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九砲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0年12月20日 (日) 04:27 (补救2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7)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六一九砲戰[1],又稱六一七炮戰,发生于1960年6月间,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访问中华民国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方面为表示抗议,以“欢迎”和“相送”为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在6月17日下午對金門地區各島嶼實施全面砲擊五十分鐘,共落彈三萬餘發;18日零時起,共軍再度對金門砲擊四十五分鐘,落彈五萬餘發;19日共軍對金門實施第三次砲擊,落彈近九萬發,合計三日,共軍射擊十七萬餘發砲彈。这是自金门砲戰以来,遭受共軍砲击最惨重的一次。金門六一九砲戰共造成七名中華民國陸軍官兵殉職中華民國政府最初因美國總統艾森豪來臺灣訪問,盡量避免戰火,並依共軍火砲射擊計算陣地位置,據以修訂反砲擊計畫,並要求中華民國國軍準備發動反擊。直至美國總統艾森豪離開臺灣後的19日七時四十五分,陸軍金門防衛司令部奉令實施全面報復性反擊,國軍發射砲彈四千餘發,共計摧毀共軍火砲十九門、砲陣地二十七座及彈藥庫五座,國軍徹底壓制共軍砲火。[2]

1969年、1974年及2013年3月22日,中華民國國防部先後將在此役陣亡的七名國軍官兵入祀國民革命忠烈祠供奉。[3]

註釋