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迪化街

坐标25°03′16″N 121°30′37″E / 25.054418°N 121.510162°E / 25.054418; 121.510162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迪化街
类型街道
座标25°03′16″N 121°30′37″E / 25.054418°N 121.510162°E / 25.054418; 121.510162
建造
竣工1850年
迪化街
DiHua St.
◀ 南京西路
延平北路四段 ▶
类型区域南北向道路
车道数单线单/双向
分段2
地点台湾
道路走向南-北
南端南京西路
主要路口主要:延平北路、民族西路、酒泉街、昌吉街、民权西路、凉州街、归绥街、民生西路
次要:永昌街、伊宁街、哈密街
北端延平北路四段
迪化街与周围街区空照图

迪化街台湾话Ti̍k-huà Kue)位于台湾台北市大同区,初建于清咸丰年间(1850年代),19世纪末以来一直是台北重要的南北货茶叶中药材及布匹的集散中心。为大稻埕地区最重要的市街。19世纪至20世纪中期,台北的商业发展约等于大稻埕商圈的发展,而大稻埕的发展约略就等于迪化街的发展。

经过1980年代的废存争议之后,1996年开始,保存原状的迪化街除了成为台北市保留最完整的老街外,也于每年农历春节前夕扩展成规模盛大的“台北年货大街”。不仅如此,迪化街也同样维持相同的批发商业功能。据统计,2005年的迪化街附近共有100多家的纺织公司、300多家布行、200多家中药材铺,年产值则超过30亿美金。[1]

名称

[编辑]

“迪化”一名,是1947年中华民国政府对台北市市区街道命名时,以该街的地理方位投射当时新疆省省会迪化市(今乌鲁木齐)所制定的街道名。

现今的迪化街一段,包括清代的益保裕街杜厝街普愿街中北街中街南街芦竹脚街[2]以及日治时期的大桥头街。当地民众常沿用旧名将民生西路以北的迪化街称中街、中北街,以南称南街。

迪化街二段则为下稻埕的国兴街枋隙街依仁里街牛磨车街。过去盛产稻米,末段的“牛磨车街”有草埔仔四崁仔等聚落,曾是台北市最大的米食批发地[3]

历史

[编辑]

清治时期

[编辑]
南京西路237号暨迪化街1段2、4、6号店屋

18世纪中期,大量泉州移民,与一些漳州人,定居台北艋舺,彼此通婚后人口大增,艋舺因而大为兴盛,于是产生了“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说法。

1853年,艋舺的泉州三邑顶郊郊商,烧毁安溪移民的信仰中心艋舺祖师庙,借道偷袭下郊泉州府同安人,史称“顶下郊拼”。同安人大败,先奔往大龙峒,但不受当地同安移民接纳,再转到大稻埕,沿著淡水河建起毗邻店屋,建造奉祀地方神霞海城隍庙宇

同安人会聚集包含大稻埕一带,与附近的大稻埕码头息息相关。19世纪中期,尚未淤积的台北淡水河,可航行来自闽南一带的戎克船。这些大稻埕码头带来的船利,除了方便移民人潮上岸外,更可带动商业的运作。于是街道以南方码头为基准,逐渐向北扩展。因为南街多为沼泽湿地,而率先成为街道规模的是中街。

1879年台北府城正式开府并成为台湾首府。当时以茶叶,稻米,樟脑,中药,甚至鸦片等买卖为主的“中街”与“中北街”的尚未贯通两街道,已是台北的遍布洋行、店铺、商家的重要聚落,与艋舺不相上下。1891年巡抚刘铭传首建经过大稻埕的全台第一条铁路,则正式确定迪化街的台北商业枢纽地位。

日治时期

[编辑]
日治时期的迪化街街景
迪化街屈臣氏大药房

1895年台湾日治时期开始,迪化街一带于数度市区改正后于1922年更名为永乐町,迪化街也更名为永乐町通,此时永乐町通包含已经全境贯通的南街、中街、与中北街。

永乐町虽因台湾纵贯线铁路改道艋舺丧失部分商机,另一方面却仍因为该商埠较台南府城鹿港等地更靠近日本本地,获得更多发展。

让迪化街更为兴盛的是日治时代的纺织布匹生意。经由此种新兴布市的结合,中街、中北街与南街的商市延伸到普愿街,甚至杜厝街。不但如此,如今贵德街甘谷街等街道也成为该商圈一部份。

1900年-1945年,结合南北货、布市与药商的迪化街已是全台北、甚至全台湾商业最为兴隆的地方。

1917年屈臣氏大药房早于已在廸化街营运,批发进口西药。

1920年代末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可说是迪化街这时期的最鼎盛期。永乐町也因此大量兴建新的楼面建筑。这些建筑又以外观简洁明朗,注重线条表现与比例均衡的现代主义式建筑最多。另外,大户家族兴建,镌刻家徽式浮雕装饰、富丽堂皇的西洋历史式样建筑也不在少数。

民国时期

[编辑]
物丰商行

1945年二战结束,台湾战后时期开始。本来名叫永乐町的商圈,曾短暂更名为永乐街[4]。1947年台北街道全面更名,其新街道命名原则乃将台北市方位投射于中国行政区。因为迪化街位于台北市的“西方”故以当时中国最西方的新疆省会迪化市为名。以类似方式更名的还有塔城街归绥街保安街长安西路等街道。

定名为迪化街的大稻埕中心商圈,持续发展。1950年代-1970年代台湾纺织工作逐渐替代农业成为台湾的新兴产业。以吴火狮为首的现今新光集团,南亚纺织,远东纺织,宏州纺织等等,都是在迪化街发迹。

1970年代初,迪化街众多知名布行或纺织业除了持续于本业经营外,也将触角展延他处。会舍迪化街就他处发展,原因除了台北市商圈东移外,也是因为该街腹地狭窄。只有一条不到一公里长街道的迪化商圈,已难负荷台北市庞大百万人口城市的商业机能,于是发迹于该地的大多数民间企业总部纷纷移出。因此1970年代之后的迪化街除了仍有的批发南北货,中药,与部分布匹生意外,其商业规模已无法与台北其他地方的新建公司大楼建筑、商业门市或大商圈相比。

废存

[编辑]
位于迪化街的大稻埕游客中心

1973年,因应时代所趋,迪化街大部分地主与台北市政府开始研拟迪化商圈的都市更新计划。该计划主要做法,乃是将从远自清朝到日治以来成型的7.8m宽的迪化街旧街道,拓展到20m。根据该拓展计划下,所有迪化街的古老建筑将全数拆除。

经过4年磋商,1977年10月18日迪化街所在的台北市政府核定“变更迪化街宽度案”将迪化街一段划设为20公尺道路,1978年拓宽道路即将执行前夕,引发各界对此历史街区保存与否之争议。

1970年代末期,台湾的保护古迹法令阙如,迪化街当地大部分业者与台北市政府以古老建筑易引起危楼颓圮等公安危险为由执意拆除。1988年,迪化街私人建筑拆除期限将届,7月间由民间财团法人乐山文教基金会联合当地居民、台北市民和专家学者发起“我爱迪化街”保存运动抢救大稻埕传统聚落。

经过乐山文教基金会、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的抗议与小部分地主的坚持与努力,1995年,迪化街终于免于拆除的专用区计划拍版定案。同年,关注文化资产为主要工作的乐山基金会与台大城乡所促成的该计划,不但让迪化街保持古老的7.8m宽度与原有街道风貌,也优先保存了该商圈内数量高达77栋的历史性建筑物。

就迪化街地主而言,他们并不满意此做法,部份业者(如屈臣氏大药房等)曾提出强烈反弹。不过,经过台北市政府“以地易地”(容积率转移)措施激励下,2004年已完成部分的“全栋保存”工作。

台北市政府正推动都市再生前进计画,目前在台北市已经有7个据点;第一个据点就位于迪化街一段127号,2010年5月8日“URS127设计公店”在此开幕,开幕时由淡江大学建筑学系代管经营,提供学校毕业展及创作展览等。

1996年,台北市政府与小部分街道重整修复的迪化街于农历春节前半个月举办全台湾首创的“年货大街”活动。该年货大街以迪化街的古街风景与台湾人春节过年必须准备的南北货、伴手礼、食品、中药食材、零食为号召,将本来是中盘商性质的迪化街转换成一般消费者都可来的门市。此企划极为成功,不但引起话题与媒体关注,也将该年货大街企划范围从迪化商圈扩展到后车站,宁夏夜市,华阴街等六大商圈。

因为迪化街的古迹保存计划带来的商机,让本来稍微没落的迪化街稍稍复苏。

2004年之后,台湾传统产业的回温,也让古老的迪化街商业恢复到一定规模。而每年以迪化街为主的“年货大街活动”,据估计,参访旅客超过一百万人次,交易金额则达9千万美金。其中光是短短的800公尺迪化街街道,15天之内就涌入了数十万人潮。

特色

[编辑]

迪化街街道狭窄,南北走向。为容纳更多门面,除少数店家外,均属于长条形的连栋式店铺。几乎都是东西坐向长纵深的店铺,在房屋外观上,约可分为四种形式。

台北霞海城隍庙
  • 闽南式建筑:以单层楼为主,瓦片覆盖的斜屋顶及木板组成的门窗等,是其特色。此种建筑为最古老的漳泉建筑,年份甚至可远溯19世纪中,主要分布地点于原中北街(北街)。其中以王瑞兴行的亭仔脚半楼、屋顶、槛窗和平板住屋设备最具特色。
  • 洋楼式样:以二层楼房为主,门面有女儿墙、拱形窗洞、花瓶状栏杆,该洋楼形式模仿1870年代,洋行云集的淡水。主要分布地点也是迪化街北段,如益良化工公司。
  • 仿巴洛克建筑:以立体的外观浮雕及花草纹饰著称。街上最壮观的此类型建筑以台湾农产公司为代表作。该公司正面山墙加高,旁柱延续至山墙头,柱头做雕花圆球与类似西方爱奥尼柱式的收头。边柱头亦做雕花圆球,边柱旁加做一小柱头,类似间柱手法,以卷型雕塑收头。牌楼面窗顶做类似攒尖屋顶造型,面材使用磁砖。建筑物整体强调垂直感,造型极为华丽特殊。此建筑以原日治时期发市的中街较多。
  • 现代主义式:外观简洁明朗,注重线条的表现与比例的均衡。为西方建筑潮流,街上各段都有分布,是四种风格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风格。

迪化老街特色除了高达70栋以上的老式传统建筑可供欣赏外,还有位于南街与中街间的大稻埕霞海城隍庙也颇具盛名。该庙沿袭自19世纪中的“五月十三人看人”的迎城隍民俗,至今仍每年依例举行。

年货大街

[编辑]
迪化街涌入年货采买人潮
迪化街办年货
  • 逢农历过年前之贩卖区域,日期约农历12月10日至12月29日止
    • 归绥街区域:归绥街与延平北路二段交叉口起─至──归绥街与环河北路一段交叉口止(次要贩卖街道):年货大街之夜市小吃为主
    • 迪化街区域:归绥街与迪化街交叉口起─至─南京西路与迪化街交叉口止。为主要贩卖街道:贩卖以店面及零时搭建之摊位,
    • 贩卖物品:糖果饼干鱿鱼丝、冲泡物品、瓜子乌鱼子、各式蜜饯.与一般时在迪化街买的到的中药干货(白木耳黑木耳金针菇香菇虾米冬粉米粉海参;肉羹贡丸食材、特大罐酱汁与罐头等)。

平时状态

[编辑]
  • 分为两个区域
    • (归绥街)干粮与罐头区:归绥街与延平北路二段交叉口起至归绥街与环河北路一段交叉口止,此区域以贩卖干式食材与特大罐酱汁与罐头为主。
    • (迪化街)中药食材区:民权西路与迪化街交叉口起至南京西路与迪化街交叉口止,此区域以贩卖中药之食材为主、也有少数贩卖食材量贩为主的店面。
    • 贩卖物品:中药干货(白木耳黑木耳金针菇虾米、贡丸、肉羹、冬粉米粉等)。

沿线设施

[编辑]
一段
  • 本路段为年货街
二段

历史建筑

[编辑]
名称 照片 参考
南京西路237号暨迪化街一段2、4、6号店屋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13号店屋 [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17号及南京西路233巷16号店屋
[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46巷16号店屋 [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67号店屋 [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79号店屋 [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84号店屋 [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85号店屋 [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90号店屋 [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96号店屋 [1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1段98号店屋
[1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114号店屋 [1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121号店屋 [1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127号店屋 [1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1段130号店屋
[1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132号店屋 [16]
迪化街一段142号店屋 [1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155号 [1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156号店屋 [1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174号店屋 [2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176号店屋 [2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178号店屋 [2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181号店屋 [2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183号店屋 [2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186号店屋 [2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192号店屋 [2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198号店屋 [2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200号店屋 [2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202号店屋 [2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207号店屋(原广和堂药铺) [3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泰兴漆行(迪化街一段227号暨安西街70号) [3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235、237号店屋 [3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248号 [3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256号店屋
新庆利碾米厂(迪化街1段257号) [3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274号店屋 [3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278号店屋 [36]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张协成石厂(迪化街一段282号) [3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284号店屋 [3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大稻埕叶晋发商号(迪化街一段296号) [3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308号店屋(明善堂) [4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329号店屋 [4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339号店屋 [4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349号店屋 [4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迪化街一段372号店屋 [4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金额统计来自人民网,《台湾迪化街百年剪影》
  2. ^ 施添福. 臺北地名辭書 臺北市. 2018. 
  3. ^ 曾美慧. 迪化街--中藥、布匹、南北貨集散地. 台北画刊. 2003-05, (424): 18–19 [2019-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8). 
  4. ^ 《人物速寫》一幅老地圖 「街」露台北原貌. 自由时报. 2017-10-05 [2019-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8) (中文(台湾)). 
  5. ^ 联合新闻网. 廣和堂藥舖「迪化207博物館」8月底熄燈 龍應台基金會接手營運 | 聯合新聞網. 旅游. [2024-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9) (中文(台湾)). 

网页

[编辑]

印刷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