动时期,除了汉文教育遭到禁止以外,文昌祠的香火也因为神道教的推行而衰弱,早晚的烧香点火与维护,皆由旁边的品珍号食品行负责[1]:70

二次大战后,新庄的台北县参议员林世南为了办理文昌祠的所有权财产登记,在民国卅五年(1946年)6月23日于慈祐宫召开信徒大会,在123名信徒代表参与下,选出林世南、陈涂(镇民代表会主席)与邓苏松(镇民代表)为新任管理人,并在同年7月29日呈报此结果[4][1]:70。民国卅七年(1948年)文昌祠举办大型祭孔仪式,参与者约有2000多人,使得文昌祠的香火一度复苏[4][1]:70。但隔年(1949年)中华民国中央政府迁台,文昌祠遭政府单位进驻直到民国五十年代(1960年代)[1]:71。后来新庄镇公所又在民国六十年(1971年)在文昌祠内成立“明德托儿所”,民国七十六年(1987年)8月才迁出并改称“文昌托儿所”[1]:71。而在托儿所时期,文昌祠在民国六十年到六十四年(1971年-1975年)曾打算重修,但因为经费问题,只新建照墙和山门、翻修屋顶、塑完前殿山墙内侧泥塑壁饰的粗胚,并将外埕地面全铺上水泥[4]

文化资产保存法》公布后(1982年),新庄文昌祠第一届管理委员会在民国七十三年(1984年)成立,由简天赐担任第一届主委[1]:71。而历经文昌祠公告为古迹与托儿所迁出后,文昌祠在民国八十年(1991年)恢复祭祀功能,并于两年后(1993年)的2月23日重新举办三献礼祭典[1]:71[4]。民国八十四年(1995年)文昌祠再次重修,并将东侧厢房改成两层楼之文物馆[1]:72[4]。民国八十九年(2000年)竣工后,文昌祠移交给管理委员会,而后管理委员会又增建禄马室,添增神龛等设施直到民国九十一年(2002年),并在该年1月26日举办连续三天的恭行重修庆成安座大法会[1]:72

建筑与文物

[编辑]
敬字亭
著仪范世匾

新庄文昌祠古迹主体是三开间二进二廊式的建筑,三川殿前方建有照墙,信徒要进出得走旁边的山门[3]。据说这是当时建祠时为激励新庄士子奋发向上,故仿照孔庙建筑格式,要等到新庄地区出状元之后才将照墙打掉改做正门,让状元从正门进入祭拜[1]:77。但新庄地区最终只有出过举人,故文昌祠的照墙保留至今[1]:77。进入三川殿,过了两侧走廊与内埕,便是正殿。在文昌祠正殿中,中央供奉文昌帝君,左厅供奉魁斗星君,右厅供奉历代圣贤牌位[1]:79

文昌祠东厢为两层楼的文物馆,一楼有太岁殿、禄马殿、功名灯殿、瘟祖殿,二楼为文物保存展示处,平日很少开放,地下室则是社区才艺研习场所[1]:88

祠中文物除了神像,旧供桌外,主要有古匾“著仪范世”与“天下文明”,但“天下文明”匾已失窃,现悬挂者为仿作,“著仪范世”匾也被庙方收起另外保存,改挂复制品[1]:98。此外在三川门外有一敬字亭,但因为常被信众误以为是金炉而被庙方用砖头塞住亭口[1]:100、101

祀神与活动

[编辑]
文昌帝君

新庄文昌祠奉祀有文昌帝君(两旁供奉天聋地哑[4])、魁斗星君、瘟祖[注 5]、禄马神[注 6]、月老星君等神祇。

文昌祠主要的祭祀活动是文昌帝君圣诞,此外尚会配合教育部举办的全国性考试订定相关祭典、法会[1]:106。而新庄地区每年农历五月初一的大拜拜,几乎各宫庙之神明都会参与绕境,唯独文昌祠不会参与,此传统或与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有关[3]

文昌帝君圣诞

[编辑]

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初三、初四举行“文昌帝君圣诞礼斗法会”,会由道士诵经为文昌帝君祝寿,此外信众会带供品安置于祭坛上[1]:108。信众亦可报名参加礼斗法会,而礼斗又分为文昌帝君斗、魁星斗、功名斗,另外报名者可领取文昌帝君的寿面与寿桃[1]:108

此外在圣诞当日会参考清朝官祀规制进行三献礼,此日亦是文昌祠的春祭[1]:110。而秋季则是农历七月七日魁斗星君诞辰,但因非文昌祠主神且未列入官祀,所以不会举办三献礼,也只在当日举办圣诞法会[1]:110

而在文昌帝君圣诞晚上,则会进行延寿斗科法会,源自旧时迎请文昌帝君绕境驱除瘟疫的旧俗[1]:111。而在进行时会由仪仗队、锣鼓队与道士诵经团开道,信众提著文昌祠灯笼通过烘炉火与七星桥后,依序前往新庄土地公庙广福宫慈祐宫武圣庙,再返回文昌祠,全程参与者可拿到智慧笔、智慧糖、智慧糕[1]:111

功名灯祈福消灾法会

[编辑]

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一开始接受次一年的功名灯申报,庙方会将申报者资料安置在功名灯殿各个灯座上,并于大年初一到初三举行法会,而大年初一还会举行点灯仪式,之后每个月会举办一次法会,而如果该月有神明圣诞或联考功名祈福法会则会合并举行[1]:122。农历十二月则会举行“功名灯谢灯圆满法会”,法会后会开始清理灯座为来年做准备[1]:123

联考功名祈福法会

[编辑]

配合像是大学学测大学指考四技二专统测等全国性考试举办,会在考试前一天举行,分为三场[1]:124。参加者需要带葱(象征“聪明”[1]:133)、芹菜(象征“勤快、勤学”[1]:133)、菜头(象征“好彩头”[1]:133)与圆形水果前来祭拜,亲自让法师进行“祭解”(制解)[1]:126。考生返家后须将参加祭解的衣物放在枕头下,并将领到的功名米与家中的米混合后煮来吃,祭拜用的葱、芹菜、菜头也要吃下[1]:129。此外还要在返家后与考试当天早上喝三口符水,剩下的符水则用来擦脸、胸、手脚,之后穿著祭解过的衣物、带著祭解过的文具应试[1]:129

其他

[编辑]

从前新庄有块“公田”,招设佃农,可收近百租谷,作为敬义阁(新庄武圣庙)、崇文阁(新庄文昌祠)举行祭典的经费,但因为三七五减租耕者有其田等政策使得两组织失去此一经费来源[4]

注解

[编辑]
  1. ^ 清代淡水厅只有五间文昌祠,分别在:新竹桃园新庄板桥士林。《淡水厅志·典礼志》:“文昌祠,一在厅治东门内,嘉庆八年同知胡应魁建,道光十七年同知娄云修。一在新庄街,嘉庆十八年县丞曹汝霖捐建。一在芝兰堡,有记。一在桃仔园,同治六年,同知严金清谕绅董李鹏芳、徐玉衡捐建。一在枋桥街,同治二年,绅士林维让林维源捐建。”
  2. ^ 位置即1983年所建的“荣和活动中心”所在地[4]
  3. ^ 隶属于台北厅新庄支厅。
  4. ^ 《新庄市志》的〈宗教篇〉记为“民国四年(大正四年)”,〈古迹篇〉记为“民国三年(大正三年)”[4]
  5. ^ 据说为文昌帝君化身,在四川梓橦曾降服五瘟[1]:92
  6. ^ 象征官禄,亦说是文昌帝君的座骑[1]:90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蒋嫣娟. 〈臺灣文昌信仰與考試文化之研究─以新莊文昌祠為例〉.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 2009年1月. 
  2. ^ 2.0 2.1 2.2 新莊文昌祠.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周宗贤. 《臺北縣文化資產手冊》. 台北县政府文化局. 2005年12月: 页20─21. ISBN 986-00-3374-9.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新庄市志编辑委员会. 《新莊市志》. 台北县新庄市公所. 1998年2月: 页352、386-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