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口京廣附屬鐵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漢口京廣附屬線
(京廣鐵路漢口市區段)
陽夏戰爭期間在江岸站站舍前的革命軍
概覽
營運地點武漢市
起點站丹水池站
終點站漢水橋線路所
主要車站老漢口站江岸站
分支路線展覽館支線等
技術數據
路線長度14.6公里(9.1英里)
正線數目1
車站數目3(1950年至1996年)
停留所數7
軌距1435毫米(標準軌
電氣化方式1991年後除江岸站外皆未電化
閉塞方式半自動閉塞
營運資訊
開通營運1903年
動工年份1898年
停止營運漢水橋所—江岸區間1996年,江岸—丹水池區間2021年
廢除年份2021年
營運者鄭州鐵路局武漢鐵路分局
重要人物林祥謙
重要事件
1911年秋陽夏保衛戰
1923年春二七大罷工
1938年秋武漢會戰

漢口京廣附屬鐵路,即京廣附屬線,或稱京漢鐵路漢口市區段京廣鐵路漢口市區段,是曾位於武漢市的一條鐵路。線路全長14.6千米(丹水池站至漢水橋線路所),曾為京廣鐵路的一部分,後變為京廣鐵路的附屬線路,線路代碼0432。1992年後除丹水池站至江岸站南頭一段外,皆為單線非電氣化鐵路。全線穿過漢口市區中心,首尾與京廣正線相接。

概述[編輯]

京廣附屬鐵路始於丹水池站,終點站為漢水橋線路所。1990年時有車站4座:玉帶門站漢口站(大智門)江岸站丹水池站。乘降所3座:麟趾路、展覽館、利濟路。線路所1座:漢水橋線路所。

該線路的歷史可追溯至京漢鐵路漢口段,其於1903年開通營運[1],隨着長江大橋落成而成為京廣正線的一部分。1978年正線外移至漢口迂迴線,該區間成為京廣附屬線[2]。由於線路全線穿過了漢口鬧市區,隨着城市的發展,這條線路阻礙了城市交通,因此自50年代開始武漢市就有意拆除這條線路。1991年漢口站外遷至金家墩,爾後該線路逐漸衰落。漢水橋所至江岸站區間於1996年11月30日晚18時停止營運[1]。江岸站至丹水池站區間於2021年停止營運[3]

在京廣附屬線長達123年的歷史中,圍繞着這段線路,曾發生過陽夏保衛戰二七大罷工武漢會戰等歷史事件。

歷史[編輯]

計劃與初建[編輯]

1897年,京漢鐵路漢口段(灄口—玉帶門)開工。建設工作在通濟門與劉家廟間啟動[1]

線路原計劃從孝感站直接南下,在漢口西北部進入漢口,經過玉帶門、循禮門和大智門,並在劉家廟的長江江岸邊設置終點站[4](即江岸站)。後規劃變動,孝感站下行線路改行與如今京廣鐵路走向相同的祁家灣橫店灄口一線,並在丹水池進入漢口。終點不變,仍為江岸站

但是比利時施工方在建設過程中意識到,江岸站位於漢口東北部的劉家廟,若將其設為終點站,距離華埠及租界皆較遠,客貨交通頗為不便。為方便交通,便在宗關選定一地建造車站,此即為玉帶門站。後為方便聯絡玉帶門及江岸兩座車站,又選定在靠近法租界的大智門附近修建旅客乘降車站(Passenger Station),此即是日後的大智門站[5]

1898年,位於劉家廟及玉帶門的車站修建完成,當時稱「漢口江岸站」與「漢口玉帶門站[1][6]。1901年11月,在江岸劉家廟建成了一座簡陋廠房,稱「京漢鐵路江岸機廠」,但實際上該廠房並未投入生產[7]。1902年6月,位於大智門的車站落成,稱「漢口大智門站[8]。1903年6月,玉帶門至灄口段投入運營,這也是京漢鐵路漢口市區段營業的開端[9][10][a]。1904年,江岸機廠正式投入生產,此即是日後的江岸車輛廠(中車長江車輛前身)[7]

1906年4月1日,京漢鐵路全通,當日,在漢口大智門站舉行了通車典禮。該段線路由京漢鐵路南段行車總監所轄,當時將江岸站[1]、大智門站定為頭等站[8],玉帶門站定為二等站[6]。1909年,清政府收回京漢鐵路路權。

陽夏保衛戰與二七大罷工[編輯]

陽夏戰爭期間,革命軍佔領大智門火車站
漢口大智門站二代站舍
林祥謙烈士像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3日至27日,該段線路作為陽夏戰爭交戰的中心,幾度易手。但最終仍被北洋軍攻下,直至清帝遜位、中華民國成立迄,革命軍再未佔領這段鐵路[1]。 陽夏戰爭後,大智門站受損嚴重,初代站舍拆除,直到1914年才重新修復[8]。中華民國成立後,民國政府接管這段鐵路。1914年,在玉帶門站附近,川漢鐵路開工,計劃將玉帶門站作為川漢鐵路端點站[11]。1916年,循禮門站在玉帶門及大智門之間的歆生路(今江漢路)道口處車站落成,此即為漢口循禮門站[12]。線路內站場格局就此形成。由於在漢口境內的四座車站都可以冠「漢口」前綴,因此這四座車站統稱「漢口四站」[8]。與此同時,作為南端編組站運用的江岸站,其附近設立或修建了諸如江岸機務段、江岸工務段、江岸材料廠、江岸枕木廠等機構組織,鐵路配套設施日趨完善[7]

1921年5月,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項英到江岸站。

1923年2月4日,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正式拉開帷幕。 2月7日,軍警將林祥謙綁在江岸站站台電線杆上,逼迫其下達復工命令。在拒絕下達復工命令後,林祥謙被軍警絞殺,最後梟首[1][13]

輪渡開闢與日佔時期[編輯]

北支蒙疆鐵道略圖,可見京漢線末端的漢口四站
日軍佔領漢口後的大智門站,可見被損毀的站台雨棚以及機車設備

1918年11月,平漢鐵路局擬定了該線路上的江岸站徐家棚站作為輪渡連接的車站,輪渡的運營則由平漢鐵路局管理。1921年1月10日,輪渡船票正式對外發售。1937年3月10日,武漢鐵路輪渡開始運營[14]長江北岸的江岸站與長江南岸的粵漢鐵路武昌車站(現武昌北站)交界,辦理車輛渡征和局間交接[15]直至1959年武漢長江大橋通車。

七七事變後,平漢鐵路北端的機車設備轉移到了漢口[7]。1938年10月,日軍進攻武漢,25日,日軍自灄口出發,沿平漢鐵路進攻漢口,炸毀了諶家磯外朱家河上的京漢線二道河鐵橋。當日晚,日軍突破了丹水池的堤角地帶。26日中午,日軍先後佔領江岸車站[b]及大智門車站,並在兩座車站的站房升起日章旗,大智門站內雨棚和機車設備受損。當日晚,日軍佔領漢口全境[16]。戰爭結束後,沿線給水設施行車信號損壞大半[15],鐵路輪渡停航,南北鐵路運輸癱瘓。

日佔期間,該區間由華北交通株式會社運營。由於在武漢會戰前,國民政府幾乎撤走了漢口地帶幾乎所有的機車設備,日軍不得已從滿鐵乃至日本鐵道省抽調機器設備及人員維持生產營運[7]。正常的設備運行直到戰爭結束後的1946年才得以基本恢復[17]。1945年8月,日本投降,國民政府接管線路。1946年,交平漢區鐵路管理局[8]

1947年4月7日,重建玉帶門車站。8月,循禮門站改為客運站。10月,依平漢局令,漢口四站再冠以「漢口」字樣。1947年8月,鮑鼎主持編制了《武漢三鎮土地使用與交通系統計劃綱要》,首次提出了鐵路聯網以及外移平漢線的主張[18]

1948年,循禮門站歸屬大智門站管轄[8]

武漢樞紐建設期[編輯]

1949年,解放軍逼近漢口,國民政府交通部本想依靠輪渡將物資撤離至對岸,但江岸站工人自發拆除了車站通往輪渡的道岔,物資皆由解放軍接收。解放軍接管江岸站後,由江岸機務段及車站工人帶領,乘坐軌道車沿該線路進入市區,終到大智門站進行接管[1][8]

1950年,循禮門站開辦貨運業務。同年,依鄭州鐵道管理局令,正式合併循禮門站與大智門站為「漢口車站」,原大智門場稱漢口車站客場,原循禮門場稱漢口車站循禮門貨場;正式命名江岸站為「江岸車站」,玉帶門站為「玉帶門車站」。1951年,定漢口站為一等站,江岸站為一等站[1][8][6]。該區間三站四場的格局就此定着。

1952年鐵道部籌備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工作時,原計劃從江岸站南端引出新線。但經鮑鼎與鐵道部反覆磋商,最終在武漢鐵路樞紐的總體設計規劃中,決定在江岸站以北增設丹水池站,從丹水池引出新線(即漢口迂迴線,現京廣正線),並擴建江岸站(即江岸站新場,後江岸西編組站[19][18]。1954年,在玉帶門站附近修建阮家台、皇經堂、仁壽路三座貨場[6]

1954年11月25日漢水鐵路橋其中一側線路(今京廣下行線一側)建成,並於12月28日通車。

1955年,作為武漢長江大橋的配套工程,修成了「京漢鐵路大橋聯絡線」。該線路起於玉帶門站,先是經過一段彎道與漢江垂直,然後藉由漢水鐵路橋跨過漢江,再又折向東通過新設立的漢陽站,終到長江大橋漢陽橋頭。與此同時,為繞開漢口市區,在漢陽站與規劃的丹水池站間,也有經由江岸站新場(後劃出江岸站建制成立單獨的江岸西站)與漢西站的「漢口迂迴線」投入建設[20]

1956年,循禮門西南側的中蘇友好宮建成,為方便蘇聯展覽品的運輸與展覽,在友好宮臨鐵路一側增設一條展覽館專線(或稱中蘇友好鐵路),道岔由貨場管理。該專用線旋即在1959年中蘇交惡後拆除[8]

1957年,丹水池站投入運用。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通車,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兩條鐵路接軌,並改名為京廣鐵路。原大橋聯絡線設為京廣正線。11月,位於江岸站的江岸貨場投入運營[1]。同年,大智門北端的三陽路支線停用[8]

1957年12月,在漢水鐵路橋另一側(今京廣上行線一側)的橋樑完工,供漢口迂迴線行進[21]。1958年,漢口迂迴線完工[22][c]。10月15日,江岸站與武昌北站間鐵路輪渡停航[1]。1972年1月,作為武漢鐵路樞紐二期工程,全長15.457km的漢口迂迴線複線通車,設立漢水橋線路所[17]。本區間各站場所格局就此完備。1973年,新江岸站上行、下行場劃出江岸站建制並新成立江岸西站[1]

1978年,正線外移至漢口迂迴線,本區間改稱「京廣附屬線[22]。因是不完全獨立的附屬線路,故線路上三座車站仍舊使用京廣鐵路里程[1][6][8]

1983年,由於客運列車編組擴大,漢口站客場(大智門)進行了擴建[8]。當年4月,江岸站初代站舍建築被公佈為武漢市文保單位。

1990年時,漢口站為一等甲級站,江岸站為一等站,玉帶門站為三等站[6]

客運外遷及線路衰落[編輯]

本線穿過了漢口一側的鬧市區,截斷了中山大道解放大道兩條主幹道,因此從50年代開始,武漢市的規劃部門就考慮將其遷移出市區。早在1959年《武漢市城市建設規劃》的「對外交通運輸規劃」一項中,為了減少對沿線居民的干擾,這一區間被設計為只通行客運列車,並在遠期考慮拆除或改建為地下鐵路或下沉式鐵路(即兩側較高的路面「夾着」中間較低的鐵路)[23]。1982年《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中,「對外交通運輸規劃」一項明確了將「拆除漢口舊城內京廣鐵路舊線」[23]。1988年《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修訂方案》中,對外交通設施規劃提及「改建漢口市內京廣舊線作輕軌交通使用」[23]

1991年9月30日0:11,1次特快旅客列車(今Z1次)通過線路,此亦是最後一列通過線路的非通勤旅客列車[1]。10月1日,位於金家墩的新漢口站落成,漢口站搬遷,舊漢口客場改為漢口乘降所,循禮門貨場復設為循禮門車站,定為四等站[24],正式拉開了京廣附屬線衰落的帷幕。

1993年1月15日11:58,江岸站電化改造工程完工,接觸網通電[1]

1996年7月2日,本區間和線上3個車站的處置權正式由鐵路部門出售給武漢市人民政府[20]。1996年11月30日晚18時,漢水橋線路所到江岸區間的線路即京廣附屬線K1188+663至K1197+855段停止營運並封閉,江岸站成為盡頭式車站[1][25]。是時,該區間僅剩江岸站與丹水池站間的一段線路仍在使用,爾後該線路又稱江岸線[12]

線路拆除[編輯]

江岸站北場,8344次通勤列車即將發出(2019年)
拆除後的江岸站站場(2021年)

2000年12月23日,武漢軌道交通1號線一期工程(黃浦路至宗關)在原線址開工建設。在黃浦路站北頭,建設有一條軌道交通聯絡線與江岸站南牽出線相聯絡,首批車輛皆是經由江岸站及此條南牽出線交付武漢地鐵集團[26][27]

2010年7月,江岸貨場關閉。武漢鐵路局將江岸站站舍向北遷移1.8公里,遷至徐州新村、原老江岸車輛廠內,由新成立的武漢北直屬站管轄;機務段則遷至武漢北站,但江岸機務段的名稱仍繼續沿用。10月9日,在舊江岸站北場重建的江岸站新場正式運營[28]

2019年底,江岸站新場計劃拆除[29],但受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爆發影響,此項工程被推遲。

2021年3月29日,江岸站廢止[30][31]。4月7日,江岸線與今京廣鐵路新線接駁處正式斷開[32],這也標誌着擁有123年歷史的原京廣附屬線區間就此徹底退出歷史舞台。

站場施設[編輯]

客運[編輯]

停靠點一覽[編輯]

停靠點 丹水池 江岸 麟趾路 漢口 循禮門 友好宮 利濟路 玉帶門
1937年裏程 (無) K1203+844.2 K1207+676.7 K1209+150.6 K1212+558.1
1970年裏程 K1183+223 K1186+980 (乘降所) K1190+450 K1192+062 (乘降所) (乘降所) K1195+167

車站站場變遷[編輯]

京廣附屬線經由車站變遷一覽
1898 1902 1932/1916[d] 1948 1950 1957 1972 1991 1996 2010-2021


丹水池[6]
漢口江岸[1] 江岸[1]
漢口大智門[8] 漢口[e][8] 漢口乘降所[24]
漢口循禮門 循禮門[24]
漢口玉帶門[6] 玉帶門[6]
漢水橋線路所

線路情況[編輯]

漢口京廣附屬線全圖並諶家磯站附近

線路施設[編輯]

1975年京廣附屬線沿線橋涵道口情況一覽[33]
交匯道路名 橋涵道口 備註
黃浦路 道口
永清街 線路橋樑[34]
解放公園路 道口
麟趾路 道口
三陽路 道口
大智路 道口
黃石路 道口
江漢路 道口
單洞路 道路下穿涵洞 即單洞門(下單洞門)[35][34][36]
前進一路 道口
雙洞正街 線路橋樑 初為兩孔涵洞,即雙洞門[35][34]
滑坡路(老由義路) 道口 今武商路位置
利濟路 線路橋樑 原為道路下穿涵洞,即上單洞門[35]
崇仁路 道口
礄口路 道口
解放大道 線路橋樑 橫跨兩次故有兩座

支線情況[編輯]

京廣附屬線沿線支線情況一覽
線路 接續站場 位置 啟用日期 廢止日期
江岸站諸段管線 江岸 江岸站站區內 江岸站詞條 2010
(日租界北沿支線)[35] 江岸 日租界北沿
(麟趾路北支線)[35] 大智門 麟趾路以北
三陽路支線(德租界支線)[35] 大智門 三陽路 1906 1957
法租界支線[35] 大智門 大智門站舍東北 1906 1957
怡和支線[8] 大智門 大智路道口以南 1957
英租界支線[35] 循禮門 今崇善路 1916 三十年代[35]
展覽館支線 循禮門 展覽館背後正線邊 1957 1959
皇經堂貨場支線[6] 玉帶門 玉帶門西南漢江邊 1954 1996
仁壽路貨場支線[6] 玉帶門 緊貼京廣正線彎道 1954 1996
阮家台貨場支線[6] 玉帶門 今京廣正線邊 1954 1996

事故[編輯]

  • 1957年2月4日21時20分,漢口北京64次旅客直達快車停靠於漢口車站時,列車北端第六位硬座車內一商販非法攜帶的大量發令紙發生摩擦起火,隨後火勢蔓延至第五位硬座車。武漢市消防隊接警後迅速將火撲滅。事故造成旅客被濃煙熏嗆窒息死亡30人、重傷4人、輕傷5人[12]
  • 1975年6月27日14時37分,當時3210次列車準備接近漢口車站,該站南頭扳道員接到準備列車進路的命令後,當即通知負責位於站場南頭球場路-大智路道口的道口工。接到通知時兩名道口員正在扳道房與一賣麝香者講價,之後亦並未上崗。待扳道員再度通知時,兩人仍在與商販談價,而此時列車已臨近道口鳴笛。因未放下欄木,武漢7路公交自西向東駛入軌面。儘管司機迅速執行非常制動,但距離太近未能剎停,遂發生事故。事故中當場死亡8人,經搶救無效死亡8人,重傷23人。機車小破,道岔、扳道房和站場部分圍牆被撞毀。正線遮斷1小時37分[12]
  • 1991年12月27日,在玉帶門礄口路道口發生武漢101路公交與火車相撞事故,造成乘客死亡11人,傷89人[37]
  • 2004年05月14日晚7時,因黃浦路道口杆未放下,一輛武漢721路公交駛入道口。但在公交車開進道口之時,突然從江岸南場方向開來了火車,道口杆放下後汽車無法動彈。危急時刻司機果斷開車沖開護欄,救下了車上近50名乘客,避免了事故發生[38]
  • 2004年12月13日深夜,武漢市政總公司基礎吊裝工程公司的一輛平板卡車行至武漢長江二橋下的黃浦路鐵路道口時,貨車突發故障將有兩股鐵軌的道口攔住。與此同時,一列火車正從江岸南場方向駛來。道口兩名女值班員武翠珍、許冬蓮立即取出示警火炬攔停火車,避免了事故發生[39]

線路遺存[編輯]

1996年後,永清街至漢水橋之間的線路拆除。原礄口路至永清街區間改建為京漢大道,2010至2021年間,江岸站逐漸縮築並拆除,原地塊變為武漢濱江商務區。

地名遺存[編輯]

當地的長者曾認為本線是一條分界線,「鐵路內」(即本線以南地區)是漢口市區,「鐵路外」是貧困人士的居住區。另外,作為漢口城垣城門的大智、循禮、玉帶三門,其所在原在中山大道一線,但由於京漢鐵路以這三座城門冠車站之名,這三座城門所指代的地理區域在今日外移至京漢大道一線(諸如武漢軌道交通1號線循禮門站[40]

  • 京漢大道,東起黃浦大街,西止於沿河大道,是武漢市的一條道路。全長7.72公里,1997年7月15日開工。由部分京廣附屬線改建而成,名稱來自京廣附屬線的前身京漢鐵路[41][42]
  • 京漢街,是位於江岸區的一條道路。名稱來自京廣附屬線的前身京漢鐵路
  • 車站路,是位於江岸區的一條道路。名稱來自位於道路起點的大智門站(車站路1號)[6]
  • 車站街道,是江岸區下轄的一個街道辦事處。名稱同樣來自於大智門車站。
  • 單洞社區,是由江漢區新華街道管轄的社區。名稱來自曾經在循禮門西南下穿鐵路的單孔涵洞「單洞門(下單洞門)」[35][36]
  • 單洞路,是位於江漢區的一條道路。名稱來自單洞門,該道路原位於涵洞以北[35]
  • 雙洞正街,是位於江漢區的一條道路。名稱來自曾經在循禮門西南下穿鐵路的雙孔涵洞(後改為鐵橋)「雙洞門」,該道路原位於涵洞以北[35]
  • 站鄰路,是位於礄口區的一條道路,在崇仁路附近。名稱來自原來在這條路邊的玉帶門站(站鄰路42號)[6][43][40]
  • 順道街,位於礄口區東部,因為沿着本鐵道線修建而得名[40]

江岸站相關[編輯]

  • 江岸區,是位於漢口的一個行政區劃。因為轄區內江岸車站附近發生了二七大罷工,為紀念二七大罷工,便以車站名「江岸」為區名[44]
  • 轉車樓社區,是曾位於江岸區新村街道的一個社區,名稱來源於江岸機務段的轉車台以及附屬建築,現已撤銷[45]
  • 江碼社區,是位於江岸區二七街道的一個社區,名稱來源於江岸站的江岸碼頭(武漢港江岸作業區)[40][45]
  • 江碼橋,是曾位於江岸站南場的一座跨線天橋,名稱來源於江岸站的江岸碼頭(武漢港江岸作業區),現已拆除[40][45]

「滑坡」相關[編輯]

京漢鐵路在漢口修建時,為了避免水患威脅,鐵軌被鋪設在6到8米高的路基上,而路基到地面的斜坡就被俗稱為「滑坡」。[40]

  • 滑坡路位於武漢廣場西側,原先是穿梭在池塘之間的一條泥土小路,在京漢鐵路建成後,道路被隔斷,行人需要爬上再走下「滑坡」才能繼續前行,因此這條小路得名「滑坡路」。現在滑坡路已更名為武商路。[40]
  • 漢口輔仁小學,位於江漢區,原名「滑坡路小學」,因位於滑坡路而得名。另按照類似的命名邏輯,江岸區永清街一帶曾經有一所校名類似的「滑坡街小學」。[40]
  • 江岸區永清街道有滑坡前街和滑坡后街,其中滑坡前街與京漢鐵路同時修建,滑坡后街建成於1930年代[40]
  • 上滑社區,是江岸區二七街道的一個社區,名稱來源於上條的上滑坡[40][46]

施設遺存[編輯]

截至2023年,在原線路周邊,還存在着一些原線路施設如下。

  • 在阮家台鐵路社區附近,仍然保留着阮家台貨場走行線的路基[47]
  • 在地鐵循禮門站附近,有循禮門火車站站房(雖然拆除時承諾會原材料復建,但事實上僅使用了部分材料)[48][49]
  • 在地鐵大智路站附近,有大智門站站房,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 自黃浦路以北到1號線跨線大橋下,有砌築的線路路基遺蹟,還有殘留的江岸站小南區貨物站台遺蹟。
  • 在今扶輪路邊,有重新修復的初代江岸站站房(林祥謙就義處)及所謂「月台公園」,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
  • 在今徐州新村北部,仍有遺棄的江岸西聯絡線軌道設施。

參見[編輯]

[編輯]

  1. ^ 《漢口租界志》《江岸區志》載為1898年。
  2. ^ 《江岸車站志》載為25日,但據諸多抗日戰爭史料,25日傍晚日軍僅突破堤角地帶,直到次日近午時分才佔領江岸站,此處認定《江岸車站志》記載有誤。
  3. ^ 彼時由於複線未修,因此也並未設置漢水橋線路所,上行車輛經由漢口迂迴線或京廣正線需要在漢陽站調度。
  4. ^ 就循禮門站的建成時間數個文獻都出現了嚴重衝突,《武漢鐵路分局志》載為1916年,《漢口車站志》載為1898年,《江岸區志》載為1932年。但根據其它文獻對比,循禮門站是漢口四站里修建最晚者,因此不可能是和江岸站以及玉帶門站同時期的產物,因此認定1898年為誤。
  5. ^ 原大智門站場稱漢口車站客場,原循禮門站站場稱漢口車站循禮門貨場。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江岸車站站志編纂委員會. 江岸车站志(1898-1998). 1998. 
  2. ^ 京广附属线江岸站提前三个月实现关停. [2023-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6). 
  3. ^ 百年车站蝶变成公园. 湖北日報 (荊楚網). 2022-04-18 [2023-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4). 
  4. ^ 中華民國交通鉄道部. 交通史路政編2. 交通鉄道部交通史編纂委員會. 1935 [2023-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6). 
  5. ^ 馬場鍬太郎. 『支那経済地理誌』★★ 交通全編 第5版. 日本: 禹域學會. 1925 [2023-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4).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武漢鐵路分局志編纂委員會.武漢鐵路分局志(1893-1990).中國鐵道出版社.ISBN:7-113-02985-X.
  7. ^ 7.0 7.1 7.2 7.3 7.4 武漢江岸車輛廠廠志編纂委員會. 武汉江岸车辆厂厂志(1901-1993). 武漢江岸車輛廠廠志編纂委員會. 1996.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漢口車站志編纂委員會. 汉口车站志(1898-1998) 第一版. 武漢: 漢口車站志編纂委員會. 1998年11月. 
  9. ^ 武漢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武漢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 編. 武汉改革开放40年鉴. 武漢出版社. [2023-02-20]. [失效連結]
  10. ^ 武漢市地方志辦公室 (編). 武汉市志简明读本. 武漢出版社. [2023-02-20]. [失效連結]
  11. ^ 鐵道省運輸局. 支那本土鉄道概観. 日本: 鐵道省運輸局. 昭和5年 [2023-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5). 
  12. ^ 12.0 12.1 12.2 12.3 武漢市江岸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江岸区志(上). 武漢出版社. 2009 [2021-04-17]. ISBN 978-7-5430-4079-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7) –透過武漢地方志數字方志館. 
  13. ^ 王檜林 (編). 中国现代史 4.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11. 
  14. ^ 武汉是坐着火车穿越历史而来的城市_长江日报. www.cjrbapp.cjn.cn. [2019-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2). 
  15. ^ 15.0 15.1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黎智. 武汉市志(1840-1985).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23-02-20].  [失效連結]
  16. ^ 讀賣新聞社編輯局. 支那事变实记 第15辑 大东亚战史(1940). 讀賣新聞社. [2023-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3). 
  17. ^ 17.0 17.1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黎智 , 編. 武汉市志(1840-1985)-交通邮电志.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21-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1). 
  18. ^ 18.0 18.1 武漢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編). 名人武汉足印·经济卷. 武漢出版社. 2013. ISBN 978-7-5430-7951-9. 
  19. ^ 1949-1990年城市总体规划. [2013-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铁路枢纽-形成与布局. 武汉市志·交通邮电志 (PDF).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8-03 [2019-09-17]. ISBN 7-307-02577-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1). 
  21. ^ USGS. Full Display of DZB00403100086H012002 - EarthExplorer. earthexplorer.usgs.gov. [2023-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2). 
  22. ^ 22.0 22.1 武漢年鑑編纂委員會. 武漢年鑑編纂委員會 , 編. 武汉年鉴1985. 武漢年鑑編纂委員會. [2023-02-17]. [失效連結]
  23. ^ 23.0 23.1 23.2 1949—1990年城市总体规划. 武汉市志-城市建设志(上).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6 [2020-09-10]. ISBN 97873070219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1). 
  24. ^ 24.0 24.1 24.2 武漢年鑑編纂委員會. 武汉年鉴(1993) 第一版. 武漢: 武漢年鑑社. 1993年9月. [失效連結]
  25. ^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武汉市志(1980-2000). 武漢出版社. [2023-02-20]. [失效連結]
  26. ^ 高小明 黃麗 毛明武 吳益芬 劉光菊. 武汉首列轻轨列车上线调试 明年7月正式通车(图). 新華網. 2003年11月29日 [2023-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20). 
  27. ^ 我市首列轻轨列车昨顺利上线19米列车造价85万美金(图). news.sina.com.cn. [2023-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21). 
  28. ^ 112岁江岸火车站“退休”后再“上岗”. 長江網. 2020-10-10 [2020-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8). 
  29. ^ 丹水池站到发线及牵出线新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 武漢城市鐵路建設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2019-11-12 [2020-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2) (中文(中國大陸)). 
  30. ^ 湖北武汉:123岁江岸火车站“告别”历史舞台. 光明網. [2023-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1). 
  31. ^ 武汉百岁火车站停用 风雨百年曾孕育“二七”精神. 鳳凰網. 2021-03-31 [2023-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07). 
  32. ^ 百年老铁路退出历史舞台:武汉拆除最后一段老京汉铁路. 楚天都市報. 2021-04-14 [2021-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8). 
  33. ^ USGS. Full Display of D3C1214-401032F004 - EarthExplorer. earthexplorer.usgs.gov. [2023-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8). 
  34. ^ 34.0 34.1 34.2 武漢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鄧先海. 武漢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 編. 春华秋实——《武汉春秋》十年文库(2001-2010). [2023-02-20].  [失效連結]
  35. ^ 35.00 35.01 35.02 35.03 35.04 35.05 35.06 35.07 35.08 35.09 35.10 35.11 漢口市政府. 汉口市土地区划一览图. 漢口: 武昌亞新地學社. 1934年10月 [2023-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5). 
  36. ^ 36.0 36.1 武漢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武漢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 編. 武汉解放战争史料. 武漢出版社. [失效連結]
  37. ^ 武漢年鑑編纂委員會主編 (編). 武汉年鉴1992.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2. ISBN 7-307-01343-6. 
  38. ^ 公汽被困 火车杀到 721冲断护栏方脱险. 武漢晚報. [2023-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0). 
  39. ^ 大卡车卡在铁路道口 示警火炬拦住行驶火车(图). 楚天都市報. [2023-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12-26). 
  40. ^ 40.00 40.01 40.02 40.03 40.04 40.05 40.06 40.07 40.08 40.09 第十六编 京汉铁路地名多. 武漢文史資料. 武漢出版集團. 2006-07-10 [2023-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3). 
  41. ^ 武漢年鑑編纂委員會. 武漢年鑑編纂委員會 , 編. 武汉年鉴2000. [2023-02-20]. [失效連結]
  42. ^ 武漢年鑑編纂委員會. 武漢年鑑編纂委員會 , 編. 武汉年鉴1998. [2023-02-20]. [失效連結]
  43. ^ 武漢市礄口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武漢市礄口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編. 硚口区志. [2023-02-20]. [失效連結]
  44. ^ 武漢市地名委員會 (編). 武汉地名志. 武漢: 武漢出版社. 1990-12: 15. ISBN 7-5430-0334-1. 
  45. ^ 45.0 45.1 45.2 易凱; 人文武漢. 话说武汉:江岸车站——这片红色故土的回忆. Weixin Official Accounts Platform. [2023-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2). 
  46. ^ 漢口市政府. 汉口市土地区划一览图. 漢口: 武昌亞新地學社. 1934年10月 [2023-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5). 
  47. ^ 吉鐵院的獅子豬. 京汉铁路的今昔_哔哩哔哩_bilibili. www.bilibili.com. [2023-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8) (中文(簡體)). 
  48. ^ 小部分老砖瓦用作复建装饰. [2013-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49. ^ 循礼门车站老砖或已毁坏遗失 和记黄埔未守诺言. [2013-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