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尾偕医馆
沪尾偕医馆 | |
---|---|
沪尾医馆、偕医馆 | |
位置 | 中华民国(台湾) 新北市淡水区马偕街6号 |
建成时间 | 大清光绪5年(1879年) |
官方名称 | 沪尾偕医馆 |
类型 | 登录等级:直辖市定古迹 |
详细登录资料 |
沪尾偕医馆(台语白话字:Hō-bué Kai-i-kuán),简称偕医馆,是位于台湾新北市淡水区的医院遗址,也是台湾“北部”的第一家医院,马偕纪念医院的前身,1998年经中华民国内政部评定为三级古迹,现为新北市市定古迹。[1]
历史
[编辑]清领时期
[编辑]1872年(同治11年),来自加拿大的马偕牧师抵达淡水后,就积极地展开传教的工作,随即租下一间原预备做为马厩的房子,以此传教。[2]由于西医疗效快,马偕博士和其助手对待本地居民相当热忱,尤其是当时民众广为疟疾所苦时,马偕博士带来的奎宁水(quinine) 特效药大受欢迎,因此求诊者与日俱增,于是在1873年5月时,马偕另租民房为诊所,名为“沪尾医馆”。
1879年12月26日马偕首次返国述职,向加拿大长老教会报告北台湾教势,获美国底特律同姓的马偕夫人为纪念安息不久的马偕船长慨赠美金3000元,做为建大型西式医院与宣教的基金。马偕博士则遂用其中的2500元重建一座全新的医馆,并命名为“沪尾偕医馆”以纪念“马偕船长”,当时主要执照医生是由淡水海关税务司所聘请之洋医为主,此后在中法战争期间,沪尾偕医馆曾作为清军的军医院救护不少伤兵而立功,刘铭传特颁奖表扬,因而闻名全台。[3]
日治时期
[编辑]1901年(明治34年)6月2日,马偕因肝癌逝世,偕医馆暂时停诊。直到1905年加拿大长老教会宣道会派宣教师宋雅各(Dr.& Rev.J.Y. Ferguson)医师夫妇抵台后,医馆才重开。1911年,宋雅各向教会提议将偕医馆由淡水迁到台北,扩建并命名为马偕纪念医院。1911年宋雅各提议迁址台北市。并在1912年12月26日,即马偕宣教40周年期间落成,此后偕医馆长期闲置,直到1927年10月,台北神学校借用此栋建筑重新开校,四年后神学校迁至牛津学堂后,医馆则作教师宿舍,后改为1933年完工淡水礼拜堂的书房“福音社”,直到1937年3月福音社迁走为止, 最终在1941年,偕医馆产权售予淡水教会,分租给信徒、学生及医生。[4]
战后至今
[编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偕医馆曾租给马偕儿子偕叡廉牧师设“查经室”至1968年,此期间曾作为马偕纪念图书室或马偕馆学生中心供学生住宿使用,1976年10月,偕医馆内部及屋顶开始进行整修工程,并在1982年拆除医馆后方厢房改建为马偕纪念大楼,当偕医馆于1998年经中华民国内政部评定为三级古迹后,建筑才开始进入活化,并整修设置“偕医馆福音茶栈”,当前偕医馆则作为咖啡馆使用,并展示与马偕相关之古物和医馆设施[5]。
建筑特色
[编辑]沪尾偕医馆的建筑样式中西合并,外观是闽南风格的平房建筑,为马偕亲自设计,泥水匠洪泉师所兴建,并具有西式的圆拱窗和闽南瓦的屋顶,基础外垣围奇哩岸石材,阶梯采双边设计。其中入口右边为开刀房,内部仍有过去所存之手术濯洗台、壁炉、门钟等设备。偕医馆医务迁移后,偕医馆曾作为教会书房,提供圣经圣书。后作为教会所属团契使用,并做多元性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