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辛
佛教 |
---|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佛教专题 |
五辛(梵语:pañca parivyaya),又称为荤菜[1]、五荤,是指五种具“辛味”的野菜:大蒜、薤/小根蒜、葱、韭菜、兴渠(梵语:हिङ्गु,罗马化:hiṅgu,中药称“阿魏”,非中原、江南的原生植物,在古代一度误传成芸薹、油菜、香菜或求求罗香[2]),合称五荤或五辛。在现代,有人扩充解释为任何一种含有大蒜素的葱科植物(如洋葱等)[3][4]。
大蒜等五辛原是印度婆罗门的饮食禁忌,佛教、道教因食用大蒜会口气重,恼人心绪,碍人修行,设下律制,禁止僧、道食用。
词语释意
[编辑]“荤菜”在现代泛指肉类或含有辛辣刺激味道的食品。在佛教中,肉类食品对应于“腥”,荤谓臭气,荤菜只指有臭气的蔬菜,即“五辛”[1]。所谓“荤腥”或“肉荤”是佛教中对于肉类食品和五辛的合称。
历史
[编辑]禁食五辛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的饮食禁忌[5][6],食用葱、蒜的主要是达利特[7][8]。
佛教的《律藏》则记载释迦牟尼说法时,有比丘食蒜不来听法,怕害熏诸梵行人。佛陀于是对僧伽设下律制,禁止啖蒜[9]。在《根本说一切有部律杂事》中,将食葱、韭类也算入食蒜而禁止[10]。若因病须服用,则不在禁止对象之列。
《楞严经》称仙人、天人喜欢洁净,人食五辛后不肯接近。[11]且“五辛熟食会引发情欲,生啖容易动怒”[12],这句话可能取自《大毘婆沙论》“欲贪烦恼就像吃兴渠,瞋恚烦恼有如食辛辣”。[13]
《本草纲目》记载有在农历元旦食五辛(五辛盘)以辟疠气、瘟疫的习俗,并以五辛为“韭、薤、葱、蒜、姜”[14]。《荆楚岁时记》则以五辛为“大蒜、小蒜(薤或小根蒜)、韭菜、芸薹、胡荽(香菜)”。
佛教五辛
[编辑]“五辛”之说出自《梵网经心地戒品》等,谓此五辛为“大蒜、革葱(薤菜,革葱又作茖葱)、慈葱(葱)、兰葱(一说小蒜,一说韭菜)、兴蕖(阿魏)”,《菩萨戒义疏》举出旧说为“蒜、葱、兴蕖、韭、薤”[15]。《楞伽经》称:“葱、韭、蒜”(或加:薤)[16]。《翻译名义集》举出:大蒜(梵 laśuna、巴 lasuṇa)、葱(梵 latārka)、韭(梵 gṛñjana)、小根蒜(梵 palāṇḍu)。十诵律记载兴渠(梵 hiṅgu)为五种树胶药之一,印度传统医学阿育吠陀亦载兴渠为药用,古代取阿魏分泌的胶脂来用,内服或外敷或作香料。[17]
上述有提到的植物学名:
- 大蒜(Allium sativum)
- 薤(Allium bakeri)
- 小根蒜(Allium macrostemon)
- 葱(Allium fistulosum)
- 韭菜(Allium tuberosum)
- 茖葱(Allium victorialis)
这些植物在生物学上,全部都属于葱科植物,它们被食用后在身体产生的,佛教在意的副作用,都是来自于其中的大蒜素。其他在现代饮食常食用的葱科植物有洋葱、红葱头、虾夷葱、韭葱等,其中的洋葱跟葱的亲缘非常近,同属洋葱亚属,味道和气味相似,并且两者之间能产生杂交种-黄葱。
- 兴渠,又名阿魏(Ferula assafoetida)
阿魏的挥发油成分富含各种有机硫化物,如二烯丙基二硫,大蒜素分解后也会有二烯丙基二硫,这些有机硫化物导致它有浓烈的葱科植物气味、食用后的副作用和葱科植物相近。
道教五辛
[编辑]《尔雅翼》谓,“西方以大蒜、小蒜、兴渠、慈蒜、茖葱为五荤,道家以韭、蒜、芸薹、胡荽、薤为五荤。 ”即道教五荤为韭、蒜、芸薹、胡荽、薤。《本草纲目》谓“炼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芸苔、胡荽为五荤。”,炼形家为道教修炼身形之术。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引《玄都定罪律太极科》则指五辛为“生葱,韭,大蒜,小蒜,葫荽”,又说此外凡薤蕌似葱之类,皆勿食也。
芸薹为现在油菜一类,胡荽为香菜。若按赞宁、慧琳等人之说,胡荽、芸薹皆为误传,应当都是兴渠。[2]
另外,正一教道士忌食数种肉,《上清灵宝大法》有言;“天厌雁、地厌犬、水厌鲤、鳝、龟、鳖。”雁、狗、鲤、鳝、龟、鳖等肉,号称“三厌”(三官所厌)。据说只要吃了,即会为上天所忌讳,法力就会消失。全真教道士的戒律则要求素食。
禁食的原因
[编辑]佛家五荤及道教五荤的蔬菜多属于葱亚科,这些植物的成分当中都含有大蒜素,食用后,在血液中会释放一氧化氮,能令血管扩张,放松平滑肌,有改善勃起功能障碍的效果。因此,中医学认为这能治疗阳痿,增进性欲。[来源请求]而性欲的产生,又影响到了佛教、道教信徒的修行,使人难以不淫,并且与其禁欲主义的基本教义所背离,故为之禁食。[来源请求]
相关条目
[编辑]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五辛者荤菜也。(荤谓臭气,一葱二薤三韭四蒜五兴渠。)
- ^ 2.0 2.1 慧琳《一切经音义》:“兴渠(…出乌茶娑他那国彼土人常所食者也此方相传以为芸薹者非也)。”
赞宁《宋高僧传》:“又以僧徒多迷五辛中兴渠。兴渠人多说不同,或云芸薹、胡荽或云阿魏……五辛此土唯有四:一蒜、二韭、三葱、四薤,阙于兴渠,梵语稍讹,正云形具,余国不见。回至于阗,方得见也,根麁如细蔓,菁根而白,其臭如蒜,国人种取根食也。于时冬天到彼不见枝叶。薹、荽非五辛,所食无罪。”
凝然《梵网戒本疏日珠钞》:寂德云西域呼芸薹殑渠卢(guggulu,求求罗香)也,声有相似。又闻彼处诸寺皆不听食芸薹也。愚谓梵音巧异,差在毫端,语既不同,未可为一。 - ^ 論芫荽(香菜)非屬五辛. [2024-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9).
- ^ 淨空老和尚關於健康素食的答問. [2024-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9).
- ^ Palandu, Palaṇḍu, Palāṇḍu: 11 definitions. [2020-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2).
according to the Śivapurāṇa 1.25, while explaining the greatness of Rudrākṣa:—“[...] a devotee of Śiva shall refrain from eating meat, garlic, onion [viz., Palāṇḍu], red garlic, potherb, Śleṣmātaka, pig of rubbish and liquors
- ^ 未曾有因缘经:“诸婆罗门修净梵行,不食酒肉五辛葱蒜”
- ^ 法显. 法顯傳.
举国人民悉不杀生。不饮酒不食葱蒜,唯除旃荼罗。旃荼罗名为恶人,与人别居。若入城市则击木以自异,人则识而避之不相唐突。
- ^ 卷2. 大唐西域記.
蔬菜则有姜、芥、瓜、瓠、荤陀菜等;葱、蒜虽少,啖食亦希,家有食者,驱令出郭。
- ^ 《四分律》:“尔时世尊在祇桓园中,与无数百千众围绕说法。时有比丘啖蒜远佛住,时世尊知而故问阿难:“此比丘何故远住?”阿难言:“此比丘啖蒜。”佛言:“阿难!宁可贪如是味而不听法耶?自今已去,一切不应啖蒜。”尔时舍利弗病风,医教服蒜,佛言:“听服。”
《摩诃僧祇律》:“复次佛住王舍城,尔时世尊为大众说法。时有比丘食蒜在下风而坐,畏熏诸梵行人。佛知而故问:“此是何等比丘,独坐一处如斗诤人?”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比丘食蒜,畏熏梵行人,故在下风独住。”佛语诸比丘:“当知是比丘若不啖蒜时,当欲得失如是甘露法不?”答言:“不也。”佛言:“是比丘以食蒜故,失如是不死之法。”佛言:“从今已后不听食蒜。” - ^ 《根本说一切有部律杂事》:“佛告阿难陀:“诸苾刍辈有食蒜耶?”阿难陀言:“有。”佛言:“由彼食蒜障入圣道,向不食蒜者听我说法,以金刚智杵摧坏二十身见大山,得预流果。是故阿难陀!从今以往制诸苾刍,不应食蒜及葱韭类。食者得越法罪。……苾刍闻已便于寺中,为病食蒜。受用房舍床榻毡席大小行处、及以众中出入往来、或绕制底、或礼香台、经过俗人为其说法、或时受请诣施主家、或至园林天庙之处、众人聚集辄往其中,所到之处诸人咸闻蒜臭,共生嫌贱,作如是语:“沙门释子虽复出家,而还啖蒜臭气相熏,与我何别?”苾刍白佛,佛言:“苾刍有病欲食蒜者,所有行法我今当说。诸病苾刍若食蒜者,应住寺侧边房,不得用僧卧具及大小行室、不得入众、亦不为俗人说法、不绕制底、不礼香台、不往俗家、园林天庙众人聚处皆不应往。可于屏处而啖服之,设人见时不生讥耻。若服了时,于七日内仍住于此,服葱可停三日、若韭一日,后方洗浴并可洗衣,香熏无气后方入寺。如上所制,不依行者得越法罪。”
- ^ 楞嚴經.
是五辛……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
- ^ 楞嚴經.
是五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
- ^ 《大毘婆沙论》(玄奘译):“以自性故者。欲贪随眠如食嬹瞿(兴蕖),瞋恚随眠如食辛辣。”
《大毘婆沙论》(浮陀跋摩译):“以自体者,欲爱使如食兴渠,恚使如食苦参子”
《杂阿毘昙心论》:“彼自性者,贪欲使如兴渠熏,瞋恚使如苦种子” - ^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六.菜部.韭》:“颂曰:‘昔人正月节食五辛以辟疠气,谓韭、薤、葱、蒜、姜也。’”《本草纲目》:“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义,谓之五辛盘,杜甫诗所谓︰“春日春盘细生菜”是矣。”
《康熙字典》:《风土记》元旦,以葱、蒜、韭,蓼、蒿、芥,杂和而食之,名五辛盘,取迎新之意。又股象也。 - ^ 《大明三藏法数》:“五辛(出梵网经)……【一大蒜】大蒜者至荤至辛之物也。【二茖葱】茖葱者薤也其形似韭类山葱也。【三慈葱】慈葱者乃葱之正名也。【四兰葱】兰葱者即小蒜也。杂阿含经云(出自佛祖统纪、法苑珠林引文,不见于杂阿含经)非小蒜木葱是也,木葱即韭也。【五兴渠】兴渠者叶如蔓菁根如萝卜生熟皆臭如蒜出于阗国华夏不产故不翻也。”
《本草备要》:“慈葱,冬葱也;茖葱,山葱也;兴渠,西域菜,云即中国之荽。”
智𫖮《菩萨戒义疏》:“旧云五辛谓:蒜、葱、兴蕖、韭、薤。此文止兰葱足以为五。《兼名苑》分别五辛。大蒜是葫𮏉(葫䓗?;《梵网经直解》:“一大蒜。亦名葫。即葫葱是。”;《倭名类聚抄·菜蔬部·蒜类·大蒜》引《兼名苑》:“葫,一名𩐏。大蒜也。”)。茖葱是薤。慈葱是葱。兰葱是小蒜(《辅仁本草·菜·蒜》引《兼名苑》:“一名兰葱,一名蒜卵。”)。兴蕖是蒠蒺(与咸《梵网菩萨戒经疏注》:“蒠蒺,《篇韵》蒠音息,芜菁菜也。以兴渠为蒠蒺未详所出。《释音》引慈慜三藏传云五辛此土但四即大䔉等,若兴渠者于阗国有之,其根白叶如蔓菁,臭如䔉。”;《辅仁本草·菜·葱实》引《兼名苑》:“胡葱,一名兴渠,一名伧蒿。”)。”
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此文五中大蒜可知。有人说慈葱是胡葱。兰葱是家葱。上三是人间常食。革葱是山葱。北地有江南无。其兴渠。有说芸台是也。然未见诚文……又释其阿魏药梵语名兴渠。将谓是此辛臭物之苗叶。
弘赞《梵网经菩萨戒略疏》:五辛经律互出,名种不同,多云葱蒜韭薤兴渠。今本经以葱开三成五,亦由方土名异,古今呼别也。大蒜一名葫,张骞使大宛国持回,今人常食者是。有云:即胡葱,谓由从胡地持来故。本草云:胡葱类食葱,茎叶细微短,如金灯似大蒜,而形小,如此则非大蒜也。茖葱,一名山葱,生山泽中。茎细叶大,亦名茖山葱。有云:即薤也。慈葱冬夏衰,春盛生。兰葱,即小蒜,一名野生。有云:即韭也。然葱之种类颇多,故有木葱、大官葱、水葱、楼葱,亦名龙用葱。由其叶上有八角如龙角,亦名龙爪葱。冬葱,即冻葱,冬夏常有。汉葱,叶实俱梗,冬则叶枯,春末开花,结实可种。春葱,即⿱艹纠(𦭺、𦱠)葱。有云:纠是慈葱,以其茎叶慈柔故也。兴渠是梵语,亦云兴宜,此云少。此方无有,叶似芜菁,根似萝卜。冬则苗叶俱落,出土辛臭。凡是荤辛臭者,皆不得食。道家以芸薹胡荽为荤。非也。 -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酒肉葱韭蒜,悉为圣道障。
《入楞伽经》:是故,大慧!求圣道者酒肉葱韭及蒜薤等能熏之味悉不应食。
《大乘入楞伽经》:一切肉与葱,韭蒜及诸酒;如是不净物,修行者远离。
《Saddharmalaṅkāvatārasūtra》:“māṃsāni(肉) ca palāṇḍūṃśca(英语解释是洋葱,翻译名义大集给出的中文对应是小根菜) madyāni vividhāni(各种酒类) ca /gṛñjanaṃ(韭) laśunaṃ(大蒜) caiva yogī nityaṃ vivarjayet”(英文翻译:Let the Yogin always refrain from meat, onions, various kinds of liquor, allium, and garlic.) - ^ Hingu, Hiṅgu, Hiṅgū: 17 definitions. [2020-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